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涉獵》義大利的國中之國 —— 聖馬利諾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穹宇涉獵》義大利的國中之國 —— 聖馬利諾
2020-12-21 07:00:00
A+
A
A-
   聖馬利諾共和國山巔的歷史古跡 “三塔古堡”。
 
義大利的國中之國 —— 聖馬利諾
 
作者/劉敦仁
 
在歐洲求學工作的那幾年,每年都會選擇到一兩個國家旅行,主要是研究古代建築及藝術,也藉機欣賞歌劇或是聽音樂會。由於國家都較小,所以旅程不是太過遙遠。
 
即便歐洲國家多而小,但還有好幾個更為袖珍的小國分佈在歐洲大陸各地。如位於奧地利、瑞士之間阿爾卑斯山間裡的列支敦士登 (Liechtenstein),面積只有16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四萬人。介於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的安道爾 (Antorra),人口較多,也只有七萬七千左右,面積也較大,約莫468平方公里。
這兩個袖珍小國家是世界各地旅客蜂擁而至的購物勝地,尤其安道爾,一直是全球各地闊佬們的避稅天堂。
 
至於位在法國南部瀕臨地中海的旅遊及賭博勝地摩納哥 (Monaco) 就 ‘袖珍’ 得出奇了,它的面積只有2.1 平方公里,人口卻有三萬八千多,成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但它也是全球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賭博娛樂是世界之最。
 
義大利在這方面佔了優勢。在它的國度裡,擁有兩個袖珍小國。其中一個是威震全球的天主教中心梵蒂岡。它的面積只有49公頃,人口為八百多一點。但它的信徒遍佈全球以億萬計算。梵蒂岡國家元首是天主教教宗。其位高權重的地位沒有任何一個政治人物可以配比。
 
義大利的東邊離亞得里亞海 (Adriatic Sea) 僅十公里的路程,還有一個小國聖馬利諾 (San Marino)。和梵蒂岡一樣,是完全封閉在義大利領土內的內陸國
   聖馬利諾共和國的國旗,中間的標識就是三塔古堡的象徵。
 
 
筆者很有幸,對這兩個處在義大利的袖珍小國有過密切的接觸。上世紀六十年代,在中國天主教南京區于斌總主教的關愛下,榮獲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新聞室工作的機會,和教會有著深厚的交往。
 
而第一次訪問聖馬利諾共和國,卻是陪同義大利總統久賽貝.薩拉卡特 (Giuseppe Saragat 1898-1988),在1965年11月25日到訪主持自利米里 (Rimini) 至聖馬利諾高速公路的通車典禮。
 
那次的訪問意義不一般,是有史以來義大利國家元首首次出訪這個只有彈丸之地的袖珍共和國。而且為兩國之間的公路通車剪綵也只是一段只有8.9 公里長、寬18米四線道的高速公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會令人誤解這是否有點小題大作。
 
然而在1965年,以當時義大利國家經濟條件衡量,這還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何況又是為一個政治上無足輕重建立在山頂上的袖珍小國。義大利政府之所以會如此審慎地展開對聖馬利諾共和國作出友好態度,為的是掃除數百年來兩國之間政治上跌宕起伏所遺留下來無關痛癢的矛盾。兩國合作開發旅遊,這段高速公路就成了兩國之間友好的紐帶。筆者有幸能恭逢盛會,是人生中難得的機遇。
 
聖馬利諾共和國建立在海拔749米高的提塔諾山頂 (Mount Titano) , 面積為61平方公里,人口約三萬四千左右。這座矗立在山巔的小國,有一段頗具傳奇性的建國歷史背景。
 
   聖馬利諾共和國政府大樓門前的守衛禮儀兵。
 
 
出生在公元275年的一位石匠馬利努斯 (Marinus) ,祖籍是亞得里亞海對面的一個小島拉卜 (Rab) ,即現在的克羅地亞中的一個旅遊勝地。為了謀生,他和好友利奧 (Leo) 一同跨海到義大利,在瀕海城市利米里 (Rimini) 參加建造城牆。
 
自羅馬帝國建立政權後,從尼羅國王 (Nero 37-68年) 開始就對基督徒加以迫害。到了狄奧克勒迪安  (Diocletian 244-311?),情況更是嚴峻。這位國王出生於原屬於羅馬帝國的省會達爾瑪提亞 (Dalmatia) 的索林 (Solin),也是今天的克羅地亞中一省。 在他登基後的執政時期 (284-305年),對基督徒的迫害更是變本加厲。
 
石匠馬利努斯和他的朋友也是來自該省,到義大利謀生,本以為會受到帝王的關注,然而事與願違,為逃避宗教的迫害,他們被迫在公元301年逃到提塔諾山,修建了一座小教堂和一座修道院。許多基督徒得到這個信息後先後聞風而至,使得山上的信徒越發增多,得到當地一位名叫菲力奇希馬 (Felicissima) 的善良地主支持,他將自己擁有的土地免費贈送給馬利努斯並作為永久使用。
 
原本為一段宗教迫害的歷史過程,卻在馬里努斯的帶領下,公元301年9月3日,就成為聖馬利諾共和國建國的紀念日,成為歐洲歷史上最古老的 ‘共和國’。
..
馬里努斯後來入了教會,被封為聖人,世稱聖馬利諾 (Saint Marino),聖馬利諾共和國也就用這位勇敢的傳教士的聖名作為國家的名稱。
 
