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涉獵》莫奈癡迷的睡蓮塘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穹宇涉獵》莫奈癡迷的睡蓮塘
2020-11-09 11:10:00
A+
A
A-
筆者夫婦在凡爾賽宮前的留影
 
 
莫奈癡迷的睡蓮塘

 

作者/劉敦仁

 

到歐洲旅行參觀的歷史古蹟除了大教堂之外,就是歷代皇親國戚的宮殿。這些光怪陸離的皇宮真的是多如牛毛,令人目不暇給。然而去了幾個皇宮後,如要接著參觀遊覽,就難免會產生味同嚼蠟的感覺。原因是,開放給旅客參觀的遺物幾乎千篇一律,如國王的寢室、王妃的衛生間、登基的 ‘寶座’、不計其數的油畫和掛毯.....。

 

為了開發旅遊事業、振興經濟,正如大小不一的教堂和仍然孤立在山頂或叢林中的古堡一樣,各國政府將這些皇宮闢出其中的一小部分對外開放,當成是斂財的手段,成千上萬的旅客每天擁堵在那些因為年代久遠,空氣中發出異味的宮殿中,參觀歷史文物的雅興早已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嘆息抹汗,不時還喃喃自語似地發出幾句起不了作用的抱怨。

 

回顧六十年代,那時候前往歐洲參觀王宮、博物館、教堂或古堡是一種文化享受,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國政府的唯利是圖,遊人的權益早已拋擲九霄雲外,歷史文物的價值觀也完全變質,他們唯一的期待就是每天入帳的數字。

 

所以近些年來,筆者夫婦調整了旅遊的參觀內容,除非是仍然值得光顧的博物館或是王宮,不得不在擠逼的人叢中穿梭,期待著一遂溫故知新的願望,我們幾乎尋找人跡仍然稀少的參觀點,來滿足求知慾。

 

2017年的巴黎之行,我們將印象派藝術創始人克勞德.莫奈 (Claude Monet 1840-1926) 故居,作為這次旅程中的首選。在法國旅行,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法國人的自大傲氣。旅客在那裡消費,卻不時要面對欺人太甚的 ‘晚娘臉孔’。在巴黎市區內自己尋找參觀芳蹤不是難事,但是到郊外就非得費一番周折。莫奈的故居是在離巴黎約莫65公里的奇芬妮 (Giverny) 小鎮。

 

巴黎的旅遊機構為旅客設計的唯一參觀路線,就是巴黎-凡爾賽宮-奇芬妮一個三角形的路程。從巴黎到凡爾賽宮只有十多公里的距離,再從凡爾賽宮到奇芬妮約為60公里路程。所以我們在巴黎羅浮宮對面的巴黎旅遊機構,訂好了票搭乘旅遊巴士出發。

 

抵達凡爾賽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參觀的旅客隊伍已形成一條蜿蜒長龍,約莫等了四十五分鐘,才進入宮內參觀。隨著擁擠人潮快速地向前移動,匆忙中除了對眼前的歷史文物產生 ‘消化不良’ 症之外,可以說是一無所獲。結束前導遊帶著教訓口吻催促回到旅遊巴士,期待著嚮往已久的莫奈花園。

 

豈料巴士調頭後,逕自朝巴黎方向急馳。二十分鐘後,旅客全部回到原先出發的地點。導遊也沒有給予任何理由,只說凡已購票前往莫奈花園的旅客,一個小時後到原地等待巴士來接。說完就逕自走了。

 

所有的旅客茫然地面面相覷,時值午餐時間,如要在餐館就餐時間根本不夠,只得和妻子到附近咖啡店買了三明治,匆匆地填飽肚子。旅遊巴士準時來到,前往莫奈花園的旅客只有十來個,魚貫上車後即開始下午的 ‘征程’。

 

說實在的,這條旅遊路線內容應該是值得細心瀏覽的,但巴黎旅遊機構只顧自身的方便,漠視觀光客在路途中的寶貴時間和心中的期待。早在中學時代從歷史課程中,就多少得知凡爾賽宮的歷史背景,此刻身歷其境,當然不會輕易放棄作深入學習的機會。

 

客觀上法國的凡爾賽宮在歐洲諸多宮殿歷史中,可以看成是一座短命皇宮,從路易十四世在1682年搬進該皇宮後,直到路易十六世在1793年被法國大革命推翻送上斷頭台,前後一百十一年,經歷了三代朝廷, 即路易十四世、十五世和十六世。而這三代國王卻是經歷了六代人。

 

路易十四世登基後在位時間共計72年又110天 (1643-1715),是歷史上執政最長的國王,也因此他的子孫都先他而去,只能由曾孫路易十五世 (1710-1774) 接替他的王位 ,1715年接位時才五歲,按照法律需滿13歲才能正式登基,期間由朝廷的攝政官吏負責,一直等他滿了13歲 (1723年2月15日)才正式登基。

 

在他幼年接替王位時還出現過一段趣聞。1717年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一世到訪法國,會見路易十五世時,他年僅七歲,彼得大帝一世身材魁梧,高達兩米,為此他需將路易十五世抱起來才得以完成親臉的禮節。

 

路易十五世在位也達59年之久。他的兒子早他先逝,所以在1774年退位時,只能由孫子路易十六 (1754-1793) 接替,時年二十。

 

