中方曾經在緬北兩國交界之處,企圖將邊界線往緬方境內推進三十公尺
中國在緬北邊境的「切香腸」作法引起緬方警覺
作者/梁東屏
中國最近在與不丹交界、兩國均聲稱擁有主權的土地上興建村莊,同時遷移居民入住,此舉已經引起跟中國有長達兩千兩百公里邊界的緬甸警覺。因為才在不久之前,中方也曾經在緬北兩國交界之處,企圖將邊界線往緬方境內推進三十公尺,再加上中國與印度之間最近也在西藏自治區與印度拉達克地區接壤有爭議的潘公錯湖發生致命衝突,都使得緬甸開始對中方這種所謂「切香腸」的做法產生疑慮。
「切香腸」指的是,中方會悄悄採取一些不引人注意,特別是有關於侵占有爭議領土的非法小動作,中方會控制這些小動作不至於引發戰爭,再配合其他分散注意力的動作,最後讓前述的小侵占生米煮成熟飯。中國在南海的許多作為均屬此類,造成既成事實之後,其他國家再做出反應,已經為時太遲。
緬甸和中國有兩千兩百二十七公里的共同邊界,雙方其實在一九六一年簽有邊界協議,規定每五年必須聯合勘定、確認現有邊界,但至今只執行過兩次。
事實上,自二零零八年以來,中緬雙方在緬北撣邦和中國交界地區的爭議就一直斷斷續續發生。去年,雙方在撣邦木姐鎮的邊界地區爆發爭議。當時中方的村民在深入緬方派光村三十公尺處築起圍籬,緬方村民向當地政府反映並提出抗議,中方才拆除了圍籬。
現下,中方正積極推動已經拖延一段時間的緬甸境內一帶一路計畫,許多緬方人員已經開始擔心可能會引發邊境爭議,特別是撣邦跟克欽邦,這兩個地區都是一帶一路計畫以及中緬經濟走廊貫穿的要道。
另外一個讓緬方頭疼的就是佤邦自治區,因為緬甸中央政府基本對這個區域無法有效管轄,而佤邦卻又與中國關係十分密切。例如在佤邦的首府邦康,大多數的居民都說華語,商店都掛有中文招牌,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人民幣,行動電話及網路都與中方連結,商店所陳列的幾乎都是中國貨物,使得邦康已經實際上成為緬甸境內的中國領域。
最近一段時間,據傳中國投資者開始在邦康附近建造新鎮,目的就是讓中國的商人造訪及居住,尷尬的是,緬甸對這類活動也無法拿出任何對策,就是因為佤邦在緬甸境內等於「國中之國」,還擁有多達三萬人、裝備精良的佤聯軍以及一萬人之眾的後備部隊。
眾所周知,中國對佤聯軍及其他民族地方武力都大力支持,也因此握有跟緬甸政府周旋的籌碼。
作者簡介
梁東屏,曾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現為香港亞洲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品雜誌、台灣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2002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第十七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閒嗑牙@東南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