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珀感懷隨筆》 為什麼戴口罩這麼簡單的事,美國人做不到?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王惠珀感懷隨筆》 為什麼戴口罩這麼簡單的事,美國人做不到?
2020-10-09 17:00:00
A+
A
A-

總統候選人辯論會漫畫 (取自網路)。

 

為什麼戴口罩這麼簡單的事美國人做不到?  

 

作者/王惠珀

 

《自由的代價》

 

9月29日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上,川普嘲笑Biden隨時隨地戴著他那又黑又大的口罩。三天後,川普及他身邊10人都被檢出染疫。媒體追溯回去,這些人都參加了9月26日他在白宮玫瑰園提名大法官Amy Barrett的聚會,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戴口罩,沒有保持距離。

白宮前Rose Garden的聚會(取自ABC News)。

 

報應可來得真快。

 

二十年來,台灣的價值觀變了,不喜歡道德說,咱們就不談道德。鄙視歷史,咱們就不談歷史。有世代矛盾,咱們就不說教。且來談談報應,看美國,想台灣,口罩的故事告訴我們,民主自由不是萬靈丹,歷史(文化、民族性)才是人類的導師

 

不自由勿寧死

口罩看似微不足道,它可是牽涉到親情、社交、經濟、教育、信仰等反映社會價值觀的大議題,也牽涉到國家公共事務治理的實務大事。

 

在美國,「言論、信仰、免於匱乏、免於恐懼」的四大自由不容被侵犯。筆者認為「不自由勿寧死」的信念與公共事務(秩序)治理有著本質上的矛盾,是美國疫情壓不下來的原因之一。以維護己權(利己)為出發點的資本主義,其「社會福祉不及於全民」是原因之二。

 

《維護己權 vs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捍衛個人自由是維護己權的尚方寶劍,形成民主社會自我為中心的核心價值。所以川普可以拒絕專家意見,拒絕遵循疾病管制局(CDC)的新冠疫情防治指引:「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不群聚」,因為這不符合他選民「不自由勿寧死」的信仰。所以CDC的指引也只是「指引」,不是「規定」。所以美國人不會,也不必為別人戴口罩。這樣的社會,壓得住疫情才怪。

 

美國也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誨: Whatever is hurtful to you, do not do to any other person (The  Mosaic law),只是這理念及訴求,在維護己權的社會中,很難彰顯。半年前Sanders及Warren在民主黨提名總統賽中出局,因為他們的social justice訴求(社會正義,利他),被視為左派、社會主義、牛鬼蛇神。

1961年Saturday Evening Post封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者攝於Norman Rockwell Museum)。

 

問題是,當災難來臨時,公共事務的治理需有一套規範來維持秩序降低亂度。當利己扯上公共利益時,問題就出來了。強迫戴口罩算不算侵犯人權?不戴口罩而傳播Covid-19,算不算侵犯別人的人權?這樣的思辨把口罩逼到「只有我想保護自己時,才戴口罩」的死胡同裡了。如今,這樣的民主,正在修理美國。

 

民主自由不是萬靈丹

針對國家治理,《地球是平的》作者Thomas L. Friedman在北京奧運(2008年)閉幕後,回美國的飛機上寫下述說中美印象的《A Biblical Seven Years》,發表於紐約時報。他回首過去七年中國如何埋頭於國家治理,進行基礎建設,沒有敵人。而美國如何沉醉於自由民主,干涉他國內政,窮兵黷武。文中作者對自由民主與國家治理的正負面關聯性,多所檢討。如今再讀一遍,可感受美國知識份子的焦慮,不勝唏噓。  

 

大前研一出版《美國再見》論華爾街經濟時(2006年)說:「主流不一定是對的」,三年後華爾街金融風暴起,證明大前研一是對的。十五年後的今天,看川普的國家治理,帶頭讓自由無限上綱,社會秩序也像自由落體般墜落。

大前研一2006年出版《美國再見》

 

我也覺得,主流不一定是對的。台灣扛著「民主自由」的神主牌,其實未深思自由無限上綱的後遺症。很多人不認同太陽花運動,自責「我們沒有把學生教好」,因為「自由不該沒有尺度,民主不能沒有規範」。如今,美國的疫情之亂可為借鏡,它反映了民主自由不是萬靈丹。不該盲目的崇拜美國,它跳海的時候,台灣可別跟著跳。

不可迷信民主(圖/作者提供)。

 

