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牙法蒂瑪聖地全貌
作者/劉敦仁
第一次前往葡萄牙已經是六十年前的記憶了。當時決定去那個位於大西洋濱海的城市,並沒有任何的旅遊概念,只是因為在梵蒂岡工作期間聽聞葡萄牙法蒂瑪 (Fatima) 在1917年發生聖母顯靈的故事,引起我一探究竟的構想,給我的好奇與疑竇尋找解答。
法蒂瑪位在里斯本東北角,是一個距離首都只有109公里的小鎮,1917年春天,三個年幼的牧羊童,由年僅九歲的露茜亞.多絲.山托斯 (Lucia Dos Santos) 帶著她的表弟佛蘭西斯哥 (Francisco Marto)及小表妹哈辛塔.瑪爾多 (Jacinta Marto),在科瓦.德.伊利亞 (Cova de Iria) 放羊時 ,第一次一同見到天使顯靈的奇蹟。
1917年發現聖母瑪利亞顯靈的三個牧童,自左至右為露茜亞,佛蘭西斯哥及哈辛塔
那是5月13日的清晨。聖母告訴孩子們自己是 ‘和平天使’,也是 ‘葡萄牙的保護神’。從那之後到10月13日,孩子們一共見到聖母顯現六次。因為有太陽光芒的奇異照射,所以又稱為 ‘太陽奇蹟’ (Milagro do Sol) 來展現法蒂瑪的聖母顯靈。
孩子們第一次見到聖母顯靈後的消息在鎮上不脛而走,由於當時葡萄牙政治氣氛的不安定,引起政府的關注,認為這些孩子受人指使蠱惑人心,為此三個孩子還曾遭遇過牢獄之災。三個孩子目睹聖母顯靈的經歷,引起當地凡俗社會和宗教領域之間不同的議論。
三個牧童在6月13日第二次見到聖母瑪麗亞顯靈時,聖母溫和地告訴三個孩子,他們中的兩個較小的很快會被召回天堂,只留下露茜亞在世上,代替她傳播道理。而且預言世界上的戰爭很快就會結束。
也許是巧合,西班牙在1918年發生了大流感傳染病(1918-1920)。男孩佛蘭西斯哥因受感染在1919年4月4日病死,年僅11歲。接著在1920年2月20日,最小的10歲女孩哈辛塔也病死在當地一所教會的兒童醫院,應驗了聖母顯靈時的預言。
在1917年10月13日孩子們見到聖母瑪利亞顯靈的那天,吸引了大批信徒前往見證,在場的群眾一致看到太陽折射的之字型彩色光芒照射在大地上。歷時十多分鐘。這引起了當地神職人員的注意,收集了公眾的見證和評估,記者的報導,以及政府官員的態度及太陽光折射的諸多論證,足以成為對孩子們見到聖母瑪利亞顯靈事蹟充分採信的依據,但教會仍然需要鄭重其事地作進一步的瞭解和調查。
最終在1930年10月13日,該教區主教若瑟.阿爾維斯.科勒亞.達.席爾瓦 (Jose Alves Correia da Silva 1872-1957) 以函件方式,正式公布承認三個牧童見到聖母顯靈的真實性,並宣布法蒂瑪為天主教信徒們膜拜頂禮的聖地。
經歷了前前後後近三十年的推敲求證,教宗庇佑十二世 (Pius XII 1876-1958) 在1946年5月13日下令給樞機主教貝勒迪托.阿羅伊希.馬塞拉 (Benedetto Aloisi Masella 1879-1970) ,代表他為法蒂瑪聖母瑪麗亞舉行加冕慶典。
1951年樞機主教費迪利科.特德斯基尼 (Federico Tedeschini 1873-1959) 親自向成千上萬信徒宣稱,教宗庇佑十二世分別於1931年10月30日、31日和11月1日以及1950年11月8日,先後四次在梵蒂岡花園中親自目擊 ‘陽光奇蹟’。
聖母瑪麗亞在第一次顯靈時,曾告訴三個牧童在她顯現的地方建造一座教堂,當地民間在1919年4月28日興建了一座較為簡易的聖堂,取名為 ‘顯靈教堂’ (Capelinha des Aparicoes) ,不過一開始並沒有得到教會的鼓勵和支持。
1921年10月13日在該教堂舉行了第一次彌撒,為朝聖的病人所設置的小旅社也同時開始服務。不幸1922年3月6日教堂毀於祝融,一年後重建。
筆者造訪時,後來興建的大教堂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周邊廊道上,櫛次鱗比地擠滿了朝聖的信徒,陪伴著躺在病床上,或是坐在輪椅上的親人,每人都手執一串玫瑰經唸珠,虔誠地輕聲唸著經文。
據梵蒂岡宗教紀錄顯示,在三十多個聖母瑪麗亞顯靈的奇蹟中,至今只有六個得到教會的宣福並祝聖。他們分別是1531年墨西哥城瓜達露佩聖母 (Guadalupe) 聖蹟,法國最多,共有1830,1846及1858年三次的出現,其中以1858年的路德 (Lourde) 最具影響力,接著是1879年愛爾蘭的顯靈。1917年法蒂瑪聖母瑪麗亞的顯靈轟動了全球天主教各教區,不僅成為葡萄牙最大的朝聖地,也吸引了全球每年百萬以上天主教信徒前往頂禮膜拜。
