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涉獵》融入咖啡裡的文學和音樂(四) -- 巴黎普羅科貝咖啡館--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穹宇涉獵》融入咖啡裡的文學和音樂(四) -- 巴黎普羅科貝咖啡館--
2020-10-26 07:00:00
A+
A
A-

                              

巴黎羅浮宮全貌,中間的金字塔型玻璃設計是貝聿銘的經典作品

 

融入咖啡裡的文學和音樂(四)  -- 巴黎普羅科貝咖啡館

 

作者/劉敦仁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羅馬的維雷多大街 (Via Vittorio Veneto) 是一條極為奢靡而浪漫的咖啡街道,充滿了激情甚至放蕩不羈。整條街並不長,但五星級飯店、奢華的咖啡館以及豪華昂貴的商鋪佈滿全街。它的聞名全球應歸功於意大利電影導演費迪尼可.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 ,借用咖啡街的著名 ‘巴黎咖啡館’ 作為電影 ‘甜蜜生活’ (La Dolce Vita) 中的重要場景。

 

從此好萊塢影星,國際闊佬等如 ‘甜蜜生活’ 中的女主角,瑞典籍的女星安妮塔.艾克波爾格 (Anita Ekberg 1931-2015) 的身影就經常出現在這家咖啡館。

 

1953年好萊塢在羅馬拍攝 ‘羅馬假期’ (The Roman Holidays) ,該片男女主角歐黛莉.赫本 (Audrey Hepbum 1929-1993) 及格雷哥.派克 (Gregory Peck 1916-2003) 以及美國影星加利.古博 (Cary Cooper 1901-1961) 及奧爾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1915-1985) 等也會在這座咖啡館的露天咖啡座談笑風生,給追星記者創造捕捉精彩鏡頭的機會。

 

然而曾幾何時,誰也沒有料到這個風靡一時的咖啡街,在半個多世紀後居然風光不再 ,‘巴黎咖啡館’ 更遭到倒閉的厄運。它對面的 ‘杜尼咖啡館’ (Cafe Doney) 曾經是政治人物聚會之所,內部陳設以奢華著稱,超大型的沙發,精緻的傢俱,是義大利政壇人物高高在上地位的體現。如今也已經成為明日黃花。

 

緊挨著杜尼咖啡館的酒店,是1906年由瑞士出資建造的 ‘怡東大飯店’ (Hotel Excelsior), 1920年出售給 ‘義大利大酒店集團’ (Compagnia Italiana Grandi Alberghi) 後數度易手,1985年巴基斯坦穆斯林望族後裔 Aga Khan IV ,將購入的義大利大酒店集團轉售給美國喜來登大酒店集團,再轉售給威斯汀財團,最後在2015年花落阿拉伯之手。成為位在卡達爾 (Qatar) 的卡達拉酒店集團 (Katara Hospitality) 的資產。

 

這家大酒店也曾經是美國好萊塢演藝界的聚會之所。1959年好萊塢在羅馬拍攝古裝片 ‘賓漢’ (Ben Hur) 時,全體演員及攝製組都在該酒店下榻。1973年拍攝鬼怪影片 ‘驅魔師’ (The Excocist) ,也將這酒店作為重要景點之一。1994年美國搖滾樂作曲人寇爾特.柯本 (Kurt Cobain) 在該酒店套房中過度吸食毒品而喪生。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軍作為戰勝國進入羅馬,馬克.克拉克將軍 (Mark Clark) 曾一度徵用該酒店作為其總部。因為距離美國大使館只是一步之遙。

 

如今,維雷多大街上,該座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大酒店仍然聳立在原址,隔鄰的杜尼咖啡館還在那裡擺著 ’倚老賣老’ 的姿態;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繁華狂放,也只是羅馬帝國奢靡荒淫的延伸。諷刺的是,當 ‘賓漢’ 在當地拍攝的時候,那些意大利人始終不捨的羅馬精神,只能從電影中去追尋;咖啡街縱然有金錢和虛榮支撐,卻無法抵禦或抗衡現實生活中的時代轉變,像失去風姿的少女,終究得向衰老年華俯首稱臣。

 

歐洲有很多咖啡館和文學音樂及藝術相調節,有著堅實的文化基礎,不論是戰爭的摧殘,或是大自然災難的衝擊,始終能屹立不倒。

 

喝咖啡是歐洲人的嗜好,也是生活中的享受。尤其在南歐諸國,街邊行人道上的露天咖啡座,幾乎一年四季受到青睞。羅馬的人民廣場上兩家咖啡館,已沒有往日的詩情畫意,留下的是來自世界各地旅客的膚淺交談。

 