馬里努斯原來建造的小教堂,在公元530年時曾被命名為聖馬利諾教堂,因年久失修被拆除,到1838年在原址興建了聖馬利諾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Marino),是當今該地的一座重要宗教聖殿。
 
   聖馬利諾共和國市區的聖馬利諾大教堂。
 
 
瞭解了這個袖珍國的歷史背景,陪同義大利總統訪問,更覺得兩國之間親密無間的關係。我們到達後,聖馬利諾共和國張燈結彩,當時全國有一萬七千人口,幾乎傾巢而出,夾道歡迎來自鄰國的元首。聖馬利諾共和國的執政官,和薩拉卡特總統為新建的公路通車典禮剪綵,成為這個山區小國載入史冊的重大盛事。
 
   義大利總統薩拉卡特當年的神態。
 
 
聖馬利諾共和國還為義大利總統的到訪,在郵局發行了紀念首日封。將總統的頭像印在首日封上,另外還發行了四連方郵票。因為這個袖珍小國的大宗經濟來源就是郵票的發行,成為來自世界各地遊人爭相收集的紀念珍品。
 
    為迎接義大利總統的訪問,聖馬利諾共和國當天郵局發行的首日封。
 
 
   郵局同時發行的四連方郵票。
 
 
行禮如儀後,接下來是自由參觀。當地最有歷史傳統的古蹟,就是位於山巔古堡型的三塔堡壘,是聖馬利諾共和國的重要地標,它始建於公元十一世紀,該堡壘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最古老的瓜伊達塔樓 (Guaita Tower) ,歷史上重建多次,原來是作為監獄使用。該堡壘後來成為聖馬利諾共和國防禦馬拉特斯塔 (Malatesta) 家族的侵襲而加固。
 
第二部分是三座塔樓中最高的一座,名為切斯塔 (Cesta Tower),1956年在塔樓中設立了紀念聖馬里努斯博物館。
 
第三部分是三座塔樓中最小的,建於十四世紀的蒙塔勒塔 (Montale Tower),最早的設計也是用來抵禦勢力日漸膨脹的馬拉特斯塔家族。主要還是作為監獄用。它的入口處大門高七米,是當地設計監獄的典型高度。目前是唯一不對外開放的古蹟。
 
自中古世紀以來,歐洲各國的皇親國戚幾乎都是自成一國,義大利的群雄割據勢力也不例外遍佈半島。每個城市均為家族所擁有,或自成一國,抑或佔地稱雄,相互鬥爭,直到十八世紀後義大利開始崇尚科學真理,終於在1848-1870年,成為統一的帝國。
 
筆者陪同義大利總統訪問聖馬利諾共和國時,特別注意到三座塔樓中十三世紀統治著亞得里亞海濱利米里的馬拉特斯塔家族在當地的勢力。在義大利詩人但丁.阿里基利 (Dante Aligueri 1265-1321) 在他的不朽名著 ‘神曲’ (La Divina Commedia) 中,就有描述該家庭發生的愛情悲劇。是筆者這次隨同義大利總統訪問聖馬利諾共和國後,要進行的探索目標。  
 
該家族的一家之主馬拉特斯塔.達.維魯奇奧 (Malareata da Verucchio 1212-1312) 是這個貴族家庭在利米里城的創建人。
 
  位於利米里城郊的葛拉達納古堡。
 
 
所以從羅馬出發前,筆者即已就此行的官式訪問後,就直接先前往拉維納 (Ravenna) 去憑弔但丁的安息之地,然後去利米里參觀馬拉特斯塔家族的歷史古蹟,進一步瞭解但丁不朽作品 ‘神曲’ 中留下給世界里追憶的故事。
 
 
   筆者珍藏的但丁“神曲” 中’地獄‘ 十九世紀的英文翻譯版,其中有76幅插圖出自法國著名藝術家庫斯達沃.托雷的手筆。
 
 
那時候義大利東部濱海地區,因為貴族的割據。彼此間戰火紛飛。馬拉特斯塔.維魯奇奧與相隔不到六十公里的拉維納另一家族桂多.達.坡勒塔 (Guido Da Polenta 1250-1310) 相互廝殺,最後拉維納的家族為了息事寧人,終於和馬拉特斯塔家族化敵為友,共同簽訂盟約抵禦外侵。
 
當時地方上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即雙方在結成友好合作時,將子女婚姻的安排作為展現誠意之舉。
 
坡勒塔和馬拉特斯特兩個家庭言和時也未例外,坡勒塔從他的兒女中選出佛蘭切絲卡.達.坡勒塔 (Francesca da Polenta 1255-1285) 下嫁給馬拉特斯塔的長子。然而這樁婚姻竟然成為一齣警世的愛情悲劇。 
 
馬拉特斯塔長子為喬凡尼.馬拉特斯塔 (Giovanni Malatesta 1240-1304),奇醜無比,是個有殘缺的跛子,駝背和獨眼龍。但他的政治野心極大,利慾熏心,且殘酷無情。
 
馬拉特斯塔最小的兒子保羅.馬拉特斯塔 (Paolo Malatesta 1246-1285),卻是一個風流倜儻的俊男。雙方家長議定婚事,將佛蘭切絲卡下嫁給身患殘缺的長子,但是沒有將其長子的身體缺陷預先告知,卻按照當地習俗,私下安排幼子保羅代其兄長,和新娘在前一天舉行了婚禮。所以佛蘭切絲卡見到保羅後,以為就是自己終身相托的夫君。而保羅此時已經是有婦之夫,但佛蘭切絲卡的美貌,使得保羅一見傾心。
 
