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葛雷哥咖啡館的正門首
融入在咖啡裡的文學和音樂 (二) — 羅馬葛雷哥咖啡館 —
作者/劉敦仁
1960年生活在歐洲那段時光裡,最值得回憶的是羅馬的點點滴滴,其中尤為值得懷念的是羅馬市中心 ‘西班牙廣場’ 的崢嶸歲月。我幾乎每個星期都一定會出現在那裡。
‘西班牙廣場’ 是一個歷史的據點,從中央火車站搭乘地鐵兩站路即可到達。每年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到達羅馬後,從來就沒有人會遺漏這個極具吸引人的景點。它擁有天主教和法國政壇許多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也有膾炙人口的藝術遺產供人憑弔。
去羅馬的旅歐者,行前必須在心理上對當地的文化藝術遺跡要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才能深入觀察並享受到旅遊的樂趣。否則僅手執相機,帶著 ‘本人到此一遊’的觀念 ,肯定一無所獲。
的確,行走在羅馬的大街小巷,可以說處處是歷史,一根柱,一塊磚都帶著無窮的文化痕跡。除去羅馬帝國的廢墟,或遺留下來的人獸搏鬥場,西方人到羅馬最為感悟的是遍佈大小廣場各異的雕塑。其中尤以十七世紀巴洛克造型著稱的雕塑家江.羅倫索. 貝里尼 (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 的作品最受人景仰。這位受人景仰的藝術家名字,幾乎和羅馬城市融為一體。
西班牙廣場上貝裡尼父子創作的 “長船噴泉” 歷史名著
西班牙廣場上一座名為 ‘長船噴泉’ (Fontana della Barcaccia) 就是貝里尼在1627年和他父親彼艾特羅.貝里尼 (Pietro Bernini 1562-1629) 合作完成的不朽藝術傑作。貝里尼一生的成就不僅超越了他父親,而且是歐洲甚至國際上最為著稱的藝術家,
歐洲曾經有學者稱: ‘戲劇非莎士比亞莫屬,而雕塑則是貝里尼獨佔鰲頭!’ 這說明了貝里尼不僅是米開蘭基羅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1475-1564) 的忠實繼承者,更有青出於藍的崇高地位。
義大利雕塑家貝裡尼為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內設計的華蓋
這兩位曠世奇才分別在翡冷翠及羅馬榮登藝術寶座。米開蘭基羅擁有文藝復興時代的先驅尊稱,貝里尼卻是巴洛克雕塑的奇才。雖然兩者之間相距逾百年,卻又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不過貝里尼較米開蘭基羅更為幸運,他得到當時的教宗Urban VIII 及樞機主教等宗教領袖的賞識,在羅馬藝術界為人稱羨。1508年米開蘭基羅在教宗久利烏斯 (Pope Julius) 的命令下,非常不情願地前往梵蒂岡教宗府邸內的西斯廷教堂 (Cappella Magna, 英文常翻譯為Chapel Sistine), 用四年的時間,在1512年完成天花板頂端的畫作。
沒有想到的是,25年之後,另一位教宗又命令米開蘭基羅設計該教堂祭台後面牆上畫作。他用了 ‘最後的審判’ (il Giudizio Universale) 從1536年開始,到1541年完成。
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中繪製的 “最後的審判” 壁畫及教堂全景
由於筆者曾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新聞辦公室工作,有了職務的便利,憑藉出入證,輕鬆愉快地隨時進入到西斯廷教堂去瞻仰這幅傳世的藝術巨作。因為筆者和這幅作品還有一些千絲萬縷的情結。
