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中學校舍建築採英國傳統風格,在台南市鬧區中獨樹一格。(圖片/長榮中學提供)
台灣第一所西式中學 長榮中學與台灣近代史
作者/陳婉真`
故事的起源要從已故的前總統府國策顧問謝聰敏說起。有一次他接受國史館採訪,由我開車載他到他的母校台中一中,他特別帶我到校園一隅看一塊石碑,碑文上第一句就說:「吾臺人初無中學,有則自本校始。」
那是台中一中創校紀念碑,記載日治時期台灣士紳如何集資創立台中一中的過程,以及捐獻者姓名。
日治時期全台校名有「第一」的,都是日本人就讀的學校,唯獨台中一中因為是台灣人捐資興建的學校,日本總督府想把它更名為二中被拒,總督府對日籍校長及士紳們的堅持也無可奈何,因此,謝聰敏說,台中一中校友喝酒划拳時的行酒令很特別,一定要從這句話開頭,代表台灣人及中一中的驕傲。
但這句話在一次和長榮中學畢業的前立委黃昭輝閒談中被他狠狠打臉,他說台灣第一所西式中學是長榮中學,怎麼可能輪到台中一中?
的確,以創校年代看來,長榮中學創立於1885年(清光緒11年),最初的校名為「長老教中學校」,於日治時期的1939年正式立案為「長榮中學校」,到今年已有135年;台中一中成立於1915年(大正4年),相差整整30年。
長榮中學校舍一景。(圖片/長榮中學提供)
不過,當年的長老教中學校是由英國傳教士設立的,創校的目的主要是培育傳教人才及基督徒子女,早期學校教師絕大多數為英國傳教士,主要以白話字教學,直到1939年才通過立案為「長榮中學校」,如果要算學校正式立案時間,它的確比台中一中要晚。
長老教會的英國傳教士們不但創設長榮中學,稍早幾年因為有感於台灣婦女受到「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傳統思維影響,以及纏足對婦女的束縛,婦女受教育人數極少,更積極籌辦女學,可以想見女學校所遭受的官方及社會阻力更大,總算於1887年正式成立了「台南新樓女學校」,也就是現在的長榮女中。
長榮中學和長榮女中在日治時期,因為台灣人升學管道非常有限,這兩所學校無形中肩負起培育台灣人子弟的重任,台灣第一位留美博士林茂生不但是長榮中學校友,也曾擔任過教務主任;其他如音樂界的郭芝苑、蕭泰然,台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醫師等,都是長榮中學校友。前高雄黑派掌門人余陳月瑛則是長榮女中校友。
這兩所學校都位在台南市東區,台南市的長榮路便是因而得名。
在美麗英國式建築的長榮校園裡,最特別也最珍貴的是它的校史館,雖然去年台南神學院的黃彰輝紀念圖書館落成啟用後,長榮原本保管的很多長老教會珍貴史料移往南神,但走進校史館還是讓人看得目不暇給。
長榮中學校史館保存的三寸金蓮。台灣婦女小腳解放始自西洋傳教士,日本統治期間更大力推動,兩者對於女性解放運動皆功不可沒。(圖片/陳婉真攝)
校史館文物中最特別的是1895年乙未戰爭末期,日軍進攻台南府城前,長老教中學校創校校長余饒理(George Ede)目睹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及黑旗軍總兵劉永福逃走,府城呈現無政府狀態,人心惶惶,日軍又兵分三路進逼,匆忙中寫一張短箋,派人送給巴克禮(Thomas Barclay)及宋忠堅 (Duncan Ferguson)兩位牧師,指安平地區已無武裝部隊,日軍不必攻城。
兩位牧師早已在新樓醫院及神學院插上英國國旗,並於接到信後,在任憑日軍血洗府城及開城投降的兩難中陷入長考,隨即決定由15名壯丁護衛下,前往日軍營地面見乃木希典將軍,成功說服日軍無血進城,使台南府城免除一場血腥大屠殺。那張余饒理校長的短箋,成為1895年乙未戰役中唯一留下來的史料(連台灣民主國國旗也遍尋不著)。
長老教中學校長余饒理寫給巴克禮及宋忠堅兩位牧師的短箋,建議和日軍和談,無血開城,挽救無數生靈。這張短箋也是乙未年僅存的珍貴文物。(圖片/陳婉真翻拍)。
史料館也保留了一本1894年出版的白話字《三字經新篡白話註解》,作者也是余饒理,校史館在解說文中說,一個全然不懂中文的英國人,竟能利用繁忙校務之寸暇完成這本書,簡直不可思議。
尤其他把《三字經》的內容配合基督教教義作闡述,一位外國來台的傳教士,為了宣教可謂費盡心思,不但台灣話琅琅上口,還親自以民間私塾教材的《三字經》詳加註解,讓本地的教徒對基督教教義更能有一番體會,長老教會在台灣傳教百餘年來而能有今日的規模,其來有自。
然而,2019年8月,長榮中學爆發財務危機,一度發生發不出薪水的窘境,導致董事長及校長雙雙辭職,媒體甚至以長榮中學被掏空或面臨倒閉等形容,讓這所全台最老的西式中學眾多校友頗感顏面無光。
董事會隨即由曾任立法委員的董事黃昭輝繼任董事長,黃昭輝就任一年多來,發現學校經營的若干問題,例如前任校長蔡忠雄也一再質疑,他於2010年交棒時,學校還有3億多元存款、5千多名學生,對於私立學校而言,應該算是經營得很好,不太可能發生財務危機。
教師會方面也不斷有人向董事會反應,應該積極清查前校長在增建教室工程時,何以工程費遠超出預算金額?財務困難的情況下,何以校長的薪資調高至月領25萬元?
黃昭輝則認為,眼前的當務之急是解決教職員薪資發放問題,並積極清理閒置資產以求變現,青黃不接時還要向校友借款周轉,並報請長老教會總會同意,學校可向各教會募款以解燃眉之急,同時也和教師會積極協商,總算暫時度過難關。
長榮中學董事長黃昭輝(左)前校長蔡忠雄(中)及代理校長許德勝(右)談財務危機後的挽救之道。(圖片/陳婉真攝)
回首長榮中學在1985年創校百週年紀念時,包括蔡忠雄等幾位熱心人士,以推動成立「長榮學園」為第二個百年目標,所謂「長榮學園」,即是設立從幼稚園到大學的各級學校。秉持這樣的理想,以長榮中學為主體的團隊,真的把長榮大學給催生出來,可惜近年因為少子化的關係,長榮學園的目標無法達成,然而,一個足以結合各方努力成立長榮大學的中學,自己卻面臨倒閉危機,實令人不勝唏噓。
有傳言指出,由於長榮校地位在台南市精華區,是否背後有什麼秃鷹集團故意讓學校經營發生問題,再變賣資產從中牟利?果真如此,不但對不起當初辛苦籌設學校的英國傳教士,更是上帝對長榮中學一項嚴苛的考驗。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考進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