第二天佛蘭切絲卡見到了自己真正的新婚夫君,竟然是一個貌不驚人的殘廢,心裏的酸楚可想而知。
 
因為喬凡尼一直參與鄰近的羅馬岳勒戰爭 (Romagnole War),幾乎是經常在外。這給佛蘭切絲卡和保羅製造了絕好機會,兩人私下的感情與日俱增。如此經歷了十年,終於紙包不住火。1825年喬凡尼從戰場上回來,沒有告訴其弟,卻從古堡的密道中潛入。
 
目睹自己的妻子和弟弟相擁在床第,立即怒火中燒,起了殺念。佛蘭切絲卡立在兩兄弟之間,要保羅趕緊逃離,而遭到喬凡尼砍殺。也是命該如此,保羅在逃離之際,身上的衣服被牆上的一顆釘子勾住,來不及解脫即被其兄殺害。
 
因為這齣家庭的悲劇,一直延燒到下一代,保羅的兒子藍波爾多 (Ramberdo) 長大後,為父親報復,於1323年親手將其伯父喬凡尼的兒子巫貝爾多 (Uberto) 謀害。兩個家族從此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這齣悲劇如實地紀錄在當地的歷史檔案之中。
 
但丁在翡冷翠當官時曾見過保羅。那時候保羅受到教宗的欣賞,曾被封為貴族,而且是翡冷翠警署的最高長官。所以但丁對這位來自東海岸的貴族後裔有一定的印象。他在拉維納創作 ‘神曲’ 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地獄’ (Inferno),特地將這對情侶的悲劇作為第五章 (Canto V) 的主題。
 
但丁的 ‘神曲’ 是一部被公認為世界文學的不朽巨作,他從1308年開始創作,到1820年完成,分別是 ‘地獄’ (Inferno),’煉獄’ (Purgatorio) 及 ‘天堂’ (Paradiso)。
 
因為政治的因素,自1302年從翡冷翠被放逐後,但丁避居東海岸的拉維納居住,從此沒有再回到翡冷翠。他的曠世名著 ‘神曲’ 也是在被放逐時潛心完成的。因為居住地距離保羅和佛蘭切絲卡被殺害的古堡很近。所以他能更真實地在地獄中,描述二人身邊的私通,進入地獄後他們的靈魂被拘禁在第二輪迴中,永世不得接觸地面,而無休止地受旋風折磨,在痛苦中回憶著生前的情慾。
但丁在創作後曾表示:’世上沒有比在悲痛時回憶起喜悅的時刻更為悲傷。’ 就是對佛蘭切絲卡和保羅在地獄中受折磨的真切感受。
 
不過但丁還是用寬容及同情的筆調,表達對佛蘭切絲卡在封建意識的家庭中所遭受到的不公待遇,而且將這對情侶放在一起,如同一對小鳥在空中比翼雙飛。
 
   拉維納的但丁墓地。
 
 
筆者離開聖馬利諾後,先在拉維納瞻仰了但丁墓地後,即直接前往葛拉達喇古堡 (Castello da Gradara) ,抵達時已是下午五點五分,看守古堡的人員正在為大門上鎖,見到後用手指指著腕錶,並搖搖頭,表示已經下班了。筆者見狀立即想起中國人常說的 ‘有錢能使鬼推磨’ ,於是從口袋裡掏出兩枚義大利100里拉的錢幣,放在他手中,而且誇張地告訴他,筆者是專程從羅馬來到參觀這座古堡的。
 
果然這兩枚錢幣生了效,他立即打開鐵門讓筆者進入,而且還主動地引領參觀。不時為筆者講解每一間室內的歷史背景。
 
當然重點是參觀悲劇中女主角的臥室。在進入臥室時,他用低沈的語調為佛蘭切絲卡表達不平。而且還繪聲繪影地描述稱,經常半夜在這座臥室中會發出女人的淒涼嘆息,有時在太陽西下後還可以聽到她和保羅的輕聲私語。至於他的描述是真是假,也就無法去作公允的判斷了。
 
  佛蘭切絲卡在古堡中的臥室。
 
 
當我們進入到客廳時,古堡看守人指著一邊牆上的鐵門稱,這裡是直接通往地下室的密道,也就是馬拉特斯塔家族的 ‘私刑室’。凡是被拘捕而關押在裡面的疑犯,就會遭到各種酷刑的對待,很少能生還,被殘殺後屍體就被丟入到一個水槽中,被裡面的化學劑溶蝕殆盡而不見蹤影。從這 ‘私刑室’ 即可反映出當時該家族的殘酷無情。而喬凡尼對親弟弟及妻子施以無情的殘害,足證其繼承了家庭的兇殘手段。
 
   古堡中馬拉特斯塔家族設立的私刑室。
 
 
俄羅斯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 (1850-1916) 根據佛蘭切絲卡的悲劇故事,於1876年在莫斯科,用三週的時間完成了 ‘利米里的佛蘭切絲卡 — 但丁後的交響幻想曲’ (Francesca da Rimini — Symphony Fantasy after Dante Op 32) 。
 