當筆者在馬德里大學文學院攻讀時,其中有一必修科目為世界藝術史。教授是當時馬德里博拉多博物館 (Museo del Prado) 的副館長。教學時一絲不苟,嚴肅而認真。他給全班期終考時,在黑板上寫下 ‘el juicio final’ 三個字,只簡略地告訴全班兩百多學生: ‘兩個小時’,就走出了教室。
這個考題就是米開蘭基羅在西斯廷教堂的壁畫 ‘最後的審判’。要求學生們用自己的思考發揮。筆者絞盡腦汁完成了考試。接到教授通告,考試答案內容還可以,但不能通過,等九月開學前補考。
教授的這個提示結局是,整個暑假不敢外出,幾乎每天在西班牙國家圖書館和博拉多博物館度過,將一年學習過的所有歷史建築,雕塑和美術翻來覆去地複習。終於在補考時順利通過。筆者對這位教授不僅沒有抱怨,反而視為終身難忘的恩師。因為他的嚴格要求,使筆者在世界藝術史的學習上獲益匪淺。所以在梵蒂岡工作之暇,必定到西斯廷教堂,面對這幅名著沈思而緬懷學生時代艱辛和豐收交織的情趣。
貝里尼在一百年之後,同樣是受到教宗的任命,但他的重任遠超越米開蘭基羅。他成為聖彼得大教堂續建工程中的總建築設計師,為後人留下聖彼得大教堂中的不朽之作。他在祭台前聖彼得陵寢上方,設計了用四根螺旋狀鍍銅柱建造的華蓋,成為傳頌的經典之作。
這兩位傑出雕塑家不謀而合地分別完成了 ‘大衛’ (David) 雕塑。
米開蘭基羅的作品高5.17米,原來陳列在翡冷翠的市政大廳 (Palazzo Vecchio) 前廣場上。後來被移置到今天的 ‘藝術館’ (Galleria dell’accademia) 中,原地則豎立了一座複製品。
貝里尼的 ‘大衛’ 雕塑則保存在羅馬的 ‘博蓋塞別墅博物館’ (Villa Borgnese), 這座位在大公園裡的別墅,原來是西比奧尼樞機主教 (Cardinal Scipione) 的官邸,現為對外開放的博物館。貝里尼四座傳世的雕塑均保存在這座博物館中,其中一座即為 ‘大衛’。
貝裡尼在羅馬那沃納廣場上設計的 “四條河流噴泉”
羅馬還有多處公共場所陳列著貝里尼的作品:著名的那沃納廣場 (Piazza Navona) 即保存著一座在教宗Innovent X 委請下設計創作的 ‘四條河流的噴泉’ (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代表著世界上的四大洲:恆河代表亞洲,多瑙河代表歐洲,尼羅河代表非洲及銀河 (Rio de la Plata) 代表美洲。
位在巴爾貝尼利廣場 (Piazza Barberini) 的另一座貝里尼設計的噴泉 (Fontana Tritone) ,以及其他分散在各個廣場和建築中的藝術品,充分展現了貝里尼對羅馬的貢獻。所以有人曾如此的評論稱,貝里尼是和整個羅馬城市齊名的藝術家。
也許這樣的稱頌有點誇張,但自十七世紀以來,貝里尼在羅馬的藝術地位沒有人能望其項背,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凡是到 ‘西班牙廣場’ 參觀旅遊的客人,如一昧地專注於那一百三十多級的石階而忽視了貝里尼設計的 ‘長船噴泉’,就難免遭人譏為對羅馬‘無知’。
西班牙廣場的石階,左側的紅色小屋是英國浪漫派詩人濟慈最後彌留之處
‘西班牙廣場’ 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已增添不少歷史的故事和現代化的開拓。如石階的右邊一棟淺棕色的古老房舍,就是英國浪漫派詩人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 的最後歸宿。他在英國患了肺結核,經朋友的建議到南方較溫暖的地方靜養,但為時已晚,到了羅馬後他已沈痾不起。現在這棟建築已成為紀念濟慈和他好友,也是同一時代的詩人雪萊 (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 的紀念館,裡面陳列有關他們二位的諸多歷史文物,包括濟慈的一束頭髮。