因為路易十四在位時,曾經歷過五次的殘酷戰爭,為獨攬大權,路易十四世決定在距離巴黎近郊建造他的新王宮,世稱凡爾賽宮。他將所有手握權力的官吏全部遷居到此,整天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對外的戰爭導致法國經濟衰退,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從而埋下日後的革命浪潮。由於路易十六世的優柔寡斷,再加上他對美國獨立戰爭 (1775-1783) 的巨大財政支持,使得法國幾乎跌入民窮財盡的深淵。

 

筆者在之前撰寫的 ‘咖啡融合裡的文學和音樂 ( 四 )’ 一文中介紹巴黎普羅科貝咖啡館時,曾提及當時美國駐法國首任公使佛蘭克林曾與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世,在該咖啡館商討兩國同盟協定,就是為了支持美國的獨立戰爭。

 

當筆者夫婦前往參觀凡爾賽宮時,瞭解到路易十四世執政時期,恰好是中國滿清康熙皇帝 (1654-1722) 當政之時。康熙是在1661年登基,直到1722年去世,在位61年。

 

既然東西方兩位君主均為歷史上執政最長的帝王,且處於鼎盛時期。路易十四世曾經有意和康熙皇帝建立關係,於是派人帶信到北京,由於俄羅斯彼得大帝一世從中阻梗,不允前往中國的代表過境,最終這封信未能送達,如今仍然保存在法國國家檔案中,也是中法之間的一段趣聞。

 

在這些心目中不過都是一閃而過的歷史痕跡中,更吸引我的是1919年在凡爾賽宮簽訂的和平協定。由於將德國在中國佔領的青島利益,私下轉讓給日本,引起了中國民間的強烈抗議,要求北洋政府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最終導致了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 ‘五四運動’。

 

1919年在凡爾賽宮簽訂的和平協議範本

 

因為參觀凡爾賽宮的時間過於倉促,筆者尋找當年簽約場所的心願也隨之落空,帶著滿腔的失望情緒,祈盼著下午的旅程能彌補我和妻子的失望。

 

從巴黎到奇芬妮公路條件很好,約莫一個半小時抵達。奇芬妮是一個令人難以想像的小鎮,幽靜而典雅,整個村子的空氣裡飄逸著撲鼻的花香。莫奈在1883年遷移到該小鎮時,只有三百個居民。

 

開始時他只能租下小屋居住,等到1890年積攢了足夠的錢就決定購買一棟房舍及花園,目的是打算設計好花園的佈局後,成為他繪畫的模特。

 

莫奈的全名是奧斯卡.克勞德.莫奈 (Oscar-Claude Monet 1840-1926), 凡是到過莫奈花園觀賞的人士,莫不被他的印象派畫作深深吸引,而且被他後半生潛心經營這座幽靜悅目的花園所欽服。然而又有誰會了解到他前半生的艱苦奮鬥,以及後來這座花園和他所有作品之間的千絲萬縷!

 

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梅伊.雷奧妮.冬希 (Camille-Leonie Doncieux 1847-1879),原來是他的模特兒,她是莫奈一生中用彩筆將其作為豐富多彩傳世之作中的唯一女性人物,1870年他們在特羅威爾 (Trouville) 海濱歡度蜜月時,莫奈留下了不朽的創作,足證她在莫奈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然而兩人從墜入愛河到結成連理,並非一帆風順,莫奈的父母對他們的交往一直持反對的態度,甚至連他們的簡單婚禮也未出席。當時莫奈在潦倒窮困中掙扎,卡梅伊在和他結婚前就已經懷上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並始終不渝地支持著他,莫奈為了躲避追債人而四處隱藏住所,直到他的作品受到藝術界的認同解決了經濟上的困局。他的前半生可以用 ‘居無定所’ 來形容。

 

此刻他的好友厄爾勒斯特.荷切德 (Ernest Hoschede 1837-1891) 因為生活過度奢侈導致1877年的破產命運。莫奈不顧自身的困境,毅然伸出援手,安排厄爾勒斯特及其妻子艾麗斯 (Alice Hoschede 1844-1911) 和六個孩子搬到他家居住,一瞬間,莫奈的四口之家,突然成為12口的大家庭。

莫内和厄爾勒斯特兩家人的合影

 

莫奈原來住在離巴黎60公里的維特伊爾 (Vetheuil) ,為了謀求生活,厄爾勒斯特讓妻子帶著六個孩子,棲身在莫奈的家中,自己則一人在巴黎工作賺取收入。實際上他的妻子和莫奈之間早有暗通款曲的關係。自1878到1881年的歲月裡,莫奈在那個小鎮上完成了近150幅作品。1879年妻子卡梅伊病故並在當地安葬,結束了兩人的九年婚姻。

 

莫奈在1872年完成的一幅作品取名為‘印象,日出’ (Impression, Soleil Lavant) 是引領他步向藝術生命的動力,也是 ‘印象派’ 的原始起點。當時巴黎的畫壇被極為保守的 ‘巴黎沙龍’ (Salon de Paris) 所掌控,莫奈等一批年輕畫家面對不得其門而入的窘境,形成了 ‘保守’ 及 ‘激進’ 的摩擦。

 

莫内在1872年創作的 “印象,日出”

 

