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萬欽透視歷史》再看美國1800年大選的憲政危機:傑佛遜、亞當斯和漢彌爾頓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戴萬欽透視歷史》再看美國1800年大選的憲政危機:傑佛遜、亞當斯和漢彌爾頓
2020-10-09 17:43:00
A+
A
A-

1800年大選美國度過一段憲政危機,是民主政治發展史上一頁美事,值得追述。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每一種意見不同,都不是原則的不同,⋯⋯我們的名字各異,但是我們是信奉同樣原則的弟兄,⋯⋯我們都是共和黨人,我們也都是聯邦黨人。」

傑佛遜在1801年3月首度當選總統的就職演說中,作了如上垂諸後世的感言和期待。

這位美國獨立宣言首要執筆者,是因為美國方才度過一段驚恐的憲政施行危機,所以誠摯表達感恩,並希望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美國總統大選的競爭,現在又是波浪濤天。川普總統在染疫之前,於9月30日在和拜登的電視轉播辯論中,持續質疑郵寄選票的防弊力。川普且再度拒絕承諾在大選開票落敗時,便會坦然認輸,而展開政權和平移轉。

今年真是美國一個少見的混亂選舉年。事實上,美國在1800年總統大選中曾經遭逢憲政危機挑戰,憂心時局人士甚至擔憂危機拖延惡化,會引爆內戰。

聯邦黨人亞當斯和漢彌爾頓

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和傑佛遜,都是美國光芒燦爛的開國元勳。亞當斯在美國1789年完成立憲後,即出馬和喬治•華盛頓等人角逐總統職位,因獲得第二高票,乃出任副總統。

亞當斯後來在1797年出任總統。他的父親原來期望他作神學家或是牧師。而亞當斯認為以他的資質,從事教派的義理辯論,不如適性作一名律師。

亞當斯、華盛頓和擔任財政部長的另一位開國元勳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都是聯邦黨人(Federalists)。他們都主張美利堅合衆國,必須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

漢彌爾頓深為華盛頓所倚重,他是華盛頓在軍中的副官。漢彌爾頓是聯邦黨運作的靈魂人物。他的思想比較接近霍布斯,他擁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他開創出「漢彌爾頓主義」(Hamiltonianism)。他有民族主義色彩,也喜歡都市化,但是對人道主義的熱情較低。

傑佛遜領導民主•共和黨

出身維吉尼亞的傑佛遜,一向主張突顯各州在聯邦體制下的權利。他在開國後出任美國首位國務卿。他在1796年和亞當斯角逐總統,但是得票數在候選人中只是第二高,乃擔任副總統。

傑佛遜是民主•共和(Democratic-Republican)黨的精神領袖。民主•共和黨和聯邦黨在國務及州務上都分庭抗禮,創下美國兩黨政治的雛型。民主•共和黨,自稱為共和黨,但是聯邦黨則喜稱其為民主黨。

傑佛遜對人性較為樂觀,他是洛克思想的追隨者,重視自然法及自然權利,比較相信人民有管理自己的能力。

傑佛遜所領導的民主•共和黨,後來發展為今天的民主黨。而林肯則是美國共和黨的創立者。

亞當斯腹背受敵

聯邦黨在1800年再度提名亞當斯競選總統,另提名平克尼(Charles Cotesworth Pinckney)競選副總統。

亞當斯一度無意尋求競選連任。但是,他又不願意見到治國理念大為不同的傑佛遜當選總統。

傑佛遜其實是少有能讓亞當斯尊重而不持蔑視態度的政治人物。

而和亞當斯同屬聯邦黨的漢彌爾頓,在亞當斯當選總統前,便已經和他有過政見爭執。漢彌爾頓在聯邦黨內的盟友,在1800年暗地裡希望平克尼,能夠在選票上壓倒亞當斯而成為總統。

亞當斯在大選中,的確是腹背受敵。漢彌爾頓在大選前,便曾撰寫小冊子,批評他個性古怪又缺乏判斷力,認為他不適任總統。

漢彌爾頓的措詞辛辣,也遭到批評形同政治自殺。漢彌爾頓原意只在聯邦黨內領導階層中散發小冊子,未料到小冊子落到民主•共和黨的柏爾(Aaron Burr)手中,立即廣為流傳。

