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解放軍於1955年1月18日,向一江山島發動大規模攻勢,前前後後對美國的動向多所考慮。(圖片取自網路)
編輯人語
今年8月13日,解放軍宣佈針對台灣地區進行一系列軍事大演習後,隨即派遣機艦巡弋台灣四周的海空域,台海緊張形勢驟然升高。這也拉開了台海第四次危機的帷幕,迄今仍在發展中。
齊茂吉教授長期研究台海危機,發現美國因素始終影響著北京當局的政策思考與決定,在歷次台海危機中,美國扮演的不止是平衡者的角色,甚至是支配者的角色。時值重要時刻,《優傳媒》特邀齊教授撰寫一系列專文,藉溫故知新,供現實參考,以饗讀者。
作者/齊茂吉(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教授)
韓戰時期 ,中共大舉出兵朝鮮半島, 最後與美軍打成平手 ,令人刮目相看 。但是韓戰後 ,毛澤東也不願意對美國輕啟戰端,因此在處理台灣問題時就格外小心謹慎, 極力避免與美國爆發大規模的軍事衝突 ,台海一次危機即為一個明顯的例子。
當時中共中央軍委決定採取「從小到大 、逐島進攻 、由北向南打」的作戰方針,先解決浙東沿海的大陳群島。中央軍委評估, 台灣支援大陳鞭長莫及,美國也不可能為這幾個小島而與中共開戰。
1954年8月間,中央軍委批准華東軍區成立浙東前線指揮部,該軍區參謀長張愛萍掛帥領軍,由於一江山島為大陳本島的門戶,因此決定一江山島為此一戰役的突破口。與此同時,針對空軍派機轟炸大陳島的作戰方案,8月21日毛澤東指示國防部長彭德懷:「請注意,需確實查清沒有美艦美機的時機方可對上下大陳島進行攻擊,否則不要攻擊。」
接著在8月24日,彭德懷以軍委名義致電華東戰區,具體規定對美軍鬥爭的「原則是不主動惹事,但也絕不示弱」。顯示在台海一次危機期間,毛澤東不願意與美軍爆發軍事衝突,作戰目標就是攻佔一江山島,再順勢拿下大陳島,並未打算派兵登陸金門進而解放台灣。
9月3日解放軍大舉炮轟金門多天 ,拉開了台海一次危機的序幕 。當時金門有兩名美軍中校顧問(Frank W. Lynn & Chris Patton)陣亡。接著在11月14日那天, 國軍太平艦在大陳海域遭到解放軍魚雷快艇擊沉,台海緊張形勢驟然升高。
事實上,炮轟金門在軍事上是一種佯攻 ,也就是聲東擊西 ,真正的主戰場則是一江山島。不過,毛澤東沒有料到炮轟金門一舉,反而成了12月2日中美簽訂共同防禦條約的催化劑,與此同時,美軍第七艦隊在浙東海域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向解放軍耀武揚威。
12月11日 ,毛澤東指示國防部長彭德懷、副總參謀長栗裕:「因美軍正在浙東海面做大演習,攻擊一江山時機目前是否適宜,請加考慮。」
顯然 ,毛澤東對於美國的軍事干預存有顧忌, 而出現了猶豫不決 。
事後,研究台海一次危機的海內外學者,如大陸的何迪即認為,九三炮戰係經過精心規劃,通過有限的軍事手段,表明解放台灣的決心和立場外,進而阻止美國利用正在談判中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控制台灣,將兩岸的分裂以條約的方式固定下來。另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林孝庭則認為,毛澤東決定炮擊金門,時機上是經過審慎挑選的,目的是嚇阻9月8日在馬尼拉成立的東南亞公約組織,將台灣納入範圍。
筆者查閱相關文獻,上述的論斷均不成立。毛澤東並未介入九三炮戰,彭德懷於8月28日僅電令華東軍區:「福建炮兵轟擊金門仍於9月1日至9月5日實施。」顯示,九三炮戰只是單純出於軍事考慮。當然,站在毛澤東的立場,絕不希望看到《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的簽訂,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中共決定在避免與美軍發生直接軍事衝突的前提下,將攻打一江山島的時間推遲至1月中下旬。
事實上,在這場戰役開打前,中央軍委已下令,解放軍參戰部隊盡量避免與美軍交戰,尤其是空軍戰機飛行員未獲司令部批准,不得對美機開火。
此外,浙東前線指揮部司令員張愛萍決定在1月18日發動對一江山島的兩棲登陸作戰,
然在17日那天,總參謀部指示,攻擊一江山島為時過早,目前必須充分準備,在氣象良好的情形下,確有把握時實施,否則推遲二、三月亦可。
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毛澤東及中央軍委對於美國的軍事干涉仍存有相當程度的疑慮。不過,張愛萍則堅持按照原訂時間發動攻擊,毛澤東乃授權國防部長彭德懷下決心,結果彭德懷同意張愛萍的建議。
根據蘇聯軍事顧問擬訂的作戰計畫,解放軍參戰部隊於18日那天,對一江山島發動大規模的攻勢,19日一江山島終告淪入中共的手中,大陳島門戶洞開。解放軍的火炮射程已可覆蓋大陳全島,國軍被迫撤軍已無可避免。
一江山島淪入中共的手中後,解放軍下一步就是攻佔大陳島,不過《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並未涵蓋當時國軍戍守的沿海島嶼。針對解放軍的行動,美國參眾兩院迅速通過《福爾摩沙決議案》(Formosa Resolution),授權美國總統在這些島嶼可以機動使用美軍武力,只要美國總統研判解放軍對外島的攻擊是進犯台灣、澎湖的前奏。換句話說,此一決議案等於強化了《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基本上對台灣是有利的。不過,美方並未打算出兵支持大陳保衛戰,美方僅準備派遣第七艦隊協助國軍自大陳島的撤退行動,集中力量保衛台澎。
美軍共出動5艘航空母艦、3艘巡洋艦及40多艘驅逐艦,以壓倒性的海空優勢,嚇阻解放軍出兵。
結果,毛澤東下令彭德懷:「在蔣軍撤退時,無論有無美艦均不向港口及靠近港口一帶射擊,即是說,讓敵人安全撤走,不要貪這點小便宜。」顯然,毛澤東並不願意擴大戰爭,尤其是不願意與美軍爆發海空衝突,只要能順利佔領大陳島,完成此一戰役的目標即可。
有鑑於此,國軍順利自大陳島撤退,此後台澎金馬形成攻守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