六百年後,俄羅斯作曲家塞爾格爾.拉赫馬尼諾夫 (Sergel Rachmaninoff 1873-1943) 於1905年,同樣以佛蘭切絲卡的悲劇故事譜寫了歌劇 ‘利米里的佛蘭切絲卡’ (Francesca da Rimini) ,整部歌劇包含序幕,兩幕場景及尾聲。而且引用了柴可夫斯基的唱詞。
 
拉赫馬尼諾夫將這齣歌劇於1906年在莫斯科大劇院舉行首演,並親自指揮。當晚的首演尤為特殊的是,另一部拉赫馬尼諾夫的創作 ‘吝嗇的騎士’ (The Miserly Knight) 也在當晚首演,成為少有的 ‘雙場演出’。
 

   俄羅斯音樂家拉赫馬尼諾夫1906年親自在莫斯科大劇院,指揮其歌劇時和演員的合影。

 
因為筆者對但丁的崇拜及對其巨作 ‘神曲’ 的偏愛,尤其是 ‘地獄’中的第五章,描寫佛蘭切絲卡和保羅的悲劇,那充滿感情的優美詩歌,激起百讀不膩而洗滌靈魂的動力。
 
也因此令筆者聯想起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在1597年寫下的以義大利維羅納 (Verona) 年輕情侶殉情的悲劇作為背景而創作的名劇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 Juliet)。維羅納距離利米里兩百六十公里路程。巧合的是兩個悲劇先後都發生在義大利,通過文學及舞台兩個悲劇都成了舉世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而維羅納的故事較之佛蘭切絲卡的悲劇更勝一籌。
 
筆者早在大學時代就讀過這部名劇,內容是青年一對青年男女羅密歐與茱麗葉因為雙方家庭的阻擾,以殉情來表達兩人忠貞不二的感情。莎士比亞筆下的故事,是根據義大利古羅馬三世紀的一個傳說而編造的動人故事。時至今日,許多旅遊參觀者仍然相信維羅納城裡的茱麗葉故居是真實的,然而它卻是十五世紀以後才完成的建築。一齣虛構的情節能引起世人不懈的追求,比葛拉達喇古堡真實的悲劇要更廣為流傳,是因爲它通過莎士比亞大劇作家筆下的描繪。
 
佛蘭切絲卡和保羅的悲劇,迄今為止除了俄羅斯兩位音樂家創作了交響樂和歌劇之外,尚未見到任何與其有關的文學作品問世。
   托雷繪製的佛蘭切絲卡和保羅在地獄中廝守場景。
 
 
羅密歐與茱麗葉也不止一次搬上銀幕。筆者曾於1968年在羅馬咖啡街上的 ‘巴黎咖啡館’ 採訪了正在拍攝新版 ‘羅密歐與茱麗葉’ 的女主角奧莉薇亞.赫希 (Olivia Hussey 1951-) ,她是在15歲時被義大利電影導演佛朗哥澤費雷力 (Franco Zeffirelli 1923-2019) 選中,主演這部重頭戲。
 
出生在阿根廷的奧莉薇亞是英國人,在拍攝這部戲時,剛滿16歲。但是在演技上似乎已到達爐火純青的程度。尤其是義大利導演要在影片中加入全裸的鏡頭。雖然奧莉薇亞完成了她的任務,但是在歐洲以外的社會各界遭到了較為嚴峻的批評。咸認為這是一部從古典戲劇改編的電影劇本,理應尊重並維繫其文學的嚴肅性。
 
1970年時代,筆者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市任教。一個星期日的上午,和妻子應邀前往聖公會教堂參觀一個露天義賣。因為該城市保留著相當濃厚的英國傳統,所以在義賣的展台上幾乎都是英國式的器皿,有銀質蠟燭台,玻璃杯和瓷器等。突然一本已經有些褪色的古書吸引了筆者的注意,仔細翻閱後,原來是英國傳教士在十九世紀翻譯的但丁神曲 ‘地獄’ 英文版本,其中有76幅由法國著名藝術家古斯塔沃. 托雷 (Gustavo Dore 1832-1883) 繪製的插圖。不禁喜上心頭。
 
經過瞭解,教會將這本極具價值的古書只標了加拿大幣十元起標。深感加拿大人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的缺乏認識。但這也給筆者創造了機會。經過三輪的加碼,筆者最終以加幣40月中標。至今仍然保存著這本仍然完好的古書,不時取出翻閱但丁的詩篇。
 
數十年間,筆者曾不止一次地重訪過利米里的風光及維羅納莎士比亞筆下假設的殉情發生地。雖然兩地的愛情悲劇已經在歐洲文學藝術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儘管筆者對這兩個發生在義大利歷史上的愛情悲劇有一定的喜愛,只是對其中的刀光劍影和鮮血鏡頭難以接受。這和情意綿綿的愛情故事本質上就無法合而為一。也許這是歐洲國家的民族基因使然。
 
所以每次在欣賞這兩齣悲劇時,就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中國的傳統愛情故事如 ‘西廂記’ 和 ‘梁山伯和祝英台’。
 
尤其是後者,經過文學家和藝術家的精湛雕琢,再通過中國式膾炙人口的交響樂和舞台劇,更能使人驚嘆感佩。梁山伯和祝英台最後化蝶而去,憂傷中卻充滿了中國式含蓄和抒情的意境,這就是東方文化的優美之處!
 
