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偉大的,都要過去 —為約翰.藍儂遇刺四十周年而寫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一切偉大的,都要過去 —為約翰.藍儂遇刺四十周年而寫
2020-12-03 07:00:00
A+
A
A-

「我們比耶穌還受歡迎」是約翰.藍儂一生說出最缺乏智慧的話。(圖片取自網路)

 

一切偉大的,都要過去

為約翰.藍儂遇刺四十周年而寫

 

作者/王凡 (資深媒體人)

 

披頭四的約翰.藍儂為何而死?他當紅時期所說的話「我們比耶穌還受歡迎」, 又反映了一九六O年代西方世界怎麼樣的時代背景思潮呢?

 

今年八月二十六日開始,美國大大小小的媒體, 陸續報導了一個叫馬克.柴普曼(Mark D. Chapman)的槍擊殺人犯,第十一次申請假釋出獄被拒的新聞,報導兼評論,連篇累牘。

一個殺人犯、小人物的假釋被拒,何以受到媒體如此關注?因為他射殺的對象非比尋常,是紅極一時,搖滾樂史上極為重要的天才樂手約翰.藍儂(John Lennon)。

 

想像帶來殺機

藍儂是歌手、歌曲創作者、唱片製作人,也是著名的和平運動推動者,他與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喬治.哈里遜(George Harrison)和林戈.史塔(Ringo Starr)所創立的披頭四(The Beatles)樂團,被稱為人類流行音樂史上最有影響力、最成功的樂團。

一九八O年十二月八日晚上,藍儂和他的日本裔妻子小野洋子,在錄音室工作結束後,於十點五十分回到位於曼哈頓的自家公寓大樓門前,柴普曼,這個守候多時的藍儂粉絲,上前朝藍儂背後連開五槍,四槍打中了他,其中一槍打斷了他的主動脈,藍儂被火速送往醫院。十一點,醫院宣告藍儂已經死亡。藍儂英年早逝,只活到四十歲。

悲劇發生後,整個世界以不斷播放藍儂生前創作、錄唱的暢銷曲〈想像〉(Imagine)來紀念他。

〈想像〉是將藍儂藝術創作推向巔峰的歌曲,直到今天,全世界的電台還不時地播放這首歌。這是一首反宗教的歌曲,歌詞中有這樣一段:

想像財富並不存在,我懷疑你辦得到

貪婪或飢餓都沒有了,四海之內都是兄弟

想像所有的人,共同擁有這個世界

藍儂死得非常不值,因為柴普曼槍殺藍儂的理由極其荒謬:他想成名。

一九八O年,柴普曼被判處二十年到終身監禁,坐牢二十年後,每兩年可以申請假釋一次。從二OOO年開始到今年,他已經申請了十一次假釋,也被拒絕了十一次。每次假釋,他都有各種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自剖,與懺悔的告白,但他最初在法院審理時,那句想要「以惡名求取榮耀」(infamy for glory)的自白,是假釋審查官每次拿出,用來駁回他假釋申請的重要依據之一。他槍殺的,是一位具有高度音樂才華、國際知名、千萬人景仰的歌手,那個殺人只為成名的動機,實在太惡質了。另外,二十年來藍儂的妻子小野洋子,每回給假釋委員會的信中,表達出對柴普曼出獄後,可能對她和兩個兒子的人身安全有所顧慮與內心恐懼,更是假釋審查官考量的關鍵因素。

柴普曼計畫槍殺藍儂超過三個月的時間,綜合後來出版的幾本分析他的行兇心理的書籍,可以看出,藍儂〈想像〉歌詞中提到「想像財富並不存在」,讓柴普曼對他又恨又妒,認為藍儂是個偽善者,此人名利雙收,腰纏萬貫,有遊艇、有農場、在城市裡有房地產。他的音樂讓他豐衣足食,他卻要大家隨他想像「財富並不存在」這種鬼話。另外,藍儂曾經在媒體上發過狂語:「我們比耶穌還受歡迎」,讓自認是虔誠基督徒的柴普曼十分憤怒,認為那是褻瀆上帝。這些累積的仇恨因素,使柴普曼動了殺機。

想像殺了藍儂,我會多麼有名!