西班牙著稱的市中心 Gran Via 在六十年代時,路邊的咖啡座櫛次鱗比。尤其是傍晚時分,除了咖啡座上座無虛席之外,往返的行人也如同過江之鯽。西班牙人晚餐時間一般是近午夜的十一點,用餐前素有散步的習慣,西班牙文稱為 ‘Paseo’。每當日落華燈初上之時,市中心只見過往行人如織。散步的行人如偶遇熟人在咖啡座上休閒,就不免會駐足交談,即使擋住其他過路人也不會遭到抱怨,西班牙人就是那樣地善良。

從巴黎凱旋門頂上俯瞰的香榭麗舍大道

法國一直是個浪漫瀟灑的國度,巴黎著名香榭里舍大街就如同大眾情人般地受到追捧,幾乎每一個旅客到了巴黎必定會到香榭里舍大道一親芳澤。然而筆者在這條聞名於世的商業大街上所見所聞,除了昂貴的奢侈品,過度要價的餐飲之外,始終找不到她雍容華貴,抑或是濃妝抹艷的真實面貌。櫥窗裡千篇一律庸俗而機械式的 ‘世界名牌’ ,和行人道上穿著 T恤,腳踏拖鞋,背著行囊廉價 ‘遊客’ 的不相稱,更凸顯的是對巴黎文化尊容的諷刺。

 

巴黎的歷史陳跡隨處可見,國王路易十六世 (Louis XVI 1754-1793) 被斬首的 ‘革命廣場,拿破崙 (1769-1821) 的陵寢,紀念拿破崙勝利的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 de l’Etoile) 以及舉世聞名的羅浮宮博物館等遍佈巴黎。

巴黎聖母院前廣場地面的距離起測點標記

巴黎聖母院 (Cathe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通過雨果小說改編的電影,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歷史古蹟,不幸於2019年4月5日遭遇大火,幸運的是教堂裡的歷史文物都經過搶救後完好無缺,其中最重要的是耶穌受難時所戴的棘冠得以保存。

 

這些歷史景區幾乎是遊人如織而人滿為患,導致每個景區都要預約,如巴黎聖母院,買了門票不算,進去後如要參觀鐘樓,還得另外購票,而且限時二十分鐘。旅遊事業的發展使得巴黎漸漸失去了文化的薰陶,代之而起的是利益的驅使。

西班牙馬德里太陽門廣場地面距離起測點的舊標記 (1950-2009)

巴黎聖母院的正門前廣場上,卻有一個不起眼的小點引起我的極大興趣。那是法國用來丈量從巴黎到全國各地里程的起測點,也是巴黎城區內提供到各個重要區域的路程距離。如從聖母院到香榭里舍大街是4﹒5 公里,到拉丁區是 1.2 公里,對外來的旅客尋找目標提供不少方便。

 

這使我想起西班牙馬德里也有這樣的一個起始點。它位在馬德里老區 ‘太陽門’ (Puerta del Sol) 。太陽門在馬德里歷史上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地區,由於朝向東邊,正好是日出的方向,故而命名為太陽門。它的周邊有十條街道呈放射性佈局,起始點就設在古老的郵局正前方人行道旁。

馬德里太陽門廣場地面自2009年開始使用的距離起測點標記

在佛朗哥專制時代,這座老郵局曾經是國家內政部和安全部的警政總部,其手下的警察部隊 (La Guardia Civil) 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現在該建築已成為馬德里大自治區區長辦公室。

 

太陽門每年在12月31日半夜舉行迎接新年的特別傳統節目,每個參與的市民手中都握著12顆葡萄,當郵局頂上的鐘聲響起時,市民們即開始將葡萄塞進嘴裡。據說,如果在十二下鐘聲停止時吃完手上12顆葡萄,來年就會有好運。筆者曾試驗過,要在十二下鐘聲中吃下十二顆葡萄,的確不是一件容易事,因為西班牙葡萄又大又厚實,在場的人即使互不相識,彼此間見到對方滿嘴塞滿葡萄的窘態,也不免會面對面嘻笑一番。

 

筆者心目中最懷念而且值得大書特書的是一間巴黎最古老的咖啡館,它的來歷頗具傳奇性,而且是一位來自意大利西西里島的小商販留下的故事,歷久彌新。

普羅科貝咖啡館正門首

他就是普羅科比奧.庫多 (Procopio Cuto),1651年出生在西西里島首府巴勒爾莫城 (Palermo)。一生中曾使用過其他不同的名字,如佛蘭切斯科.普羅科比奧.庫多 (Francesco Procopio Cuto) ,佛蘭切斯科.普羅科比奧.迪.科爾特利 (Francesco Procopio dei Coltelli) 和佛蘭索阿.普羅科貝 (Francois Procope)。

