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習會是現實主義的典範,深值執政者三思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焦點內容
馬習會是現實主義的典範,深值執政者三思
2020-11-09 10:31:00
A+
A
A-

吳敦義、朱立倫力挺馬習會五周年聚會 (優傳媒記者李曉偉攝)

 

馬習會是現實主義的典範,深值執政者三思

 

優傳媒記者李曉偉/台北報導

 

在馬英九前總統與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舉辦的馬習會五週年研討會上,當初參加的我方成員幾乎全員到齊,馬政府時期的副總統吳敦義、行政院長朱立倫、駐美代表沈呂巡等人也都到場力挺,展現馬政府團隊對開創「馬習會」模式相當自豪。

 

縱觀整個研討會的內容,不管是曾經參加過的成員或是專家學者,也都眾口一詞地認為,「馬習會」這個模式可以展現出兩岸對等的地位,也可以增加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能見度。

 

究其實際,「馬習會」其實是一種國際局勢下現實主義的做法,在一個中國的認知下,彼大我小,如何為我們在國際上爭取最大的利益,是馬政府團隊所思考的重點。所以透過馬習會,讓國際媒體把兩岸領導人並列,達到尊嚴、對等,為中華民國爭光的效果。而在兩岸相處的策略思考下,配合中國大陸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以利其四個現代化的進程,九二共識的提出,為兩岸領導人會面創造了條件。

研討會主持人蕭旭岑(立者),與談人(自左至右)劉必榮、秋坤玄、趙春山  (優傳媒記者李曉偉攝)

 

為什麼大陸那邊可以接受呢?

 

馬前總統在馬習會五周年研討會上致辭時特別花了不少時間解釋「九二共識」。馬英九首先指出,國臺辦近期發布的「九二共識答問」中,也完整呈現了海基會在1992年11月3日致海協會傳真函所提出的建議:「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對於當時海基會建議「以口頭方式各自表達雙方不同的認知」,大陸海協會在11月3日與16日先後來電與來函表示「充分尊重與接受。」馬英九說,這就是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

 

馬英九更指出,「答問」中也明載,「九二共識」是統一前兩岸關係的共同政治基礎,「一國兩制」則是統一後大陸的制度安排。馬英九說,這個陳述澄清了「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根本是兩回事,二者不能劃上等號,他希望蔡總統不要再誤導民眾。

 

由此可知,對於「九二共識」的說法,我們一直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那對岸是不是也是以相同語句來呼應呢?當「九二共識」這個名詞創造出來之際,其實兩岸的說法是有些許不同。我們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對岸認為「九二共識,各表一中」。「一中各表」及「各表一中」雖只是四個字的排列組合不一樣,但含義相差很多。

 

我們所主張的「一中各表」,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因為我們認為一個中國,這個「中國」,會是中華民國,但是我們也不否認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未來到底是誰統一誰,現在大家都不明說,留待未來再做解釋。

 

但是大陸所謂的「各表一中」,是各自表達對一個中國的認知。對於現在是不是有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者同時存在的事實,先避而不談,待有需要的時候再做說明。

 

會有這樣的差別,主要還是在陳水扁政府時期,陳水扁的衝突、妥協、進步的切香腸式的做法,讓大陸在不知不覺中失守了一些原則,讓台獨陣營獲得了一些突破口,改變了台灣百姓的一些觀念。

 

所以大陸當局非常重視何謂最後的底線,這個最後底線絕不能被衝破。也因此對於一個中國的認知必須一而再、再而三論及,深怕民進黨政府在不知不覺間偷樑換柱,讓台灣民眾完全斷絕了和中國的關係。

 

大陸政府深知,只要台灣的百姓還能認知自己是中國人,未來總會有統一的機會,就像當初西德政府推動的東進政策,就是讓東西德百姓相互交流,彼此都知道自己是德國人,兩德統一就可以水到渠成。現在也必須讓台灣百姓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未來兩岸才會有統一的機會,也因此力守兩岸對一個中國的認知。

 

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邱坤玄在馬習會研討會上引用美國著名戰略家Graham Allison的《注定一戰》一書的話,強調該書不是探討中美必定一戰,而是希望藉由此書避免戰爭。每個人都知道戰爭的恐怖,也因此要謹慎小心避免挑起戰爭。

 

現實主義步步為營,雖不討喜,但卻可避免不必要的衝突;而民粹的宣傳,自以為是,好似皆大歡喜,卻是導致衝突的基點,執政者不可不慎。

 

