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稱發展量子科技,領導班子卻盡是大外行。(圖片取自網路)
研發量子科技?別拿馮京當馬涼!
作者/徐作聖 (退休科管教授,新竹市)
科技部12月7日舉行「邁向台灣量子新世代記者會」宣佈,科技部將攜手中研院、經濟部等成立台灣量子國家隊,預計五年總計投入80億元進行量子科技技術研發。並宣稱,此舉代表台灣將邁向量子世代,我國提前科技部署。
姑且不論台灣在量子技術上投入較遲,臺灣從未發展過全球尖端創新科技,産業領導力在尖端研發、全球領先、長期佈局等方面均乏善可陳,即以我們在領導力、人才、技術、經費、市場應用、規模等皆不如人的狀況下,盲目投入此最尖端科技,動機不明。雖然政府宣稱這個計畫是個策略性的佈署,但卻讓人懷疑這又是個「分錢燒錢、大內宣、爭取預算」的項目而已。
量子計算、量子通訊、量子測量共同被認為是量子科技的重要方向。相較於量子通訊與量子測量,量子計算憑藉計算能力上所具有的想像空間,近年來,成為全球主要國家爭相佈局的前沿科技領域。量子晶片是量子電腦最核心的部分,是執行量子計算和量子資訊處理的硬體裝置。但由於量子計算遵循量子力學的規律和屬性,就傳統的經典積體電路晶片而言,量子晶片在材料、工藝、設計、製造、封測等方面的要求和執行運作方法上都有鉅大差異。
全球量子技術領先的國家有美國與中國大陸。美國以企業為主體開發量子計算,包括IBM、Google、微軟等企業,在許多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大陸方面因為政策上大力支持,近十年來投入接近千億人民幣的預算,在量子計算與量子通訊領域中己逐漸領先美國。大陸在中國科大潘建偉院士領軍下,於2017年6月發射了首座量子通訊衛星【墨子號】,震驚全球,潘建偉並於同年獲得《科學》雜誌「量子之父」的大奬!而其38歲的弟子陸朝陽也因研發光量子精控技術,2020年獲得全球最高光電大奬 Adolph Lomb Medal。潘、陸師徒都可能是未來諾獎得主,證明中國大陸在量子技術的領先地位。
檢視科技部所提出的「邁向台灣量子新世代」的計畫,首先,領導者都非量子技術專業 (科技部吳政忠是機械背景、中研院長廖俊智是化學背景、經濟部技術處長邱求慧也是機械背景) 。工程背景的人跨足高端基礎科技本就是個「不可能任務」,以現今量子技術的複雜性與高難度特質及量子技術與量子晶片專業之深,絕非外行人所能輕易跨入!這種「馮京當馬涼」的錯置,凡事憑想像,只能說明政府的無知!
再看看預算與人才的問題。政府規劃五年80億新台幣的預算,宣稱可以建置量子科技研發與晶片國家隊。但事實上,自從1980年代新量子革命後,現代以量子疊加、量子糾纏為主軸的量子技術遠非傳統的量子力學所能涵蓋,軟硬體設施的備置需賴大量資金及人力的長期投入;而量子晶片與傳統半導體晶片更有截然不同的演算法。臺灣在這方面的人才都明顯不足,跨行轉型並非一蹴可及,更不是政府幾句宣誓就成了。
再進一步從量子技術的市場規模與應用看。量子技術看似無所不能,但因發展尚未成熟,所以目前市場應用以特定領域為主,如通訊、國防、密碼學、學術研究等自需性或封閉性高的領域,並無大量市場需求以支撐,實與台灣產業現況格格不入!
綜而言之,我們對政府這項開發量子技術晶片的作法有所保留,畢竟臺灣資源有限、市場靠外銷,發展產業必須秉持策略性的思維。發展尖端量子技術,在「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情況下,絕對難以成就特殊領域專業化的優勢,豈不恰恰坐實了「靠計畫養計畫」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