 

佛蘭切斯科是他祖父的名字,可能是為了紀念祖父,所以在自己的名字上加上佛蘭切斯科。第三個名字後面的 Coltelli 是 ‘刀’ 的意思,他從法語中的 Des Cuteaux  ‘刀’ 字翻譯到意大利文,可能是後來入了法國籍後,經營咖啡館而添上這個與烹調有關的名字。最後的一個名字是入籍法國成為當地公民後改的。

 

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漁民,祖父在捕魚閒暇時,就在家自行摸索製作冰淇淋的設備,當時應該是稱為雪糕 (Sorbet) ,是起源於阿拉伯人的傳統食品。由於西西里島曾經被阿拉伯人佔領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831-1061),所以他祖父潛心製作雪糕的來源應該是來自於阿拉伯人。

 

普羅科比奧就是在少年時代,受到祖父耳濡目染的影響,經常在冬天下雪時,用雪花加不同的果汁、蜂蜜混合成冷飲。 祖父見到孫兒對調配雪花和果汁的興趣,就直接將自己製作雪糕的設備傳授給他,並期望他能繼承這份行業。

 

果不其然,普羅科比奧從祖父的小發明上繼續潛心鑽研,逐漸發展成製作不同味道的冰淇淋而且可以批量生產,成為向外推銷的產品。

 

於是他下了走出大山的決心,於1672年遠走巴黎,時年才21歲。到了巴黎後,先開始學習如何製作汽水飲料,並且跟隨來自亞美尼亞一個名叫巴斯卡爾 (Pascal) 的移民小商販,在杜爾弄街 Rue de Tournon) 上擺設販賣檸檬汁等冷飲和咖啡的小攤子。但是巴斯卡爾並沒有達到他預期的目標,在1675年將小攤子轉讓給了普羅科比奧,自己則遠走倫敦去找財運了。

 

普羅科比奧接手後,更加勤奮地不斷研究,終於推出多種樣品的冷飲,如薏米冰水,及用茴香花、橘子花、肉桂花及素馨花等不同的香料,調和成不同口味的飲料。並在1680年學會了在製作檸檬冰淇淋的時候,用添加食鹽的方法來降低溫度,從而延長保持低溫的效能,為此他生產的冰淇淋深受公眾喜愛,還得到國王路易十四世的賞識,頒授給他專利權的證書,就這樣他開創的冰淇淋成為獨家生意而在巴黎走紅。

 

1686年他將小攤販搬到一條名叫 Rue des Fosses-Saint German-des-Pres 的街上,就在一年之前,他獲得法國國籍成為法國公民。

 

業務有了起色後,他決定買下當地一間浴室,將裡面裝修一新,並且用了當時認為是極其奢華的水晶吊燈,貼牆打玻璃鏡和大理石桌子等。一時成為時尚紳士喝咖啡聚會之所。

 

也許是普羅科比奧的時來運轉,聞名的法國唯一國家級喜劇團 (Comedie Francaise) 於1689年在他咖啡館對面開設了一家劇院,而他咖啡館裡出售的冰淇淋無意間成為社會名流及政治人物的嗜好,從而將他的咖啡館作為聚集之地。

 

為方便業務的開展,他在1702年他將名字改成法國姓名佛蘭索阿.普羅科貝 (Francois Procope),同時將咖啡館改名為普羅科貝咖啡館 (Cafe Procope),這個店名一直延用到現在。

 

早在他經營咖啡館前,就已經有法國人自行開設咖啡館,如1644年海港馬賽就出現過咖啡館,但不久即倒閉。在1643年巴黎也出現過咖啡館,由於經營不善而關門。普羅科比奧的咖啡館不僅供應咖啡,而且是用如蛋杯形狀的瓷杯來盛咖啡,提高了咖啡館的品味。最重要的是他出售的冰淇淋被公認為是歐洲的特殊新產品,獲得上層社會及普羅大眾的喜愛。

咖啡館裡仍保存著伏爾泰使用過的桌子和遺物

在眾多當時的文人中,伏爾泰 (這是他創作的筆名,原名為佛蘭索阿-馬利.阿諾艾特 Francois-Marie Arouet 1694-1778) 幾乎將這家咖啡館當成他寫作的書房,而且他喝咖啡時有在咖啡中加入巧克力的癖好。至今咖啡館中還保留有他曾經用過的書桌等遺物。

 

普羅科比奧在1716年將咖啡館交給次子亞歷山大 (Alexandre) 接手經營,咖啡館也一直是著名作家和政治人物光臨的場所。如法國大作家如巴爾扎克 (Honore de Balzac 1799-1850) ,雨果 (Victor Hugo 1802-1885) 及法國大革命時代的政治人物如喬治.丹屯 (George Danton 1759-1794)和讓-保羅.馬拉特(Jean-Paul Marat 1743-1793) 等。

