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出資在緬甸建港,意欲何為? (圖片取自網路)
作者/梁東屏
印度陸軍總司令納拉伐尼將軍(Gen﹒ Manoi Mukund Naravane)和外交部長史林格拉(Harsh Vardhan Shringla)上個星期率團到訪緬甸首都內比都,會見了該國實質領導人翁山蘇姬以及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良,並簽訂多項協議。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印、緬雙方同意在若開邦首府、位在孟加拉灣的實兌(Sittwe),興建由印度全數出資的港口,而且明年就開始上馬。
這是因為中國同樣也在若開邦的皎漂港大興土木,敏感的政治評論員很自然地就聯想起印度此舉顯然是要在區域影響上與中國相爭、對抗。特別是中、印兩國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因為邊界衝突導致雙方關係相當緊張,再加上印度已經表明參加美國所引頭,旨在圍堵、對抗中國的美、澳、日、印「亞洲小北約」,更加使得整個形勢變得複雜、敏感。
實兌港計畫是印度野心勃勃「東進政策」(Act East)裡「卡拉丹多模式轉運計畫」(Kaladan Multi Modal Transit Transport Project)中的重要一環。印度「東進政策」的主要目標是促進該國與東南亞及東亞的經濟整合,同時也意在平衡中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卡拉丹計畫」的具體做法是,將印度東部的海港城市加爾各答以海路及陸路的聯運方式通過緬甸的若開邦及欽邦,跟該國鎖在內陸的米佐拉姆邦(Mizoram)連結起來。
根據雙方在二零零八年就已簽定的架構協議,「卡拉丹計畫」將以卡拉丹河連結實兌及欽邦的百力瓦鎮,然後再經由陸路通往印度米左拉姆邦首府艾兆爾(Aizawl)。整個計畫包括了一百五十八公里的水路,一百零九公里的陸路,總經費四億八千萬美元全由印方負擔。印度外交部在所發布的新聞稿中指出,「(中緬)雙方同意在二零二一年首季推動實現位在若開邦的實兌港計畫」。 計畫完成之後,加爾各答到實兌的路程將縮短一千三百二十八公里或者三至四天。 目前,兩地之間的貨物運輸必須通過被稱做「雞脖子」的狹長型希里古里走廊(Siliguri Corridor)。
緬甸和印度東北疆域的邊界長達一千六百二十四公里,緬甸的地理位置自然在印度的「東進政策」中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印度方面的戰略目標是在實兌港的周圍興建經濟特區,以便在若開邦站穩腳步,同時加強其在孟加拉灣的可見度及存在,實際上也就是針對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所興建皎漂港的回應。同樣的,皎漂港也是中國在區域內的一個重要的戰略立足點。
在「一帶一路」的計劃之下,中國計畫投資四億美元,在緬甸克欽邦的密支那興建經濟特區,以便更進一步將克欽邦納入中國的經濟軌道。事實上,克欽邦在中-緬伊洛瓦底經濟帶中佔有關鍵的樞紐地位,具有戰略意義的水、路通道從中國雲南省會昆明開始,通過壠川抵達克欽邦的八莫,再通往仰光進入印度洋。
只不過,印度也同樣對這個區域苦下工夫。今年三月間,印度駐緬大使庫馬(Saurabh Kumar)曾經造訪密支那,並且會見了當地克欽黨以及克欽浸信會領導人。庫馬當時表示,印度願意投資重建克欽邦境內的中印公路(Ledo Road)。
中印公路興建於二次大戰,連結印度阿薩姆邦的列多(Ledo)和中國雲南省的昆明,當時是用來讓西方盟國運送供應、補給前往中國,供抵抗日軍入侵戰爭之用。正由於其有相當重要的戰略意義,所以中國也希望將之納入「一帶一路」倡議以連接印度,不過印度表達了強烈反對。
最近,印、緬雙方官員為印度駐緬大使館在內比都設置的聯絡辦公室舉行了啟用儀式,也在所發布的新聞稿中強調了雙方準備在各個領域都提升並加強關係。
作者簡介
梁東屏,曾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現為香港亞洲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品雜誌、台灣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2002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第十七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閒嗑牙@東南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