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畏亂世大步向前」期勉踏入社會的新鮮人(圖余思賞繪)。
灰姑娘可以變公主—如何讓65歲的自己不遺憾
作者/王惠珀
《前言》
同學的千金剛畢業,正要步入混亂的美國社會,央我寫一段箴言。就以剛在台北市青少年發展處向孩子們演講的《如何讓65歲的自己不遺憾》,表達為人父母者單純而真摯的心願。
一路走來,我總在「閱讀、宏觀、入世、做個知識分子」的心思中打轉,常思「昨天的我是錯的」,常省「學歷不等於學識,學識不等於學思,學思不等於學養(人品)」。很神奇的,這是一種進步的力量,讓我保持年輕。就跟孩子們談談如何對自己的年齡負責,如何追求作個知識分子。
愛好閱讀,追求博雅,帶給我的快意人生。
《破框》
我求學一路順遂,大學聯考時醫科當然是爸媽的首選。在這節骨眼,我忠於性向(喜歡化學),拂逆雙親,選讀了藥學系。我也不知道當時怎麼敢破封建社會價值之框,直到後來去了University of Michigan(密大)才搞懂,教育本就該長這樣:思想解放、心無圍牆、任君翱翔。
當時收到的入學許可函寫著:「Diversity is our strength. We aim to cultivate our students with comprehensive thinking.」衝著這句話我去了密大。這裡大學不分系,學生從各領域教授的金頭腦汲取知識,多元學習,摸索後再決定專業(主修)。這讓學生優游於學海,視野開闊,沒有框框。回台後還寫過《如果重頭來過》,批判台灣的教育在延續封建思想(1994台大藥刊)。
我也廣交朋友,不自覺會露出北一女、台大人的高傲。直到某個男生跟我說:「你可能沒想過,很多人犧牲了兄弟姊妹的受教機會才能唸到大學。」輕輕一點,讓我無地自容,原來我缺乏「學養」。在益友的引領下,我快速累積專業以外的「知識」。這個政治系跨域統計學的男生後來成了我的另一半。
自己當了母親之後,我也做到了讓孩子做自己,選擇自己要走的路。
《18~25歲該想些什麼?》
這是求知若渴,習得「博雅」的年紀。千萬不要目的取向,只重拿學位,考證照。目不斜視。拿到學位後就夸夸其言是個知識分子,那這個大學之路是白走了,因為專業只是本事,不是步入社會的全部家當。
求知之路(過程)最是精彩,踢踢石頭,採摘野花,吹吹口哨,才是大學之道。在學海裡摸索,我認為學問長在圖書館(宏觀),在7-Eleven的雜誌架上(入世),在不同領域朋友的嘴巴上(衝擊),而不在划手機,看連續劇,或在同溫層的言不及義上。
學習上,「朱子理學」令我驚豔: (1)以「博學、審問、審思、明辨、篤行」做為學習態度;(2)以「格物致知」作為治學精神;(3)以「窮理服氣」做為人生哲理;(4)以「窮理居敬」尊重生命;(5)以「朱子家訓」實踐人倫之道。
朱子之路上,我告訴泰雅學堂的孩子,這是超棒的暑期作業題材。
北一女國文老師沈賢愷教誨我們:「對古今中外的事都要感興趣,從不斷的觀察、分析、判斷中去訓練邏輯思考,能獨立思考才會判斷誰在胡說八道。」所以我很早就喜歡歷史,因為歷史蘊含著人性的善與惡業,讓人深思。我也很反對政府藉修改課綱,剝奪孩子接近歷史的機會。大製片家史帝芬史匹伯格就說了: 歷史是人生的導師。圖四
學攝影師透過鏡頭看世界,不斷的觀察分析判斷,是成為知識分子之道。
再者,政治乃眾人之事,絕不是藍綠對立、意識形態這等狹隘之念。台灣、美國正在上演的意識形態實境秀,是給自己訓練邏輯思考及判斷的機會。所以不要跟風,人云亦云。離開同溫層,就不會在亂世中迷失或喪志。
還有,「聯想與創意」是表現涵養與決定命運的元素。法國的灰姑娘碰到Walt Disney,飄洋過海到美國才變成公主。只要有孩子,有床邊故事,灰姑娘就會讓狄斯耐王國永續不衰。Walt Disney也花了十年時間遊說英國老古版作家Travers,將童書變成電影「歡樂滿人間Mary Poppins」。她透過聯想,發揮創意,讓孩子有夢,也為狄斯耐世界帶來無止盡的經濟價值。
灰姑娘能不能變公主,取決於題材、聯想、創意及執行力,在各領域及國家治理上都說得通。我常跟學生說,肚子有料才會有題材,有題材才會有聯想,有聯想才會有創意。少了聯想與創意,就少了競爭力及續航力,灰姑娘終究還是灰姑娘。