爭議的開端

「我們比耶穌還受歡迎」是約翰.藍儂一生說出最缺乏智慧的話。

事發在一九六六年二月,藍儂在倫敦郊區的家中,接受好友,甚至可說是紅粉知交的倫敦《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音樂線記者莫琳.克莉芙(Maureen Cleave)的訪問,不經意地說出了一些未經成熟思考、零零碎碎、漫不經心的話:

「基督教就要完蛋了,它將萎縮、消失。我不需要為此爭辯,我是對的,而且我將被證明是對的,現在我們比耶穌還受歡迎。」

「搖滾樂會長留,基督教會衰微,我不知道搖滾樂或是基督教,哪個會先完蛋。」

「耶穌還不錯,他的門徒卻愚蠢平庸得很。就是這些人扭曲了基督教,也搞壞了我對它的信仰。」

一九六六年三月四日,訪問稿在《標準晚報》刊出。

藍儂的那番言論,在當時受世俗化深刻影響,教會因跟不上時代變化而日趨沒落,教友大量流失的英國,如同小石落水,不生漣漪。但五個月後這篇訪問稿在美國青少年雜誌《記事簿》(Datebook)轉載,卻激起滔天巨浪。

克莉芙在訪問稿中,描述藍儂是個積極尋求生命意義的人,喜愛印度音樂,也大量閱讀各種書籍,包括有關宗教的書。訪問中,藍儂提到對基督教的看法部分其實著墨不多,雜誌也並未作重點處理,顯然那不是訪問的核心。但《記事簿》的主編卻在雜誌封面上,刻意標示藍儂這句話:「我不知道搖滾樂或是基督教,哪個會先完蛋」,分明是蓄意激挑爭議,目的顯然是為增加雜誌銷路。

「神死神學」的年代

藍儂的狂言,跟六○年代的時代背景若合符節。一九六○年代,西方國家處在澎湃洶湧的反文化浪尖上,各種信仰都受到檢驗,過去的價值與威權,受到年輕人的質疑與反抗,建制性教會成為被革命的對象,社會共識正在解體。教會由於抱殘守缺,沒有跟上時代的進程與發展節奏,造成年輕人卻步、信眾大量流失,教會雖然力圖扭轉乾坤,卻為時嫌晚。西方幾個趕時髦的神學作者,如美國的阿爾泰澤(Thomas Altizer)、范.布倫(Paul Van Buren)、瓦哈年(Gabriel Vahanian)、漢彌爾頓(William Hamilton)等人,在這種社會文化氛圍中,創造出一套沒有神的神學,即「神死神學( Death of God theology ),一時之間在學術圈引起一陣跟風,媒體也予以高度的關注。英國聖公會主教羅賓遜(John A.T. Robinson)所寫的《誠實向神》(Honest to God, 1963)一書更為暢銷,他在書中質問:「傳統有神論對現代世界到底有什麼作用?」

一九六五年英國聖經學者休.舍恩菲爾德(Hugh Schonfield)寫了一本《逾越節計謀》(The Passover Plot),出版未久便洛陽紙貴,再版數十次,大賣約兩百萬本。書中指出,耶穌的死是他自己精心策畫的一項計謀,他想當以色列人的王,所以他設計了自己的被捕與詐死。當他掛在十字架上,那送入他口的海絨,沾的不是醋,而是麻醉劑,可以讓他進入假死狀態;然後他被救活,以死裡復活之姿,讓眾人相信他是神,他就可以順理成章當上以色列人的王。不料有個羅馬兵丁半路殺出,用長矛刺了他,打亂整個計畫,讓他真的死了。而第三天在他的墳墓裡出現的那人,是寫約翰福音的約翰,耶穌根本沒想建立教會,他那群憨憨的門徒,卻因此四處傳教。這本書大賣之後,作者舍恩菲爾德的言論跟著水漲船高,他曾對一名訪問他的記者說,整個教皇制度、梵蒂岡,以及所有教會的權威,都是受質疑的。這樣的一本書,這樣具戲劇性聳人聽聞的論點,大大鼓舞了英國當時的懷疑論者。美國的基督徒根本不至於接受這樣荒誕離譜的觀點,但藍儂對於基督教的基礎認知,卻大抵來自舍恩菲爾德。

