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在上海擔任護士的廖淑霞(右)和金瓜石在地的耆老張阿輝(左)兩人同年(94歲),全程參加追思儀式。(陳婉真攝)
基隆山上戰俘淚 金瓜石盟軍戰俘營追思儀式參與記
作者/陳婉真
今年是二戰結束75週年,許多活動受限於武漢肺炎疫情紛紛停辦,但有一項位在早年產金勝地基隆山上金瓜石的追思活動仍依例舉行,那就是由台灣戰俘營紀念協會(Taiwan P.O.W. Memorial Society)舉辦的追思會。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酈英傑(Brent Christensen)全程參加,但未致詞;台灣方面則由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馮世寬參加並致詞。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遠從高雄組團到金瓜石會場,由理事長朱家煌(持花環者)及前理事長江仲驊率團獻花。
台灣的二戰歷史,由於戰前是日本殖民地,戰後被盟軍指派由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接收,二戰史觀一下子由日本帝國史觀迅速轉變為中國人史觀,台灣人民究竟是戰敗國國民?或是接收國的中華民國人?這樣的歷史認同混淆直到今天還深深困擾著不同時期出生、接受不同國家教育的台灣人,因此,即便戰爭中台灣人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終戰紀念活動始終不會列在年度行事曆內,反倒是二戰期間台灣戰俘營的分布及戰俘的故事,逐漸引起若干人士的興趣。
這要歸功於來自加拿大的何麥克(Michael Hurst),他從二十多年前定居台灣之後,偶然得知二戰期間台灣曾有多處戰俘營(台灣人稱為「督鼻子寮」),開始積極尋找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他除了成立戰俘營紀念協會,並結合加拿大、英國、澳洲、紐西蘭等當年盟軍駐台辦事處,共同推動設置戰俘營紀念碑,於1997年成功在金瓜石盟軍戰俘營(日語:金瓜石捕虜監視所,又稱金瓜石米英捕虜勞役所)舊址的銅山里社區公園興建紀念碑(2005年完工),並於1997年11月23日舉辦追思儀式,此後每年11月14日,大英國協戰俘進住戰俘營的日子前後,都會舉辦追思會,由各國駐台代表處輪流主辦。
盟軍代表獻花致敬。25秒處出場者為今年主辦的紐西蘭代表涂慕怡(Director Ms. Moira Turley)。
戰俘營紀念協會經過多年努力,已陸續與二百多位戰俘或家屬取得聯繫,彼此交換訊息,何麥克更多次安排昔日戰俘或戰俘親友來台參觀昔日戰俘營,透過戰俘或親友口中,得知許多冷酷戰爭下有血有淚的溫馨故事,這些和台灣相關的戰爭故事,竟是由來自加拿大的何麥克挖掘出來。
今年的追思活動輪到紐西蘭商工辦事處主辦,退輔會也出動基隆榮民之家人員前往參加並協助,據參加多次追思活動的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前理事長江仲驊表示,往年戰俘營紀念協會舉辦相關活動,退輔會不但給予經費補助,並會動員榮家人員及志工媽媽等幫忙炒米粉,提供會後午餐,今年因為疫情影響,改以購買盒餐取代,但退輔會仍動員不少人參加並協助。
戰俘後人代表致詞
今年主辦單位紐西蘭代表涂慕怡致詞。(陳婉真攝)
台灣的民間團體,則有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組團參加,中華民國退伍軍人協會總會也派代表參加並致詞。其中台籍老兵文化協會還特別邀請高齡99歲的二戰老兵楊馥成,及95歲的二戰護士廖淑霞參加;另有一位和廖淑霞同年的在地耆老張阿輝也全程參與,當年在興建紀念碑及尋找歷史遺跡的過程中,張阿輝提供了很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主辦單位在一篇名為〈戰俘在台灣〉的追思文中說,大約在1942年10月間,有一群人數為1100位戰俘從新加坡搭乘「英倫丸(England Maru)」抵達基隆港,這群戰俘被分成兩組,每組約5百人,一組被帶至台北6號戰俘營,另一組被送至金瓜石,此為惡名昭彰的銅礦營。
文中說,金瓜石是遠東地區最惡劣的戰俘營之一,在此戰俘被奴役,於地底下幾乎赤裸著身體光著腳丫,在最骯髒的情況下每天工作達12小時,還受到日本人殘忍的對待,正如同其他的戰俘營一樣缺乏食物和醫藥,而且經常遭毒打,在營地附近一座山的緩坡上設了一處墓園,很多命喪於此的戰俘埋骨其中。
這些營的狀況很悲慘,疾病如腳氣病、瘧疾、痢疾、癩痢頭等盛行,而且跳蚤及老鼠橫行,守衛經常施以毒打,雖然可獲得食物和醫藥,卻遭日本人控管,造成多起死亡。
在地耆老張阿輝受訪時表示,二戰期間他在「日本礦業株式會社」擔任直流電發電機技術人員,住處就在戰俘營附近,不過,因為戰俘營屬管制區,一般人無法和戰俘直接接觸,依他的看法,這些戰俘因為水土不服,食物也有所不同,食肉民族被俘後,只能吃戰俘營提供的米食,加上礦區工作辛苦,很多人日漸消瘦甚至病死,據他所知,短短幾年間,5百名戰俘中約有1/3死亡,盟軍認為那是虐待,其實戰爭中全台灣的人過的都是食物短缺的配給生活。
儀式未開始前的短暫休息時間,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代表特別向退輔會主委馮世寬自我介紹,並說明老兵協會關懷的對象是二戰台籍老兵,這些老兵戰時為了守衛家園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不久約有15000多人響應國民政府的徵召,到中國參加國共內戰,絕大多數戰死沙場,例如徐蚌會戰、塔山戰役中,很多台灣兵戰死至今無人聞問,這些台籍老兵退輔會也應該予以關懷。馮世寬說他頭一次聽到此事,他會回去深入了解再作處理。
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理事長朱家煌請退輔會主委馮世寬多關心台籍老兵的問題,馮世寬說他頭一次聽到此事,他會了解並妥處
中華民國退伍軍人協會人員在旁幫腔說,台籍老兵的問題因為沒有法源,政府無法處理,此話一出,惹惱了老兵協會的代表,在現場差點引爆一場言語衝突,因顧及追思會的莊嚴意義,雙方各自克制,馮世寬也向老兵協會代表強調,不管以前的主委如何處理,他回去後一定會深入了解、面對處理。
一場由在台盟軍代表主辦的戰俘追思儀式,意外引爆台籍老兵協會與中華民國退伍軍人協會之間的言語爭執,又讓深埋在台灣人內心深處的族群問題衝出枱面,75年來無法解決的認同問題,再度在這個昔日戰俘營營地吵開來。
而這問題在第二天一行人參觀總統府時,解說志工的一句話:「台灣沒有歷史,歷史沒有台灣」,似乎為這種荒謬現象提供了最佳的解釋。
金瓜石戰俘紀念公園地上的台灣戰俘紀念地圖,統計二戰時期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總共有17處戰俘營。(以上皆為陳婉真攝)
終戰75週年追思戰俘活動程序表。兩名骨瘦如柴的戰俘雕像後面,是刻滿戰俘姓名的整面紀念牆。(主辦單位提供)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