在1960年時代, ‘西班牙廣場’已發展為義大利著名服裝設計師的集中地,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至今仍為意大利服裝設計的范倫蒂諾 (Valentino)。筆者為了謀生,經常要忙於到他們的服裝表演展廳拍攝照片,然後連同稿件發到台北及香港的服裝雜誌賺取稿費。
義大利名揚四海的服裝設計師范倫蒂諾在西班牙廣場上最新的旗艦店
為了不浪費時間,在拍攝結束後,立即到對面孔托狄大街 (Via Condotti) 上的 ‘葛雷哥咖啡館’ (Antico Caffe Greco) 要一杯濃咖啡,奮筆疾書完成稿件,然後到郵局寄出。
就此‘葛雷哥咖啡館’ 和筆者結下不解之緣,也是在羅馬光顧最多的咖啡館之一。這家創立於1760年的咖啡館,作為羅馬最古老的咖啡館當之無愧。它的創始人來自希臘,所以咖啡館的意大利名稱 ‘Greco’ 是 ‘希臘人’ 的意思,稱其為 ‘古老的希臘咖啡館’ 最是恰當。
筆者之所以選擇在這家古老的咖啡館撰稿,除了因為它的咖啡正宗外,它的環境十分優雅,內部裝飾一直保留有十八世紀巴洛克的風格,牆壁上繪製的油畫也為原先喝咖啡的場所增添不少藝術氛圍。創建人設計的咖啡桌都不大,但足以放置寫作材料,一疊稿紙,加上一隻圓珠筆。
在長期的光顧期間,漸漸地和咖啡館女主人相識,進而從交談中建立了友情。有一天,她見筆者似乎是在沈思,於是走了過來,將一本足足有一呎厚的綠色絲絨封面的‘書籍’ 放在咖啡桌上。然後和藹地敘述著,原來這是她家族經營咖啡館後一直流傳下來的紀念物。裡面都是曾光臨過咖啡館的著名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留下的痕跡。她建議筆者細細品味其中的內容,說完即起身去繼續為照顧咖啡館而忙碌。
在慢慢閱讀了其中的幾頁後,深深吸引著筆者的注意力。裡面匯集了許多名人的手跡,有詩人留下的幾句即興詩句,有音樂家畫下的一些音符,還有藝術家勾畫的卡通或是隨筆。頓時令筆者有如沈浸在浪漫,崇高的文化洗禮中,而這家咖啡館就是一座高超的文化殿堂。
翻閱著每一頁,經歷了德國的文豪歌德,作曲家孟德爾頌和華格納,挪威的劇作家易卜生,以及英國浪漫派詩人拜倫和濟慈。似乎穿越在歷代文藝時空隧道中。尤其是對濟慈,幻想著在他最後的歲月裡,帶著沈重的病體從西班牙廣場石階邊的小屋跨過廣場,來到咖啡館休閒,是多麼的綺麗又是多麼的悲淒。
一直到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 ‘葛雷哥咖啡館’ 仍然是現代名人光顧的場所,英國王室的黛安娜公主,好萊塢明星伊莉莎白.泰勒 ,劇作家奧爾遜.威爾斯 (Orson Wells) 都曾在這裡駐足 , 美國狩獵水牛綽號為 ‘水牛比爾’ (Buffafo Bill 1846-1917)的好萊塢經紀人,也曾穿著印地安人羽毛服飾也在這座古老的咖啡館裡留下身影。
看完這本無價的集子,環顧四週,深為這家古老咖啡館因此而豎立起高尚的文化氛圍所傾倒。筆者以一個寂寂無名賣文度日的東方人,如同沐浴在古老文化的大海中,洗滌身上的庸俗污漬,從感動中寫下一篇篇不能登大雅之堂 ‘服裝表演’ 報導,目的只是用來換取充飢的麵包 。
美國演藝經紀人 Buffalo Bill 曾穿著印第安人服飾在咖啡館中留影
自離開羅馬後,幾乎隔不多久必然會重臨斯地,而每次一定會找時間到這座咖啡館小坐片刻,重溫往日的寫作樂趣。當年的那位女主人已交給了她的後人繼續經營。當筆者問起那本集子,意欲重溫舊夢時,從她的答覆中得到的僅僅是失落。因為她的家庭已經將它捐獻給羅馬博物館,作為文物永久的歸宿。