為了開拓自己的藝術前景,以莫奈及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Pierre-Autuste Renoir 1841-1919) 為首的三十多位畫家,自行組織了一次展覽會,於1874年從4月15日到5月15日,在巴黎Boulevard Clapucines 35號舉行,由雷諾阿親自出面主持。這次的展覽會打破了‘巴黎沙龍’堅持參加展覽的作品必須通過裁判團評審後方能展出的傳統。

 

莫奈提供了五幅作品參展,除了‘印象,日出’之外,他還將在1870年送到‘巴黎沙龍’參展時遭到拒絕的作品‘午餐’(Ledejueuner) 一同展出。這幅作品是他在1868年完成的,內容是他妻子卡梅伊和大兒子一同用餐的情境。

 

1870年莫内和卡梅伊在海濱度蜜月時的創作

 

這次的畫展引起巴黎藝術界不小的震動,而且遭到媒體的砲轟,認為是對傳統藝術離經叛道的作為,並且引用了莫奈作品標題的前兩個字‘印象’作為攻擊目標,認為整個畫展給人的印象是絲毫沒有任何藝術價值。

 

這些頑強的青年畫家,將計就計,用被攻擊的‘印象’意識自譽為‘印象派’,從而成為歐洲畫壇崛起的一股新潮流。莫奈也因為這幅‘印象,日出’,理所當然地成為十九世紀‘印象派’的創始人。

 

這次的畫展並沒有給莫奈貧窮環境帶來些微的改善,他甚至連房租都欠繳了半年而無力支付,終於在1881年10月被房東驅趕。在一位好友的支持下,將他的兩個兒子和艾麗斯及其六個兒女就在友人的一棟小屋中暫住,莫奈則外出另行安排未來的住所。他在1881年12月遷到坡阿希 (Poissy) 小鎮生活。但是這個小鎮給予莫奈的是萬般無奈和滿心痛苦。

 

自卡梅伊去世後,厄爾勒斯特希望妻子帶著孩子回到巴黎生活,但艾麗斯寧願繼續住在莫奈家中,就這樣,厄爾勒斯特一直在巴黎獨居。每次他到坡阿希探望妻子時,為了避嫌,莫奈就必得帶著矛盾痛苦的心情外出作畫。因為艾麗斯在他心中已經佔有很重的份量,目睹她和丈夫在一起,又不免產生妒情。就這樣在坡阿希十六個月(1881年12月到1883年4月)的生活中,他一共只勉強地繪就四幅作品,是他產生作品最少的一段人生。

 

厄爾勒斯特在1891年因為苦悶而暴飲暴食導致嚴重痛風不治去世。他去世後,其遺孀艾麗斯即正式下嫁莫奈。在這之前她和莫奈之間的曖昧關係早已傳遍,而且據接近他們的人士都確信艾麗斯六個孩子中,第二個應該是她和莫奈的結晶。

 

在1883年的一次火車旅途中,莫奈凝視著窗外,突然從那靜怡風光中,萌生遷居到該地的奇想,於是他來到奇芬妮,然而他的經濟條件只允許先租賃小屋居住。

 

莫奈的時來運轉,還得歸功於巴黎著名畫商保羅.杜朗-魯艾爾 (Paul Durand-Ruel 1831-1922) 的伯樂精神。莫奈的作品問世後,巴黎藝術界的反應是一片謾罵。

協助莫内改變命運的畫商杜朗-魯艾爾

 

這時候杜朗-魯艾爾力排眾議,極力幫助印象派的藝術家們開拓市場。他在1886年帶著賭博的心態買下了印象派畫家莫奈及雷諾阿等一干畫家作品到美國舉辦了兩次展覽會,得到當地許多收藏家的青睞。他的滿載而歸,從而解決了莫奈及雷諾阿藝術家的生計問題。

 

1890年莫奈終於在奇芬妮買下了一座簡單的兩層樓木屋,但他最為陶醉的是擁有一片可以讓自己潛心作畫的園景。他心中一直對東方有著潛在的情誼,他心目中的東方情調實際上就是日本。所以在那片還沒有完全開闢的園落中,經過他的慘淡經營,帶有濃郁東方色彩的幽靜花園逐漸浮現:

 

水面佈滿睡蓮的池塘如同鑲嵌在花草間的一面鏡子,將周邊岸上的景象形成水中的倒影相得益彰,岸邊的柳蔭好似純潔少女的秀髮,隨著微風在空間搖曳,似在向大自然敘述著她的情懷;一艘木船靜靜地停在岸邊,配上木製的日本式小橋,更顯出莫奈心目中的東方情調。周遭的珍奇鮮豔花草,組成一道道芬芳的曲徑通幽,連接著通往居處玫瑰組成的拱門,體現出園中的幽靜典雅。

 

瞭解莫奈作品的參觀人士,一進入花園就能立即感受到,這位印象派藝術創始人將他悉心經營的花木完全呈現在他的每一幅作品中,使得他的藝術意境和現實花園景色渾然成為一體。他一生留下兩千多幅藝術作品和五百多幅素描,運用色彩變幻的技巧,從不同的角度在一幅幅作品中展現得維妙維肖。在他的諸多作品中不乏多幅的重複,莫奈會不厭其煩地用他的色彩運用技巧將同一個景緻佈局在不同的日光角度下,使每一件作品表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尤其是以水塘裡的睡蓮、彩色繽紛的花卉為主題的作品,獲得全球愛好莫奈藝術人士的一致讚嘆。這得益於艾麗斯給他安排了寧靜安逸的時光,心無旁騖地在創作上發揮,為此她毅然挑起了給自己的六個孩子以及莫奈的兩個兒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擔子。