(2020年11月24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聖馬利諾共和國山巔的歷史古跡 “三塔古堡”。
 
義大利的國中之國 —— 聖馬利諾
 
作者/劉敦仁
 
在歐洲求學工作的那幾年,每年都會選擇到一兩個國家旅行,主要是研究古代建築及藝術,也藉機欣賞歌劇或是聽音樂會。由於國家都較小,所以旅程不是太過遙遠。
 
即便歐洲國家多而小,但還有好幾個更為袖珍的小國分佈在歐洲大陸各地。如位於奧地利、瑞士之間阿爾卑斯山間裡的列支敦士登 (Liechtenstein),面積只有16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四萬人。介於西班牙和法國之間的安道爾 (Antorra),人口較多,也只有七萬七千左右,面積也較大,約莫468平方公里。
這兩個袖珍小國家是世界各地旅客蜂擁而至的購物勝地,尤其安道爾,一直是全球各地闊佬們的避稅天堂。
 
至於位在法國南部瀕臨地中海的旅遊及賭博勝地摩納哥 (Monaco) 就 ‘袖珍’ 得出奇了,它的面積只有2.1 平方公里,人口卻有三萬八千多,成為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但它也是全球生活水平最高的國家。賭博娛樂是世界之最。
 
義大利在這方面佔了優勢。在它的國度裡,擁有兩個袖珍小國。其中一個是威震全球的天主教中心梵蒂岡。它的面積只有49公頃,人口為八百多一點。但它的信徒遍佈全球以億萬計算。梵蒂岡國家元首是天主教教宗。其位高權重的地位沒有任何一個政治人物可以配比。
 
義大利的東邊離亞得里亞海 (Adriatic Sea) 僅十公里的路程,還有一個小國聖馬利諾 (San Marino)。和梵蒂岡一樣,是完全封閉在義大利領土內的內陸國
   聖馬利諾共和國的國旗,中間的標識就是三塔古堡的象徵。
 
 
筆者很有幸,對這兩個處在義大利的袖珍小國有過密切的接觸。上世紀六十年代,在中國天主教南京區于斌總主教的關愛下,榮獲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新聞室工作的機會,和教會有著深厚的交往。
 
而第一次訪問聖馬利諾共和國,卻是陪同義大利總統久賽貝.薩拉卡特 (Giuseppe Saragat 1898-1988),在1965年11月25日到訪主持自利米里 (Rimini) 至聖馬利諾高速公路的通車典禮。
 
那次的訪問意義不一般,是有史以來義大利國家元首首次出訪這個只有彈丸之地的袖珍共和國。而且為兩國之間的公路通車剪綵也只是一段只有8.9 公里長、寬18米四線道的高速公路。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會令人誤解這是否有點小題大作。
 
然而在1965年,以當時義大利國家經濟條件衡量,這還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何況又是為一個政治上無足輕重建立在山頂上的袖珍小國。義大利政府之所以會如此審慎地展開對聖馬利諾共和國作出友好態度,為的是掃除數百年來兩國之間政治上跌宕起伏所遺留下來無關痛癢的矛盾。兩國合作開發旅遊,這段高速公路就成了兩國之間友好的紐帶。筆者有幸能恭逢盛會,是人生中難得的機遇。
 
聖馬利諾共和國建立在海拔749米高的提塔諾山頂 (Mount Titano) , 面積為61平方公里,人口約三萬四千左右。這座矗立在山巔的小國,有一段頗具傳奇性的建國歷史背景。
 
   聖馬利諾共和國政府大樓門前的守衛禮儀兵。
 
 
出生在公元275年的一位石匠馬利努斯 (Marinus) ,祖籍是亞得里亞海對面的一個小島拉卜 (Rab) ,即現在的克羅地亞中的一個旅遊勝地。為了謀生,他和好友利奧 (Leo) 一同跨海到義大利,在瀕海城市利米里 (Rimini) 參加建造城牆。
 
自羅馬帝國建立政權後,從尼羅國王 (Nero 37-68年) 開始就對基督徒加以迫害。到了狄奧克勒迪安  (Diocletian 244-311?),情況更是嚴峻。這位國王出生於原屬於羅馬帝國的省會達爾瑪提亞 (Dalmatia) 的索林 (Solin),也是今天的克羅地亞中一省。 在他登基後的執政時期 (284-305年),對基督徒的迫害更是變本加厲。
 
石匠馬利努斯和他的朋友也是來自該省,到義大利謀生,本以為會受到帝王的關注,然而事與願違,為逃避宗教的迫害,他們被迫在公元301年逃到提塔諾山,修建了一座小教堂和一座修道院。許多基督徒得到這個信息後先後聞風而至,使得山上的信徒越發增多,得到當地一位名叫菲力奇希馬 (Felicissima) 的善良地主支持,他將自己擁有的土地免費贈送給馬利努斯並作為永久使用。
 
原本為一段宗教迫害的歷史過程,卻在馬里努斯的帶領下,公元301年9月3日,就成為聖馬利諾共和國建國的紀念日,成為歐洲歷史上最古老的 ‘共和國’。
..
馬里努斯後來入了教會,被封為聖人,世稱聖馬利諾 (Saint Marino),聖馬利諾共和國也就用這位勇敢的傳教士的聖名作為國家的名稱。
 