美國開國元勳佛蘭克林曾擔任過駐法使節,期間和國王路易十六世在咖啡館中商討雙邊同盟協定

 

甚至威震四海的拿破崙 (Napoleon Bonaparte 1769-1821)都曾經在咖啡館的餐館裡用過餐。美國開國元勳本傑明.佛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 曾經在法國出任外交公使職務長達近20年至久 (1776-1785),任職期間曾和國王路易十六世 (1754-1793)在這家咖啡館商討雙邊同盟關係,至今在咖啡館門首還懸掛著一塊歷史紀念銅牌。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  (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 也曾在1784年奉派到巴黎和另一位政治人物後來成為美國第二任總統的約翰.亞當斯 (John Adams 1735-1826) ,一同在巴黎協助佛蘭克林和法國國王路易斯十六世談判兩國之間締結同盟關係的協定。 這三位美國的外交官,都曾經是小咖啡館的顧客,竟然都是美國的開國元勳,甚至是第二、三任總統,為普羅科貝咖啡館留下不朽的政治光環。

 

法國政治哲學家及作家羅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也經常光臨該咖啡館,他的劇本在對面的劇場上演後,如果對演出不滿意,作家便在這裡公開抱怨。

 

經常光臨咖啡館的傑出人士、騷人墨客不勝枚舉。咖啡館提供的鮮美飲料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而他們留下的痕跡,又給咖啡館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咖啡館牆上鑲嵌著伏爾泰,雨果等著名作家光臨過的記錄

雖然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世稱法國歷史上經營最久的咖啡館的說法,也存在一些爭議。它在1872年那段時間曾經關閉過。後來一位名叫狄娜的男爵夫人 (Baronne Thenard) 買下了這家咖啡館,但她沒有繼續經營,只是出租給一位文化人士,開設了一家私人藝術沙龍,還用 ‘普羅科貝’ 作為出版的刊物名稱。直到1920年又重新開設咖啡館,取名為 Au Grand Soleil。後來業主發現原來的咖啡館名字很具吸引力,於是 ‘普羅科貝咖啡館’ 又重新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

 

1988年業主將內部裝修恢復到十八世紀的面貌,包括龐培時代的紅色牆壁、水晶吊燈,還用橢圓形的畫框,鑲有曾經光臨過該咖啡館社會人士的畫像,更增加了吸引顧客的魅力。

 

筆者夫婦在2018年再度到巴黎旅遊的時候,特地造訪了這間富有歷史、文化、政治、哲學等諸多背景的咖啡館。在那裡喝了一杯咖啡。妻子要了一份巴黎人最鍾愛的特產薄餅 (Crepe)。當地人用不同的果醬塗在上面再捲起來吃,但是普羅科貝咖啡館的薄餅是加了法國橘子味的烈酒 (Liqueur Grand Marnier) 。

筆者妻子在咖啡館裡享受著巴黎有特色的煎餅

筆者在咖啡館酌飲咖啡同時欣賞藝術的佈置

在結束我們的造訪之前,我特地向女主人徵求允許是否可以上樓參觀。出乎意料的是,這位女主人沒有法國人的傲慢自大,溫柔而友善地同意了我的要求。這是筆者在多次前往法國的歷程中,唯一一次得到法國人出自內心的友善對待,滿足了對整個咖啡館內部陳設巡禮的意願。

 

坐在咖啡座上,環顧四週,牆上的歷代政治人物或是執筆文豪的畫像,給後人留下的只有如一股青煙般,在腦際中留下短暫的飄忽。唯獨這位意大利小商販因為他的執著和進取,他開創的冰淇淋,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歷史過程,仍然歷久不衰,讓‘普羅科貝咖啡館’ 始終沈浸在歷史的時光隧道中受到讚美。

咖啡館裡的酒吧仍然保持著開業時的氣氛

這一個不見經傳的小小發明,成為普羅科貝窮其一生開拓了意大利人在巴黎甚至在歐洲的冰淇淋產業,從而使他榮獲 ‘意大利冰淇淋之父’ 的尊稱,更令他家鄉引為無上的榮耀。

咖啡館創辦人普羅科貝的油畫像。

2017年巴勒爾莫市政府,用他的意大利全名為市中心的一個廣場命名,稱之為 Piazza Francesco Procopio Cuto,視其為當地的榮譽市民。他所發明的冰淇淋,如今已經成為全世界知名的冷飲產品,也為意大利這個世界級食品王國增添了豐富的內涵!