 

 

 

 

 

吳敦義、朱立倫力挺馬習會五周年聚會 (優傳媒記者李曉偉攝)

 

馬習會是現實主義的典範,深值執政者三思

 

優傳媒記者李曉偉/台北報導

 

在馬英九前總統與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舉辦的馬習會五週年研討會上,當初參加的我方成員幾乎全員到齊,馬政府時期的副總統吳敦義、行政院長朱立倫、駐美代表沈呂巡等人也都到場力挺,展現馬政府團隊對開創「馬習會」模式相當自豪。

 

縱觀整個研討會的內容,不管是曾經參加過的成員或是專家學者,也都眾口一詞地認為,「馬習會」這個模式可以展現出兩岸對等的地位,也可以增加中華民國在國際上的能見度。

 

究其實際,「馬習會」其實是一種國際局勢下現實主義的做法,在一個中國的認知下,彼大我小,如何為我們在國際上爭取最大的利益,是馬政府團隊所思考的重點。所以透過馬習會,讓國際媒體把兩岸領導人並列,達到尊嚴、對等,為中華民國爭光的效果。而在兩岸相處的策略思考下,配合中國大陸需要和平的國際環境,以利其四個現代化的進程,九二共識的提出,為兩岸領導人會面創造了條件。

研討會主持人蕭旭岑(立者),與談人(自左至右)劉必榮、秋坤玄、趙春山  (優傳媒記者李曉偉攝)

 

為什麼大陸那邊可以接受呢?

 

馬前總統在馬習會五周年研討會上致辭時特別花了不少時間解釋「九二共識」。馬英九首先指出,國臺辦近期發布的「九二共識答問」中,也完整呈現了海基會在1992年11月3日致海協會傳真函所提出的建議:「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對於當時海基會建議「以口頭方式各自表達雙方不同的認知」,大陸海協會在11月3日與16日先後來電與來函表示「充分尊重與接受。」馬英九說,這就是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

 

馬英九更指出,「答問」中也明載,「九二共識」是統一前兩岸關係的共同政治基礎,「一國兩制」則是統一後大陸的制度安排。馬英九說,這個陳述澄清了「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根本是兩回事,二者不能劃上等號,他希望蔡總統不要再誤導民眾。

 

由此可知,對於「九二共識」的說法,我們一直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那對岸是不是也是以相同語句來呼應呢?當「九二共識」這個名詞創造出來之際,其實兩岸的說法是有些許不同。我們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對岸認為「九二共識,各表一中」。「一中各表」及「各表一中」雖只是四個字的排列組合不一樣,但含義相差很多。

 

我們所主張的「一中各表」,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因為我們認為一個中國,這個「中國」,會是中華民國,但是我們也不否認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未來到底是誰統一誰,現在大家都不明說,留待未來再做解釋。

 

但是大陸所謂的「各表一中」,是各自表達對一個中國的認知。對於現在是不是有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者同時存在的事實,先避而不談,待有需要的時候再做說明。

 

會有這樣的差別,主要還是在陳水扁政府時期,陳水扁的衝突、妥協、進步的切香腸式的做法,讓大陸在不知不覺中失守了一些原則,讓台獨陣營獲得了一些突破口,改變了台灣百姓的一些觀念。

 

所以大陸當局非常重視何謂最後的底線,這個最後底線絕不能被衝破。也因此對於一個中國的認知必須一而再、再而三論及,深怕民進黨政府在不知不覺間偷樑換柱,讓台灣民眾完全斷絕了和中國的關係。

 

大陸政府深知,只要台灣的百姓還能認知自己是中國人,未來總會有統一的機會,就像當初西德政府推動的東進政策,就是讓東西德百姓相互交流,彼此都知道自己是德國人,兩德統一就可以水到渠成。現在也必須讓台灣百姓知道自己是中國人,未來兩岸才會有統一的機會,也因此力守兩岸對一個中國的認知。

 

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邱坤玄在馬習會研討會上引用美國著名戰略家Graham Allison的《注定一戰》一書的話,強調該書不是探討中美必定一戰,而是希望藉由此書避免戰爭。每個人都知道戰爭的恐怖,也因此要謹慎小心避免挑起戰爭。

 

現實主義步步為營,雖不討喜,但卻可避免不必要的衝突;而民粹的宣傳,自以為是,好似皆大歡喜,卻是導致衝突的基點,執政者不可不慎。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