時光流逝,歲月如梭,轉眼已經是一個甲子的回憶。然而對 ‘葛雷哥咖啡館’ 的印象猶如昨日一般清新。正思念那位女主人的後裔是否仍然在經營著這家充滿歷史文化藝術的咖啡館,卻傳來一則令人心碎的消息。
原來這家咖啡館並不擁有自己的物業,而是按月支付租金來維持營業。這引起筆者的臆測和不解,自1760年開設以來,其中有可能數度易主,這麼一座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咖啡館,難道就沒有業主曾經有過購買物業一勞永逸的考慮。
這條大街是羅馬以出售名牌商鋪為主的商業中心,房租的高昂自是意料之中。諷刺的是,這條屬於意大利文化歷史的中心街道,業主並非意大利人,而是來自猶太族。據瞭解這位猶太商人在羅馬除了這棟商業大樓外,還擁有三座醫院。其財力之雄厚不言而喻。
‘葛雷哥咖啡館’ 的房租爭議從2017年即已開始,2019年10月23日租約到期,猶太業主要求從18000歐元月租,增加百分之七百到12萬的鉅額房租。這無異是逼迫具有歷史淵源的咖啡館除了歇業別無選擇。
由於咖啡館的歷史悠久,早已是羅馬政府 ‘文化遺產’ 部門的保護對象。迄今為止,雙方似乎仍在商議,或依舊處在糾纏不清的階段中。猶太人在歷史上遭受過意大利的歧視,到二次大戰時更達到難以生存的頂峰。猶太人猶如被軟禁般控制在一個定居點。如今猶太人已復國,而且有美國政府撐腰,意大利則因為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勾結成為戰敗國,受盡美國的控制和欺凌。猶太人是否藉此機會,對意大利施以報復就不得而知了。
作為一個文學研究者,對‘葛雷格咖啡館’的情誼也僅僅侷限在文化層次中,至於他們和猶太人之間的房租糾纏,除了羅馬政府斡旋之外,非局外人能妄加既無權也無力的議論。
唯一的期盼就是,希望這座承載著兩百多年歐洲文學,藝術和音樂的歷史遺跡,能夠繼續給後來的文化人士提供光臨的機會,以接力的氣勢,將此薪火代代相傳。
也許筆者再度落腳羅馬時,這座曾賦予筆者靈感和教誨的咖啡館,依然是人頭攢動,香氣四溢。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羅馬葛雷哥咖啡館的正門首
融入在咖啡裡的文學和音樂 (二) — 羅馬葛雷哥咖啡館 —
作者/劉敦仁
1960年生活在歐洲那段時光裡,最值得回憶的是羅馬的點點滴滴,其中尤為值得懷念的是羅馬市中心 ‘西班牙廣場’ 的崢嶸歲月。我幾乎每個星期都一定會出現在那裡。
‘西班牙廣場’ 是一個歷史的據點,從中央火車站搭乘地鐵兩站路即可到達。每年來自全球各地的遊客到達羅馬後,從來就沒有人會遺漏這個極具吸引人的景點。它擁有天主教和法國政壇許多錯綜複雜的歷史背景,也有膾炙人口的藝術遺產供人憑弔。
去羅馬的旅歐者,行前必須在心理上對當地的文化藝術遺跡要有一定的瞭解和認識,才能深入觀察並享受到旅遊的樂趣。否則僅手執相機,帶著 ‘本人到此一遊’的觀念 ,肯定一無所獲。
的確,行走在羅馬的大街小巷,可以說處處是歷史,一根柱,一塊磚都帶著無窮的文化痕跡。除去羅馬帝國的廢墟,或遺留下來的人獸搏鬥場,西方人到羅馬最為感悟的是遍佈大小廣場各異的雕塑。其中尤以十七世紀巴洛克造型著稱的雕塑家江.羅倫索. 貝里尼 (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1680) 的作品最受人景仰。這位受人景仰的藝術家名字,幾乎和羅馬城市融為一體。
西班牙廣場上貝裡尼父子創作的 “長船噴泉” 歷史名著
西班牙廣場上一座名為 ‘長船噴泉’ (Fontana della Barcaccia) 就是貝里尼在1627年和他父親彼艾特羅.貝里尼 (Pietro Bernini 1562-1629) 合作完成的不朽藝術傑作。貝里尼一生的成就不僅超越了他父親,而且是歐洲甚至國際上最為著稱的藝術家,
