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驚聲》亡國快要成真時 只能慷慨赴義不能反戰?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山中驚聲》亡國快要成真時 只能慷慨赴義不能反戰?
2020-10-20 08:27:00
A+
A
A-

台灣社會何以會對這篇分明可以作出清晰理解的文章,作出反面解讀?( 照片取自網路)

 

作者/張陌

 

龍應台10月初的一篇臉書「我反戰」貼文,很超現實地竟變成了圍剿的對象。「反戰」是一種價值表態,反對屠戮、反對毀滅,放在任何時空,都有其難以抹滅的正確性。但她卻因為一篇反戰文被圍攻,顯然這個社會已陷入了某種難以言喻的歇斯底里。

 

看在理智還是清醒的人的眼中,龍應台的這篇反戰文不管橫看豎看,都是在反對北京可能對台作出的武統行動,但卻莫名所以地被當成投降主義,認定她在反對台灣對北京的動武進行任何有意義的還擊,甚至反對台灣任何對大陸的單方挑釁舉止。

 

只見一群人蜂擁而上,簡直是不由分說的一輪棍棒。有人套用她原始的句型「不管你說什麼,我反戰」,變成了「不管你說什麼,我反共」、「不管你說什麼,我作嘔」,不一而足。連香港都有人說話了,時事評論人李怡說她是「最大最可惡的偽善」,而作家陳芳明更直接說她已成了「全民公敵」。

 

龍應台至今仍然保持緘默,可以想見,在一群幾近於瘋狂的人前,任何的回應都只會招惹更激烈的批鬥,龍應台自然不會想在此時作出任何辯駁。

 

這個事件的詭異處在於,台灣社會何以會對這篇分明可以作出清晰理解的文章,作出反面解讀?該貼文最清晰地影射就在那隻貓,「放下書去泡個咖啡,回頭,書已經被流氓佔領」,不論是貓的名字就叫流氓,或貓的行徑如同流氓,這是一個清晰無誤的暗喻,她將北京影射為流氓,而被占領的書則是她自己身處的台灣的這個文明。

 

按理說,真正應該集體出征的反而是大陸網民,因為大陸網民的眼中,武統是復興王師的正義之舉,竟被稱為流氓,是可忍孰不可忍?但龍應台貼文下的多數留言以及事後的整個台灣社會的回應,卻成了龍應台所以在台灣喊反戰,就是出於對北京恐嚇的畏懼,因此才叫台灣只能卑屈與投降。

 

唯一的解釋就是台灣社會內心深處的集體焦慮!因為不想投降,所以對於投降的任何想像或暗示(即使是出於自己的誤讀),都成了必須圍堵的對象。當對岸的武裝統一已經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逼近於真實的時刻,唯一可以在檯面上宣揚的符號:就是抗暴、以及抗暴所連結的渺茫勝利。

 

近日以來的一切關於和戰的民調,願意赴戰的比例都呈現較諸以往大幅升高的情況,以台灣民主基金會的調查為例,前年還只有63%及70%的受訪者分別願為台獨招致戰爭及對岸發動的統一戰爭中赴戰,今年分別升高為71%與79%。即可反映這一趨勢。

 

上個月因為美國務次卿克拉克訪台,解放軍戰機多架次突破海峽中線,並持續多日之後,戰爭的陰影已經籠罩全台,國慶預演的空中操演竟然引發了共機是否已經侵台的擔憂,即可窺知一二。

 

龍應台的貼文正是在這一敏感的時機,觸發了台人內在既脆弱又堅決的心理機制:表面堅決但內心荏弱。眾人群起而攻之,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種表面上的堅決,也在吳怡農的「全民皆兵」的建言中反射出來。在去年大選執政的蔡英文操作了一整年的「亡國感」並終於因此勝選之後,亡國的想像並未隨選舉消散,它進一步隨著新冠病毒的擴散升高為更為強烈的敵我意識,並在解放軍反制美國強打台灣牌時,所顯示的武統實戰軌跡後,固化為一個真實的概念。

 

「全民皆兵」就是對於「亡國」的反動。既然「亡國」已不是一種被政客刻意誇示的口號,而已經幾乎就快成為真實了,就必須對這個不被接受的現實,做出竭盡一切避免它實現的行動。

 

 

「吾與汝偕亡」就是吳怡農那個「在家當兵」標題下的核心意念。而這個意念正好與龍應台的「我反戰」直接牴觸。

 

「與汝偕亡」不只是要戰而已,而且要戰得日昏月黑、死得山悲河泣。當為政者或其背後更高的勢力所要營造的氣氛,正是悲壯地戰鬥,「我反戰」當然就成了嘈雜的雜音,必須將它關閉、撲滅,讓它只能保持瘖瘂。

 

當對岸以一篇「告台灣情治部門書」祭出「勿謂言之不預也」的戰爭號角時,我們就只能「在家當兵」、慷慨赴義,豈容一絲「我反戰」的聲息呢?