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的聖母瑪麗亞顯靈時,大多數都出現在年幼的牧童身上。聖經中許多英雄人物如摩西,大衛等,都被稱為是牧羊人,而天使宣稱耶穌就是 ‘牧羊人’,而且是 ‘好牧人’。所以當聖母瑪麗亞顯靈時,接觸的對象以牧童為主,是否巧合凡俗人很難理解。
天主教會在審理中確認了法蒂瑪聖母瑪麗亞顯靈的合理性,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三個牧童曾敘述他們從聖母那裡接到三個秘密。第一個秘密是聖母展現出地獄的景象,地球下面是一片火海,魔鬼及帶有人形的靈魂在那裡掙扎,在聖母引領下人形的靈魂得以浴火重生而進入天堂。
第二個秘密是預言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但另一場大戰接踵而來。經過神學家的探討,世界上所有發生的戰爭和這個秘密之間關係頗為牽強,唯獨發生在中國的軍閥大戰的年代,似乎和 ‘秘密’中的預言更為吻合。
三個牧童中最年長的露茜亞入了修院終身奉獻給教會
至於第三個秘密,一直由露茜亞保存著而未對外宣稱。她在1922年14歲時被送到學校就讀,然後於1928年前往西班牙進入修女院成為修女,終身獻身於教會。露茜亞曾宣稱分別在1925,1929,1931,1936 和1941年見到聖母顯靈的奇蹟,而且在她從1935年到1941年間撰寫的四部回憶錄中詳實地敘述了這些奇蹟的經過。接著分別在1989及1993年兩次繼續撰寫了她的第五部和第六部回憶錄。
1943年10月她因病引起主教的擔憂,於是向她施壓,要求她將此秘密用文字正式紀錄下來。修女露茜亞將秘密寫下後,封存在信封中交給主教,並稱要等到1960年或是她去世後才能拆封。主教在1957年12月4日去世,而修女露茜亞一直到2005年2月13日才仙逝,享年97。這個秘密解封後,迄今仍然有不少的爭議。
在全球各地發生的眾多聖母瑪麗亞顯靈事蹟中,1900年在中國河北保定東閭鄉也出現過,那時正值八國聯軍侵華,卻出現了聖母顯靈事蹟,而且有當地信徒目睹聖母引領著一位騎馬的聖人驅趕敵人。
聖麥克在西方宗教史中是被尊崇為打擊魔鬼的戰神。東閭鄉聖母顯靈出現騎馬聖人,也就和天主教聖人聖麥克 (St. Michael) 聯繫在一起。
東閭的聖母顯靈最終在1932年得到教宗庇佑十一世的宣福。聖母被恭稱為東閭教堂的 ‘中華聖母’ (Our Lady of China)。
1932年中國河北東閭村裡出現聖母顯靈後,當地信徒奉獻的聖母及聖嬰圖像
當地的天主教教堂始建於1880年,是一座歌德式造型,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天主教堂,據說可容納數千人望彌撒。1941年因日本侵略而毀於戰火,現存的教堂是後來重建的。
東閭的聖母顯靈歷史片段, 使筆者聯想起澳門在葡萄牙統治442年的歷史中,在歐洲和中國之間的宗教傳播中處於至關重要的媒介地位。第一位通過澳門到內陸的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 (Matteo Ricci 1552-1610) 就是一個典範。
為了實現他在中國宣揚宗教的理念,利瑪竇在澳門停留期間,曾編撰了有史以來第一部中葡雙語字典。後來去了北京,因為在天文數學方面的成就,獲得明代萬曆皇帝的器重成為首位受邀進入紫禁城的外國人士。
筆者數度造訪澳門,始終未能嗅出如香港當地英國殖民的傲氣與虛偽,更多的是樸實和樂觀的感受,當然也凸顯商業上的利益算計。這從市面的飲食業和賭博業發展的繁榮就可見一斑。
引起筆者最大興趣的是糕餅店裡的 ‘蛋撻’ 和餐廳裡的 ‘葡國雞’。過去一直認為 ‘蛋撻’ 是廣東的傳統茶點之一。自從在澳門看到所有的糕餅店裡都標示著 ‘葡國蛋撻’ 時,不由得大惑不解。一直到2017年在里斯本觀光時,這一懸念才得以解開。
葡萄牙的傳統甜點蛋撻琳琅滿目
筆者妻子在里斯本蛋撻商鋪前享受甜點的神情
原來 ‘葡國蛋撻’ 的確起源於葡萄牙,而且是來自葡萄牙天主教修道院。十八世紀前,三位葡萄牙修道士在法國看到甜點,將製作配方帶回國。那時候修女院都是用蛋清漿洗修女穿著的罩袍,每天會剩下很多的蛋黃。修院就利用這些剩下的蛋黃為原料製作甜點。