這些自由派學者的言論,只是一九六O年代反文化氛圍裡一時刮過的多元信仰混濁之風,一如牛津大學神學教授約翰.麥奎利(John Macquarrie)所指,六O年代不過是「半瓶子醋的十年」(Decade of Dilettantes),神學的時髦思想變化速度,有如女人的時裝款式,來得疾,去得快,連色情刊物《花花公子》都在追時尚,刊登有關「新神學」的文章了。所以「上帝死了」、「後有神論」、「世俗的基督教」、「縱情放蕩的宗教」這些駭人聽聞的口號的出現,不過顯示出六O年代的宗教思潮的混亂、茫然的景象而已。

因此作為一名搖滾歌手,約翰.藍儂評論基督教,不過就是撿拾了當時學術圈一些時髦學者的牙慧,說了幾句不具系統性,卻自以為有學問、有智慧的話。「我們比耶穌更受歡迎」的言論,也許只是他隨口舉英國社會當時的宗教衰敗現象,來突顯披頭四樂團是多麼成功,多麼受年輕人崇拜。出身英國樂壇的藍儂,也許並不知道,美國社會對耶穌的信仰與尊重是多麼不可侵犯。

披頭狂熱遭到反噬

成立於英國的披頭四樂團,崛起得非常快,短時間掀起了一股被媒體稱為「披頭狂熱」(Beatlemania)的旋風。一九六四年二月,披頭四樂團進入美國,那股狂熱旋風也刮進美國。美國女性粉絲在這四個才氣縱橫的年輕搖滾歌手的演唱會場,甚至路過之處,高聲尖叫,歇斯底里。一般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造型趨勢、品味甚至行為舉止等各方面,幾乎唯披頭四獨尊。這些現象讓美國基督教保守派人士瞠目結舌,如臨大敵。披頭四成員的個性、才智,以及充滿希望的樂觀、浪漫濃郁的音樂,充分擄獲青少年的心。教會福音派人士感覺,自從披頭四在美國出現,美國青少年們在道德上已經走下坡,逐漸脫離了長久以來,傳統美國文化與心靈的優良規範。

誠然,披頭四的歌曲好聽,但這四個留著長髮的青少年偶像到了美國後,公然吸毒,在迷幻中創作。這固然是六○年代樂壇的追風現象,但搖滾偶像自有社會要求的行為標準,披頭四已經為年輕人作了最壞的示範,讓美國父母親憂心忡忡,現在藍儂竟然又說出對耶穌大不敬的話,這對孩子們的基督信仰將造成何等負面的影響?美國家長的憤怒可想而知。

抗議藍儂反基督教言論的怒火,瞬時席捲整個美國社會,那句「我們比耶穌還受歡迎」,被媒體轉化成「我們比耶穌更偉大」,這世界上有哪個人敢狂妄到跟耶穌相比?美國教會基督徒的大反噬排山倒海而至。

一時之間,披頭四樂團成了美國社會的全民公敵,電台紛紛拒播他們的歌曲,電視台不再播放他們的畫面,青少年在教會傳道人帶領下,於街頭焚燒披頭四的唱片和海報。怒火延燒到篤信天主教的許多中南美國家及西班牙,這些國家的國營電台一律禁播披頭四的歌曲,梵蒂岡也對藍儂的言論發表嚴厲譴責聲明。更可怕的是,三K黨暗示要用恐怖手段來制止披頭四散布瀆神言論。

