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纸上閱讀的幸福(照片取自網路)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襲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的負面衝擊固然不少,卻也意外增加了大家在家相聚的時光。在紙上閱讀,正是幾乎手機中毒的我們得趕緊找回的樂趣。
每人每天可用時間增多是新冠肺炎疫情後的新常態。根據哈佛大學的調查,預估上班族每天因為群聚機會的減少,將可增加約80分鐘的私人可用時間。
疫情前,這項每人每天可自行支配的時間是约四小時。疫情後多出的80分鐘,照理應該是每天忙於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家庭的一大收穫。結果卻不免令人沮喪,因為,在歐美日等先進國家的家暴事件卻反而增加了近30%。
為何家暴事件反而增加了?最大的理由是,夫婦相處的時間增加了80分鐘;但是,彼此溝通的技巧和相互包容的雅量卻沒有相對的增加。更要命的是,每一個人自我打發時間的方式本來就十分的欠缺,例如:閱讀、運動、休閒和藝文等嗜好平常就不強,又不會和另一半協商改變家事和照顧小孩等分攤的方式,彼此看不對眼的衝突因此就增加了。
造成現代很多年青族群不太會言語溝通的一大原因來自智慧手機。它導入的各種遊戲軟體影響他們的思维和行為模式朝向即時、片面和短暫式的獎勵方式。另外,人們在查看手機後,腎上腺會分泌皮質醇。當皮質醇累積,人們就會變的焦慮,而紓解這個焦慮感的立即方式就是再次查看手機。
滑手機養成了我們社群溝通的習慣。這種文字、圖片的訊息無法取代人類聲音、語調的情緒;所以,人們愈用社群網路溝通,心理卻可能愈感到孤獨寂實。別老一天到晚都在滑手機了,有空就改用打電話吧!別讓你的温暖言語的功力睡著了。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顯示突發性的病毒可能是未來的新常態。人類今後互動、接觸方式也將產生革命性的劇變。零接觸式的遠距醫療、線上學習、遠距工作和餐飲外送,再再顯示人們得自我獨處的時間事實上變多了。聲光色的刺激固然迷人,卻易讓人疲憊;缓慢的、寧靜的閱讀和音樂、藝文的欣賞才是恒久的愉悅;户外的陽光、綠意、山水也才是大家運動休閒的天地。
數位媒體確實改變了當前的閱讀環境和習慣,特別是網路的無遠弗界讓我們輕易穿梭在浩瀚的書海中。但網路的這一特性也導致我們注意力的焦躁的缺陷。普林斯頓大學歷史學教授葛瑞夫頓說:「閱讀書本的安靜、冥想正是世界最缺乏的品質。」相較於數位電子的冰冷,紙張讀本要温暖、柔和的多了。
總之,多出來的80分鐘,別忘了,這是你增加閱讀樂趣的好時間,也是你出外像閒雲野鶴般逛逛的好空間,不管新書、舊書,新伴、老伴,如果那是你可以一起對話或閒聊的對象,就是值得你珍惜的幸福時光。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