歐洲曾經有學者稱: ‘戲劇非莎士比亞莫屬,而雕塑則是貝里尼獨佔鰲頭!’ 這說明了貝里尼不僅是米開蘭基羅 (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 1475-1564) 的忠實繼承者,更有青出於藍的崇高地位。
義大利雕塑家貝裡尼為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內設計的華蓋
這兩位曠世奇才分別在翡冷翠及羅馬榮登藝術寶座。米開蘭基羅擁有文藝復興時代的先驅尊稱,貝里尼卻是巴洛克雕塑的奇才。雖然兩者之間相距逾百年,卻又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不過貝里尼較米開蘭基羅更為幸運,他得到當時的教宗Urban VIII 及樞機主教等宗教領袖的賞識,在羅馬藝術界為人稱羨。1508年米開蘭基羅在教宗久利烏斯 (Pope Julius) 的命令下,非常不情願地前往梵蒂岡教宗府邸內的西斯廷教堂 (Cappella Magna, 英文常翻譯為Chapel Sistine), 用四年的時間,在1512年完成天花板頂端的畫作。
沒有想到的是,25年之後,另一位教宗又命令米開蘭基羅設計該教堂祭台後面牆上畫作。他用了 ‘最後的審判’ (il Giudizio Universale) 從1536年開始,到1541年完成。
米開朗基羅在西斯廷教堂中繪製的 “最後的審判” 壁畫及教堂全景
由於筆者曾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新聞辦公室工作,有了職務的便利,憑藉出入證,輕鬆愉快地隨時進入到西斯廷教堂去瞻仰這幅傳世的藝術巨作。因為筆者和這幅作品還有一些千絲萬縷的情結。
當筆者在馬德里大學文學院攻讀時,其中有一必修科目為世界藝術史。教授是當時馬德里博拉多博物館 (Museo del Prado) 的副館長。教學時一絲不苟,嚴肅而認真。他給全班期終考時,在黑板上寫下 ‘el juicio final’ 三個字,只簡略地告訴全班兩百多學生: ‘兩個小時’,就走出了教室。
這個考題就是米開蘭基羅在西斯廷教堂的壁畫 ‘最後的審判’。要求學生們用自己的思考發揮。筆者絞盡腦汁完成了考試。接到教授通告,考試答案內容還可以,但不能通過,等九月開學前補考。
教授的這個提示結局是,整個暑假不敢外出,幾乎每天在西班牙國家圖書館和博拉多博物館度過,將一年學習過的所有歷史建築,雕塑和美術翻來覆去地複習。終於在補考時順利通過。筆者對這位教授不僅沒有抱怨,反而視為終身難忘的恩師。因為他的嚴格要求,使筆者在世界藝術史的學習上獲益匪淺。所以在梵蒂岡工作之暇,必定到西斯廷教堂,面對這幅名著沈思而緬懷學生時代艱辛和豐收交織的情趣。
貝里尼在一百年之後,同樣是受到教宗的任命,但他的重任遠超越米開蘭基羅。他成為聖彼得大教堂續建工程中的總建築設計師,為後人留下聖彼得大教堂中的不朽之作。他在祭台前聖彼得陵寢上方,設計了用四根螺旋狀鍍銅柱建造的華蓋,成為傳頌的經典之作。
這兩位傑出雕塑家不謀而合地分別完成了 ‘大衛’ (David) 雕塑。
米開蘭基羅的作品高5.17米,原來陳列在翡冷翠的市政大廳 (Palazzo Vecchio) 前廣場上。後來被移置到今天的 ‘藝術館’ (Galleria dell’accademia) 中,原地則豎立了一座複製品。
貝里尼的 ‘大衛’ 雕塑則保存在羅馬的 ‘博蓋塞別墅博物館’ (Villa Borgnese), 這座位在大公園裡的別墅,原來是西比奧尼樞機主教 (Cardinal Scipione) 的官邸,現為對外開放的博物館。貝里尼四座傳世的雕塑均保存在這座博物館中,其中一座即為 ‘大衛’。