由於全美巡迴演唱在即,在不安的心理因素下,披頭四開了記者會,由藍儂為他的言論公開道歉。他說:「我沒有反上帝、反耶穌或反宗教,我沒想招惹這些。我沒有說我們比較偉大或比較棒。」他表明,自己只是在說明基督教在英國衰落的情況。但是他又說了句:「如果你們要我道歉,如果我道歉,你們會開心,好吧,對不起。」

如此這般的道歉,消減不了美國社會的怒火。在他們開始作巡迴演出時,抗議的群眾如影隨形,有人甚至將鞭炮丟上舞台,嚇得這四人以為有人朝他們開槍。後來他們決定中途終止巡迴演唱,演出的不順利是因素之一。此後披頭四專心創作與錄製唱片,再也沒開過演唱會。

事件之後的隔年八月,對披頭四的崛起、成功、名利雙收厥功甚偉的經紀人布萊恩.艾普斯坦(Brian Epstein),因為吸毒過量猝死,他的死是披頭四樂團走向沒落的開端。從此這四人在發生齟齬時,再沒有人可以居中協調潤滑,成員間矛盾逐漸取代和睦。後來藍儂與小野洋子陷入熱戀,小野洋子常在樂隊出現,參與意見,使四人之間心結日深。樂團成員對市場經營觀點的不同,更是枝節橫生。事態逐漸失控,到了一九七○年,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最成功的搖滾樂團披頭四宣告解散。

十年後,藍儂無端被殺,死得輕於鴻毛,那「我們比耶穌更受歡迎」的狂言猶在耳,披頭四樂團已成歷史。

一切偉大的,都要過去,留給歷史的,有些是掌聲,有些是長歎。 

(本文經校園雜誌授權刊載)

 

作者簡介

王凡,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廣記者、節目製作人、主持人,以及駐溫哥華特派記者,擅長探討西方文化現象。

 

「我們比耶穌還受歡迎」是約翰.藍儂一生說出最缺乏智慧的話。(圖片取自網路)

 

一切偉大的,都要過去

為約翰.藍儂遇刺四十周年而寫

 

作者/王凡 (資深媒體人)

 

披頭四的約翰.藍儂為何而死?他當紅時期所說的話「我們比耶穌還受歡迎」, 又反映了一九六O年代西方世界怎麼樣的時代背景思潮呢?

 

今年八月二十六日開始,美國大大小小的媒體, 陸續報導了一個叫馬克.柴普曼(Mark D. Chapman)的槍擊殺人犯,第十一次申請假釋出獄被拒的新聞,報導兼評論,連篇累牘。

一個殺人犯、小人物的假釋被拒,何以受到媒體如此關注?因為他射殺的對象非比尋常,是紅極一時,搖滾樂史上極為重要的天才樂手約翰.藍儂(John Lennon)。

 

想像帶來殺機

藍儂是歌手、歌曲創作者、唱片製作人,也是著名的和平運動推動者,他與保羅.麥卡尼(Paul McCartney)、喬治.哈里遜(George Harrison)和林戈.史塔(Ringo Starr)所創立的披頭四(The Beatles)樂團,被稱為人類流行音樂史上最有影響力、最成功的樂團。

一九八O年十二月八日晚上,藍儂和他的日本裔妻子小野洋子,在錄音室工作結束後,於十點五十分回到位於曼哈頓的自家公寓大樓門前,柴普曼,這個守候多時的藍儂粉絲,上前朝藍儂背後連開五槍,四槍打中了他,其中一槍打斷了他的主動脈,藍儂被火速送往醫院。十一點,醫院宣告藍儂已經死亡。藍儂英年早逝,只活到四十歲。