日子一久,成了他們餐後的必備甜點。位在里斯本貝勒聖母瑪麗亞教區 (Santa Maria de Belem) 的赫羅尼莫修道院 (Jeronimo Monastery) 就是這個甜點配方的擁有者。1834年修道院因故被關閉,修士們將製作甜點的配方出售給當地一家煉糖廠。
經過三年的醞釀,該煉糖廠於1837年在貝勒地區開設了 ‘蛋撻製作工廠’ (Fabrica de Pasteis de Belem) 開始生產 ‘蛋撻’ (Nata),再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這個從葡萄牙修道院發展出來的甜點,已成為聞名全球的 ‘葡萄牙甜點之王’。
里斯本尼古拉咖啡館的正門首場景
在里斯本商業區,如見到店舖門前招牌 ‘Fabrica de Pasteis de Nata’ 就是正宗的葡萄牙甜點了。相比之下,感覺到澳門經過中國人加工後的 ‘葡國蛋撻’ 味道更為爽口,葡萄牙當地甜得太膩的蛋撻,也許只適合西方人的腸胃。
在里斯本時還有一嚐 ‘葡國雞’ 的意願。筆者夫婦從甜點店舖出來後,步行到里斯本城中區的若希奧 (Roosio) 廣場。里斯本在1755年11月1日那天,適逢教會 ‘清明節’,卻遭到史無前例的大地震。整個城市除了一兩座歷史建築倖存外,幾乎全被夷為平地,以致當地的歷史古蹟寥寥無幾。若希奧廣場雖然是歷史古區,也是在大地震後重新修建的。
到這廣場巡遊的主要目的原本是到當地有歷史紀錄的 ‘尼古拉咖啡館’(Cafe Nicola) 享受一頓美味的 ‘葡國雞’,原來 ‘葡國雞’ 不是葡萄牙的原汁原味,卻是澳門當地居民的 ‘發明’。
倒不是因為沒有嚐到 ‘葡國雞’ 而對 ‘尼古拉咖啡館’ 心生偏見,因為那是當地擁有文學氣息的古老咖啡館,是筆者遍查資料後體認出這是一座必須造訪的咖啡館。
‘若希奧廣場’ 早在十三,十四世紀即已修建,而 ‘尼古拉咖啡館’ 是第一家在1779年開設的意大利雜貨舖或直接成為咖啡館,出售各種雜貨兼售咖啡等飲料。業主是一位意大利的小商人尼古拉.威塔利亞諾 (Nicola Vitaliano) , 他最初用的商鋪名字是 ‘尼古拉酒肆’ (Botequim do Nicola)。
咖啡館裡至今仍保存著詩人博卡赫的銅雕,增加文化的氛圍
十九世紀中葉該咖啡館曾一度停業並數度易手,1929年在新業主霍阿金.佛乃斯卡.阿爾布蓋爾蓋 (Joaquim Fonesca Albuquerque) 主持下重新開張,改名為 ‘尼古拉咖啡館’ 一直沿用到現在,1935年再度裝修後迄今未再變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後,咖啡館一度被法軍佔據成為他們的聚會所。1808年法國從葡萄牙撤退後,尼古拉咖啡館舉行了一場獨立的大聚會。到1930-40年期間還曾經被各國情報人員利用成為歐洲諜報中心。
在慘淡經營下,尼古拉咖啡館逐漸成為文人的聚會所,同時也是當地政客們議論時事的場所。迄今為止,咖啡館裡還懸掛著當地藝術家菲爾南多.山托斯 (Fernando Santos 1892-1966) 以葡萄牙詩人曼奴艾爾.瑪利亞.巴爾波薩.杜.博卡赫 (Manuel Maria Barbosa du Bocage 1765-1805) 為主題所繪製的幾幅藝術作品。
詩人博卡赫的油畫像
博卡赫是葡萄牙十八世紀傑出新古典主義詩人。從小就有 ‘神童’ 的美譽,但其一生命運多舛,不喜歡上學,卻先後參軍多年,而且風流成性,性格不羈。葡萄牙十六世紀的著名詩人路易斯.迪. 卡莫伊斯 (Luis de Camoes 1524-1580) 對其影響甚深。
卡莫伊斯在葡萄牙文壇上的地位,幾可和莎士比亞,荷馬及但丁等歐洲詩人相配比。他的 ‘盧希阿塔斯之歌’ (Os Lusiadas) 被認為是葡萄牙的民族史詩,記述葡萄牙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 (Vasco da Gama 1469-1524) 到達印度的航海探險事蹟。
卡莫伊歲的作品有荷馬史詩的韻味,共分十個篇章,用八行詩歌體完成1102節。有趣的是這部史詩是卡莫伊斯流亡到澳門時完成的,直到他回到葡萄牙三年後於1572年才出版。
