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茂吉細說台海危機史》八二三砲戰前毛澤東的思維與部署 (上)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齊茂吉細說台海危機史》八二三砲戰前毛澤東的思維與部署 (上)
2020-11-25 07:00:00
A+
A
A-

看八二三砲戰前毛澤東如何引出赫魯曉夫 (圖片取自網路)

 

八二三砲戰前毛澤東的思維與部署 (上)

 

作者/齊茂吉

 

兩岸建立密使管道後,1956年11月10日,周恩來總結局勢說:「一九五三年停戰以後,一九五四年、一九五五年又出現台灣局勢的緊張,…直到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以後,到去年年終和今年年初,才慢慢感到國際局勢是緩和下來了。」不過毛澤東、蔣介石都未停下建軍備戰的步伐,兩岸秣馬厲兵,加緊了作戰部署。

 

一江山島戰役後,按照原訂的作戰方針,中央軍委批准了攻佔馬祖的作戰計畫,毛澤東下令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 :「馬祖及其他任何島嶼敵人撤走時,我均應讓其撤走,不要加以任何攻擊或阻礙。」這正是「大陳島模式」的複製,後來也就成為毛澤東發動「八二三砲戰」,迫使國軍撤出金馬的構想。

       

毛蔣建軍備戰,台海風雲又起

 

問題是,解放金馬的作戰行動,首先必須在福建修建可供噴氣機起降的軍用機場,及提供後勤運輸保障的鷹廈鐵路,否則大軍無法進駐福建前線。1956年福建幾個主要機場竣工,1957年12月鷹廈鐵路也告通車,解放軍才具備大舉炮擊金門的作戰條件。12月18日,毛澤東批示,考慮1958年調派空軍入福建。1959年3月5日,彭德懷寫信給毛,擬在7、8月開始調空軍入福建。毛批覆同意。顯示,解放軍正緊鑼密鼓地準備在福建發動對金馬的大規模攻勢,並準備先奪取國軍在福建的制空權,再砲轟金門。兩岸風雲詭譎,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事實上,自1957年開始,台海局勢重新緊張起來,這一年,國軍加緊對中國大陸的軍事騷擾行動。事後,毛澤東抨擊說:「你們的領導者過去長時間太猖狂了,命令飛機向大陸亂鑽,遠及雲、貴、川、康、青海,發傳單,丟特務,炸福州,擾江浙。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打一些炮,引起你們注意。」毛將金門砲戰定性「屬於懲罰性質」,顯然毛已感到不耐,既然蔣介石未「積極響應」和談,乾脆砲打金門,給蔣來個下馬威,再順勢收回金馬。

 

與台海一次危機比較,台海二次危機自醞釀開始,毛澤東披掛上陣,親自指揮這場戰役,並全程掌控每一個環節。此一期間,適逢中東危機爆發,毛看機不可失,隨即出手。

 

中東出現缺口,美中關係緊張

 

7月14日伊拉克親美英的費薩爾二世遭到推翻,並被處決。當時,美國採取圍堵政策,在全球各地區與反共國家締盟外,並成立三大區域安全組織,包括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巴格達公約組織及東南亞公約組織,以遏制社會主義陣營。伊拉克政變後,新政府退出巴格達公約組織,美國在中東的戰略防線出現了缺口,15日美軍陸戰隊進軍黎巴嫰,緊接著英軍傘兵揮師約旦,伊拉克新政府面臨美英的軍事威脅。15日當天,美軍又宣佈遠東地區的三軍進入戒備狀態,劍指中共。

被推翻的伊拉克費薩爾二世 (圖片取自網路)

 

中東危機驟然升高之際,中美關係再度緊張起來,7日15日至18日,毛澤東連續4個下午召集會議,研擬對策。毛說:「金門炮戰,意在擊美。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不能僅限於道義上的,還要有實際行動的支援。」基本上,毛利用中東危機砲打金門,主要是讓美國難以兼顧兩條戰線,而顧彼失此。此外,毛也指出:「金門、馬祖是中國領土,打金門、馬祖,懲罰國民黨軍,是中國的內政,敵人找不到藉口,但對美國帝國主義有牽制作用。」18日晚,毛決定以地面砲兵為主力,大舉砲轟金門兩三個月,同時下令兩個空軍師轉場南下,分別進駐汕頭及連城。

 