悲劇發生後,整個世界以不斷播放藍儂生前創作、錄唱的暢銷曲〈想像〉(Imagine)來紀念他。

〈想像〉是將藍儂藝術創作推向巔峰的歌曲,直到今天,全世界的電台還不時地播放這首歌。這是一首反宗教的歌曲,歌詞中有這樣一段:

想像財富並不存在,我懷疑你辦得到

貪婪或飢餓都沒有了,四海之內都是兄弟

想像所有的人,共同擁有這個世界

藍儂死得非常不值,因為柴普曼槍殺藍儂的理由極其荒謬:他想成名。

一九八O年,柴普曼被判處二十年到終身監禁,坐牢二十年後,每兩年可以申請假釋一次。從二OOO年開始到今年,他已經申請了十一次假釋,也被拒絕了十一次。每次假釋,他都有各種對自己內心世界的自剖,與懺悔的告白,但他最初在法院審理時,那句想要「以惡名求取榮耀」(infamy for glory)的自白,是假釋審查官每次拿出,用來駁回他假釋申請的重要依據之一。他槍殺的,是一位具有高度音樂才華、國際知名、千萬人景仰的歌手,那個殺人只為成名的動機,實在太惡質了。另外,二十年來藍儂的妻子小野洋子,每回給假釋委員會的信中,表達出對柴普曼出獄後,可能對她和兩個兒子的人身安全有所顧慮與內心恐懼,更是假釋審查官考量的關鍵因素。

柴普曼計畫槍殺藍儂超過三個月的時間,綜合後來出版的幾本分析他的行兇心理的書籍,可以看出,藍儂〈想像〉歌詞中提到「想像財富並不存在」,讓柴普曼對他又恨又妒,認為藍儂是個偽善者,此人名利雙收,腰纏萬貫,有遊艇、有農場、在城市裡有房地產。他的音樂讓他豐衣足食,他卻要大家隨他想像「財富並不存在」這種鬼話。另外,藍儂曾經在媒體上發過狂語:「我們比耶穌還受歡迎」,讓自認是虔誠基督徒的柴普曼十分憤怒,認為那是褻瀆上帝。這些累積的仇恨因素,使柴普曼動了殺機。

想像殺了藍儂,我會多麼有名!

爭議的開端

「我們比耶穌還受歡迎」是約翰.藍儂一生說出最缺乏智慧的話。

事發在一九六六年二月,藍儂在倫敦郊區的家中,接受好友,甚至可說是紅粉知交的倫敦《標準晚報》(Evening Standard)音樂線記者莫琳.克莉芙(Maureen Cleave)的訪問,不經意地說出了一些未經成熟思考、零零碎碎、漫不經心的話:

「基督教就要完蛋了,它將萎縮、消失。我不需要為此爭辯,我是對的,而且我將被證明是對的,現在我們比耶穌還受歡迎。」

「搖滾樂會長留,基督教會衰微,我不知道搖滾樂或是基督教,哪個會先完蛋。」

「耶穌還不錯,他的門徒卻愚蠢平庸得很。就是這些人扭曲了基督教,也搞壞了我對它的信仰。」

一九六六年三月四日,訪問稿在《標準晚報》刊出。

藍儂的那番言論,在當時受世俗化深刻影響,教會因跟不上時代變化而日趨沒落,教友大量流失的英國,如同小石落水,不生漣漪。但五個月後這篇訪問稿在美國青少年雜誌《記事簿》(Datebook)轉載,卻激起滔天巨浪。

克莉芙在訪問稿中,描述藍儂是個積極尋求生命意義的人,喜愛印度音樂,也大量閱讀各種書籍,包括有關宗教的書。訪問中,藍儂提到對基督教的看法部分其實著墨不多,雜誌也並未作重點處理,顯然那不是訪問的核心。但《記事簿》的主編卻在雜誌封面上,刻意標示藍儂這句話:「我不知道搖滾樂或是基督教,哪個會先完蛋」,分明是蓄意激挑爭議,目的顯然是為增加雜誌銷路。