 

莫内在1899年的照片

 

這段近二十年的快樂婚姻時光,成為莫奈一生中的創作巔峰,當艾麗斯在1911年去世時,莫奈痛苦地給他好友庫斯塔沃.格夫洛伊 (Gustavo Geffroy 1855-1926) 發了一封椎心泣血的短信,這封信現在陳列在奇芬妮的莫奈基金會展室中,內容寫道:

 

        ‘我可憐的朋友:一切都完了。我最愛的伴侶今晨四點離開了塵世。我都要瘋了,也迷失了。你的朋友,卡勞德.莫奈’

莫内在第二任妻子愛麗絲去世後,給友人寫的短箋,如今保存在博物館內

 

那時候他的長子和艾麗斯的女兒波蘭切 (Blanche) 已經成親,波蘭切從繼女成為媳婦,而且在家裡一直照顧著莫奈的起居生活直到去世。1923年莫奈因為眼睛出現白內障,曾施行兩次手術,直接影響到他對色彩的辨別。為此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增多了藍色的運用。

 

莫奈因肺癌於1926年離世,臨終前告訴家屬,身後的喪事從簡,參加葬禮的親友只有五十人左右。在喪禮中他的好友喬治.克雷門蘇 (Georges Clemenceau 1841-1929) 用一塊五彩繽紛的色布取代了蓋棺的黑布,並宣稱在莫奈生命中是沒有黑色的。

 

由於莫奈生前沒有留下遺囑,奇芬妮的房產及花園就由他的次子米切爾.莫奈 (Michel Monet 1878-1966) 繼承。但他從未在該建築中生活過。不久即將莫奈的故居及花園全部捐贈給法國著名的藝術協會 (Academie des Beaux-Arts) ,而他私人收藏的三百多幅父親遺作則悉數捐贈給位在巴黎 2,rue Louis Boilly, 16th Arrondissement 的瑪爾摩坦.莫奈博物館 (Musee Marmottan Monet),是當今全球莫奈作品收藏最多的博物館。

莫内的故居

 

米切爾.莫奈喜愛玩車,不幸在1966年以88高齡死於車禍。他去世後,父親的舊居及花園因無人管理而荒蕪。後經當時凡爾賽城堡博物館館長 Gerald Van del Kemp 和他妻子自1977年開始四處奔走,最終獲得凡爾賽基金會-奇芬妮有限公司 (Versailles Foundation-Giverny Inc.) 的贊助,將藝術家故居及花園整修恢復原貌,並於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供遊人參觀。

 

從莫奈故居朝村落盡頭步行約五分鐘,即可看到建於公元十二世紀的古老教堂(Iglise Sainte Redegonde), 二次大戰時遭到嚴重破壞,現已修復。在教堂周邊的公墓裡,有一座莫奈家族的墓群。莫奈和他第二任妻子艾麗斯以及兒子米切爾都在這裡長眠。一塊小小的石碑,簡單地刻著他的名字和出生及去世的日子,這不禁令筆者連想起羅馬的英國浪漫派詩人濟慈的墓園,維也納貝多芬、修伯特、莫札特等傳世音樂家的安息之地,歌德的長眠之所,不都是只需要用 ‘簡樸’ 兩字即可包含對他們一生的詮釋!也反映出一位受到世人尊崇的藝術家,世間的物質在他們心目中只是一文不值的‘無物’ 而已!

莫内故居花園中的睡蓮塘

 

坐在花園的長椅上,面對著靜怡的花園,想像到莫奈在這裡產生無窮盡靈感時的欣慰和滿足,尤其是那一塘的睡蓮賦予他後半生創作中的藝術激情,令人對大自然的無聲感染力肅然起敬。

 

與他同時代的印象派藝術家雷諾阿在晚年時,備受嚴重關節炎的折磨,所有的手指都變了形,然而雷諾阿仍然堅持作畫,他甚至用布包紮每根手指,防止畫筆摩擦的痛楚。身邊的好友都不免發出疑問,為什麼已經名聲四揚,還要如此地執著?

 

雷諾阿簡單的回答,令他的朋友啞然無語。他說:’痛苦遲早會消失,美卻是永恆的。’

莫内父子的簡單墓碑,展現出藝術家簡樸的氣質

 

當這句一代藝術家的箴言在我腦際迴盪時,不由回想起上午在凡爾賽宮的匆忙 ‘到此一遊’,所見所聞不過是人類歷史中經過血腥權力爭奪後留下 ‘一剎那’ 的光輝! 

 

展現在眼前莫奈培植的一草一木,最終轉化成他的豐富藝術遺產的泉源,正符合了雷諾阿的那句名言:’美是永恆的’,但在筆者的眼中更是 ‘不朽’ 的!他的每一幅作品,不僅從變幻莫測的色彩中,傳遞了宇宙間無窮美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他給世代傳遞了人性中 ‘真善美’ 的不朽哲理!