在砲打金門前,毛澤東反覆思考,難以成眠。7月27日毛寫信給彭德懷說 :「睡不著覺,想了一下。打金門停止若干天似較適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勢。」毛無法確定的是,開打後美軍會不會出兵干涉。二次危機期間,美國因素一直影響著毛的決策。

 

美國加強援台,毛思拉攏蘇聯

 

自《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生效後,美國不斷加強對台灣的支持力度,在軍援國軍的同時,第七艦隊巡弋台海,第十三航空隊進駐台灣,美軍駐台軍事顧問團擴大到2600人的規模。1957年5月,美軍在台灣部署了核彈頭的鬥牛士(Matador)導彈。在台灣本島安全無虞的情況下,蔣介石大舉增兵金馬外島,守軍達到10萬人之眾。再加上,1957年12月12日美國單方面降低會談級別,兩國大使級會談乃告中斷。兩國官方對話管道停擺後,雙方敵意有增無減,也是必然的。

 

面對咄咄逼人的軍事挑戰與外交挑釁,毛澤東很難相信《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是守勢的(defensive)。自1958年開始,毛調整了對美鬥爭的策略,强硬路線登場,陳毅元帥取代周恩來出任外交部長。毛深知,如果不繼續進行針鋒相對的軍事鬥爭,蔣不可能主動撤出金馬,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也不會罷手。關鍵是,毛不希望與美軍爆發直接的軍事衝突。針對美軍的可能介入,毛必須要有足夠的估計和準備,不能掉以輕心。未雨綢繆計,毛開始思索如何打出蘇聯牌來制衡美國。

 

7月21日至22日,蘇聯大使尤金連續兩次至中南海會見毛澤東及黨政軍大員。據大陸學者沈志華的研究指出:「很可能就在這時,毛澤東想到了要向美國人顯示一下中蘇同盟的力量,而尤金大使7月21日提出的關於中蘇共同建立海軍艦隊的建議,恰恰提供了一個機會。毛澤東為蘇聯人提出的一個有待商討的建議如此大動肝火,態度粗暴,....完全有理由相信,毛澤東這樣做是借題發揮,別有用意。」

 

面對蘇方試探,老毛另有所圖

 

在這兩次會談中,毛澤東與尤金的談話重點主要是共同艦隊,另外也提到長波電台的營建及使用問題。關於共同艦隊的來龍去脈,是由蘇聯派在海軍司令部的顧問首先提出來的,當時蘇聯首艘核子潛艇「列寧共青團員」號已下水,正在進行海試,蘇聯顧問主動獻策說:「只要打個電報去,就可以給。」但未涉及兩國組建共同潛艇艦隊的問題。

尤金傳達共組潛艇艦隊之意 (圖片取自網路)

 

不料,尤金却對毛澤東說:「赫魯曉夫同志希望中國同志了解:蘇聯的自然條件使我們不可能充分發揮核潛艇艦隊的作用,而中國的海岸線很長,條件很好。同時考慮到將來如果打仗的話,我們的共同的敵人是美國 。因此 赫魯曉夫同志希望同中國一起商量一下 ,建立一支共同潛艇艦隊, 越南也可以參加。」毛聽完後語帶不悅地表示:「搞海軍“合作社”,就是在斯大林活著的時候,我們也不幹。」並說:「現在我們決定不搞核潛艇了,撤回我們的要求。……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一萬年不要援助。」後來這句話就演繹成家喻戶曉的名言:「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至於長波電台,係蘇聯軍方提出來的合作方案,潛艇通信一向難度甚高,蘇軍希望用來指揮在太平洋巡弋的潛艇艦隊,總經費1億1千萬盧布,蘇方負擔7千萬,中方負擔4千萬。毛澤東斷然拒絶說:「這個問題和搞海軍“合作社”一樣,……政治上不利。」毛堅持中方負擔所有的費用,所有權屬於中方,蘇軍可以使用。最後,毛强調:「建立潜艇艦隊的問題,這是個方針問題:是我們搞你們幫助,還是搞“合作社”,這一定要在中國決定。赫魯曉夫同志也可以來,因為我已經去過他那裡了。」

 

毛澤東聲色俱厲的講話,尤金當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回到大使館後立馬通報莫斯科,赫魯曉夫隨即在31日搭專機飛抵北京。毛砲打金門前,赫氏親訪北京,在對美鬥爭上,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且看下回分解。

 

