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犯台,美軍介入的可能性高於1950年,但台灣不宜認為美國完全可以憑靠。( 照片: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美中當前失和與中共派軍參加韓戰70周年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十月初,中共媒體竟然一度播出解放軍轟6戰略轟炸機,模擬瞄準美軍關島安徳遜空軍基地跑道的影片。
《紐約時報》特別注意到這段影片的播出,正值中共發動抗美援朝戰爭満七十年的前夕。中共解放軍先頭部隊是在1950年10月19日跨越鴨綠江介入韓戰。
中共在10月23日於人民大會堂舉行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大會。習近平在會中警告,不會坐視國家主權、利益和發展受損。
中國人民軍事革命博物館,在10月19日即先舉行了抗美援朝戰爭70周年展覽的開幕式。習近平在開幕式中強調:抗美援朝是貴重的精神遺產,可以激勵中共戰勝一切強大的敵人。
習近平在2010年擔任國家副主席時則是説:紀念朝鮮半島戰爭,並非為了持續對抗。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重開》
遼寧省丹東市的抗美援朝紀念館在閉館6年整修後,於9月間重新開放參觀。其增添了一些紀錄片,在影片中特別加註,要發揚抵抗美國侵略的偉大精神。
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先前是指稱「聯合國部隊」入侵,如今則是批判美軍入侵。
自1972年上海公報簽署以來,美國和中共長久良好的氛圍,在韓戰70周年的今天,出現戲劇性的翻轉。
有趣的是,北韓金正恩政權最近卻避免指名批判美國。而2015年時,中共則是支持聯合國對北韓發展核武及導彈採取制裁。
川普在美國10月22日和拜登的辯論中,刻意多次指責中共。
以下將檢視韓戰的時空背景及美蘇中共3者當時的決策。
NSC-68文件與韓戰爆發》
北韓領導人金日成是在1950年6月25日清晨發動7萬北韓部隊對南韓及美軍的軍事攻擊。杜魯門政府當時正陷入美國輿論檢討究竟誰應該對中國大陸陷共負責的困境,也遭逢麥迦錫參議員在2月9日指控國務院內潛伏著250名共黨間諜的風暴。
而美國國家安全會議第68號文件(NSC-68),雖然決定美國將大幅加強美國軍力,卻未能爭取到麥迦錫主義者同意提高外援和美國軍力。韓戰的爆發瞬間改變了形勢。
國家安全會議第68號文件,是杜魯門政府在1950年3月由國務院政策設計處處長倪茲(Paul Nitze),領導國務院和國防部官員所草擬的。
中共在1949年9月時,已經將席捲整個中國大陸。美國在9月初才察覺蘇聯進行原子武器試爆。其後乃於1950年元月底決定,必須全面檢討美國的外交與國防政策。
委庭對中共介入動機的分析》
美國艾其遜國務卿在1950年1月12日的演講中,舉列美國在太平洋的防衛圓周,是包括日本、琉球、台灣和菲律賓,但是卻未將南韓列入。那是一項嚴重的疏漏。
而金日成發動突襲,是蘇聯和中共事先知情的。
杜魯門在獲悉北韓突擊後,便立即下令給在東京的麥克阿瑟要阻止北韓部隊肆虐,同時也將作戰提案送進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安理會在6月27日通過決議,號召會員國對南韓提供軍事支持。結果有10國響應。麥克阿瑟係在7月8日就任聯軍統帥。
蘇聯的葛羅米柯在回憶錄中曾説,他原本預料政府會下令駐聯合國大使馬立克,在安理會行使否決權,卻未料到史達林竟然是指示蘇聯代表不出席開會。
而委庭(Allen S. Whiting)教授,則早在1960年便出版名著「中國跨越鴨緑江:參加韓戰的決定」(China Crossed the Yalu: The Decision to Enter the Korean War)。
委庭認為:中共在9月初,即開始提高軍事準備。而在聯軍9月15日展開仁川登陸後,中共更是積極運用了公開和私密的管道,要防止美軍為主的聯合國部隊跨越北緯38度線。他分析中共介入的首要動機是,高度憂慮中朝邊境的安全,認為美軍嚴重威脅了中國東北的安全。
美國圍堵政策之父肯楠,在他1972年所出版的回憶中説:他當時並不知道杜魯門政府已經獲悉中共在1950年10月3日,曾經特意告訴印度駐北京大使潘尼迦説,如果美軍跨越北緯38度線,中共便會參戰。
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主任杜平,則在他的回憶錄《在志願軍總部中》記述,周恩來是在10月3日召見潘尼迦大使説明中共的立場。
毛澤東決定派兵參戰的盤算》
歴史的真相,通常在一段時日之後,可以看得更為清晰。中共在1994年6月合作出版的《毛澤東外交文選》,收錄了毛澤東決定參加韓戰的動機和戰略盤算演說、指揮命令和函電。