 

(2020年10月1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巴黎羅浮宮全貌,中間的金字塔型玻璃設計是貝聿銘的經典作品

 

融入咖啡裡的文學和音樂(四)  -- 巴黎普羅科貝咖啡館

 

作者/劉敦仁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羅馬的維雷多大街 (Via Vittorio Veneto) 是一條極為奢靡而浪漫的咖啡街道,充滿了激情甚至放蕩不羈。整條街並不長,但五星級飯店、奢華的咖啡館以及豪華昂貴的商鋪佈滿全街。它的聞名全球應歸功於意大利電影導演費迪尼可.費里尼 (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 ,借用咖啡街的著名 ‘巴黎咖啡館’ 作為電影 ‘甜蜜生活’ (La Dolce Vita) 中的重要場景。

 

從此好萊塢影星,國際闊佬等如 ‘甜蜜生活’ 中的女主角,瑞典籍的女星安妮塔.艾克波爾格 (Anita Ekberg 1931-2015) 的身影就經常出現在這家咖啡館。

 

1953年好萊塢在羅馬拍攝 ‘羅馬假期’ (The Roman Holidays) ,該片男女主角歐黛莉.赫本 (Audrey Hepbum 1929-1993) 及格雷哥.派克 (Gregory Peck 1916-2003) 以及美國影星加利.古博 (Cary Cooper 1901-1961) 及奧爾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1915-1985) 等也會在這座咖啡館的露天咖啡座談笑風生,給追星記者創造捕捉精彩鏡頭的機會。

 

然而曾幾何時,誰也沒有料到這個風靡一時的咖啡街,在半個多世紀後居然風光不再 ,‘巴黎咖啡館’ 更遭到倒閉的厄運。它對面的 ‘杜尼咖啡館’ (Cafe Doney) 曾經是政治人物聚會之所,內部陳設以奢華著稱,超大型的沙發,精緻的傢俱,是義大利政壇人物高高在上地位的體現。如今也已經成為明日黃花。

 

緊挨著杜尼咖啡館的酒店,是1906年由瑞士出資建造的 ‘怡東大飯店’ (Hotel Excelsior), 1920年出售給 ‘義大利大酒店集團’ (Compagnia Italiana Grandi Alberghi) 後數度易手,1985年巴基斯坦穆斯林望族後裔 Aga Khan IV ,將購入的義大利大酒店集團轉售給美國喜來登大酒店集團,再轉售給威斯汀財團,最後在2015年花落阿拉伯之手。成為位在卡達爾 (Qatar) 的卡達拉酒店集團 (Katara Hospitality) 的資產。

 

這家大酒店也曾經是美國好萊塢演藝界的聚會之所。1959年好萊塢在羅馬拍攝古裝片 ‘賓漢’ (Ben Hur) 時,全體演員及攝製組都在該酒店下榻。1973年拍攝鬼怪影片 ‘驅魔師’ (The Excocist) ,也將這酒店作為重要景點之一。1994年美國搖滾樂作曲人寇爾特.柯本 (Kurt Cobain) 在該酒店套房中過度吸食毒品而喪生。

 

二次大戰結束後,美軍作為戰勝國進入羅馬,馬克.克拉克將軍 (Mark Clark) 曾一度徵用該酒店作為其總部。因為距離美國大使館只是一步之遙。

 

如今,維雷多大街上,該座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大酒店仍然聳立在原址,隔鄰的杜尼咖啡館還在那裡擺著 ’倚老賣老’ 的姿態;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繁華狂放,也只是羅馬帝國奢靡荒淫的延伸。諷刺的是,當 ‘賓漢’ 在當地拍攝的時候,那些意大利人始終不捨的羅馬精神,只能從電影中去追尋;咖啡街縱然有金錢和虛榮支撐,卻無法抵禦或抗衡現實生活中的時代轉變,像失去風姿的少女,終究得向衰老年華俯首稱臣。

 

歐洲有很多咖啡館和文學音樂及藝術相調節,有著堅實的文化基礎,不論是戰爭的摧殘,或是大自然災難的衝擊,始終能屹立不倒。

 

喝咖啡是歐洲人的嗜好,也是生活中的享受。尤其在南歐諸國,街邊行人道上的露天咖啡座,幾乎一年四季受到青睞。羅馬的人民廣場上兩家咖啡館,已沒有往日的詩情畫意,留下的是來自世界各地旅客的膚淺交談。

 

西班牙著稱的市中心 Gran Via 在六十年代時,路邊的咖啡座櫛次鱗比。尤其是傍晚時分,除了咖啡座上座無虛席之外,往返的行人也如同過江之鯽。西班牙人晚餐時間一般是近午夜的十一點,用餐前素有散步的習慣,西班牙文稱為 ‘Paseo’。每當日落華燈初上之時,市中心只見過往行人如織。散步的行人如偶遇熟人在咖啡座上休閒,就不免會駐足交談,即使擋住其他過路人也不會遭到抱怨,西班牙人就是那樣地善良。