博卡赫對這本史詩尊崇有加。也因此他追隨卡莫伊斯的腳印去了印度和澳門。但他在澳門逗留期間,目睹葡萄牙在亞洲的所作所為引以為恥。他為人刁蠻,卻留下不朽的詩歌作品,其中以 ‘十四行詩’ 最為人所稱頌。最初是用筆名艾爾馬諾.阿卡迪亞 (Elmano Arcadia) 發表了大量的詩歌,但未能引起文壇的注意。
他和卡莫伊斯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一生窮困潦倒,甚至在1790年從東方回里斯本時,都是在朋友的資助下才得以成行。之後的生活也一直在友人接濟下才能度過。因為居無定所,曾經一度在尼古拉咖啡館樓上棲身,所以咖啡館也成為他和友人相聚的場所,由此令與‘尼古拉咖啡館’ 結下不解之緣。
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光流逝,尼古拉咖啡館從意大利人創業開始,到如今仍然是在意大利 ‘馬希莫.扎內迪飲料集團’ (Massimo Zanetti Beverage Group) 的掌控下經營,實際上這座因為有著博卡赫詩人影響的文雅館舍,至今已成為世俗的商業場所,不得不令人遺憾。但也符合了葡萄牙重商主義的體現。
義大利咖啡公司利用尼古拉咖啡館的名稱及詩人博卡赫的名字作為經營咖啡豆的商標名稱
如今葡萄牙有一款著名的咖啡豆商標就是 ‘尼古拉’,更為諷刺的是在包裝咖啡豆的袋上,尼古拉(Nicola)上面還加印了詩人 ‘博卡赫’ (Bocage) 的名字,一代詩人的名字竟然成為咖啡豆的商標名稱。
詩人博卡赫的出生地塞杜巴 (Setubal),特地在市中心廣場設置了全身銅雕以茲紀念。
這也勾起筆者在維也納得到的觀感,著名音樂家莫札特的肖像,早已成為當地巧克力的商標橫行在大小商舖中。同樣,北京的 ‘老舍茶館’ 究竟是保留這位作家的文化底蘊還是 ‘掛羊頭賣狗肉’ 的勾當呢?無論是歐洲還是在亞洲,在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現象中,用中國人的 ‘斯文掃地’ 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看到博卡赫的名字被印上咖啡豆商標的那一刻,我的思潮隨即回到法蒂瑪聖地。那三個牧童只是貧窮之身,卻給葡萄牙留下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年僅11歲的佛蘭西斯哥.瑪爾多 (Francisco Marto 1908-1919) 和小他兩歲的妹妹哈辛塔. 瑪爾多 (Jacinta Marto 1910-1920) 經歷了教廷百年的慎重調查,審理,終於將他們二人的遺骸遷葬到法蒂瑪的聖母瑪利亞大教堂內。
2000年5月13日教宗約翰保羅二世 (Pope John Paul II 1920-2005) 在法蒂瑪為兩位牧童施宣福禮。2017年5月13日現任教宗佛蘭西斯 (Pope Francis 1936-) 親臨法蒂瑪,正式冊封兩個牧童為聖徒,並定每年2月20日(哈辛塔去世的日子) 為特定紀念日,同時成為病患者特別是病童的保護聖者。
教宗佛蘭西斯在訪問時,正是三位牧童目睹聖母瑪利亞顯靈百週年紀念,他表示,兩個兒童是年紀最小的聖徒,而且不是因為殉道而獲得這項宗教殊榮,哈辛塔更是天主教歷史上年齡最小的聖徒!
至於他們的表姐露茜亞自進入修女院後,一直獻身於教會,直到2005年2月13日去世。當時的教宗約翰保羅二世和即將繼任教宗貝勒迪克特十六世 (Pope Benedict XVI 1927-) 均表示這位修女遲早會升天。2月15日安葬時,葡萄牙宣布當天為全國哀悼日。恰逢2月20日為葡萄牙國會選舉,也因此而中斷。
她去世後三年,教宗貝勒迪克特十六世在2008年2月13日表示,根據宗教法,教廷對任何一位等待接受宣福禮的逝者,必需要經過五年漫長的時間按照步驟進行審查分析。但對露茜亞修女可以免除這些繁文縟節,無異對未來露茜亞修女授予聖徒地位跨前了一大步。這個禮遇只有印度加爾各達的德勒莎修女及教宗約翰保羅二世曾經獲得。無可諱言的是修女露茜亞被封為聖徒只是時間的問題。
三個牧童為葡萄牙樹立了一個堅實的宗教精神財富。不僅給葡萄牙人民創造了傳世的謙卑信仰,更為全球天主教樹立勸人為善的道德規範。法蒂瑪也早已成為虔誠的天主教徒或是世俗的群眾,在失落的空虛之餘,尋找心靈補償的聖地!
如果博卡赫在天堂和這三個牧童相遇,他內心將會出現什麼樣的感受?