聯想與創意。
《30歲要有甚麼本事?》
25~30歲是歷練。到30歲時該檢視自己是否有三戒: 一戒「傲慢與偏見」,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沒有傲慢的本錢。二戒「井蛙」,因為井底之蛙的聲音被放大,會自欺欺人,思想禁錮。三戒「硬碰硬」,因為「水深則緩,語遲人貴」,才高氣傲會失去朋友,有智慧的人該識時務,懂得創造情境扭轉乾坤。
用這三戒評論當下執政者的國家治理,通通不及格,因為帶著傲慢與偏見的井蛙,已經把我們帶向戰爭邊緣了。
30歲的我還要有氣質(內涵)。我總是舉老林(先賢林孝信教授)的例子告訴學生:想想科學月刊、牛頓、小牛頓是怎麼來的?科普教育、通識教育是怎麼成型的?社區大學是怎麼冒出來的?老林以「向善、利他」做出發點,一生獻給社會教育。他對我的啟蒙太大了,我也帶著這教誨入世,當了好公民(a concerned citizen)。如今台灣被帶到民粹式、膝蓋(感官)式、自由無限上綱的民主,號稱知識分子者要負很大的責任。
一輩子投入庶民教育的先賢林孝信教授(1944~2015)。
《40歲要會觸類旁通》
年輕時累積的知識及宏觀視野,到40歲該要開花結果。這裡講一個我在專業上的體會。
2000年美國遭受911恐怖攻擊。我聽CBS評論家說:「恐攻份子拿我們的飛機撞我們的牆(世貿大樓)。」
這不是三國誌裡「就地取材,草船借箭,暗渡陳倉」的故事嗎?讓我觸類旁通,開始將三十六計用在我的專業「新藥設計」,創造出四十多個發明專利。學生帶著專利的光環走出校園,無往不利。
歷史讓我在科學上發揮聯想與創意。當今執政者在課綱中廢除三國,消滅歷史,我是很看不起的。
廣為大眾喜愛的三國歷史故事。
《50歲的我在做甚麼?》
50歲該是專業成熟,發光熱的階段,將專業橋接社會,會是個很棒的人生經驗。這期間我出任公職,有了尚方寶劍,做了二件事: 第一,推展安居樂活的社區價值,透過社區大學平台,橋接藥師與消費者,推展全民用藥教育。接著推「學名藥立法」,讓藥品分散到社區,藥師到社區執業,發口罩落實公共衛生只是效益之一。
安居樂活的想法來自美國小鎮畫家Norman Rockwell寫實社會的啟發。
第二,我「以和為貴,不硬碰硬」,為醫療器材開闢了外銷市場。當歐盟貿易總署主管問我是不是律師時,我真的很得意。其實我只是個藥學教授去執掌藥政,以長年多元學習累積的知識及視野,玩出藥學→科技→醫材→管理→法規→貿易→國際關係→談判的跨域實務。
蔡政府狹隘的思維,導致台灣以美國馬首是瞻,以「仇中」鎖國。我用醫療器材外銷的例子來問「太陽花們」,尚無整合性知識及訓練就衝入立法院,插手阻擋國際貿易談判,可曾自省扼殺了台灣人的求生之門?
台歐貿易談判讓醫療器材國際化。
《文以載道》
邁向65歲前,我總是想著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我的專業是否與社會接軌了,因為心無所憾才能走入下一個快意人生。退休後我走了一趟朱子之路,感恩先賢賜我以智慧,也循五胡亂華河洛南遷之路溯源,緬懷先祖賜我以生命。歷史讓我心安神怡,真是人生的導師。
文以載道。
《結語》
推薦孩子們看《Amadeus》這部電影,它藉著250年前奧匈帝國紅透半邊天的音樂巨擘Sarrierri之口,敘述莫札特遭排擠而困頓的一生。這電影在說,你我都認識莫札特,但誰曉得Sarrierri姓啥名誰。這電影也在告訴你,當下檯面上所謂的「菁英」,是最不值得你浪費時間去關注或學習的偶像。
歷史是公平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電影海報取自Pinterest.com)
在此與孩子們互勉:思想解放讓我挪出思維空間學習並接受各種衝擊,讓我心智成熟,這是真正的美國價值。我深信文明社會的形成取決於人民素養,當前的混亂是一時的,迷失的,終究會不敵文明進程的主流。我也相信有智慧的孩子會以澄明之心,走過當下的晦暗。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