貝裡尼在羅馬那沃納廣場上設計的 “四條河流噴泉”
羅馬還有多處公共場所陳列著貝里尼的作品:著名的那沃納廣場 (Piazza Navona) 即保存著一座在教宗Innovent X 委請下設計創作的 ‘四條河流的噴泉’ (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代表著世界上的四大洲:恆河代表亞洲,多瑙河代表歐洲,尼羅河代表非洲及銀河 (Rio de la Plata) 代表美洲。
位在巴爾貝尼利廣場 (Piazza Barberini) 的另一座貝里尼設計的噴泉 (Fontana Tritone) ,以及其他分散在各個廣場和建築中的藝術品,充分展現了貝里尼對羅馬的貢獻。所以有人曾如此的評論稱,貝里尼是和整個羅馬城市齊名的藝術家。
也許這樣的稱頌有點誇張,但自十七世紀以來,貝里尼在羅馬的藝術地位沒有人能望其項背,卻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凡是到 ‘西班牙廣場’ 參觀旅遊的客人,如一昧地專注於那一百三十多級的石階而忽視了貝里尼設計的 ‘長船噴泉’,就難免遭人譏為對羅馬‘無知’。
西班牙廣場的石階,左側的紅色小屋是英國浪漫派詩人濟慈最後彌留之處
‘西班牙廣場’ 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已增添不少歷史的故事和現代化的開拓。如石階的右邊一棟淺棕色的古老房舍,就是英國浪漫派詩人濟慈(John Keats 1795-1821) 的最後歸宿。他在英國患了肺結核,經朋友的建議到南方較溫暖的地方靜養,但為時已晚,到了羅馬後他已沈痾不起。現在這棟建築已成為紀念濟慈和他好友,也是同一時代的詩人雪萊 (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 的紀念館,裡面陳列有關他們二位的諸多歷史文物,包括濟慈的一束頭髮。
在1960年時代, ‘西班牙廣場’已發展為義大利著名服裝設計師的集中地,記憶中印象最深的是至今仍為意大利服裝設計的范倫蒂諾 (Valentino)。筆者為了謀生,經常要忙於到他們的服裝表演展廳拍攝照片,然後連同稿件發到台北及香港的服裝雜誌賺取稿費。
義大利名揚四海的服裝設計師范倫蒂諾在西班牙廣場上最新的旗艦店
為了不浪費時間,在拍攝結束後,立即到對面孔托狄大街 (Via Condotti) 上的 ‘葛雷哥咖啡館’ (Antico Caffe Greco) 要一杯濃咖啡,奮筆疾書完成稿件,然後到郵局寄出。
就此‘葛雷哥咖啡館’ 和筆者結下不解之緣,也是在羅馬光顧最多的咖啡館之一。這家創立於1760年的咖啡館,作為羅馬最古老的咖啡館當之無愧。它的創始人來自希臘,所以咖啡館的意大利名稱 ‘Greco’ 是 ‘希臘人’ 的意思,稱其為 ‘古老的希臘咖啡館’ 最是恰當。
筆者之所以選擇在這家古老的咖啡館撰稿,除了因為它的咖啡正宗外,它的環境十分優雅,內部裝飾一直保留有十八世紀巴洛克的風格,牆壁上繪製的油畫也為原先喝咖啡的場所增添不少藝術氛圍。創建人設計的咖啡桌都不大,但足以放置寫作材料,一疊稿紙,加上一隻圓珠筆。
在長期的光顧期間,漸漸地和咖啡館女主人相識,進而從交談中建立了友情。有一天,她見筆者似乎是在沈思,於是走了過來,將一本足足有一呎厚的綠色絲絨封面的‘書籍’ 放在咖啡桌上。然後和藹地敘述著,原來這是她家族經營咖啡館後一直流傳下來的紀念物。裡面都是曾光臨過咖啡館的著名文學家,藝術家,音樂家留下的痕跡。她建議筆者細細品味其中的內容,說完即起身去繼續為照顧咖啡館而忙碌。
在慢慢閱讀了其中的幾頁後,深深吸引著筆者的注意力。裡面匯集了許多名人的手跡,有詩人留下的幾句即興詩句,有音樂家畫下的一些音符,還有藝術家勾畫的卡通或是隨筆。頓時令筆者有如沈浸在浪漫,崇高的文化洗禮中,而這家咖啡館就是一座高超的文化殿堂。
