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香江》中共公開向台灣情治單位招降?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潮起香江》中共公開向台灣情治單位招降?
2020-10-19 07:41:00
A+
A
A-

中共在近期破獲數百起台諜案件,數字委實驚人得令人難以置信。(圖片取自網路)

 

作者/鄭漢良

 

本欄上週提到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南下深圳之前,央視連續三日重點報導所謂「2018—雷霆行動」,聲稱在近期的一次重拳出擊,破獲「數百起」台灣間諜竊密案件,打掉多個台灣間諜情報機關針對大陸的間諜情報網絡。我們在香港則特別關注台商李孟居「權充」台特一案,因為根據北京的說法,該案是「台獨勢力干項香港事務的典型」。

 

根據各方分析,中共在近期破獲數百起台諜案件,數字委實驚人得令人難以置信。其次按照慣例,如果真的破獲間諜案件,官媒只會蜻蜓點水作簡短的報導,詳細案情絕不可能公開;然而以李孟居一案為例,李在香港和深圳的活動,交代得一清二楚。問題卻是,李的所謂間諜活動,包括在深圳拍攝武警對付恐怖份子的操練活動,與早在李孟居之前外國傳媒拍攝的內容,幾乎別無兩樣。

 

根據央視的報導,李孟居8月18日抵達香港,之後轉到深圳,20日被捕。然而李孟居抵步香港當天,包括澳洲天空新聞(Sky News Australia)等外媒,已經播出有關武警在深圳進行反恐訓練,香港部分媒體也有引述。李孟居20日被捕後大陸官媒所列舉李的「間諜活動」所拍攝的照片和錄影,與外媒基本上一樣。

 

北京將此案與香港前陣子的反政府街頭抗爭拉上關係,並進一步指稱是台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的典型,目的是為外部勢力介入香港的說法提出所謂「證據」。二來可告訴國際社會,台灣並非一個備受北京欺凌的弱者,因其一直從事骯髒而不可告人的行徑,挑撥香港與大陸的關係。

 

李孟居和其他所謂的台諜案件儘管疑點重重,大陸官媒卻「一鼓作氣」,繼央視一連三天報導所謂台諜活動之外,人民日報日前更發表評論,公開向整個台灣情治單位招降。或許可能是我少見多怪,但公開向「敵營」情報人員招降的,中共此舉可謂破天荒。

 

人民日報10月15日發表評論,題為《告台灣情治部門書: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光是標題就顯得是一創舉。一般而言,北京發表的《告台灣書》,是指1979年1月時任中共人大委員長葉劍英代表常委會在北京與華盛頓建交後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然而新一章的《告台灣書》,卻將目標從全台灣民眾聚焦縮窄至外界難以窺知的情治單位。

 

文章首先大肆宣傳所謂「迅雷—2020」專項行動成績斐然,多個台諜落網成擒,大陸當局認為,此乃台灣「近乎瘋狂地對祖國大陸實施各類情報滲透破壞活動」的「困獸鬥」結果,反映兩岸情勢越趨緊張。文章引述所謂國際危機組織觀察,台灣海峽已被列入「重大形勢惡化地區」,兵凶戰危下,情報戰爭先行。不但如此,這份中共黨媒更聲稱台灣情治單位已淪為蔡政府的「棋子」,充當台獨的「馬前卒」和「急先鋒」。

 

之後文章筆調一轉,落入共黨八股的老調重彈,希望台灣情治部門擁護祖國統一的有識之士多到大陸走一走看一看,親身感受大陸巨大發展變化,本著「血濃於水、守望相助」和「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精神,誠如「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攜手一道遏台獨、反分裂、促和平」,「共繪中華團圓美好明天」............一堆八股,恕難盡錄。

 

情報工作是一個隱密的世界,外行人難以了解,人民日報這篇文章卻等於公然策反台灣情治單位,姑且不論其背後原因,光是如此「擺明車馬」的叫陣方法,就已別開生面。

 

香港去年反修例街頭抗爭活動巔峰之際,北京官媒和香港喉舌一直指控外部勢力滲透和蠱惑人心,但一直拿不出任何有力證據,有的只是以訛傳訛,看見風就是雨。例如時任民建聯副主席蔣麗芸,在網上將一名居港多年的網絡傳媒外籍負責人,一口咬定是CIA或其同路人,又分析他在沙田廣場拍攝抗爭活動時因為大汗淋漓用手抓癢的動作,說是向在場「搞暴亂的黑衣人」發出暗號指令云云。又例如學運代表黃之鋒等人在金鐘一家五星級酒店人來人往的餐廳,與美國駐港總領事館的人員相約見面,照片立即刊登在北京喉舌報紙的頭版,說是勾結外國勢力的證據。殊不知,外國領館人員不定期與香港各方面接觸,本來就是其職責所在,包括民建聯在內的政黨,過去也曾獲邀與外國使館人員會面,本是閒話一樁的接觸,如今卻因為主角換了黃之鋒就成為與外部勢力沆瀣一氣的「證據」。

 

今天李孟居一案的「證據」,澳洲天空電視其實早在李前往深圳「收集情報」之前已經公開播出,因此很大可能是政治需要而堆砌出來的台諜案,情況與黃之鋒與美國人員在人來人往的餐廳會面被指是勾結一樣那般的兒戲。

 

台海兩岸情報鬥爭本應是暗中過招交手的行當,好像京劇的《三岔口》,劇中人一語不發,然而拳來腳往卻是虎虎生風,哪有公開招降策反這等事?