馬里努斯原來建造的小教堂,在公元530年時曾被命名為聖馬利諾教堂,因年久失修被拆除,到1838年在原址興建了聖馬利諾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Marino),是當今該地的一座重要宗教聖殿。
 
   聖馬利諾共和國市區的聖馬利諾大教堂。
 
 
瞭解了這個袖珍國的歷史背景,陪同義大利總統訪問,更覺得兩國之間親密無間的關係。我們到達後,聖馬利諾共和國張燈結彩,當時全國有一萬七千人口,幾乎傾巢而出,夾道歡迎來自鄰國的元首。聖馬利諾共和國的執政官,和薩拉卡特總統為新建的公路通車典禮剪綵,成為這個山區小國載入史冊的重大盛事。
 
   義大利總統薩拉卡特當年的神態。
 
 
聖馬利諾共和國還為義大利總統的到訪,在郵局發行了紀念首日封。將總統的頭像印在首日封上,另外還發行了四連方郵票。因為這個袖珍小國的大宗經濟來源就是郵票的發行,成為來自世界各地遊人爭相收集的紀念珍品。
 
    為迎接義大利總統的訪問,聖馬利諾共和國當天郵局發行的首日封。
 
 
   郵局同時發行的四連方郵票。
 
 
行禮如儀後,接下來是自由參觀。當地最有歷史傳統的古蹟,就是位於山巔古堡型的三塔堡壘,是聖馬利諾共和國的重要地標,它始建於公元十一世紀,該堡壘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最古老的瓜伊達塔樓 (Guaita Tower) ,歷史上重建多次,原來是作為監獄使用。該堡壘後來成為聖馬利諾共和國防禦馬拉特斯塔 (Malatesta) 家族的侵襲而加固。
 
第二部分是三座塔樓中最高的一座,名為切斯塔 (Cesta Tower),1956年在塔樓中設立了紀念聖馬里努斯博物館。
 
第三部分是三座塔樓中最小的,建於十四世紀的蒙塔勒塔 (Montale Tower),最早的設計也是用來抵禦勢力日漸膨脹的馬拉特斯塔家族。主要還是作為監獄用。它的入口處大門高七米,是當地設計監獄的典型高度。目前是唯一不對外開放的古蹟。
 
自中古世紀以來,歐洲各國的皇親國戚幾乎都是自成一國,義大利的群雄割據勢力也不例外遍佈半島。每個城市均為家族所擁有,或自成一國,抑或佔地稱雄,相互鬥爭,直到十八世紀後義大利開始崇尚科學真理,終於在1848-1870年,成為統一的帝國。
 
筆者陪同義大利總統訪問聖馬利諾共和國時,特別注意到三座塔樓中十三世紀統治著亞得里亞海濱利米里的馬拉特斯塔家族在當地的勢力。在義大利詩人但丁.阿里基利 (Dante Aligueri 1265-1321) 在他的不朽名著 ‘神曲’ (La Divina Commedia) 中,就有描述該家庭發生的愛情悲劇。是筆者這次隨同義大利總統訪問聖馬利諾共和國後,要進行的探索目標。  
 
該家族的一家之主馬拉特斯塔.達.維魯奇奧 (Malareata da Verucchio 1212-1312) 是這個貴族家庭在利米里城的創建人。
 
  位於利米里城郊的葛拉達納古堡。
 
 
所以從羅馬出發前,筆者即已就此行的官式訪問後,就直接先前往拉維納 (Ravenna) 去憑弔但丁的安息之地,然後去利米里參觀馬拉特斯塔家族的歷史古蹟,進一步瞭解但丁不朽作品 ‘神曲’ 中留下給世界里追憶的故事。
 
 
   筆者珍藏的但丁“神曲” 中’地獄‘ 十九世紀的英文翻譯版,其中有76幅插圖出自法國著名藝術家庫斯達沃.托雷的手筆。
 
 
那時候義大利東部濱海地區,因為貴族的割據。彼此間戰火紛飛。馬拉特斯塔.維魯奇奧與相隔不到六十公里的拉維納另一家族桂多.達.坡勒塔 (Guido Da Polenta 1250-1310) 相互廝殺,最後拉維納的家族為了息事寧人,終於和馬拉特斯塔家族化敵為友,共同簽訂盟約抵禦外侵。
 
當時地方上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即雙方在結成友好合作時,將子女婚姻的安排作為展現誠意之舉。
 
坡勒塔和馬拉特斯特兩個家庭言和時也未例外,坡勒塔從他的兒女中選出佛蘭切絲卡.達.坡勒塔 (Francesca da Polenta 1255-1285) 下嫁給馬拉特斯塔的長子。然而這樁婚姻竟然成為一齣警世的愛情悲劇。 
 
馬拉特斯塔長子為喬凡尼.馬拉特斯塔 (Giovanni Malatesta 1240-1304),奇醜無比,是個有殘缺的跛子,駝背和獨眼龍。但他的政治野心極大,利慾熏心,且殘酷無情。
 
馬拉特斯塔最小的兒子保羅.馬拉特斯塔 (Paolo Malatesta 1246-1285),卻是一個風流倜儻的俊男。雙方家長議定婚事,將佛蘭切絲卡下嫁給身患殘缺的長子,但是沒有將其長子的身體缺陷預先告知,卻按照當地習俗,私下安排幼子保羅代其兄長,和新娘在前一天舉行了婚禮。所以佛蘭切絲卡見到保羅後,以為就是自己終身相托的夫君。而保羅此時已經是有婦之夫,但佛蘭切絲卡的美貌,使得保羅一見傾心。
 