翻閱著每一頁,經歷了德國的文豪歌德,作曲家孟德爾頌和華格納,挪威的劇作家易卜生,以及英國浪漫派詩人拜倫和濟慈。似乎穿越在歷代文藝時空隧道中。尤其是對濟慈,幻想著在他最後的歲月裡,帶著沈重的病體從西班牙廣場石階邊的小屋跨過廣場,來到咖啡館休閒,是多麼的綺麗又是多麼的悲淒。
一直到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 ‘葛雷哥咖啡館’ 仍然是現代名人光顧的場所,英國王室的黛安娜公主,好萊塢明星伊莉莎白.泰勒 ,劇作家奧爾遜.威爾斯 (Orson Wells) 都曾在這裡駐足 , 美國狩獵水牛綽號為 ‘水牛比爾’ (Buffafo Bill 1846-1917)的好萊塢經紀人,也曾穿著印地安人羽毛服飾也在這座古老的咖啡館裡留下身影。
看完這本無價的集子,環顧四週,深為這家古老咖啡館因此而豎立起高尚的文化氛圍所傾倒。筆者以一個寂寂無名賣文度日的東方人,如同沐浴在古老文化的大海中,洗滌身上的庸俗污漬,從感動中寫下一篇篇不能登大雅之堂 ‘服裝表演’ 報導,目的只是用來換取充飢的麵包 。
美國演藝經紀人 Buffalo Bill 曾穿著印第安人服飾在咖啡館中留影
自離開羅馬後,幾乎隔不多久必然會重臨斯地,而每次一定會找時間到這座咖啡館小坐片刻,重溫往日的寫作樂趣。當年的那位女主人已交給了她的後人繼續經營。當筆者問起那本集子,意欲重溫舊夢時,從她的答覆中得到的僅僅是失落。因為她的家庭已經將它捐獻給羅馬博物館,作為文物永久的歸宿。
時光流逝,歲月如梭,轉眼已經是一個甲子的回憶。然而對 ‘葛雷哥咖啡館’ 的印象猶如昨日一般清新。正思念那位女主人的後裔是否仍然在經營著這家充滿歷史文化藝術的咖啡館,卻傳來一則令人心碎的消息。
原來這家咖啡館並不擁有自己的物業,而是按月支付租金來維持營業。這引起筆者的臆測和不解,自1760年開設以來,其中有可能數度易主,這麼一座擁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咖啡館,難道就沒有業主曾經有過購買物業一勞永逸的考慮。
這條大街是羅馬以出售名牌商鋪為主的商業中心,房租的高昂自是意料之中。諷刺的是,這條屬於意大利文化歷史的中心街道,業主並非意大利人,而是來自猶太族。據瞭解這位猶太商人在羅馬除了這棟商業大樓外,還擁有三座醫院。其財力之雄厚不言而喻。
‘葛雷哥咖啡館’ 的房租爭議從2017年即已開始,2019年10月23日租約到期,猶太業主要求從18000歐元月租,增加百分之七百到12萬的鉅額房租。這無異是逼迫具有歷史淵源的咖啡館除了歇業別無選擇。
由於咖啡館的歷史悠久,早已是羅馬政府 ‘文化遺產’ 部門的保護對象。迄今為止,雙方似乎仍在商議,或依舊處在糾纏不清的階段中。猶太人在歷史上遭受過意大利的歧視,到二次大戰時更達到難以生存的頂峰。猶太人猶如被軟禁般控制在一個定居點。如今猶太人已復國,而且有美國政府撐腰,意大利則因為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勾結成為戰敗國,受盡美國的控制和欺凌。猶太人是否藉此機會,對意大利施以報復就不得而知了。
作為一個文學研究者,對‘葛雷格咖啡館’的情誼也僅僅侷限在文化層次中,至於他們和猶太人之間的房租糾纏,除了羅馬政府斡旋之外,非局外人能妄加既無權也無力的議論。
唯一的期盼就是,希望這座承載著兩百多年歐洲文學,藝術和音樂的歷史遺跡,能夠繼續給後來的文化人士提供光臨的機會,以接力的氣勢,將此薪火代代相傳。
也許筆者再度落腳羅馬時,這座曾賦予筆者靈感和教誨的咖啡館,依然是人頭攢動,香氣四溢。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