「神死神學」的年代

藍儂的狂言,跟六○年代的時代背景若合符節。一九六○年代,西方國家處在澎湃洶湧的反文化浪尖上,各種信仰都受到檢驗,過去的價值與威權,受到年輕人的質疑與反抗,建制性教會成為被革命的對象,社會共識正在解體。教會由於抱殘守缺,沒有跟上時代的進程與發展節奏,造成年輕人卻步、信眾大量流失,教會雖然力圖扭轉乾坤,卻為時嫌晚。西方幾個趕時髦的神學作者,如美國的阿爾泰澤(Thomas Altizer)、范.布倫(Paul Van Buren)、瓦哈年(Gabriel Vahanian)、漢彌爾頓(William Hamilton)等人,在這種社會文化氛圍中,創造出一套沒有神的神學,即「神死神學( Death of God theology ),一時之間在學術圈引起一陣跟風,媒體也予以高度的關注。英國聖公會主教羅賓遜(John A.T. Robinson)所寫的《誠實向神》(Honest to God, 1963)一書更為暢銷,他在書中質問:「傳統有神論對現代世界到底有什麼作用?」

一九六五年英國聖經學者休.舍恩菲爾德(Hugh Schonfield)寫了一本《逾越節計謀》(The Passover Plot),出版未久便洛陽紙貴,再版數十次,大賣約兩百萬本。書中指出,耶穌的死是他自己精心策畫的一項計謀,他想當以色列人的王,所以他設計了自己的被捕與詐死。當他掛在十字架上,那送入他口的海絨,沾的不是醋,而是麻醉劑,可以讓他進入假死狀態;然後他被救活,以死裡復活之姿,讓眾人相信他是神,他就可以順理成章當上以色列人的王。不料有個羅馬兵丁半路殺出,用長矛刺了他,打亂整個計畫,讓他真的死了。而第三天在他的墳墓裡出現的那人,是寫約翰福音的約翰,耶穌根本沒想建立教會,他那群憨憨的門徒,卻因此四處傳教。這本書大賣之後,作者舍恩菲爾德的言論跟著水漲船高,他曾對一名訪問他的記者說,整個教皇制度、梵蒂岡,以及所有教會的權威,都是受質疑的。這樣的一本書,這樣具戲劇性聳人聽聞的論點,大大鼓舞了英國當時的懷疑論者。美國的基督徒根本不至於接受這樣荒誕離譜的觀點,但藍儂對於基督教的基礎認知,卻大抵來自舍恩菲爾德。

這些自由派學者的言論,只是一九六O年代反文化氛圍裡一時刮過的多元信仰混濁之風,一如牛津大學神學教授約翰.麥奎利(John Macquarrie)所指,六O年代不過是「半瓶子醋的十年」(Decade of Dilettantes),神學的時髦思想變化速度,有如女人的時裝款式,來得疾,去得快,連色情刊物《花花公子》都在追時尚,刊登有關「新神學」的文章了。所以「上帝死了」、「後有神論」、「世俗的基督教」、「縱情放蕩的宗教」這些駭人聽聞的口號的出現,不過顯示出六O年代的宗教思潮的混亂、茫然的景象而已。

因此作為一名搖滾歌手,約翰.藍儂評論基督教,不過就是撿拾了當時學術圈一些時髦學者的牙慧,說了幾句不具系統性,卻自以為有學問、有智慧的話。「我們比耶穌更受歡迎」的言論,也許只是他隨口舉英國社會當時的宗教衰敗現象,來突顯披頭四樂團是多麼成功,多麼受年輕人崇拜。出身英國樂壇的藍儂,也許並不知道,美國社會對耶穌的信仰與尊重是多麼不可侵犯。