 

作者簡介

鄭漢良,從事新聞工作近40年,余紀忠時代曾服務美洲中國時報和台灣中國時報,退休前是中時副總編輯以及駐港特派員。     

中共在近期破獲數百起台諜案件,數字委實驚人得令人難以置信。(圖片取自網路)

 

作者/鄭漢良

 

本欄上週提到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南下深圳之前,央視連續三日重點報導所謂「2018—雷霆行動」,聲稱在近期的一次重拳出擊,破獲「數百起」台灣間諜竊密案件,打掉多個台灣間諜情報機關針對大陸的間諜情報網絡。我們在香港則特別關注台商李孟居「權充」台特一案,因為根據北京的說法,該案是「台獨勢力干項香港事務的典型」。

 

根據各方分析,中共在近期破獲數百起台諜案件,數字委實驚人得令人難以置信。其次按照慣例,如果真的破獲間諜案件,官媒只會蜻蜓點水作簡短的報導,詳細案情絕不可能公開;然而以李孟居一案為例,李在香港和深圳的活動,交代得一清二楚。問題卻是,李的所謂間諜活動,包括在深圳拍攝武警對付恐怖份子的操練活動,與早在李孟居之前外國傳媒拍攝的內容,幾乎別無兩樣。

 

根據央視的報導,李孟居8月18日抵達香港,之後轉到深圳,20日被捕。然而李孟居抵步香港當天,包括澳洲天空新聞(Sky News Australia)等外媒,已經播出有關武警在深圳進行反恐訓練,香港部分媒體也有引述。李孟居20日被捕後大陸官媒所列舉李的「間諜活動」所拍攝的照片和錄影,與外媒基本上一樣。

 

北京將此案與香港前陣子的反政府街頭抗爭拉上關係,並進一步指稱是台獨勢力干預香港事務的典型,目的是為外部勢力介入香港的說法提出所謂「證據」。二來可告訴國際社會,台灣並非一個備受北京欺凌的弱者,因其一直從事骯髒而不可告人的行徑,挑撥香港與大陸的關係。

 

李孟居和其他所謂的台諜案件儘管疑點重重,大陸官媒卻「一鼓作氣」,繼央視一連三天報導所謂台諜活動之外,人民日報日前更發表評論,公開向整個台灣情治單位招降。或許可能是我少見多怪,但公開向「敵營」情報人員招降的,中共此舉可謂破天荒。

 

人民日報10月15日發表評論,題為《告台灣情治部門書: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光是標題就顯得是一創舉。一般而言,北京發表的《告台灣書》,是指1979年1月時任中共人大委員長葉劍英代表常委會在北京與華盛頓建交後發表的《告台灣同胞書》,然而新一章的《告台灣書》,卻將目標從全台灣民眾聚焦縮窄至外界難以窺知的情治單位。

 

文章首先大肆宣傳所謂「迅雷—2020」專項行動成績斐然,多個台諜落網成擒,大陸當局認為,此乃台灣「近乎瘋狂地對祖國大陸實施各類情報滲透破壞活動」的「困獸鬥」結果,反映兩岸情勢越趨緊張。文章引述所謂國際危機組織觀察,台灣海峽已被列入「重大形勢惡化地區」,兵凶戰危下,情報戰爭先行。不但如此,這份中共黨媒更聲稱台灣情治單位已淪為蔡政府的「棋子」,充當台獨的「馬前卒」和「急先鋒」。

 

之後文章筆調一轉,落入共黨八股的老調重彈,希望台灣情治部門擁護祖國統一的有識之士多到大陸走一走看一看,親身感受大陸巨大發展變化,本著「血濃於水、守望相助」和「同根同源、同文同種」的精神,誠如「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攜手一道遏台獨、反分裂、促和平」,「共繪中華團圓美好明天」............一堆八股,恕難盡錄。

 

情報工作是一個隱密的世界,外行人難以了解,人民日報這篇文章卻等於公然策反台灣情治單位,姑且不論其背後原因,光是如此「擺明車馬」的叫陣方法,就已別開生面。

 

香港去年反修例街頭抗爭活動巔峰之際,北京官媒和香港喉舌一直指控外部勢力滲透和蠱惑人心,但一直拿不出任何有力證據,有的只是以訛傳訛,看見風就是雨。例如時任民建聯副主席蔣麗芸,在網上將一名居港多年的網絡傳媒外籍負責人,一口咬定是CIA或其同路人,又分析他在沙田廣場拍攝抗爭活動時因為大汗淋漓用手抓癢的動作,說是向在場「搞暴亂的黑衣人」發出暗號指令云云。又例如學運代表黃之鋒等人在金鐘一家五星級酒店人來人往的餐廳,與美國駐港總領事館的人員相約見面,照片立即刊登在北京喉舌報紙的頭版,說是勾結外國勢力的證據。殊不知,外國領館人員不定期與香港各方面接觸,本來就是其職責所在,包括民建聯在內的政黨,過去也曾獲邀與外國使館人員會面,本是閒話一樁的接觸,如今卻因為主角換了黃之鋒就成為與外部勢力沆瀣一氣的「證據」。

 

今天李孟居一案的「證據」,澳洲天空電視其實早在李前往深圳「收集情報」之前已經公開播出,因此很大可能是政治需要而堆砌出來的台諜案,情況與黃之鋒與美國人員在人來人往的餐廳會面被指是勾結一樣那般的兒戲。

 

台海兩岸情報鬥爭本應是暗中過招交手的行當,好像京劇的《三岔口》,劇中人一語不發,然而拳來腳往卻是虎虎生風,哪有公開招降策反這等事?

 

作者簡介

鄭漢良,從事新聞工作近40年,余紀忠時代曾服務美洲中國時報和台灣中國時報,退休前是中時副總編輯以及駐港特派員。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