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個具有生命之有機體,也是約定俗成的結果,其興衰存亡端賴社會之能否接受使用,不宜立法制裁簡體字。(圖片取自網路)
懲處簡體字,大興文字獄?
作者/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數日前臺北市議員羅智強針對NCC正在研擬之《網際網路視聽服務管理法草案》內容大加撻伐。據透露,其中草案第10條規定,字幕必須使用正體文字,否則可加以懲處,而且罰則嚴重的程度相當驚人。
依據羅智強議員對此要求之認知,其實就是意在禁絕使用簡體字。不論其原始立意為何,相當程度上可謂是針對中國大陸目前使用之文字加以規範,特別在中天新聞台遭到NCC強迫下架而轉戰網路繼續播放時,刻意大動作進行此項立法,顯然存在某種政治暗示。此種作法稱之為現代文字獄應不為過。
簡體字存在中國歷史甚久,當前北京政權所使用之簡體字標準規範,其實亦經過多次調整修改,許多字體原先也在台灣民間社會普遍使用,而且社會大眾對某些用字之接受度,甚至遠超過應當使用之正體字。因此若要真是完成立法,日後遇到實際案例必須加以裁定時,恐怕會產生無窮爭議。
而且,假若要針對簡體字大開其刀,那麼目前在年輕世代相互間,透過網路通聯與傳送簡訊所發展出來之火星文或是暗語,是否亦應成為取締查禁對象?以及,某些配合歌唱影視節目播送方言戲曲或是歌曲,在銀幕下方利用中文字諧音所搭配之字幕,其用字用辭與真正的中文意涵甚至毫無關係,此種亂象恐怕更加慘不忍睹,是否NCC也應當順便查禁這些節目如此摧殘正統中文字體呢?
再加上近年來因為哈日哈韓風,導致年輕世代直接引用日文漢字或是韓語直譯,成為其相互溝通之語彙,但其與正統中文更完全沒有關係,卻在臺灣社會大行其道。假若認真想想,其實臺灣社會許多語彙與正統閩南語產生落差,其實不就是導因於那些萬年筆、口座、便當、野球、病院、出張與自轉車等等源自日本之外來語字彙嗎?
兩岸相互交流往來,對岸所慣用之框架、一體化、取得一致以及落實,目前都逐漸在臺灣社會獲得理解。再仔細思考一下,禽流感取代雞瘟,早上好使用頻率壓過早安,其實就是證明吾人很難利用立法手段,刻意去劃上某些分割線。特別是就對於正統中文的衝擊與影響來說,簡體字之排名恐怕比起前述幾個面向,都要落後,實在不必率先對準簡體字大做文章。
文字是個具有生命之有機體,其興衰存亡端賴社會之能否接受使用。政府在政策上早就提出「用正識簡」之基本原則,簡體字之所以存活是因為社會能夠接受使用,同樣那些在伴唱帶中能夠被業者用來搭配方言歌曲,取其諧音當成字幕之中文辭彙,也是約定俗成的結果。不管有沒有道理,它就是被社會大眾所接受而存活下來。
不論國家通信傳播委員會向簡體字開刀的真正盤算是什麼,恐怕還是要以通盤檢討,謀定而後動為宜。否則若是面對其他在大眾媒體、娛樂影帶或是社交媒體傳播通訊上,遠比簡體字更嚴重的問題卻故意視而不見,豈不剛好暴露該委員會成員之心態偏差、狹隘與無知!
作者簡介
張競,中華民國榮民,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著述文稿課題廣泛,獲得讀者極多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