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廉價銷售俄製基洛級潛艦予緬甸(圖片取自網路)
緬甸何故捨中國而跟印度買潛艦?
作者/梁東屏
今年十月間,緬甸捨中國而跟印度購買其第一艘潛艦,觸動了北京敏感神經,官媒《環球時報》近日發表了酸言酸語,在一篇名為「炒作中國在印緬潛艦交易中的影響是意在挑釁」的評論文章中,引述軍事專家李杰的話指出,「印度想淘汰老舊已經除役的潛艦,而緬甸需要一艘訓練艦,兩者一拍即合」。
文章以嘲諷的口吻說,「這艘潛艦已經在印度服役三十年,進入了壽命的末期,印度做的只是翻修,並未更新升級其系統及設備」,同時也引述李杰的話,對這艘潛艦的功能大表懷疑。不過印方堅持,經過整修之後,這艘潛艦至少可以繼續服役至二零三零年。
實際的情況是,中國本來也想賣潛艦給緬甸,但條件苛刻到緬方認為根本等於是租一艘,才轉而向更具有誠意的印度購買。
二零零零年代晚期,緬甸把購買潛艦的對象國縮為四國---俄羅斯、中國、印度、北韓,其中北韓所提出的條件最好,幾乎等於是白送,但當時緬甸正與美國改善關係,所以放棄了與北韓的交易。
當時中國同意出售一艘明級潛艦給緬甸,後者也派出代表團前往中國洽談,但中方卻表示,潛艦出售之後如發生任何問題,都必須由中方的技術人員進行維修,也堅持潛艦的停靠港口及設施全由中方負責興建,甚至連建築工人都必須由中方派遣。根據緬方參與談判的人員指出,中方開出的條件實際上等於緬方只是租用 潛艦而已,同時價格還異常高昂。
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緬甸轉向了開出條件十分優厚的印度。印度不僅同意十分優惠的價格,也同意訓練緬方官員,並與緬方受巡人員一齊進行演習,讓緬方感受到了十足的誠意,所以進而敲定交易。
印度賣給緬甸的潛艦「辛杜維爾號」(INS Sindhuvir)是艘俄羅斯製基洛級柴電潛艦,該潛艦一九八七年加入印度海軍服役,排水量為三千公噸,潛航深度為水下三百公尺,船速最高可達十八節,這也是緬甸首艘潛艦,現已改以緬甸歷史英雄敏耶登卡圖(Minye Thein Kha Thu)命名。
此次緬甸跟印度購買潛艦的轉折已如前述,主要是價格跟條件優劣考量,但對印度而言,則有在區域中與中國抗衡的考量。這是因為緬甸是唯一與印度接壤的東南亞國家,且兩國環繞孟加拉灣,因此緬甸被印度視為進入東南亞的大門,而把基洛級攻擊潛艦以極優惠的條件出售給緬甸一事,就被認為是拉攏緬甸抗衡中國的舉動,《日經亞洲》就引述專家說法指稱,這是印度的海事安全大戰略一部分。
印度外交部發言人斯里瓦斯塔瓦(Anurag Srivastava)不諱言地表示,「海事合作是我們(印度)與緬甸強化關係、多元互動的一部分,這也包括移交潛艦辛杜維爾號給緬甸」。印度智庫「中國研究所」(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副研究員阿瑪德汗(Shamshad Ahmad Khan)也認為,印度此舉是要拉攏緬甸對抗中國。
印度國防戰略分析家畢平德拉(N.C. Bipindra)則表示,緬甸也已向俄羅斯採購基洛級潛艦,預計數年後交貨,所以緬甸可利用向印度購買的潛艦為海軍受訓,為之後操作俄羅斯出售的潛艦做準備。他並坦言印度以此對抗中國。
《日經亞洲》指出,孟加拉灣位於印度洋東北邊,印度希望在「四方安全對話」(Quad)機制下與這些國家合作,達到「自由開放印度地區」的目的。另外,中國正在緬甸皎漂(Kyaukphyu)興建深水港,並透過公路和鐵路與中國雲南相連。中國不但出售了兩艘潛艦給孟加拉,也為後者興建潛艦基地,為吉大港港口的發展提供資金。美國、日本、印度都密切關注這些發展,擔心中國有軍事目的。
作者簡介
梁東屏,曾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現為香港亞洲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品雜誌、台灣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2002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第十七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閒嗑牙@東南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