披頭狂熱遭到反噬

成立於英國的披頭四樂團,崛起得非常快,短時間掀起了一股被媒體稱為「披頭狂熱」(Beatlemania)的旋風。一九六四年二月,披頭四樂團進入美國,那股狂熱旋風也刮進美國。美國女性粉絲在這四個才氣縱橫的年輕搖滾歌手的演唱會場,甚至路過之處,高聲尖叫,歇斯底里。一般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造型趨勢、品味甚至行為舉止等各方面,幾乎唯披頭四獨尊。這些現象讓美國基督教保守派人士瞠目結舌,如臨大敵。披頭四成員的個性、才智,以及充滿希望的樂觀、浪漫濃郁的音樂,充分擄獲青少年的心。教會福音派人士感覺,自從披頭四在美國出現,美國青少年們在道德上已經走下坡,逐漸脫離了長久以來,傳統美國文化與心靈的優良規範。

誠然,披頭四的歌曲好聽,但這四個留著長髮的青少年偶像到了美國後,公然吸毒,在迷幻中創作。這固然是六○年代樂壇的追風現象,但搖滾偶像自有社會要求的行為標準,披頭四已經為年輕人作了最壞的示範,讓美國父母親憂心忡忡,現在藍儂竟然又說出對耶穌大不敬的話,這對孩子們的基督信仰將造成何等負面的影響?美國家長的憤怒可想而知。

抗議藍儂反基督教言論的怒火,瞬時席捲整個美國社會,那句「我們比耶穌還受歡迎」,被媒體轉化成「我們比耶穌更偉大」,這世界上有哪個人敢狂妄到跟耶穌相比?美國教會基督徒的大反噬排山倒海而至。

一時之間,披頭四樂團成了美國社會的全民公敵,電台紛紛拒播他們的歌曲,電視台不再播放他們的畫面,青少年在教會傳道人帶領下,於街頭焚燒披頭四的唱片和海報。怒火延燒到篤信天主教的許多中南美國家及西班牙,這些國家的國營電台一律禁播披頭四的歌曲,梵蒂岡也對藍儂的言論發表嚴厲譴責聲明。更可怕的是,三K黨暗示要用恐怖手段來制止披頭四散布瀆神言論。

由於全美巡迴演唱在即,在不安的心理因素下,披頭四開了記者會,由藍儂為他的言論公開道歉。他說:「我沒有反上帝、反耶穌或反宗教,我沒想招惹這些。我沒有說我們比較偉大或比較棒。」他表明,自己只是在說明基督教在英國衰落的情況。但是他又說了句:「如果你們要我道歉,如果我道歉,你們會開心,好吧,對不起。」

如此這般的道歉,消減不了美國社會的怒火。在他們開始作巡迴演出時,抗議的群眾如影隨形,有人甚至將鞭炮丟上舞台,嚇得這四人以為有人朝他們開槍。後來他們決定中途終止巡迴演唱,演出的不順利是因素之一。此後披頭四專心創作與錄製唱片,再也沒開過演唱會。

事件之後的隔年八月,對披頭四的崛起、成功、名利雙收厥功甚偉的經紀人布萊恩.艾普斯坦(Brian Epstein),因為吸毒過量猝死,他的死是披頭四樂團走向沒落的開端。從此這四人在發生齟齬時,再沒有人可以居中協調潤滑,成員間矛盾逐漸取代和睦。後來藍儂與小野洋子陷入熱戀,小野洋子常在樂隊出現,參與意見,使四人之間心結日深。樂團成員對市場經營觀點的不同,更是枝節橫生。事態逐漸失控,到了一九七○年,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最成功的搖滾樂團披頭四宣告解散。

十年後,藍儂無端被殺,死得輕於鴻毛,那「我們比耶穌更受歡迎」的狂言猶在耳,披頭四樂團已成歷史。

一切偉大的,都要過去,留給歷史的,有些是掌聲,有些是長歎。 

(本文經校園雜誌授權刊載)

 

作者簡介

王凡,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廣記者、節目製作人、主持人,以及駐溫哥華特派記者,擅長探討西方文化現象。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