   筆者在莫内花園長椅上沉思

(2020年10月19日完稿於溫哥華)

 

 

 

筆者夫婦在凡爾賽宮前的留影
 
 
莫奈癡迷的睡蓮塘

 

作者/劉敦仁

 

到歐洲旅行參觀的歷史古蹟除了大教堂之外,就是歷代皇親國戚的宮殿。這些光怪陸離的皇宮真的是多如牛毛,令人目不暇給。然而去了幾個皇宮後,如要接著參觀遊覽,就難免會產生味同嚼蠟的感覺。原因是,開放給旅客參觀的遺物幾乎千篇一律,如國王的寢室、王妃的衛生間、登基的 ‘寶座’、不計其數的油畫和掛毯.....。

 

為了開發旅遊事業、振興經濟,正如大小不一的教堂和仍然孤立在山頂或叢林中的古堡一樣,各國政府將這些皇宮闢出其中的一小部分對外開放,當成是斂財的手段,成千上萬的旅客每天擁堵在那些因為年代久遠,空氣中發出異味的宮殿中,參觀歷史文物的雅興早已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嘆息抹汗,不時還喃喃自語似地發出幾句起不了作用的抱怨。

 

回顧六十年代,那時候前往歐洲參觀王宮、博物館、教堂或古堡是一種文化享受,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各國政府的唯利是圖,遊人的權益早已拋擲九霄雲外,歷史文物的價值觀也完全變質,他們唯一的期待就是每天入帳的數字。

 

所以近些年來,筆者夫婦調整了旅遊的參觀內容,除非是仍然值得光顧的博物館或是王宮,不得不在擠逼的人叢中穿梭,期待著一遂溫故知新的願望,我們幾乎尋找人跡仍然稀少的參觀點,來滿足求知慾。

 

2017年的巴黎之行,我們將印象派藝術創始人克勞德.莫奈 (Claude Monet 1840-1926) 故居,作為這次旅程中的首選。在法國旅行,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法國人的自大傲氣。旅客在那裡消費,卻不時要面對欺人太甚的 ‘晚娘臉孔’。在巴黎市區內自己尋找參觀芳蹤不是難事,但是到郊外就非得費一番周折。莫奈的故居是在離巴黎約莫65公里的奇芬妮 (Giverny) 小鎮。

 

巴黎的旅遊機構為旅客設計的唯一參觀路線,就是巴黎-凡爾賽宮-奇芬妮一個三角形的路程。從巴黎到凡爾賽宮只有十多公里的距離,再從凡爾賽宮到奇芬妮約為60公里路程。所以我們在巴黎羅浮宮對面的巴黎旅遊機構,訂好了票搭乘旅遊巴士出發。

 

抵達凡爾賽宮,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參觀的旅客隊伍已形成一條蜿蜒長龍,約莫等了四十五分鐘,才進入宮內參觀。隨著擁擠人潮快速地向前移動,匆忙中除了對眼前的歷史文物產生 ‘消化不良’ 症之外,可以說是一無所獲。結束前導遊帶著教訓口吻催促回到旅遊巴士,期待著嚮往已久的莫奈花園。

 

豈料巴士調頭後,逕自朝巴黎方向急馳。二十分鐘後,旅客全部回到原先出發的地點。導遊也沒有給予任何理由,只說凡已購票前往莫奈花園的旅客,一個小時後到原地等待巴士來接。說完就逕自走了。

 

所有的旅客茫然地面面相覷,時值午餐時間,如要在餐館就餐時間根本不夠,只得和妻子到附近咖啡店買了三明治,匆匆地填飽肚子。旅遊巴士準時來到,前往莫奈花園的旅客只有十來個,魚貫上車後即開始下午的 ‘征程’。

 

說實在的,這條旅遊路線內容應該是值得細心瀏覽的,但巴黎旅遊機構只顧自身的方便,漠視觀光客在路途中的寶貴時間和心中的期待。早在中學時代從歷史課程中,就多少得知凡爾賽宮的歷史背景,此刻身歷其境,當然不會輕易放棄作深入學習的機會。

 

客觀上法國的凡爾賽宮在歐洲諸多宮殿歷史中,可以看成是一座短命皇宮,從路易十四世在1682年搬進該皇宮後,直到路易十六世在1793年被法國大革命推翻送上斷頭台,前後一百十一年,經歷了三代朝廷, 即路易十四世、十五世和十六世。而這三代國王卻是經歷了六代人。

 

路易十四世登基後在位時間共計72年又110天 (1643-1715),是歷史上執政最長的國王,也因此他的子孫都先他而去,只能由曾孫路易十五世 (1710-1774) 接替他的王位 ,1715年接位時才五歲,按照法律需滿13歲才能正式登基,期間由朝廷的攝政官吏負責,一直等他滿了13歲 (1723年2月15日)才正式登基。

 

在他幼年接替王位時還出現過一段趣聞。1717年俄羅斯沙皇彼得大帝一世到訪法國,會見路易十五世時,他年僅七歲,彼得大帝一世身材魁梧,高達兩米,為此他需將路易十五世抱起來才得以完成親臉的禮節。

 

路易十五世在位也達59年之久。他的兒子早他先逝,所以在1774年退位時,只能由孫子路易十六 (1754-1793) 接替,時年二十。

 