柏爾是美利堅最負盛名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的外孫,普林斯頓大學是柏爾父親創辦的。柏爾在1796年就是傑佛遜競選總統的搭檔,而柏爾和漢彌爾頓,在紐約是政治宿敵。

聯邦黨壓制言論自由引發反彈

兩大政黨在大選中的交鋒,出現熾烈的詆毀和謾罵。亞當斯在選戰中被貶責為是專制獨裁者,是英國王權政治卑屈的崇拜者。

亞當斯在1800年大選時,被抨擊的最大缺點是,先前他和聯邦黨主控下的國會,通過四個備受爭議的法案。其中一個法案是,授權總統可以驅逐任何危險的外僑出境。而又有一個法案規定,總統在戰爭期間得以行政命令將外僑遞解出境或者囚禁。

尤其,聯邦黨在1798年主導通過了反煽動叛亂法案(The Sedition Act),規定任何圖謀反抗政府合法措施的行為,甚至只是批評政府官員,都可作為重罪論處。那是壓制言論自由的。

而傑佛遜則被指控為雅各賓恐怖主義者、無神論者和法國的間諜。在新英格蘭地區,傑佛遜甚至被譴責是無政府主義者。

傑佛遜生具擁抱群眾的天份,他的政治主張獲得小農、工匠和小生意人的支持。他一直主張「有限政府」(limited government)。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支持傑佛遜批判聯邦黨。

粗糙的總統選舉辦法

以今日的眼光看,美國那時候的總統選舉制度,是笨拙粗糙的,未周全思慮到政黨政治的需要。

那時的大選制度並非普選。選舉代表人中,有一半是由州議會逕自選出,所以總統候選人不必逐州舉辦大型造勢活動。

美國憲法第2條規定:各州選出的選舉代表人,每人可以投票支持兩名候選人,而且選票並不區分總統候選人與副總統候選人。能夠獲票超過半數,又是最高票的候選人,即當選總統。

而如果不只一人獲過半數選票,且他們又是票數相同,便得交由聯邦眾議院繼續票決。每一州代表團可以投一張選票,得到超過半數州支持的候選人,即當選總統。以上的設計,有可能造成最後在衆議院中,仍然是由同黨的候選人爭奪總統寶座。

柏爾當仁不讓的意外僵局

那一年,民主•共和黨在全國共選上73名選舉代表人,而聯邦黨則選上65名選舉代表人。民主•共和黨原先的策略是,自己的選舉代表人中,必須有一位棄權不投給柏爾。

所以,亞當斯只得到65張選舉人票支持,即告落選。但是民主•共和黨竟然操作失利,造成傑佛遜和柏爾意外出現同票,各自得到73張選舉人票,遂必須轉交由衆議院票決。

衆議院乃在1801年2月11日投票。依規定,當選者必須在16個州中獲得過半數的支持,也就是至少須得到9州支持。第一次投票時,16個州中,傑佛遜獲得8州支持,柏爾得到6州。而佛蒙特和馬里蘭兩州的眾議員,則未能作出決定。

結果,衆議院在連續7天中投票35次,都不能突破僵局。

當時,衆議院已經跛腳。若干聯邦黨的衆議員,認為柏爾並不是原則堅強的理論家,偏愛讓柏爾出線。柏爾本人則從未鬆口説,如果是由他選上,便會讓賢。

在僵持中,傑佛遜承諾海軍造艦計劃不變,且聯邦黨人在聯邦政府中仍然可以擔任次要高職位。

最後,漢彌爾頓介入而打破了僵局,化解了那場憲政危機。漢彌爾頓説服聯邦黨籍代表佛蒙特及馬里蘭兩州的三名衆議員,在決定州代表票意向的投票中,以投下空白票棄權。如此即是逕由代表兩州的民主•共和黨籍的衆議員,投票決定州投票權的意向。