《利他之後才能利己》

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戰亂,養出「護他才能護己」的憂患意識,因此群體意識早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宋朝范仲淹針貶政壇腐敗亂象,得罪權貴而遭貶,其友人梅堯臣寫了首《靈烏賦》,希望他學鳳凰報喜,不要學烏鴉報凶。范仲淹以同樣題目回應:「…憂於未形 恐於未熾,…先天下之憂而憂,…且習靈烏,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胡適說,范仲淹的《靈烏賦》是中國版的言論自由,比派屈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寧死」還早了七百多年。筆者則認為,范仲淹在為社會正義發聲,這「利他」的思想層次更高於個人的言論自由。

 

從東西文化差異很容易看得出來,儒家思想「士,有所為,有所不為」奠定了以溫良恭儉讓為典範的「利他」教化。身懷中華文化的人,很難跳出這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框架及境界(美德)。這種文化與「不自由勿寧死」的信仰,有一定程度的距離。也就是說,它奠定了東方社會在公共事務治理上,有比西方自由民主社會更容易的實踐性。西方的自由民主哪能與中華文化的憂患意識相比呢?  

 

社會主義式的國家治理

於是,在新冠疫情防治上,中國及台灣都交出了傲人的成績。個人認為可歸因於: (1)文化: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集權式的國家治理;(3)美德:全民「利他之後才能利己」的公民意識。

 

中共令出必行,武漢疫情爆發之後的全國「群防群治」及「聯防聯控」,將公共衛生能量完全發揮,快速控制疫情。

 

台灣全民納保,強制保險成為規範遊戲規則的尚方寶劍。在健保照顧的誘因下,人民乖乖排隊買口罩、戴口罩。台灣人在享受著生命及安全受保障的時候,真的該省思這樣的集權式國家治理與中國無異,社會主義並非牛鬼蛇神,有其優勢一面。人民要的是安和樂利,不是仇恨頃軋(例如香港之亂、台灣之憂),不必被政客的傲慢與偏見(反共、仇共)牽著鼻子走,與對岸一刀切。

  

結論

川普嘲笑中國,歧視中國。但是他掌理的社會,個人自由無限上綱,社會亂成一團,應了春秋左傳「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而中華文化「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中庸之道,可是千古流芳,放諸四海而皆準。

 

如果不喜歡中國古諺,那麼台諺「人不照天理,天不照甲子」的報應說,嘛也通。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      

 

總統候選人辯論會漫畫 (取自網路)。

 

為什麼戴口罩這麼簡單的事美國人做不到?  

 

作者/王惠珀

 

《自由的代價》

 

9月29日總統候選人辯論會上,川普嘲笑Biden隨時隨地戴著他那又黑又大的口罩。三天後,川普及他身邊10人都被檢出染疫。媒體追溯回去,這些人都參加了9月26日他在白宮玫瑰園提名大法官Amy Barrett的聚會,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戴口罩,沒有保持距離。

白宮前Rose Garden的聚會(取自ABC News)。

 

報應可來得真快。

 

二十年來,台灣的價值觀變了,不喜歡道德說,咱們就不談道德。鄙視歷史,咱們就不談歷史。有世代矛盾,咱們就不說教。且來談談報應,看美國,想台灣,口罩的故事告訴我們,民主自由不是萬靈丹,歷史(文化、民族性)才是人類的導師

 

不自由勿寧死

口罩看似微不足道,它可是牽涉到親情、社交、經濟、教育、信仰等反映社會價值觀的大議題,也牽涉到國家公共事務治理的實務大事。

 

在美國,「言論、信仰、免於匱乏、免於恐懼」的四大自由不容被侵犯。筆者認為「不自由勿寧死」的信念與公共事務(秩序)治理有著本質上的矛盾,是美國疫情壓不下來的原因之一。以維護己權(利己)為出發點的資本主義,其「社會福祉不及於全民」是原因之二。

 

《維護己權 vs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捍衛個人自由是維護己權的尚方寶劍,形成民主社會自我為中心的核心價值。所以川普可以拒絕專家意見,拒絕遵循疾病管制局(CDC)的新冠疫情防治指引:「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不群聚」,因為這不符合他選民「不自由勿寧死」的信仰。所以CDC的指引也只是「指引」,不是「規定」。所以美國人不會,也不必為別人戴口罩。這樣的社會,壓得住疫情才怪。

 

美國也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教誨: Whatever is hurtful to you, do not do to any other person (The  Mosaic law),只是這理念及訴求,在維護己權的社會中,很難彰顯。半年前Sanders及Warren在民主黨提名總統賽中出局,因為他們的social justice訴求(社會正義,利他),被視為左派、社會主義、牛鬼蛇神。