第二天佛蘭切絲卡見到了自己真正的新婚夫君,竟然是一個貌不驚人的殘廢,心裏的酸楚可想而知。
 
因為喬凡尼一直參與鄰近的羅馬岳勒戰爭 (Romagnole War),幾乎是經常在外。這給佛蘭切絲卡和保羅製造了絕好機會,兩人私下的感情與日俱增。如此經歷了十年,終於紙包不住火。1825年喬凡尼從戰場上回來,沒有告訴其弟,卻從古堡的密道中潛入。
 
目睹自己的妻子和弟弟相擁在床第,立即怒火中燒,起了殺念。佛蘭切絲卡立在兩兄弟之間,要保羅趕緊逃離,而遭到喬凡尼砍殺。也是命該如此,保羅在逃離之際,身上的衣服被牆上的一顆釘子勾住,來不及解脫即被其兄殺害。
 
因為這齣家庭的悲劇,一直延燒到下一代,保羅的兒子藍波爾多 (Ramberdo) 長大後,為父親報復,於1323年親手將其伯父喬凡尼的兒子巫貝爾多 (Uberto) 謀害。兩個家族從此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這齣悲劇如實地紀錄在當地的歷史檔案之中。
 
但丁在翡冷翠當官時曾見過保羅。那時候保羅受到教宗的欣賞,曾被封為貴族,而且是翡冷翠警署的最高長官。所以但丁對這位來自東海岸的貴族後裔有一定的印象。他在拉維納創作 ‘神曲’ 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地獄’ (Inferno),特地將這對情侶的悲劇作為第五章 (Canto V) 的主題。
 
但丁的 ‘神曲’ 是一部被公認為世界文學的不朽巨作,他從1308年開始創作,到1820年完成,分別是 ‘地獄’ (Inferno),’煉獄’ (Purgatorio) 及 ‘天堂’ (Paradiso)。
 
因為政治的因素,自1302年從翡冷翠被放逐後,但丁避居東海岸的拉維納居住,從此沒有再回到翡冷翠。他的曠世名著 ‘神曲’ 也是在被放逐時潛心完成的。因為居住地距離保羅和佛蘭切絲卡被殺害的古堡很近。所以他能更真實地在地獄中,描述二人身邊的私通,進入地獄後他們的靈魂被拘禁在第二輪迴中,永世不得接觸地面,而無休止地受旋風折磨,在痛苦中回憶著生前的情慾。
但丁在創作後曾表示:’世上沒有比在悲痛時回憶起喜悅的時刻更為悲傷。’ 就是對佛蘭切絲卡和保羅在地獄中受折磨的真切感受。
 
不過但丁還是用寬容及同情的筆調,表達對佛蘭切絲卡在封建意識的家庭中所遭受到的不公待遇,而且將這對情侶放在一起,如同一對小鳥在空中比翼雙飛。
 
   拉維納的但丁墓地。
 
 
筆者離開聖馬利諾後,先在拉維納瞻仰了但丁墓地後,即直接前往葛拉達喇古堡 (Castello da Gradara) ,抵達時已是下午五點五分,看守古堡的人員正在為大門上鎖,見到後用手指指著腕錶,並搖搖頭,表示已經下班了。筆者見狀立即想起中國人常說的 ‘有錢能使鬼推磨’ ,於是從口袋裡掏出兩枚義大利100里拉的錢幣,放在他手中,而且誇張地告訴他,筆者是專程從羅馬來到參觀這座古堡的。
 
果然這兩枚錢幣生了效,他立即打開鐵門讓筆者進入,而且還主動地引領參觀。不時為筆者講解每一間室內的歷史背景。
 
當然重點是參觀悲劇中女主角的臥室。在進入臥室時,他用低沈的語調為佛蘭切絲卡表達不平。而且還繪聲繪影地描述稱,經常半夜在這座臥室中會發出女人的淒涼嘆息,有時在太陽西下後還可以聽到她和保羅的輕聲私語。至於他的描述是真是假,也就無法去作公允的判斷了。
 
  佛蘭切絲卡在古堡中的臥室。
 
 
當我們進入到客廳時,古堡看守人指著一邊牆上的鐵門稱,這裡是直接通往地下室的密道,也就是馬拉特斯塔家族的 ‘私刑室’。凡是被拘捕而關押在裡面的疑犯,就會遭到各種酷刑的對待,很少能生還,被殘殺後屍體就被丟入到一個水槽中,被裡面的化學劑溶蝕殆盡而不見蹤影。從這 ‘私刑室’ 即可反映出當時該家族的殘酷無情。而喬凡尼對親弟弟及妻子施以無情的殘害,足證其繼承了家庭的兇殘手段。
 
   古堡中馬拉特斯塔家族設立的私刑室。
 
 
俄羅斯的音樂家柴可夫斯基 (1850-1916) 根據佛蘭切絲卡的悲劇故事,於1876年在莫斯科,用三週的時間完成了 ‘利米里的佛蘭切絲卡 — 但丁後的交響幻想曲’ (Francesca da Rimini — Symphony Fantasy after Dante Op 32) 。
 