結果,兩州2月17日在衆議院第36次投票中支持傑佛遜。傑佛遜共得到10個州的支持,柏爾得到4州,另2州決定不投票。

其實,聯邦黨在衆議院內及輿論上,都大抵展現出以國家大局為重的自制作為。聯邦黨接受敗陣,並選擇放手。

傑佛遜被衆議院選為總統,算是漢彌爾頓投身政海的又一傑作。

高度焦慮的氣氛,一度彌漫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民兵,甚至宣稱要進兵華府。聯邦政府是在1800年春天完成遷入華府。

傑佛遜的平民化就職典禮

傑佛遜3月4日的就職典禮,也是新首都華府的第一次總統就職典禮。傑佛遜採用樸實無華的原則,不再繼續貴族氣息的排場。

傑佛遜在就職演說中,既呼籲美國人民和衷共濟,也強調美國需要的是「睿智而簡樸的政府」。他重申美國「文官權力高於軍權」的原則。

結論

傑佛遜擔任總統兩任後退休。他以傑佛遜主義(Jeffersonianism)名垂後世。

他和原好友兼政敵亞當斯,到了晚年尤其前嫌盡棄,經常書信往還,討論家庭、人生、社會和政治問題。兩人的書信集,收錄1777年到1826年的筆談,是超越黨派之爭的一段佳話。到如今仍然一再再版,頗值得翻閱。

巧合的是,兩大巨擘居然都是在1826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當天高壽辭世。兩人殞落之日,正是美國1776年獨立的50周年纪念日。兩人降世,非比尋常。

傑佛遜在1804年並未再找柏爾作為連任搭檔。柏爾想改投效聯邦黨而競選紐約州長,漢彌爾頓阻撓他如願,柏爾乃以漢彌爾頓涉及毀謗名譽為由,找他決鬥。

結果,漢彌爾頓命喪柏爾槍下。不少美國人民深痛悼念,宛如俄羅斯天才絕頂詩人普希金,亡於決鬥。漢彌爾頓死時身無蓄財,清廉自持出人意料。

美國在1804年通過憲法第12條修正案,明文規定總統候選人與副總統候選人必須分開票選。

政治總是充斥鈎心鬥角的。美國能夠克服1800年大選的憲政危機,的確算是世界民主政治發展史的一頁美事。

這其中,是存有正面良性啟示的!

 

 

 

 

 

1800年大選美國度過一段憲政危機,是民主政治發展史上一頁美事,值得追述。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每一種意見不同,都不是原則的不同,⋯⋯我們的名字各異,但是我們是信奉同樣原則的弟兄,⋯⋯我們都是共和黨人,我們也都是聯邦黨人。」

傑佛遜在1801年3月首度當選總統的就職演說中,作了如上垂諸後世的感言和期待。

這位美國獨立宣言首要執筆者,是因為美國方才度過一段驚恐的憲政施行危機,所以誠摯表達感恩,並希望增強國家的凝聚力。

美國總統大選的競爭,現在又是波浪濤天。川普總統在染疫之前,於9月30日在和拜登的電視轉播辯論中,持續質疑郵寄選票的防弊力。川普且再度拒絕承諾在大選開票落敗時,便會坦然認輸,而展開政權和平移轉。

今年真是美國一個少見的混亂選舉年。事實上,美國在1800年總統大選中曾經遭逢憲政危機挑戰,憂心時局人士甚至擔憂危機拖延惡化,會引爆內戰。

聯邦黨人亞當斯和漢彌爾頓

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和傑佛遜,都是美國光芒燦爛的開國元勳。亞當斯在美國1789年完成立憲後,即出馬和喬治•華盛頓等人角逐總統職位,因獲得第二高票,乃出任副總統。

亞當斯後來在1797年出任總統。他的父親原來期望他作神學家或是牧師。而亞當斯認為以他的資質,從事教派的義理辯論,不如適性作一名律師。

亞當斯、華盛頓和擔任財政部長的另一位開國元勳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都是聯邦黨人(Federalists)。他們都主張美利堅合衆國,必須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

漢彌爾頓深為華盛頓所倚重,他是華盛頓在軍中的副官。漢彌爾頓是聯邦黨運作的靈魂人物。他的思想比較接近霍布斯,他擁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他開創出「漢彌爾頓主義」(Hamiltonianism)。他有民族主義色彩,也喜歡都市化,但是對人道主義的熱情較低。