從巴黎凱旋門頂上俯瞰的香榭麗舍大道

法國一直是個浪漫瀟灑的國度,巴黎著名香榭里舍大街就如同大眾情人般地受到追捧,幾乎每一個旅客到了巴黎必定會到香榭里舍大道一親芳澤。然而筆者在這條聞名於世的商業大街上所見所聞,除了昂貴的奢侈品,過度要價的餐飲之外,始終找不到她雍容華貴,抑或是濃妝抹艷的真實面貌。櫥窗裡千篇一律庸俗而機械式的 ‘世界名牌’ ,和行人道上穿著 T恤,腳踏拖鞋,背著行囊廉價 ‘遊客’ 的不相稱,更凸顯的是對巴黎文化尊容的諷刺。

 

巴黎的歷史陳跡隨處可見,國王路易十六世 (Louis XVI 1754-1793) 被斬首的 ‘革命廣場,拿破崙 (1769-1821) 的陵寢,紀念拿破崙勝利的凱旋門 (l’Arc de Triomphe de l’Etoile) 以及舉世聞名的羅浮宮博物館等遍佈巴黎。

巴黎聖母院前廣場地面的距離起測點標記

巴黎聖母院 (Cathedrale Notre Dame de Paris),通過雨果小說改編的電影,成為全球家喻戶曉的歷史古蹟,不幸於2019年4月5日遭遇大火,幸運的是教堂裡的歷史文物都經過搶救後完好無缺,其中最重要的是耶穌受難時所戴的棘冠得以保存。

 

這些歷史景區幾乎是遊人如織而人滿為患,導致每個景區都要預約,如巴黎聖母院,買了門票不算,進去後如要參觀鐘樓,還得另外購票,而且限時二十分鐘。旅遊事業的發展使得巴黎漸漸失去了文化的薰陶,代之而起的是利益的驅使。

西班牙馬德里太陽門廣場地面距離起測點的舊標記 (1950-2009)

巴黎聖母院的正門前廣場上,卻有一個不起眼的小點引起我的極大興趣。那是法國用來丈量從巴黎到全國各地里程的起測點,也是巴黎城區內提供到各個重要區域的路程距離。如從聖母院到香榭里舍大街是4﹒5 公里,到拉丁區是 1.2 公里,對外來的旅客尋找目標提供不少方便。

 

這使我想起西班牙馬德里也有這樣的一個起始點。它位在馬德里老區 ‘太陽門’ (Puerta del Sol) 。太陽門在馬德里歷史上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地區,由於朝向東邊,正好是日出的方向,故而命名為太陽門。它的周邊有十條街道呈放射性佈局,起始點就設在古老的郵局正前方人行道旁。

馬德里太陽門廣場地面自2009年開始使用的距離起測點標記

在佛朗哥專制時代,這座老郵局曾經是國家內政部和安全部的警政總部,其手下的警察部隊 (La Guardia Civil) 的主要任務是維護國家安全,現在該建築已成為馬德里大自治區區長辦公室。

 

太陽門每年在12月31日半夜舉行迎接新年的特別傳統節目,每個參與的市民手中都握著12顆葡萄,當郵局頂上的鐘聲響起時,市民們即開始將葡萄塞進嘴裡。據說,如果在十二下鐘聲停止時吃完手上12顆葡萄,來年就會有好運。筆者曾試驗過,要在十二下鐘聲中吃下十二顆葡萄,的確不是一件容易事,因為西班牙葡萄又大又厚實,在場的人即使互不相識,彼此間見到對方滿嘴塞滿葡萄的窘態,也不免會面對面嘻笑一番。

 

筆者心目中最懷念而且值得大書特書的是一間巴黎最古老的咖啡館,它的來歷頗具傳奇性,而且是一位來自意大利西西里島的小商販留下的故事,歷久彌新。

普羅科貝咖啡館正門首

他就是普羅科比奧.庫多 (Procopio Cuto),1651年出生在西西里島首府巴勒爾莫城 (Palermo)。一生中曾使用過其他不同的名字,如佛蘭切斯科.普羅科比奧.庫多 (Francesco Procopio Cuto) ,佛蘭切斯科.普羅科比奧.迪.科爾特利 (Francesco Procopio dei Coltelli) 和佛蘭索阿.普羅科貝 (Francois Procope)。

 