因為路易十四在位時,曾經歷過五次的殘酷戰爭,為獨攬大權,路易十四世決定在距離巴黎近郊建造他的新王宮,世稱凡爾賽宮。他將所有手握權力的官吏全部遷居到此,整天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對外的戰爭導致法國經濟衰退,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從而埋下日後的革命浪潮。由於路易十六世的優柔寡斷,再加上他對美國獨立戰爭 (1775-1783) 的巨大財政支持,使得法國幾乎跌入民窮財盡的深淵。

 

筆者在之前撰寫的 ‘咖啡融合裡的文學和音樂 ( 四 )’ 一文中介紹巴黎普羅科貝咖啡館時,曾提及當時美國駐法國首任公使佛蘭克林曾與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世,在該咖啡館商討兩國同盟協定,就是為了支持美國的獨立戰爭。

 

當筆者夫婦前往參觀凡爾賽宮時,瞭解到路易十四世執政時期,恰好是中國滿清康熙皇帝 (1654-1722) 當政之時。康熙是在1661年登基,直到1722年去世,在位61年。

 

既然東西方兩位君主均為歷史上執政最長的帝王,且處於鼎盛時期。路易十四世曾經有意和康熙皇帝建立關係,於是派人帶信到北京,由於俄羅斯彼得大帝一世從中阻梗,不允前往中國的代表過境,最終這封信未能送達,如今仍然保存在法國國家檔案中,也是中法之間的一段趣聞。

 

在這些心目中不過都是一閃而過的歷史痕跡中,更吸引我的是1919年在凡爾賽宮簽訂的和平協定。由於將德國在中國佔領的青島利益,私下轉讓給日本,引起了中國民間的強烈抗議,要求北洋政府拒絕在和約上簽字,最終導致了影響中國未來發展的 ‘五四運動’。

 

1919年在凡爾賽宮簽訂的和平協議範本

 

因為參觀凡爾賽宮的時間過於倉促,筆者尋找當年簽約場所的心願也隨之落空,帶著滿腔的失望情緒,祈盼著下午的旅程能彌補我和妻子的失望。

 

從巴黎到奇芬妮公路條件很好,約莫一個半小時抵達。奇芬妮是一個令人難以想像的小鎮,幽靜而典雅,整個村子的空氣裡飄逸著撲鼻的花香。莫奈在1883年遷移到該小鎮時,只有三百個居民。

 

開始時他只能租下小屋居住,等到1890年積攢了足夠的錢就決定購買一棟房舍及花園,目的是打算設計好花園的佈局後,成為他繪畫的模特。

 

莫奈的全名是奧斯卡.克勞德.莫奈 (Oscar-Claude Monet 1840-1926), 凡是到過莫奈花園觀賞的人士,莫不被他的印象派畫作深深吸引,而且被他後半生潛心經營這座幽靜悅目的花園所欽服。然而又有誰會了解到他前半生的艱苦奮鬥,以及後來這座花園和他所有作品之間的千絲萬縷!

 

莫奈的第一任妻子卡梅伊.雷奧妮.冬希 (Camille-Leonie Doncieux 1847-1879),原來是他的模特兒,她是莫奈一生中用彩筆將其作為豐富多彩傳世之作中的唯一女性人物,1870年他們在特羅威爾 (Trouville) 海濱歡度蜜月時,莫奈留下了不朽的創作,足證她在莫奈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然而兩人從墜入愛河到結成連理,並非一帆風順,莫奈的父母對他們的交往一直持反對的態度,甚至連他們的簡單婚禮也未出席。當時莫奈在潦倒窮困中掙扎,卡梅伊在和他結婚前就已經懷上他們的第一個孩子,並始終不渝地支持著他,莫奈為了躲避追債人而四處隱藏住所,直到他的作品受到藝術界的認同解決了經濟上的困局。他的前半生可以用 ‘居無定所’ 來形容。

 

此刻他的好友厄爾勒斯特.荷切德 (Ernest Hoschede 1837-1891) 因為生活過度奢侈導致1877年的破產命運。莫奈不顧自身的困境,毅然伸出援手,安排厄爾勒斯特及其妻子艾麗斯 (Alice Hoschede 1844-1911) 和六個孩子搬到他家居住,一瞬間,莫奈的四口之家,突然成為12口的大家庭。

莫内和厄爾勒斯特兩家人的合影

 

莫奈原來住在離巴黎60公里的維特伊爾 (Vetheuil) ,為了謀求生活,厄爾勒斯特讓妻子帶著六個孩子,棲身在莫奈的家中,自己則一人在巴黎工作賺取收入。實際上他的妻子和莫奈之間早有暗通款曲的關係。自1878到1881年的歲月裡,莫奈在那個小鎮上完成了近150幅作品。1879年妻子卡梅伊病故並在當地安葬,結束了兩人的九年婚姻。

 

莫奈在1872年完成的一幅作品取名為‘印象,日出’ (Impression, Soleil Lavant) 是引領他步向藝術生命的動力,也是 ‘印象派’ 的原始起點。當時巴黎的畫壇被極為保守的 ‘巴黎沙龍’ (Salon de Paris) 所掌控,莫奈等一批年輕畫家面對不得其門而入的窘境,形成了 ‘保守’ 及 ‘激進’ 的摩擦。

 

莫内在1872年創作的 “印象,日出”

 