編輯人語

有關"砲"這個字,兩岸"砲"、"炮"互異,經徵得作者同意,於引用原文時維持其"炮",餘則概用我"砲",特此說明。

 

看八二三砲戰前毛澤東如何引出赫魯曉夫 (圖片取自網路)

 

八二三砲戰前毛澤東的思維與部署 (上)

 

作者/齊茂吉

 

兩岸建立密使管道後,1956年11月10日,周恩來總結局勢說:「一九五三年停戰以後,一九五四年、一九五五年又出現台灣局勢的緊張,…直到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以後,到去年年終和今年年初,才慢慢感到國際局勢是緩和下來了。」不過毛澤東、蔣介石都未停下建軍備戰的步伐,兩岸秣馬厲兵,加緊了作戰部署。

 

一江山島戰役後,按照原訂的作戰方針,中央軍委批准了攻佔馬祖的作戰計畫,毛澤東下令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 :「馬祖及其他任何島嶼敵人撤走時,我均應讓其撤走,不要加以任何攻擊或阻礙。」這正是「大陳島模式」的複製,後來也就成為毛澤東發動「八二三砲戰」,迫使國軍撤出金馬的構想。

       

毛蔣建軍備戰,台海風雲又起

 

問題是,解放金馬的作戰行動,首先必須在福建修建可供噴氣機起降的軍用機場,及提供後勤運輸保障的鷹廈鐵路,否則大軍無法進駐福建前線。1956年福建幾個主要機場竣工,1957年12月鷹廈鐵路也告通車,解放軍才具備大舉炮擊金門的作戰條件。12月18日,毛澤東批示,考慮1958年調派空軍入福建。1959年3月5日,彭德懷寫信給毛,擬在7、8月開始調空軍入福建。毛批覆同意。顯示,解放軍正緊鑼密鼓地準備在福建發動對金馬的大規模攻勢,並準備先奪取國軍在福建的制空權,再砲轟金門。兩岸風雲詭譎,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事實上,自1957年開始,台海局勢重新緊張起來,這一年,國軍加緊對中國大陸的軍事騷擾行動。事後,毛澤東抨擊說:「你們的領導者過去長時間太猖狂了,命令飛機向大陸亂鑽,遠及雲、貴、川、康、青海,發傳單,丟特務,炸福州,擾江浙。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打一些炮,引起你們注意。」毛將金門砲戰定性「屬於懲罰性質」,顯然毛已感到不耐,既然蔣介石未「積極響應」和談,乾脆砲打金門,給蔣來個下馬威,再順勢收回金馬。

 

與台海一次危機比較,台海二次危機自醞釀開始,毛澤東披掛上陣,親自指揮這場戰役,並全程掌控每一個環節。此一期間,適逢中東危機爆發,毛看機不可失,隨即出手。

 

中東出現缺口,美中關係緊張

 

7月14日伊拉克親美英的費薩爾二世遭到推翻,並被處決。當時,美國採取圍堵政策,在全球各地區與反共國家締盟外,並成立三大區域安全組織,包括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巴格達公約組織及東南亞公約組織,以遏制社會主義陣營。伊拉克政變後,新政府退出巴格達公約組織,美國在中東的戰略防線出現了缺口,15日美軍陸戰隊進軍黎巴嫰,緊接著英軍傘兵揮師約旦,伊拉克新政府面臨美英的軍事威脅。15日當天,美軍又宣佈遠東地區的三軍進入戒備狀態,劍指中共。

被推翻的伊拉克費薩爾二世 (圖片取自網路)

 

中東危機驟然升高之際,中美關係再度緊張起來,7日15日至18日,毛澤東連續4個下午召集會議,研擬對策。毛說:「金門炮戰,意在擊美。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不能僅限於道義上的,還要有實際行動的支援。」基本上,毛利用中東危機砲打金門,主要是讓美國難以兼顧兩條戰線,而顧彼失此。此外,毛也指出:「金門、馬祖是中國領土,打金門、馬祖,懲罰國民黨軍,是中國的內政,敵人找不到藉口,但對美國帝國主義有牽制作用。」18日晚,毛決定以地面砲兵為主力,大舉砲轟金門兩三個月,同時下令兩個空軍師轉場南下,分別進駐汕頭及連城。

 

在砲打金門前,毛澤東反覆思考,難以成眠。7月27日毛寫信給彭德懷說 :「睡不著覺,想了一下。打金門停止若干天似較適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勢。」毛無法確定的是,開打後美軍會不會出兵干涉。二次危機期間,美國因素一直影響著毛的決策。