(2020年9月20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葡萄牙法蒂瑪聖地全貌
作者/劉敦仁
第一次前往葡萄牙已經是六十年前的記憶了。當時決定去那個位於大西洋濱海的城市,並沒有任何的旅遊概念,只是因為在梵蒂岡工作期間聽聞葡萄牙法蒂瑪 (Fatima) 在1917年發生聖母顯靈的故事,引起我一探究竟的構想,給我的好奇與疑竇尋找解答。
法蒂瑪位在里斯本東北角,是一個距離首都只有109公里的小鎮,1917年春天,三個年幼的牧羊童,由年僅九歲的露茜亞.多絲.山托斯 (Lucia Dos Santos) 帶著她的表弟佛蘭西斯哥 (Francisco Marto)及小表妹哈辛塔.瑪爾多 (Jacinta Marto),在科瓦.德.伊利亞 (Cova de Iria) 放羊時 ,第一次一同見到天使顯靈的奇蹟。
1917年發現聖母瑪利亞顯靈的三個牧童,自左至右為露茜亞,佛蘭西斯哥及哈辛塔
那是5月13日的清晨。聖母告訴孩子們自己是 ‘和平天使’,也是 ‘葡萄牙的保護神’。從那之後到10月13日,孩子們一共見到聖母顯現六次。因為有太陽光芒的奇異照射,所以又稱為 ‘太陽奇蹟’ (Milagro do Sol) 來展現法蒂瑪的聖母顯靈。
孩子們第一次見到聖母顯靈後的消息在鎮上不脛而走,由於當時葡萄牙政治氣氛的不安定,引起政府的關注,認為這些孩子受人指使蠱惑人心,為此三個孩子還曾遭遇過牢獄之災。三個孩子目睹聖母顯靈的經歷,引起當地凡俗社會和宗教領域之間不同的議論。
三個牧童在6月13日第二次見到聖母瑪麗亞顯靈時,聖母溫和地告訴三個孩子,他們中的兩個較小的很快會被召回天堂,只留下露茜亞在世上,代替她傳播道理。而且預言世界上的戰爭很快就會結束。
也許是巧合,西班牙在1918年發生了大流感傳染病(1918-1920)。男孩佛蘭西斯哥因受感染在1919年4月4日病死,年僅11歲。接著在1920年2月20日,最小的10歲女孩哈辛塔也病死在當地一所教會的兒童醫院,應驗了聖母顯靈時的預言。
在1917年10月13日孩子們見到聖母瑪利亞顯靈的那天,吸引了大批信徒前往見證,在場的群眾一致看到太陽折射的之字型彩色光芒照射在大地上。歷時十多分鐘。這引起了當地神職人員的注意,收集了公眾的見證和評估,記者的報導,以及政府官員的態度及太陽光折射的諸多論證,足以成為對孩子們見到聖母瑪利亞顯靈事蹟充分採信的依據,但教會仍然需要鄭重其事地作進一步的瞭解和調查。
最終在1930年10月13日,該教區主教若瑟.阿爾維斯.科勒亞.達.席爾瓦 (Jose Alves Correia da Silva 1872-1957) 以函件方式,正式公布承認三個牧童見到聖母顯靈的真實性,並宣布法蒂瑪為天主教信徒們膜拜頂禮的聖地。
經歷了前前後後近三十年的推敲求證,教宗庇佑十二世 (Pius XII 1876-1958) 在1946年5月13日下令給樞機主教貝勒迪托.阿羅伊希.馬塞拉 (Benedetto Aloisi Masella 1879-1970) ,代表他為法蒂瑪聖母瑪麗亞舉行加冕慶典。
1951年樞機主教費迪利科.特德斯基尼 (Federico Tedeschini 1873-1959) 親自向成千上萬信徒宣稱,教宗庇佑十二世分別於1931年10月30日、31日和11月1日以及1950年11月8日,先後四次在梵蒂岡花園中親自目擊 ‘陽光奇蹟’。
聖母瑪麗亞在第一次顯靈時,曾告訴三個牧童在她顯現的地方建造一座教堂,當地民間在1919年4月28日興建了一座較為簡易的聖堂,取名為 ‘顯靈教堂’ (Capelinha des Aparicoes) ,不過一開始並沒有得到教會的鼓勵和支持。
1921年10月13日在該教堂舉行了第一次彌撒,為朝聖的病人所設置的小旅社也同時開始服務。不幸1922年3月6日教堂毀於祝融,一年後重建。
筆者造訪時,後來興建的大教堂已具備相當的規模。周邊廊道上,櫛次鱗比地擠滿了朝聖的信徒,陪伴著躺在病床上,或是坐在輪椅上的親人,每人都手執一串玫瑰經唸珠,虔誠地輕聲唸著經文。
據梵蒂岡宗教紀錄顯示,在三十多個聖母瑪麗亞顯靈的奇蹟中,至今只有六個得到教會的宣福並祝聖。他們分別是1531年墨西哥城瓜達露佩聖母 (Guadalupe) 聖蹟,法國最多,共有1830,1846及1858年三次的出現,其中以1858年的路德 (Lourde) 最具影響力,接著是1879年愛爾蘭的顯靈。1917年法蒂瑪聖母瑪麗亞的顯靈轟動了全球天主教各教區,不僅成為葡萄牙最大的朝聖地,也吸引了全球每年百萬以上天主教信徒前往頂禮膜拜。