毛澤東在金日成發動攻擊三天後,於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8次會議上説:「⋯⋯帝國主義是外強中乾的,因為它沒有人民的支持⋯⋯,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
毛澤東10月2日致史達林的電報,則説明他擔憂美軍佔領整個朝鮮半島對中共會構成安全威脅。
他在電報中說:「我們決定用志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至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則美國侵略者將更為猖獗,於整個東方都是不利的。」
毛澤東10月13日也以電報向人在蘇聯的周恩來説明:「⋯⋯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以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則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制。」
毛澤東在10月8日,已經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名義,下令組成中國人民志願軍,並任命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毛澤東在先前10月2日致史達林的電報中,也未排除和美國升高為大戰。他說:「⋯⋯和美國軍隊打起來,就要準備美國宣布和中國進入戰爭狀態,就要準備美國至少可能使用其空軍轟炸中國許多大城市及工業基地,使用其海軍攻擊沿海地帶。」
毛澤東10月2日致史達林的電報,倒也提到和美軍的對峙如果拖延下來,對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是會造成傷害的。
他説:「⋯⋯兩軍相持成為僵局,而美國又已和中國公開進入戰争狀態,使中國現在已經開始的經濟建設計畫歸於破壞,並引起民族資產階級及其他一部分人民對我們不満(他們很怕戰爭)。」
史達林是應金日成要求方支持韓戰。另外,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是應毛澤東期待方在1950年2月14日於莫斯科簽定的。
史達林原先係以共同出兵為原則而要求中共支持金日成。結果,蘇聯在毛澤東決定參戰後,食言而不願派出地面部隊,只派塗掉國徽的軍機低調參戰。美國刻意不對外明説,以避免戰爭升高。
麥帥低估中共介入韓戰可能性》
選擇進行仁川登陸,是麥克阿瑟從18世紀魁北克戰史中得到的靈感。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並不喜歡這項方案。但是,麥克阿瑟堅持主張。麥克阿瑟接著大膽主張將北韓部隊追逐至鴨綠江。
聯合國大會是在10月7日,批准麥克阿瑟麾下聯軍跨越北緯38度線進入北韓。聯軍在10月19日攻佔平壤。
麥克阿瑟在杜魯門總統10月14日邀約他在約克島會面時,則低估中共參加韓戰的可能性。而杜魯門政府也未向蘇聯及中共動用「核武嚇阻」。
後來,麥克阿瑟在1951年3月24日向記者透露,他主張聯軍甚至應該跨過鴨綠江而打進中國東北。結果,杜魯門在4月11日下令將麥克阿瑟解職。
台灣與韓戰關係》
中共在韓戰中一共派遣出135萬部隊。陣亡人數為15萬2千人,而在戰鬥中負傷人數達23萬人左右。解放軍戰俘共約21,000人。其中14,235人以反共義士身份來到台灣。另有大約6,000戰俘選擇返回大陸。反共義士順利來台灣,涉及細膩作業。
北韓前幾年在面對美國、中共和俄羅斯聯合對某核武與長程飛彈發展施壓時,曾經發表文章呼籲中共珍惜兩國用鮮血凝成的友誼。
中華民國政府曾經向杜魯門政府表達派兵到朝鮮半島助陣,被婉拒。但是,杜魯門宣佈台灣海峽中立化,並派遣第7艦隊巡弋台灣海峽,則提高了台灣的安全。杜魯門政府的對台灣政策,不再是「等候麈埃落定了」。
結論》
韓戰是中共建政71年中第一次對外國的戰爭。
韓戰是傳統有限戰爭(conventional limited war)。韓戰一開始就不只是南北韓之間的內戰而已。
毛澤東所以派志願軍打韓戰,確實是高度擔憂美軍威脅到中共初建國時的安全。
今天,美國沒有功勳卓著的悍將麥克阿瑟。美國也未有地面部隊威脅到大陸本土的安全。今天,俄羅斯也沒有和獨裁者史達林相同的人物。而印度則是和中共在邊境上齟齬。
此際,中共正爭取時間加強自己軍事及科技的力量。而在台灣,大多數的人都支持國號問題維持現狀。
曠代才子蘇東坡,曾經寫下「代張方平諫用兵書」。其中有謂:「臣聞好兵猶好色也⋯⋯而好色者必死⋯⋯好兵者必亡⋯⋯惟陛下哀而察之。」蘇東坡一千年前的這段話,是可以再琢磨的。
美軍今天在中共犯台時介入的可能性,是高於1950年的。
美國長期低估台灣的價值,前幾年甚至出現非官方的棄台論。
所以,台灣今天面對中共,不宜認為美國完全可以憑靠,也要拿捏好自己的利益、韌性、決心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