傑佛遜領導民主•共和黨

出身維吉尼亞的傑佛遜,一向主張突顯各州在聯邦體制下的權利。他在開國後出任美國首位國務卿。他在1796年和亞當斯角逐總統,但是得票數在候選人中只是第二高,乃擔任副總統。

傑佛遜是民主•共和(Democratic-Republican)黨的精神領袖。民主•共和黨和聯邦黨在國務及州務上都分庭抗禮,創下美國兩黨政治的雛型。民主•共和黨,自稱為共和黨,但是聯邦黨則喜稱其為民主黨。

傑佛遜對人性較為樂觀,他是洛克思想的追隨者,重視自然法及自然權利,比較相信人民有管理自己的能力。

傑佛遜所領導的民主•共和黨,後來發展為今天的民主黨。而林肯則是美國共和黨的創立者。

亞當斯腹背受敵

聯邦黨在1800年再度提名亞當斯競選總統,另提名平克尼(Charles Cotesworth Pinckney)競選副總統。

亞當斯一度無意尋求競選連任。但是,他又不願意見到治國理念大為不同的傑佛遜當選總統。

傑佛遜其實是少有能讓亞當斯尊重而不持蔑視態度的政治人物。

而和亞當斯同屬聯邦黨的漢彌爾頓,在亞當斯當選總統前,便已經和他有過政見爭執。漢彌爾頓在聯邦黨內的盟友,在1800年暗地裡希望平克尼,能夠在選票上壓倒亞當斯而成為總統。

亞當斯在大選中,的確是腹背受敵。漢彌爾頓在大選前,便曾撰寫小冊子,批評他個性古怪又缺乏判斷力,認為他不適任總統。

漢彌爾頓的措詞辛辣,也遭到批評形同政治自殺。漢彌爾頓原意只在聯邦黨內領導階層中散發小冊子,未料到小冊子落到民主•共和黨的柏爾(Aaron Burr)手中,立即廣為流傳。

柏爾是美利堅最負盛名神學家愛德華茲(Jonathan Edwards)的外孫,普林斯頓大學是柏爾父親創辦的。柏爾在1796年就是傑佛遜競選總統的搭檔,而柏爾和漢彌爾頓,在紐約是政治宿敵。

聯邦黨壓制言論自由引發反彈

兩大政黨在大選中的交鋒,出現熾烈的詆毀和謾罵。亞當斯在選戰中被貶責為是專制獨裁者,是英國王權政治卑屈的崇拜者。

亞當斯在1800年大選時,被抨擊的最大缺點是,先前他和聯邦黨主控下的國會,通過四個備受爭議的法案。其中一個法案是,授權總統可以驅逐任何危險的外僑出境。而又有一個法案規定,總統在戰爭期間得以行政命令將外僑遞解出境或者囚禁。

尤其,聯邦黨在1798年主導通過了反煽動叛亂法案(The Sedition Act),規定任何圖謀反抗政府合法措施的行為,甚至只是批評政府官員,都可作為重罪論處。那是壓制言論自由的。

而傑佛遜則被指控為雅各賓恐怖主義者、無神論者和法國的間諜。在新英格蘭地區,傑佛遜甚至被譴責是無政府主義者。

傑佛遜生具擁抱群眾的天份,他的政治主張獲得小農、工匠和小生意人的支持。他一直主張「有限政府」(limited government)。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支持傑佛遜批判聯邦黨。

粗糙的總統選舉辦法

以今日的眼光看,美國那時候的總統選舉制度,是笨拙粗糙的,未周全思慮到政黨政治的需要。

那時的大選制度並非普選。選舉代表人中,有一半是由州議會逕自選出,所以總統候選人不必逐州舉辦大型造勢活動。

美國憲法第2條規定:各州選出的選舉代表人,每人可以投票支持兩名候選人,而且選票並不區分總統候選人與副總統候選人。能夠獲票超過半數,又是最高票的候選人,即當選總統。

