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赫交手的這一回合中,赫氏可說是照著毛編排的劇本演出,毛順風順水,大有斬獲。(圖片取自網路)
齊茂吉細說台海危機史》八二三砲戰前毛澤東的思維與部署 (下)
作者/齊茂吉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在赫魯曉夫來訪前,毛澤東按兵不動。7月21日下午,赫氏千里迢迢飛到北京後,當天傍晚即到中南海懷仁堂與毛進行會談。針對共同艦隊一案,赫氏解釋說:「我們從來也沒有提過這個問題,並且永遠不會提這樣的問題。……這次是由於誤會的結果,尤金在一定程度上錯誤地轉達了我們的立場。」有關長波電台一案,毛、赫達成恊議,蘇方提供技術和設備,中方負擔一切費用,兩國進行合作,「使用權一半一半」。
不過,赫魯曉夫提出關於蘇軍潛艇使用中國大陸港口休整的建議,毛澤東還是不同意。毛說:「這有損於我們的主權」。事後赫氏也覺得不妥,在他的回憶錄中説:「我們又觸痛了一個長期遭受外國侵略者統治的國家那敏感的神經。……看來我們根本不該向中國提出這個建議。」60年代中蘇交惡後,中共的相關論述指責蘇方試圖利用長波電台和共同艦隊,侵犯主權並控制國防,持平而言,赫氏及蘇聯軍方始終未存有這種動機。
毛促赫發表公報,蔣意識危機將至
雙方澄清誤會後,毛澤東才不經意地向赫魯曉夫提到,發表一個聯合公報,來嚇唬一下帝國主義者。赫氏不疑有他,認為這是個好主意。8月3日,赫氏飛離北京前,兩國正式對外發表聯合公報,稱:「會談雙方在極其誠懇、親切的氣氛中,就目前國際形勢中迫切和重大的問題,進一步加強中蘇之間友好、同盟、互助關係的問題和為爭取和平解決國際問題、維護世界和平而進行共同奮鬥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討論,並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
誠如大陸學者沈志華所言:「筆者詳細閱讀了7月21日至8月3日毛澤東分別與尤金及赫魯曉夫的全部談話記錄,並由此斷定,毛澤東在共同艦隊和長波電台問題上向蘇聯發難,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把赫魯曉夫本人引到北京,並與他簽署一個公開的聯合聲明。」在毛、赫交手的這一回合中,赫氏可說是照著毛編排的劇本演出,毛順風順水,大有斬獲。值得注意的是,毛始終未向赫氏通氣,解放軍準備大規模炮擊金門的計畫。這也就伏下日後中蘇紛爭並走向分裂的因素。
公報發表後,一石激起千層浪,包括美國在內的相關國家紛紛臆測中蘇兩國是否要採取某種重大行動。蔣介石則意識到危機迫在眉睫,他在當天的日記中研判,這是九年來赫、毛雙方勾結的最重要會議,並告訴蔣經國,中共即將武力犯台。事實上,中東危機爆發後,7月17日蔣即指示參謀總長王叔銘上將下令三軍進入戰爭狀態。在砲戰開打前,7月29日及8月7日˴14日國共空軍三度爆發空戰,國軍的空中優勢面臨嚴峻的挑戰,再也無法獨霸福建領空。8月1日,蔣在日記中亦承認,今後很難掌握台海制空權,形勢嚴重。
毛蔣調兵遣將,砲戰一觸即發
鑑於兩岸對峙的緊張形勢不斷升高,8月8日,蔣介石又手諭王叔銘疏散軍事各機構至郊外辦公等相關要點。8月9日,蔣又交代蔣經國專程飛赴金門,將其親筆函面交金防部司令胡璉上將,指示金門防務八項。8月19日,蔣氏父子搭艦抵達馬祖視察防務,20日至大小金門巡視。當時,戍守小金門的第九師少將師長郝柏村回憶說,蔣在師部召集中校營長以上的幹部訓話時,向他要了1杯酒,由於伙房內只有烹調用的太白酒,郝就拿了1杯太白酒給蔣,蔣說:「你們知道我是不喝酒的,現在我乾了這杯酒敬各位,請各位為國效命,奮力一戰。」顯然,蔣認為與共軍一戰已無法避免。
台海戰雲密佈之際,毛澤東調兵遣將,指派福州軍區第一政委葉飛上將為這場戰役的前線指揮員,主要是讓當年兵敗古寧頭的葉飛湔雪前恥,再立新功。迄至7月底8月初,36個炮兵營及6個海岸炮兵連己完成工事的構築,459門各型遠程火炮進駐陣地;2個空軍師已完成轉場,520架戰機進駐一、二線機場;自上海吳淞秘密調動12艘魚雷快艇增援厦門地區,經由浙贛鐵路轉鷹厦鐵路,業已進駐厦門海軍基地。作戰兵力已完成集結,只待毛一聲令下。
自從中蘇聯合公報發佈後,毛澤東底氣十足,準備採取「大陳島模式」逼迫國軍自金馬撤走。8月18日,毛擬定「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指導方針,同時指示空軍:「台灣方面可能出動大編隊空軍(例如幾十架至百多架)向我反擊,奪回金、馬制空權。因此,我應迅即準備以大編隊擊敗之。」但是,「追擊不要越過金、馬線」。因此,中央軍委為參戰空軍制訂了嚴格的空戰紀律,下令戰機一律不得進入公海上空作戰,並制定後發制人的戰鬥模式,也就是敵機飛入大陸領空,解放軍戰機再進行攔截打擊。
毛定調作戰目標,針對蔣間接對美
8月20日,毛澤東又決定,暫時不打馬祖,集中火力炮擊封鎖金門,並電召葉飛到北戴河匯報。21日葉飛趕到北戴河後,下午毛在駐地召開會議,與會者彭德懷、林彪兩位元帥外,另有總參謀部中將部長王尚榮。毛特地詢問葉飛,一旦砲戰開打後是否會打死美國顧問,是否可以設法避免美國顧問的傷亡,針對這些問題,葉飛表示無法避免。毛聽完後既不問其他問題,也未作具體指示。顯示,毛極力避免與美國再爆發軍事衝突。會後,毛交代葉飛留在北戴河指揮砲戰,實際上是毛直接指揮。直到8月23日下午,毛才下定最後的決心。
當初毛澤東準備打著聲援中東人民反侵略鬥爭的旗號出征,然砲擊金門正式開打時,中東危機已告緩和,在聯合國的介入下,美方表示願意有條件地撤軍。所以,這已不成為毛發動砲戰的目標。對於毛來説,作戰目標有二:1.直接對蔣。大舉砲轟金門,逼迫蔣自金馬撤軍,拿下金馬後,再待機解放台灣,完成統一大業。2.間接對美。面對美軍的海空優勢,解放軍絶不示弱,也不主動與美軍交戰,盡量降低中美大戰的風險;同時考驗美國的決心及試探美軍的底線。
有鑑於此,8月23日下午5時30分,福建前線厦門、蓮河的兩個主力砲兵群,再加上圍頭海岸砲兵群,根據精密計算的射擊諸元,459門火砲齊射,打向預定目標,共發射2.8萬發砲彈。金門國軍猝不及防,380人傷亡,包括3名中將副司令。就射擊效果而言,解放軍達到奇襲的目的。國軍戰史稱「八二三戰役」,解放軍戰史稱「金門炮戰」。台海第二次危機,正式拉開序幕。
編輯人語
有關"砲"這個字,兩岸"砲"、"炮"互異,經徵得作者同意,於引用原文時維持其"炮",餘則概用我"砲",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