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的聖母瑪麗亞顯靈時,大多數都出現在年幼的牧童身上。聖經中許多英雄人物如摩西,大衛等,都被稱為是牧羊人,而天使宣稱耶穌就是 ‘牧羊人’,而且是 ‘好牧人’。所以當聖母瑪麗亞顯靈時,接觸的對象以牧童為主,是否巧合凡俗人很難理解。
天主教會在審理中確認了法蒂瑪聖母瑪麗亞顯靈的合理性,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三個牧童曾敘述他們從聖母那裡接到三個秘密。第一個秘密是聖母展現出地獄的景象,地球下面是一片火海,魔鬼及帶有人形的靈魂在那裡掙扎,在聖母引領下人形的靈魂得以浴火重生而進入天堂。
第二個秘密是預言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但另一場大戰接踵而來。經過神學家的探討,世界上所有發生的戰爭和這個秘密之間關係頗為牽強,唯獨發生在中國的軍閥大戰的年代,似乎和 ‘秘密’中的預言更為吻合。
三個牧童中最年長的露茜亞入了修院終身奉獻給教會
至於第三個秘密,一直由露茜亞保存著而未對外宣稱。她在1922年14歲時被送到學校就讀,然後於1928年前往西班牙進入修女院成為修女,終身獻身於教會。露茜亞曾宣稱分別在1925,1929,1931,1936 和1941年見到聖母顯靈的奇蹟,而且在她從1935年到1941年間撰寫的四部回憶錄中詳實地敘述了這些奇蹟的經過。接著分別在1989及1993年兩次繼續撰寫了她的第五部和第六部回憶錄。
1943年10月她因病引起主教的擔憂,於是向她施壓,要求她將此秘密用文字正式紀錄下來。修女露茜亞將秘密寫下後,封存在信封中交給主教,並稱要等到1960年或是她去世後才能拆封。主教在1957年12月4日去世,而修女露茜亞一直到2005年2月13日才仙逝,享年97。這個秘密解封後,迄今仍然有不少的爭議。
在全球各地發生的眾多聖母瑪麗亞顯靈事蹟中,1900年在中國河北保定東閭鄉也出現過,那時正值八國聯軍侵華,卻出現了聖母顯靈事蹟,而且有當地信徒目睹聖母引領著一位騎馬的聖人驅趕敵人。
聖麥克在西方宗教史中是被尊崇為打擊魔鬼的戰神。東閭鄉聖母顯靈出現騎馬聖人,也就和天主教聖人聖麥克 (St. Michael) 聯繫在一起。
東閭的聖母顯靈最終在1932年得到教宗庇佑十一世的宣福。聖母被恭稱為東閭教堂的 ‘中華聖母’ (Our Lady of China)。
1932年中國河北東閭村裡出現聖母顯靈後,當地信徒奉獻的聖母及聖嬰圖像
當地的天主教教堂始建於1880年,是一座歌德式造型,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天主教堂,據說可容納數千人望彌撒。1941年因日本侵略而毀於戰火,現存的教堂是後來重建的。
東閭的聖母顯靈歷史片段, 使筆者聯想起澳門在葡萄牙統治442年的歷史中,在歐洲和中國之間的宗教傳播中處於至關重要的媒介地位。第一位通過澳門到內陸的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 (Matteo Ricci 1552-1610) 就是一個典範。
為了實現他在中國宣揚宗教的理念,利瑪竇在澳門停留期間,曾編撰了有史以來第一部中葡雙語字典。後來去了北京,因為在天文數學方面的成就,獲得明代萬曆皇帝的器重成為首位受邀進入紫禁城的外國人士。
筆者數度造訪澳門,始終未能嗅出如香港當地英國殖民的傲氣與虛偽,更多的是樸實和樂觀的感受,當然也凸顯商業上的利益算計。這從市面的飲食業和賭博業發展的繁榮就可見一斑。
引起筆者最大興趣的是糕餅店裡的 ‘蛋撻’ 和餐廳裡的 ‘葡國雞’。過去一直認為 ‘蛋撻’ 是廣東的傳統茶點之一。自從在澳門看到所有的糕餅店裡都標示著 ‘葡國蛋撻’ 時,不由得大惑不解。一直到2017年在里斯本觀光時,這一懸念才得以解開。
葡萄牙的傳統甜點蛋撻琳琅滿目
筆者妻子在里斯本蛋撻商鋪前享受甜點的神情