佛蘭切斯科是他祖父的名字,可能是為了紀念祖父,所以在自己的名字上加上佛蘭切斯科。第三個名字後面的 Coltelli 是 ‘刀’ 的意思,他從法語中的 Des Cuteaux  ‘刀’ 字翻譯到意大利文,可能是後來入了法國籍後,經營咖啡館而添上這個與烹調有關的名字。最後的一個名字是入籍法國成為當地公民後改的。

 

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漁民,祖父在捕魚閒暇時,就在家自行摸索製作冰淇淋的設備,當時應該是稱為雪糕 (Sorbet) ,是起源於阿拉伯人的傳統食品。由於西西里島曾經被阿拉伯人佔領有兩百多年的歷史 (831-1061),所以他祖父潛心製作雪糕的來源應該是來自於阿拉伯人。

 

普羅科比奧就是在少年時代,受到祖父耳濡目染的影響,經常在冬天下雪時,用雪花加不同的果汁、蜂蜜混合成冷飲。 祖父見到孫兒對調配雪花和果汁的興趣,就直接將自己製作雪糕的設備傳授給他,並期望他能繼承這份行業。

 

果不其然,普羅科比奧從祖父的小發明上繼續潛心鑽研,逐漸發展成製作不同味道的冰淇淋而且可以批量生產,成為向外推銷的產品。

 

於是他下了走出大山的決心,於1672年遠走巴黎,時年才21歲。到了巴黎後,先開始學習如何製作汽水飲料,並且跟隨來自亞美尼亞一個名叫巴斯卡爾 (Pascal) 的移民小商販,在杜爾弄街 Rue de Tournon) 上擺設販賣檸檬汁等冷飲和咖啡的小攤子。但是巴斯卡爾並沒有達到他預期的目標,在1675年將小攤子轉讓給了普羅科比奧,自己則遠走倫敦去找財運了。

 

普羅科比奧接手後,更加勤奮地不斷研究,終於推出多種樣品的冷飲,如薏米冰水,及用茴香花、橘子花、肉桂花及素馨花等不同的香料,調和成不同口味的飲料。並在1680年學會了在製作檸檬冰淇淋的時候,用添加食鹽的方法來降低溫度,從而延長保持低溫的效能,為此他生產的冰淇淋深受公眾喜愛,還得到國王路易十四世的賞識,頒授給他專利權的證書,就這樣他開創的冰淇淋成為獨家生意而在巴黎走紅。

 

1686年他將小攤販搬到一條名叫 Rue des Fosses-Saint German-des-Pres 的街上,就在一年之前,他獲得法國國籍成為法國公民。

 

業務有了起色後,他決定買下當地一間浴室,將裡面裝修一新,並且用了當時認為是極其奢華的水晶吊燈,貼牆打玻璃鏡和大理石桌子等。一時成為時尚紳士喝咖啡聚會之所。

 

也許是普羅科比奧的時來運轉,聞名的法國唯一國家級喜劇團 (Comedie Francaise) 於1689年在他咖啡館對面開設了一家劇院,而他咖啡館裡出售的冰淇淋無意間成為社會名流及政治人物的嗜好,從而將他的咖啡館作為聚集之地。

 

為方便業務的開展,他在1702年他將名字改成法國姓名佛蘭索阿.普羅科貝 (Francois Procope),同時將咖啡館改名為普羅科貝咖啡館 (Cafe Procope),這個店名一直延用到現在。

 

早在他經營咖啡館前,就已經有法國人自行開設咖啡館,如1644年海港馬賽就出現過咖啡館,但不久即倒閉。在1643年巴黎也出現過咖啡館,由於經營不善而關門。普羅科比奧的咖啡館不僅供應咖啡,而且是用如蛋杯形狀的瓷杯來盛咖啡,提高了咖啡館的品味。最重要的是他出售的冰淇淋被公認為是歐洲的特殊新產品,獲得上層社會及普羅大眾的喜愛。

咖啡館裡仍保存著伏爾泰使用過的桌子和遺物

在眾多當時的文人中,伏爾泰 (這是他創作的筆名,原名為佛蘭索阿-馬利.阿諾艾特 Francois-Marie Arouet 1694-1778) 幾乎將這家咖啡館當成他寫作的書房,而且他喝咖啡時有在咖啡中加入巧克力的癖好。至今咖啡館中還保留有他曾經用過的書桌等遺物。

 

普羅科比奧在1716年將咖啡館交給次子亞歷山大 (Alexandre) 接手經營,咖啡館也一直是著名作家和政治人物光臨的場所。如法國大作家如巴爾扎克 (Honore de Balzac 1799-1850) ,雨果 (Victor Hugo 1802-1885) 及法國大革命時代的政治人物如喬治.丹屯 (George Danton 1759-1794)和讓-保羅.馬拉特(Jean-Paul Marat 1743-1793) 等。