為了開拓自己的藝術前景,以莫奈及皮埃爾–奧古斯特–雷諾阿 (Pierre-Autuste Renoir 1841-1919) 為首的三十多位畫家,自行組織了一次展覽會,於1874年從4月15日到5月15日,在巴黎Boulevard Clapucines 35號舉行,由雷諾阿親自出面主持。這次的展覽會打破了‘巴黎沙龍’堅持參加展覽的作品必須通過裁判團評審後方能展出的傳統。

 

莫奈提供了五幅作品參展,除了‘印象,日出’之外,他還將在1870年送到‘巴黎沙龍’參展時遭到拒絕的作品‘午餐’(Ledejueuner) 一同展出。這幅作品是他在1868年完成的,內容是他妻子卡梅伊和大兒子一同用餐的情境。

 

1870年莫内和卡梅伊在海濱度蜜月時的創作

 

這次的畫展引起巴黎藝術界不小的震動,而且遭到媒體的砲轟,認為是對傳統藝術離經叛道的作為,並且引用了莫奈作品標題的前兩個字‘印象’作為攻擊目標,認為整個畫展給人的印象是絲毫沒有任何藝術價值。

 

這些頑強的青年畫家,將計就計,用被攻擊的‘印象’意識自譽為‘印象派’,從而成為歐洲畫壇崛起的一股新潮流。莫奈也因為這幅‘印象,日出’,理所當然地成為十九世紀‘印象派’的創始人。

 

這次的畫展並沒有給莫奈貧窮環境帶來些微的改善,他甚至連房租都欠繳了半年而無力支付,終於在1881年10月被房東驅趕。在一位好友的支持下,將他的兩個兒子和艾麗斯及其六個兒女就在友人的一棟小屋中暫住,莫奈則外出另行安排未來的住所。他在1881年12月遷到坡阿希 (Poissy) 小鎮生活。但是這個小鎮給予莫奈的是萬般無奈和滿心痛苦。

 

自卡梅伊去世後,厄爾勒斯特希望妻子帶著孩子回到巴黎生活,但艾麗斯寧願繼續住在莫奈家中,就這樣,厄爾勒斯特一直在巴黎獨居。每次他到坡阿希探望妻子時,為了避嫌,莫奈就必得帶著矛盾痛苦的心情外出作畫。因為艾麗斯在他心中已經佔有很重的份量,目睹她和丈夫在一起,又不免產生妒情。就這樣在坡阿希十六個月(1881年12月到1883年4月)的生活中,他一共只勉強地繪就四幅作品,是他產生作品最少的一段人生。

 

厄爾勒斯特在1891年因為苦悶而暴飲暴食導致嚴重痛風不治去世。他去世後,其遺孀艾麗斯即正式下嫁莫奈。在這之前她和莫奈之間的曖昧關係早已傳遍,而且據接近他們的人士都確信艾麗斯六個孩子中,第二個應該是她和莫奈的結晶。

 

在1883年的一次火車旅途中,莫奈凝視著窗外,突然從那靜怡風光中,萌生遷居到該地的奇想,於是他來到奇芬妮,然而他的經濟條件只允許先租賃小屋居住。

 

莫奈的時來運轉,還得歸功於巴黎著名畫商保羅.杜朗-魯艾爾 (Paul Durand-Ruel 1831-1922) 的伯樂精神。莫奈的作品問世後,巴黎藝術界的反應是一片謾罵。

協助莫内改變命運的畫商杜朗-魯艾爾

 

這時候杜朗-魯艾爾力排眾議,極力幫助印象派的藝術家們開拓市場。他在1886年帶著賭博的心態買下了印象派畫家莫奈及雷諾阿等一干畫家作品到美國舉辦了兩次展覽會,得到當地許多收藏家的青睞。他的滿載而歸,從而解決了莫奈及雷諾阿藝術家的生計問題。

 

1890年莫奈終於在奇芬妮買下了一座簡單的兩層樓木屋,但他最為陶醉的是擁有一片可以讓自己潛心作畫的園景。他心中一直對東方有著潛在的情誼,他心目中的東方情調實際上就是日本。所以在那片還沒有完全開闢的園落中,經過他的慘淡經營,帶有濃郁東方色彩的幽靜花園逐漸浮現:

 

水面佈滿睡蓮的池塘如同鑲嵌在花草間的一面鏡子,將周邊岸上的景象形成水中的倒影相得益彰,岸邊的柳蔭好似純潔少女的秀髮,隨著微風在空間搖曳,似在向大自然敘述著她的情懷;一艘木船靜靜地停在岸邊,配上木製的日本式小橋,更顯出莫奈心目中的東方情調。周遭的珍奇鮮豔花草,組成一道道芬芳的曲徑通幽,連接著通往居處玫瑰組成的拱門,體現出園中的幽靜典雅。

 

瞭解莫奈作品的參觀人士,一進入花園就能立即感受到,這位印象派藝術創始人將他悉心經營的花木完全呈現在他的每一幅作品中,使得他的藝術意境和現實花園景色渾然成為一體。他一生留下兩千多幅藝術作品和五百多幅素描,運用色彩變幻的技巧,從不同的角度在一幅幅作品中展現得維妙維肖。在他的諸多作品中不乏多幅的重複,莫奈會不厭其煩地用他的色彩運用技巧將同一個景緻佈局在不同的日光角度下,使每一件作品表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

 