 

美國加強援台,毛思拉攏蘇聯

 

自《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生效後,美國不斷加強對台灣的支持力度,在軍援國軍的同時,第七艦隊巡弋台海,第十三航空隊進駐台灣,美軍駐台軍事顧問團擴大到2600人的規模。1957年5月,美軍在台灣部署了核彈頭的鬥牛士(Matador)導彈。在台灣本島安全無虞的情況下,蔣介石大舉增兵金馬外島,守軍達到10萬人之眾。再加上,1957年12月12日美國單方面降低會談級別,兩國大使級會談乃告中斷。兩國官方對話管道停擺後,雙方敵意有增無減,也是必然的。

 

面對咄咄逼人的軍事挑戰與外交挑釁,毛澤東很難相信《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是守勢的(defensive)。自1958年開始,毛調整了對美鬥爭的策略,强硬路線登場,陳毅元帥取代周恩來出任外交部長。毛深知,如果不繼續進行針鋒相對的軍事鬥爭,蔣不可能主動撤出金馬,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也不會罷手。關鍵是,毛不希望與美軍爆發直接的軍事衝突。針對美軍的可能介入,毛必須要有足夠的估計和準備,不能掉以輕心。未雨綢繆計,毛開始思索如何打出蘇聯牌來制衡美國。

 

7月21日至22日,蘇聯大使尤金連續兩次至中南海會見毛澤東及黨政軍大員。據大陸學者沈志華的研究指出:「很可能就在這時,毛澤東想到了要向美國人顯示一下中蘇同盟的力量,而尤金大使7月21日提出的關於中蘇共同建立海軍艦隊的建議,恰恰提供了一個機會。毛澤東為蘇聯人提出的一個有待商討的建議如此大動肝火,態度粗暴,....完全有理由相信,毛澤東這樣做是借題發揮,別有用意。」

 

面對蘇方試探,老毛另有所圖

 

在這兩次會談中,毛澤東與尤金的談話重點主要是共同艦隊,另外也提到長波電台的營建及使用問題。關於共同艦隊的來龍去脈,是由蘇聯派在海軍司令部的顧問首先提出來的,當時蘇聯首艘核子潛艇「列寧共青團員」號已下水,正在進行海試,蘇聯顧問主動獻策說:「只要打個電報去,就可以給。」但未涉及兩國組建共同潛艇艦隊的問題。

尤金傳達共組潛艇艦隊之意 (圖片取自網路)

 

不料,尤金却對毛澤東說:「赫魯曉夫同志希望中國同志了解:蘇聯的自然條件使我們不可能充分發揮核潛艇艦隊的作用,而中國的海岸線很長,條件很好。同時考慮到將來如果打仗的話,我們的共同的敵人是美國 。因此 赫魯曉夫同志希望同中國一起商量一下 ,建立一支共同潛艇艦隊, 越南也可以參加。」毛聽完後語帶不悅地表示:「搞海軍“合作社”,就是在斯大林活著的時候,我們也不幹。」並說:「現在我們決定不搞核潛艇了,撤回我們的要求。……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可以一萬年不要援助。」後來這句話就演繹成家喻戶曉的名言:「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至於長波電台,係蘇聯軍方提出來的合作方案,潛艇通信一向難度甚高,蘇軍希望用來指揮在太平洋巡弋的潛艇艦隊,總經費1億1千萬盧布,蘇方負擔7千萬,中方負擔4千萬。毛澤東斷然拒絶說:「這個問題和搞海軍“合作社”一樣,……政治上不利。」毛堅持中方負擔所有的費用,所有權屬於中方,蘇軍可以使用。最後,毛强調:「建立潜艇艦隊的問題,這是個方針問題:是我們搞你們幫助,還是搞“合作社”,這一定要在中國決定。赫魯曉夫同志也可以來,因為我已經去過他那裡了。」

 

毛澤東聲色俱厲的講話,尤金當然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回到大使館後立馬通報莫斯科,赫魯曉夫隨即在31日搭專機飛抵北京。毛砲打金門前,赫氏親訪北京,在對美鬥爭上,無疑具有重要意義。且看下回分解。

 

編輯人語

有關"砲"這個字,兩岸"砲"、"炮"互異,經徵得作者同意,於引用原文時維持其"炮",餘則概用我"砲",特此說明。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