1961年Saturday Evening Post封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作者攝於Norman Rockwell Museum)。

 

問題是,當災難來臨時,公共事務的治理需有一套規範來維持秩序降低亂度。當利己扯上公共利益時,問題就出來了。強迫戴口罩算不算侵犯人權?不戴口罩而傳播Covid-19,算不算侵犯別人的人權?這樣的思辨把口罩逼到「只有我想保護自己時,才戴口罩」的死胡同裡了。如今,這樣的民主,正在修理美國。

 

民主自由不是萬靈丹

針對國家治理,《地球是平的》作者Thomas L. Friedman在北京奧運(2008年)閉幕後,回美國的飛機上寫下述說中美印象的《A Biblical Seven Years》,發表於紐約時報。他回首過去七年中國如何埋頭於國家治理,進行基礎建設,沒有敵人。而美國如何沉醉於自由民主,干涉他國內政,窮兵黷武。文中作者對自由民主與國家治理的正負面關聯性,多所檢討。如今再讀一遍,可感受美國知識份子的焦慮,不勝唏噓。  

 

大前研一出版《美國再見》論華爾街經濟時(2006年)說:「主流不一定是對的」,三年後華爾街金融風暴起,證明大前研一是對的。十五年後的今天,看川普的國家治理,帶頭讓自由無限上綱,社會秩序也像自由落體般墜落。

大前研一2006年出版《美國再見》

 

我也覺得,主流不一定是對的。台灣扛著「民主自由」的神主牌,其實未深思自由無限上綱的後遺症。很多人不認同太陽花運動,自責「我們沒有把學生教好」,因為「自由不該沒有尺度,民主不能沒有規範」。如今,美國的疫情之亂可為借鏡,它反映了民主自由不是萬靈丹。不該盲目的崇拜美國,它跳海的時候,台灣可別跟著跳。

不可迷信民主(圖/作者提供)。

 

《利他之後才能利己》

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戰亂,養出「護他才能護己」的憂患意識,因此群體意識早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宋朝范仲淹針貶政壇腐敗亂象,得罪權貴而遭貶,其友人梅堯臣寫了首《靈烏賦》,希望他學鳳凰報喜,不要學烏鴉報凶。范仲淹以同樣題目回應:「…憂於未形 恐於未熾,…先天下之憂而憂,…且習靈烏,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胡適說,范仲淹的《靈烏賦》是中國版的言論自由,比派屈克·亨利的「不自由毋寧死」還早了七百多年。筆者則認為,范仲淹在為社會正義發聲,這「利他」的思想層次更高於個人的言論自由。

 

從東西文化差異很容易看得出來,儒家思想「士,有所為,有所不為」奠定了以溫良恭儉讓為典範的「利他」教化。身懷中華文化的人,很難跳出這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框架及境界(美德)。這種文化與「不自由勿寧死」的信仰,有一定程度的距離。也就是說,它奠定了東方社會在公共事務治理上,有比西方自由民主社會更容易的實踐性。西方的自由民主哪能與中華文化的憂患意識相比呢?  

 

社會主義式的國家治理

於是,在新冠疫情防治上,中國及台灣都交出了傲人的成績。個人認為可歸因於: (1)文化: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集權式的國家治理;(3)美德:全民「利他之後才能利己」的公民意識。

 

中共令出必行,武漢疫情爆發之後的全國「群防群治」及「聯防聯控」,將公共衛生能量完全發揮,快速控制疫情。

 

台灣全民納保,強制保險成為規範遊戲規則的尚方寶劍。在健保照顧的誘因下,人民乖乖排隊買口罩、戴口罩。台灣人在享受著生命及安全受保障的時候,真的該省思這樣的集權式國家治理與中國無異,社會主義並非牛鬼蛇神,有其優勢一面。人民要的是安和樂利,不是仇恨頃軋(例如香港之亂、台灣之憂),不必被政客的傲慢與偏見(反共、仇共)牽著鼻子走,與對岸一刀切。

  

結論

川普嘲笑中國,歧視中國。但是他掌理的社會,個人自由無限上綱,社會亂成一團,應了春秋左傳「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而中華文化「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中庸之道,可是千古流芳,放諸四海而皆準。

 

如果不喜歡中國古諺,那麼台諺「人不照天理,天不照甲子」的報應說,嘛也通。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