 

台灣社會何以會對這篇分明可以作出清晰理解的文章,作出反面解讀?( 照片取自網路)

 

作者/張陌

 

龍應台10月初的一篇臉書「我反戰」貼文,很超現實地竟變成了圍剿的對象。「反戰」是一種價值表態,反對屠戮、反對毀滅,放在任何時空,都有其難以抹滅的正確性。但她卻因為一篇反戰文被圍攻,顯然這個社會已陷入了某種難以言喻的歇斯底里。

 

看在理智還是清醒的人的眼中,龍應台的這篇反戰文不管橫看豎看,都是在反對北京可能對台作出的武統行動,但卻莫名所以地被當成投降主義,認定她在反對台灣對北京的動武進行任何有意義的還擊,甚至反對台灣任何對大陸的單方挑釁舉止。

 

只見一群人蜂擁而上,簡直是不由分說的一輪棍棒。有人套用她原始的句型「不管你說什麼,我反戰」,變成了「不管你說什麼,我反共」、「不管你說什麼,我作嘔」,不一而足。連香港都有人說話了,時事評論人李怡說她是「最大最可惡的偽善」,而作家陳芳明更直接說她已成了「全民公敵」。

 

龍應台至今仍然保持緘默,可以想見,在一群幾近於瘋狂的人前,任何的回應都只會招惹更激烈的批鬥,龍應台自然不會想在此時作出任何辯駁。

 

這個事件的詭異處在於,台灣社會何以會對這篇分明可以作出清晰理解的文章,作出反面解讀?該貼文最清晰地影射就在那隻貓,「放下書去泡個咖啡,回頭,書已經被流氓佔領」,不論是貓的名字就叫流氓,或貓的行徑如同流氓,這是一個清晰無誤的暗喻,她將北京影射為流氓,而被占領的書則是她自己身處的台灣的這個文明。

 

按理說,真正應該集體出征的反而是大陸網民,因為大陸網民的眼中,武統是復興王師的正義之舉,竟被稱為流氓,是可忍孰不可忍?但龍應台貼文下的多數留言以及事後的整個台灣社會的回應,卻成了龍應台所以在台灣喊反戰,就是出於對北京恐嚇的畏懼,因此才叫台灣只能卑屈與投降。

 

唯一的解釋就是台灣社會內心深處的集體焦慮!因為不想投降,所以對於投降的任何想像或暗示(即使是出於自己的誤讀),都成了必須圍堵的對象。當對岸的武裝統一已經不是一句口號,而是逼近於真實的時刻,唯一可以在檯面上宣揚的符號:就是抗暴、以及抗暴所連結的渺茫勝利。

 

近日以來的一切關於和戰的民調,願意赴戰的比例都呈現較諸以往大幅升高的情況,以台灣民主基金會的調查為例,前年還只有63%及70%的受訪者分別願為台獨招致戰爭及對岸發動的統一戰爭中赴戰,今年分別升高為71%與79%。即可反映這一趨勢。

 

上個月因為美國務次卿克拉克訪台,解放軍戰機多架次突破海峽中線,並持續多日之後,戰爭的陰影已經籠罩全台,國慶預演的空中操演竟然引發了共機是否已經侵台的擔憂,即可窺知一二。

 

龍應台的貼文正是在這一敏感的時機,觸發了台人內在既脆弱又堅決的心理機制:表面堅決但內心荏弱。眾人群起而攻之,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種表面上的堅決,也在吳怡農的「全民皆兵」的建言中反射出來。在去年大選執政的蔡英文操作了一整年的「亡國感」並終於因此勝選之後,亡國的想像並未隨選舉消散,它進一步隨著新冠病毒的擴散升高為更為強烈的敵我意識,並在解放軍反制美國強打台灣牌時,所顯示的武統實戰軌跡後,固化為一個真實的概念。

 

「全民皆兵」就是對於「亡國」的反動。既然「亡國」已不是一種被政客刻意誇示的口號,而已經幾乎就快成為真實了,就必須對這個不被接受的現實,做出竭盡一切避免它實現的行動。

 

 

「吾與汝偕亡」就是吳怡農那個「在家當兵」標題下的核心意念。而這個意念正好與龍應台的「我反戰」直接牴觸。

 

「與汝偕亡」不只是要戰而已,而且要戰得日昏月黑、死得山悲河泣。當為政者或其背後更高的勢力所要營造的氣氛,正是悲壯地戰鬥,「我反戰」當然就成了嘈雜的雜音,必須將它關閉、撲滅,讓它只能保持瘖瘂。

 

當對岸以一篇「告台灣情治部門書」祭出「勿謂言之不預也」的戰爭號角時,我們就只能「在家當兵」、慷慨赴義,豈容一絲「我反戰」的聲息呢?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