原來 ‘葡國蛋撻’ 的確起源於葡萄牙,而且是來自葡萄牙天主教修道院。十八世紀前,三位葡萄牙修道士在法國看到甜點,將製作配方帶回國。那時候修女院都是用蛋清漿洗修女穿著的罩袍,每天會剩下很多的蛋黃。修院就利用這些剩下的蛋黃為原料製作甜點。
日子一久,成了他們餐後的必備甜點。位在里斯本貝勒聖母瑪麗亞教區 (Santa Maria de Belem) 的赫羅尼莫修道院 (Jeronimo Monastery) 就是這個甜點配方的擁有者。1834年修道院因故被關閉,修士們將製作甜點的配方出售給當地一家煉糖廠。
經過三年的醞釀,該煉糖廠於1837年在貝勒地區開設了 ‘蛋撻製作工廠’ (Fabrica de Pasteis de Belem) 開始生產 ‘蛋撻’ (Nata),再經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如今這個從葡萄牙修道院發展出來的甜點,已成為聞名全球的 ‘葡萄牙甜點之王’。
里斯本尼古拉咖啡館的正門首場景
在里斯本商業區,如見到店舖門前招牌 ‘Fabrica de Pasteis de Nata’ 就是正宗的葡萄牙甜點了。相比之下,感覺到澳門經過中國人加工後的 ‘葡國蛋撻’ 味道更為爽口,葡萄牙當地甜得太膩的蛋撻,也許只適合西方人的腸胃。
在里斯本時還有一嚐 ‘葡國雞’ 的意願。筆者夫婦從甜點店舖出來後,步行到里斯本城中區的若希奧 (Roosio) 廣場。里斯本在1755年11月1日那天,適逢教會 ‘清明節’,卻遭到史無前例的大地震。整個城市除了一兩座歷史建築倖存外,幾乎全被夷為平地,以致當地的歷史古蹟寥寥無幾。若希奧廣場雖然是歷史古區,也是在大地震後重新修建的。
到這廣場巡遊的主要目的原本是到當地有歷史紀錄的 ‘尼古拉咖啡館’(Cafe Nicola) 享受一頓美味的 ‘葡國雞’,原來 ‘葡國雞’ 不是葡萄牙的原汁原味,卻是澳門當地居民的 ‘發明’。
倒不是因為沒有嚐到 ‘葡國雞’ 而對 ‘尼古拉咖啡館’ 心生偏見,因為那是當地擁有文學氣息的古老咖啡館,是筆者遍查資料後體認出這是一座必須造訪的咖啡館。
‘若希奧廣場’ 早在十三,十四世紀即已修建,而 ‘尼古拉咖啡館’ 是第一家在1779年開設的意大利雜貨舖或直接成為咖啡館,出售各種雜貨兼售咖啡等飲料。業主是一位意大利的小商人尼古拉.威塔利亞諾 (Nicola Vitaliano) , 他最初用的商鋪名字是 ‘尼古拉酒肆’ (Botequim do Nicola)。
咖啡館裡至今仍保存著詩人博卡赫的銅雕,增加文化的氛圍
十九世紀中葉該咖啡館曾一度停業並數度易手,1929年在新業主霍阿金.佛乃斯卡.阿爾布蓋爾蓋 (Joaquim Fonesca Albuquerque) 主持下重新開張,改名為 ‘尼古拉咖啡館’ 一直沿用到現在,1935年再度裝修後迄今未再變更。拿破崙入侵葡萄牙後,咖啡館一度被法軍佔據成為他們的聚會所。1808年法國從葡萄牙撤退後,尼古拉咖啡館舉行了一場獨立的大聚會。到1930-40年期間還曾經被各國情報人員利用成為歐洲諜報中心。
在慘淡經營下,尼古拉咖啡館逐漸成為文人的聚會所,同時也是當地政客們議論時事的場所。迄今為止,咖啡館裡還懸掛著當地藝術家菲爾南多.山托斯 (Fernando Santos 1892-1966) 以葡萄牙詩人曼奴艾爾.瑪利亞.巴爾波薩.杜.博卡赫 (Manuel Maria Barbosa du Bocage 1765-1805) 為主題所繪製的幾幅藝術作品。
詩人博卡赫的油畫像
博卡赫是葡萄牙十八世紀傑出新古典主義詩人。從小就有 ‘神童’ 的美譽,但其一生命運多舛,不喜歡上學,卻先後參軍多年,而且風流成性,性格不羈。葡萄牙十六世紀的著名詩人路易斯.迪. 卡莫伊斯 (Luis de Camoes 1524-1580) 對其影響甚深。
卡莫伊斯在葡萄牙文壇上的地位,幾可和莎士比亞,荷馬及但丁等歐洲詩人相配比。他的 ‘盧希阿塔斯之歌’ (Os Lusiadas) 被認為是葡萄牙的民族史詩,記述葡萄牙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 (Vasco da Gama 1469-1524) 到達印度的航海探險事蹟。
卡莫伊歲的作品有荷馬史詩的韻味,共分十個篇章,用八行詩歌體完成1102節。有趣的是這部史詩是卡莫伊斯流亡到澳門時完成的,直到他回到葡萄牙三年後於1572年才出版。