六百年後,俄羅斯作曲家塞爾格爾.拉赫馬尼諾夫 (Sergel Rachmaninoff 1873-1943) 於1905年,同樣以佛蘭切絲卡的悲劇故事譜寫了歌劇 ‘利米里的佛蘭切絲卡’ (Francesca da Rimini) ,整部歌劇包含序幕,兩幕場景及尾聲。而且引用了柴可夫斯基的唱詞。
 
拉赫馬尼諾夫將這齣歌劇於1906年在莫斯科大劇院舉行首演,並親自指揮。當晚的首演尤為特殊的是,另一部拉赫馬尼諾夫的創作 ‘吝嗇的騎士’ (The Miserly Knight) 也在當晚首演,成為少有的 ‘雙場演出’。
 

   俄羅斯音樂家拉赫馬尼諾夫1906年親自在莫斯科大劇院,指揮其歌劇時和演員的合影。

 
因為筆者對但丁的崇拜及對其巨作 ‘神曲’ 的偏愛,尤其是 ‘地獄’中的第五章,描寫佛蘭切絲卡和保羅的悲劇,那充滿感情的優美詩歌,激起百讀不膩而洗滌靈魂的動力。
 
也因此令筆者聯想起英國劇作家威廉.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在1597年寫下的以義大利維羅納 (Verona) 年輕情侶殉情的悲劇作為背景而創作的名劇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 Juliet)。維羅納距離利米里兩百六十公里路程。巧合的是兩個悲劇先後都發生在義大利,通過文學及舞台兩個悲劇都成了舉世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而維羅納的故事較之佛蘭切絲卡的悲劇更勝一籌。
 
筆者早在大學時代就讀過這部名劇,內容是青年一對青年男女羅密歐與茱麗葉因為雙方家庭的阻擾,以殉情來表達兩人忠貞不二的感情。莎士比亞筆下的故事,是根據義大利古羅馬三世紀的一個傳說而編造的動人故事。時至今日,許多旅遊參觀者仍然相信維羅納城裡的茱麗葉故居是真實的,然而它卻是十五世紀以後才完成的建築。一齣虛構的情節能引起世人不懈的追求,比葛拉達喇古堡真實的悲劇要更廣為流傳,是因爲它通過莎士比亞大劇作家筆下的描繪。
 
佛蘭切絲卡和保羅的悲劇,迄今為止除了俄羅斯兩位音樂家創作了交響樂和歌劇之外,尚未見到任何與其有關的文學作品問世。
   托雷繪製的佛蘭切絲卡和保羅在地獄中廝守場景。
 
 
羅密歐與茱麗葉也不止一次搬上銀幕。筆者曾於1968年在羅馬咖啡街上的 ‘巴黎咖啡館’ 採訪了正在拍攝新版 ‘羅密歐與茱麗葉’ 的女主角奧莉薇亞.赫希 (Olivia Hussey 1951-) ,她是在15歲時被義大利電影導演佛朗哥澤費雷力 (Franco Zeffirelli 1923-2019) 選中,主演這部重頭戲。
 
出生在阿根廷的奧莉薇亞是英國人,在拍攝這部戲時,剛滿16歲。但是在演技上似乎已到達爐火純青的程度。尤其是義大利導演要在影片中加入全裸的鏡頭。雖然奧莉薇亞完成了她的任務,但是在歐洲以外的社會各界遭到了較為嚴峻的批評。咸認為這是一部從古典戲劇改編的電影劇本,理應尊重並維繫其文學的嚴肅性。
 
1970年時代,筆者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市任教。一個星期日的上午,和妻子應邀前往聖公會教堂參觀一個露天義賣。因為該城市保留著相當濃厚的英國傳統,所以在義賣的展台上幾乎都是英國式的器皿,有銀質蠟燭台,玻璃杯和瓷器等。突然一本已經有些褪色的古書吸引了筆者的注意,仔細翻閱後,原來是英國傳教士在十九世紀翻譯的但丁神曲 ‘地獄’ 英文版本,其中有76幅由法國著名藝術家古斯塔沃. 托雷 (Gustavo Dore 1832-1883) 繪製的插圖。不禁喜上心頭。
 
經過瞭解,教會將這本極具價值的古書只標了加拿大幣十元起標。深感加拿大人對歷史文化遺產的的缺乏認識。但這也給筆者創造了機會。經過三輪的加碼,筆者最終以加幣40月中標。至今仍然保存著這本仍然完好的古書,不時取出翻閱但丁的詩篇。
 
數十年間,筆者曾不止一次地重訪過利米里的風光及維羅納莎士比亞筆下假設的殉情發生地。雖然兩地的愛情悲劇已經在歐洲文學藝術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影響。儘管筆者對這兩個發生在義大利歷史上的愛情悲劇有一定的喜愛,只是對其中的刀光劍影和鮮血鏡頭難以接受。這和情意綿綿的愛情故事本質上就無法合而為一。也許這是歐洲國家的民族基因使然。
 
所以每次在欣賞這兩齣悲劇時,就會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中國的傳統愛情故事如 ‘西廂記’ 和 ‘梁山伯和祝英台’。
 
尤其是後者,經過文學家和藝術家的精湛雕琢,再通過中國式膾炙人口的交響樂和舞台劇,更能使人驚嘆感佩。梁山伯和祝英台最後化蝶而去,憂傷中卻充滿了中國式含蓄和抒情的意境,這就是東方文化的優美之處!
 
(2020年11月24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