美國開國元勳佛蘭克林曾擔任過駐法使節,期間和國王路易十六世在咖啡館中商討雙邊同盟協定

 

甚至威震四海的拿破崙 (Napoleon Bonaparte 1769-1821)都曾經在咖啡館的餐館裡用過餐。美國開國元勳本傑明.佛蘭克林 (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 曾經在法國出任外交公使職務長達近20年至久 (1776-1785),任職期間曾和國王路易十六世 (1754-1793)在這家咖啡館商討雙邊同盟關係,至今在咖啡館門首還懸掛著一塊歷史紀念銅牌。美國第三任總統湯瑪斯.傑佛遜  (Thomas Jefferson 1743-1826) 也曾在1784年奉派到巴黎和另一位政治人物後來成為美國第二任總統的約翰.亞當斯 (John Adams 1735-1826) ,一同在巴黎協助佛蘭克林和法國國王路易斯十六世談判兩國之間締結同盟關係的協定。 這三位美國的外交官,都曾經是小咖啡館的顧客,竟然都是美國的開國元勳,甚至是第二、三任總統,為普羅科貝咖啡館留下不朽的政治光環。

 

法國政治哲學家及作家羅梭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也經常光臨該咖啡館,他的劇本在對面的劇場上演後,如果對演出不滿意,作家便在這裡公開抱怨。

 

經常光臨咖啡館的傑出人士、騷人墨客不勝枚舉。咖啡館提供的鮮美飲料吸引了他們的注意力,而他們留下的痕跡,又給咖啡館創造了輝煌的歷史。

咖啡館牆上鑲嵌著伏爾泰,雨果等著名作家光臨過的記錄

雖然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世稱法國歷史上經營最久的咖啡館的說法,也存在一些爭議。它在1872年那段時間曾經關閉過。後來一位名叫狄娜的男爵夫人 (Baronne Thenard) 買下了這家咖啡館,但她沒有繼續經營,只是出租給一位文化人士,開設了一家私人藝術沙龍,還用 ‘普羅科貝’ 作為出版的刊物名稱。直到1920年又重新開設咖啡館,取名為 Au Grand Soleil。後來業主發現原來的咖啡館名字很具吸引力,於是 ‘普羅科貝咖啡館’ 又重新出現在公眾的視野中。

 

1988年業主將內部裝修恢復到十八世紀的面貌,包括龐培時代的紅色牆壁、水晶吊燈,還用橢圓形的畫框,鑲有曾經光臨過該咖啡館社會人士的畫像,更增加了吸引顧客的魅力。

 

筆者夫婦在2018年再度到巴黎旅遊的時候,特地造訪了這間富有歷史、文化、政治、哲學等諸多背景的咖啡館。在那裡喝了一杯咖啡。妻子要了一份巴黎人最鍾愛的特產薄餅 (Crepe)。當地人用不同的果醬塗在上面再捲起來吃,但是普羅科貝咖啡館的薄餅是加了法國橘子味的烈酒 (Liqueur Grand Marnier) 。

筆者妻子在咖啡館裡享受著巴黎有特色的煎餅

筆者在咖啡館酌飲咖啡同時欣賞藝術的佈置

在結束我們的造訪之前,我特地向女主人徵求允許是否可以上樓參觀。出乎意料的是,這位女主人沒有法國人的傲慢自大,溫柔而友善地同意了我的要求。這是筆者在多次前往法國的歷程中,唯一一次得到法國人出自內心的友善對待,滿足了對整個咖啡館內部陳設巡禮的意願。

 

坐在咖啡座上,環顧四週,牆上的歷代政治人物或是執筆文豪的畫像,給後人留下的只有如一股青煙般,在腦際中留下短暫的飄忽。唯獨這位意大利小商販因為他的執著和進取,他開創的冰淇淋,經歷了兩百多年的歷史過程,仍然歷久不衰,讓‘普羅科貝咖啡館’ 始終沈浸在歷史的時光隧道中受到讚美。

咖啡館裡的酒吧仍然保持著開業時的氣氛

這一個不見經傳的小小發明,成為普羅科貝窮其一生開拓了意大利人在巴黎甚至在歐洲的冰淇淋產業,從而使他榮獲 ‘意大利冰淇淋之父’ 的尊稱,更令他家鄉引為無上的榮耀。

咖啡館創辦人普羅科貝的油畫像。

2017年巴勒爾莫市政府,用他的意大利全名為市中心的一個廣場命名,稱之為 Piazza Francesco Procopio Cuto,視其為當地的榮譽市民。他所發明的冰淇淋,如今已經成為全世界知名的冷飲產品,也為意大利這個世界級食品王國增添了豐富的內涵!

 

(2020年10月1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