而如果不只一人獲過半數選票,且他們又是票數相同,便得交由聯邦眾議院繼續票決。每一州代表團可以投一張選票,得到超過半數州支持的候選人,即當選總統。以上的設計,有可能造成最後在衆議院中,仍然是由同黨的候選人爭奪總統寶座。

柏爾當仁不讓的意外僵局

那一年,民主•共和黨在全國共選上73名選舉代表人,而聯邦黨則選上65名選舉代表人。民主•共和黨原先的策略是,自己的選舉代表人中,必須有一位棄權不投給柏爾。

所以,亞當斯只得到65張選舉人票支持,即告落選。但是民主•共和黨竟然操作失利,造成傑佛遜和柏爾意外出現同票,各自得到73張選舉人票,遂必須轉交由衆議院票決。

衆議院乃在1801年2月11日投票。依規定,當選者必須在16個州中獲得過半數的支持,也就是至少須得到9州支持。第一次投票時,16個州中,傑佛遜獲得8州支持,柏爾得到6州。而佛蒙特和馬里蘭兩州的眾議員,則未能作出決定。

結果,衆議院在連續7天中投票35次,都不能突破僵局。

當時,衆議院已經跛腳。若干聯邦黨的衆議員,認為柏爾並不是原則堅強的理論家,偏愛讓柏爾出線。柏爾本人則從未鬆口説,如果是由他選上,便會讓賢。

在僵持中,傑佛遜承諾海軍造艦計劃不變,且聯邦黨人在聯邦政府中仍然可以擔任次要高職位。

最後,漢彌爾頓介入而打破了僵局,化解了那場憲政危機。漢彌爾頓説服聯邦黨籍代表佛蒙特及馬里蘭兩州的三名衆議員,在決定州代表票意向的投票中,以投下空白票棄權。如此即是逕由代表兩州的民主•共和黨籍的衆議員,投票決定州投票權的意向。

結果,兩州2月17日在衆議院第36次投票中支持傑佛遜。傑佛遜共得到10個州的支持,柏爾得到4州,另2州決定不投票。

其實,聯邦黨在衆議院內及輿論上,都大抵展現出以國家大局為重的自制作為。聯邦黨接受敗陣,並選擇放手。

傑佛遜被衆議院選為總統,算是漢彌爾頓投身政海的又一傑作。

高度焦慮的氣氛,一度彌漫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民兵,甚至宣稱要進兵華府。聯邦政府是在1800年春天完成遷入華府。

傑佛遜的平民化就職典禮

傑佛遜3月4日的就職典禮,也是新首都華府的第一次總統就職典禮。傑佛遜採用樸實無華的原則,不再繼續貴族氣息的排場。

傑佛遜在就職演說中,既呼籲美國人民和衷共濟,也強調美國需要的是「睿智而簡樸的政府」。他重申美國「文官權力高於軍權」的原則。

結論

傑佛遜擔任總統兩任後退休。他以傑佛遜主義(Jeffersonianism)名垂後世。

他和原好友兼政敵亞當斯,到了晚年尤其前嫌盡棄,經常書信往還,討論家庭、人生、社會和政治問題。兩人的書信集,收錄1777年到1826年的筆談,是超越黨派之爭的一段佳話。到如今仍然一再再版,頗值得翻閱。

巧合的是,兩大巨擘居然都是在1826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當天高壽辭世。兩人殞落之日,正是美國1776年獨立的50周年纪念日。兩人降世,非比尋常。

傑佛遜在1804年並未再找柏爾作為連任搭檔。柏爾想改投效聯邦黨而競選紐約州長,漢彌爾頓阻撓他如願,柏爾乃以漢彌爾頓涉及毀謗名譽為由,找他決鬥。

結果,漢彌爾頓命喪柏爾槍下。不少美國人民深痛悼念,宛如俄羅斯天才絕頂詩人普希金,亡於決鬥。漢彌爾頓死時身無蓄財,清廉自持出人意料。

美國在1804年通過憲法第12條修正案,明文規定總統候選人與副總統候選人必須分開票選。

政治總是充斥鈎心鬥角的。美國能夠克服1800年大選的憲政危機,的確算是世界民主政治發展史的一頁美事。

這其中,是存有正面良性啟示的!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