尤其是以水塘裡的睡蓮、彩色繽紛的花卉為主題的作品,獲得全球愛好莫奈藝術人士的一致讚嘆。這得益於艾麗斯給他安排了寧靜安逸的時光,心無旁騖地在創作上發揮,為此她毅然挑起了給自己的六個孩子以及莫奈的兩個兒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擔子。

 

莫内在1899年的照片

 

這段近二十年的快樂婚姻時光,成為莫奈一生中的創作巔峰,當艾麗斯在1911年去世時,莫奈痛苦地給他好友庫斯塔沃.格夫洛伊 (Gustavo Geffroy 1855-1926) 發了一封椎心泣血的短信,這封信現在陳列在奇芬妮的莫奈基金會展室中,內容寫道:

 

        ‘我可憐的朋友:一切都完了。我最愛的伴侶今晨四點離開了塵世。我都要瘋了,也迷失了。你的朋友,卡勞德.莫奈’

莫内在第二任妻子愛麗絲去世後,給友人寫的短箋,如今保存在博物館內

 

那時候他的長子和艾麗斯的女兒波蘭切 (Blanche) 已經成親,波蘭切從繼女成為媳婦,而且在家裡一直照顧著莫奈的起居生活直到去世。1923年莫奈因為眼睛出現白內障,曾施行兩次手術,直接影響到他對色彩的辨別。為此在他晚年的作品中增多了藍色的運用。

 

莫奈因肺癌於1926年離世,臨終前告訴家屬,身後的喪事從簡,參加葬禮的親友只有五十人左右。在喪禮中他的好友喬治.克雷門蘇 (Georges Clemenceau 1841-1929) 用一塊五彩繽紛的色布取代了蓋棺的黑布,並宣稱在莫奈生命中是沒有黑色的。

 

由於莫奈生前沒有留下遺囑,奇芬妮的房產及花園就由他的次子米切爾.莫奈 (Michel Monet 1878-1966) 繼承。但他從未在該建築中生活過。不久即將莫奈的故居及花園全部捐贈給法國著名的藝術協會 (Academie des Beaux-Arts) ,而他私人收藏的三百多幅父親遺作則悉數捐贈給位在巴黎 2,rue Louis Boilly, 16th Arrondissement 的瑪爾摩坦.莫奈博物館 (Musee Marmottan Monet),是當今全球莫奈作品收藏最多的博物館。

莫内的故居

 

米切爾.莫奈喜愛玩車,不幸在1966年以88高齡死於車禍。他去世後,父親的舊居及花園因無人管理而荒蕪。後經當時凡爾賽城堡博物館館長 Gerald Van del Kemp 和他妻子自1977年開始四處奔走,最終獲得凡爾賽基金會-奇芬妮有限公司 (Versailles Foundation-Giverny Inc.) 的贊助,將藝術家故居及花園整修恢復原貌,並於1980年正式對外開放供遊人參觀。

 

從莫奈故居朝村落盡頭步行約五分鐘,即可看到建於公元十二世紀的古老教堂(Iglise Sainte Redegonde), 二次大戰時遭到嚴重破壞,現已修復。在教堂周邊的公墓裡,有一座莫奈家族的墓群。莫奈和他第二任妻子艾麗斯以及兒子米切爾都在這裡長眠。一塊小小的石碑,簡單地刻著他的名字和出生及去世的日子,這不禁令筆者連想起羅馬的英國浪漫派詩人濟慈的墓園,維也納貝多芬、修伯特、莫札特等傳世音樂家的安息之地,歌德的長眠之所,不都是只需要用 ‘簡樸’ 兩字即可包含對他們一生的詮釋!也反映出一位受到世人尊崇的藝術家,世間的物質在他們心目中只是一文不值的‘無物’ 而已!

莫内故居花園中的睡蓮塘

 

坐在花園的長椅上,面對著靜怡的花園,想像到莫奈在這裡產生無窮盡靈感時的欣慰和滿足,尤其是那一塘的睡蓮賦予他後半生創作中的藝術激情,令人對大自然的無聲感染力肅然起敬。

 

與他同時代的印象派藝術家雷諾阿在晚年時,備受嚴重關節炎的折磨,所有的手指都變了形,然而雷諾阿仍然堅持作畫,他甚至用布包紮每根手指,防止畫筆摩擦的痛楚。身邊的好友都不免發出疑問,為什麼已經名聲四揚,還要如此地執著?

 

雷諾阿簡單的回答,令他的朋友啞然無語。他說:’痛苦遲早會消失,美卻是永恆的。’

莫内父子的簡單墓碑,展現出藝術家簡樸的氣質

 

當這句一代藝術家的箴言在我腦際迴盪時,不由回想起上午在凡爾賽宮的匆忙 ‘到此一遊’,所見所聞不過是人類歷史中經過血腥權力爭奪後留下 ‘一剎那’ 的光輝! 

 

展現在眼前莫奈培植的一草一木,最終轉化成他的豐富藝術遺產的泉源,正符合了雷諾阿的那句名言:’美是永恆的’,但在筆者的眼中更是 ‘不朽’ 的!他的每一幅作品,不僅從變幻莫測的色彩中,傳遞了宇宙間無窮美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他給世代傳遞了人性中 ‘真善美’ 的不朽哲理!

   筆者在莫内花園長椅上沉思

(2020年10月19日完稿於溫哥華)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