博卡赫對這本史詩尊崇有加。也因此他追隨卡莫伊斯的腳印去了印度和澳門。但他在澳門逗留期間,目睹葡萄牙在亞洲的所作所為引以為恥。他為人刁蠻,卻留下不朽的詩歌作品,其中以 ‘十四行詩’ 最為人所稱頌。最初是用筆名艾爾馬諾.阿卡迪亞 (Elmano Arcadia) 發表了大量的詩歌,但未能引起文壇的注意。
他和卡莫伊斯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一生窮困潦倒,甚至在1790年從東方回里斯本時,都是在朋友的資助下才得以成行。之後的生活也一直在友人接濟下才能度過。因為居無定所,曾經一度在尼古拉咖啡館樓上棲身,所以咖啡館也成為他和友人相聚的場所,由此令與‘尼古拉咖啡館’ 結下不解之緣。
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光流逝,尼古拉咖啡館從意大利人創業開始,到如今仍然是在意大利 ‘馬希莫.扎內迪飲料集團’ (Massimo Zanetti Beverage Group) 的掌控下經營,實際上這座因為有著博卡赫詩人影響的文雅館舍,至今已成為世俗的商業場所,不得不令人遺憾。但也符合了葡萄牙重商主義的體現。
義大利咖啡公司利用尼古拉咖啡館的名稱及詩人博卡赫的名字作為經營咖啡豆的商標名稱
如今葡萄牙有一款著名的咖啡豆商標就是 ‘尼古拉’,更為諷刺的是在包裝咖啡豆的袋上,尼古拉(Nicola)上面還加印了詩人 ‘博卡赫’ (Bocage) 的名字,一代詩人的名字竟然成為咖啡豆的商標名稱。
詩人博卡赫的出生地塞杜巴 (Setubal),特地在市中心廣場設置了全身銅雕以茲紀念。
這也勾起筆者在維也納得到的觀感,著名音樂家莫札特的肖像,早已成為當地巧克力的商標橫行在大小商舖中。同樣,北京的 ‘老舍茶館’ 究竟是保留這位作家的文化底蘊還是 ‘掛羊頭賣狗肉’ 的勾當呢?無論是歐洲還是在亞洲,在利益高於一切的社會現象中,用中國人的 ‘斯文掃地’ 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看到博卡赫的名字被印上咖啡豆商標的那一刻,我的思潮隨即回到法蒂瑪聖地。那三個牧童只是貧窮之身,卻給葡萄牙留下一筆豐富的精神財富。年僅11歲的佛蘭西斯哥.瑪爾多 (Francisco Marto 1908-1919) 和小他兩歲的妹妹哈辛塔. 瑪爾多 (Jacinta Marto 1910-1920) 經歷了教廷百年的慎重調查,審理,終於將他們二人的遺骸遷葬到法蒂瑪的聖母瑪利亞大教堂內。
2000年5月13日教宗約翰保羅二世 (Pope John Paul II 1920-2005) 在法蒂瑪為兩位牧童施宣福禮。2017年5月13日現任教宗佛蘭西斯 (Pope Francis 1936-) 親臨法蒂瑪,正式冊封兩個牧童為聖徒,並定每年2月20日(哈辛塔去世的日子) 為特定紀念日,同時成為病患者特別是病童的保護聖者。
教宗佛蘭西斯在訪問時,正是三位牧童目睹聖母瑪利亞顯靈百週年紀念,他表示,兩個兒童是年紀最小的聖徒,而且不是因為殉道而獲得這項宗教殊榮,哈辛塔更是天主教歷史上年齡最小的聖徒!
至於他們的表姐露茜亞自進入修女院後,一直獻身於教會,直到2005年2月13日去世。當時的教宗約翰保羅二世和即將繼任教宗貝勒迪克特十六世 (Pope Benedict XVI 1927-) 均表示這位修女遲早會升天。2月15日安葬時,葡萄牙宣布當天為全國哀悼日。恰逢2月20日為葡萄牙國會選舉,也因此而中斷。
她去世後三年,教宗貝勒迪克特十六世在2008年2月13日表示,根據宗教法,教廷對任何一位等待接受宣福禮的逝者,必需要經過五年漫長的時間按照步驟進行審查分析。但對露茜亞修女可以免除這些繁文縟節,無異對未來露茜亞修女授予聖徒地位跨前了一大步。這個禮遇只有印度加爾各達的德勒莎修女及教宗約翰保羅二世曾經獲得。無可諱言的是修女露茜亞被封為聖徒只是時間的問題。
三個牧童為葡萄牙樹立了一個堅實的宗教精神財富。不僅給葡萄牙人民創造了傳世的謙卑信仰,更為全球天主教樹立勸人為善的道德規範。法蒂瑪也早已成為虔誠的天主教徒或是世俗的群眾,在失落的空虛之餘,尋找心靈補償的聖地!
如果博卡赫在天堂和這三個牧童相遇,他內心將會出現什麼樣的感受?
(2020年9月20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