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山縱論歐亞 納戈諾—卡拉巴赫衝突的百年困境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陽山縱論歐亞 納戈諾—卡拉巴赫衝突的百年困境
2020-10-09 08:15:00
A+
A
A-

亞美尼亞當局號召人民參軍。

 

作者/周陽山(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曾任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

 

九月二十七日,高加索區的火藥庫「那戈諾—卡拉巴赫」(Nargno Karabakh,以下簡稱納-卡)戰事再起,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亦譯亞塞拜然,但前一譯名較為準確)兩國大打出手,死傷枕藉 !俄、美、法等國和聯合國都呼籲停火談判,而支持阿塞拜疆的土耳其則公開為其叫陣助威。看來雙方的戰事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若宣布停火,其後的和談方案如何能夠平息近百年來的持續紛爭,才是真正難解的困境所在!

 

納-卡地區位於高加索山脈的內陸,多為陡峭的山區,平均海拔約1100公尺,原係阿塞拜疆共和國境內的一個民族自治區,但居民卻以鄰國的亞美尼亞人為主,土地面積4400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人。

 

自古以來,此地就是不同民族遷徙、爭戰之地,傳說該地最早的居民係基督聖經上建造方舟、躲避大水的諾亞(Noah)的子孫,歷史綿長悠久。後來,亞美尼亞在西元301年成為全球第一個奉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而此地的教徒多係虔誠的「亞美尼亞使徒教會」(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信徒,與鄰近地區信仰伊斯蘭教、說突厥語(Turkic language)的阿塞拜疆人和土耳其人,長期不睦。

 

從1896年起,一直到1915年至1917年,在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境內至少有60萬以上的亞美尼亞人遭到土耳其殘酷的屠殺,另一說則多達150萬人死於非命。但土耳其政府始終拒絕承認「大屠殺」(genocide)的指責,且自認為這只是在民族遷徙和驅逐過程中造成的死亡。不僅如此,土耳其政府還對其他國家「承認亞美尼亞人遭到土耳其人屠殺」一事,表達強烈的抗議。

 

由於納-卡地區地處南高加索區的要衝,向南接壤伊朗,向北鄰近俄羅斯邊界,西邊則是亞美尼亞,過去它曾分別臣屬於亞美尼亞、高加索的阿爾巴尼亞(Caucasian Albanians)和波斯等不同的王國,到18世紀併入俄羅斯帝國。而上文中所說的「高加索的阿爾巴尼亞人」,係一古代民族,與目前巴爾幹半島上的阿爾巴尼亞族無關。它位於當今北高加索區的達吉斯坦共和國(屬於俄羅斯聯邦)與南高加索區的阿塞拜疆之間,後來被附近的不同族群所同化,而其直系的後裔「烏迪人」(Udi People),於今只剩下一萬人左右。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成功後,納-卡地區成為「外高加索共和國」的一部分。其後外高加索地區的阿塞拜疆人、亞美尼亞人和格魯吉亞人(亦譯「喬治亞人」)分別成立了各自的國家。接下來的兩年(1918-1920),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發生一連串的戰爭,納-卡地區也陷入其中。1918年7月,此地的亞美尼亞人議會宣布自治,成立國會與政府。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旋即進入納-卡地區,並遭遇亞美尼亞人的武裝反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因戰敗而解體,國土大幅度萎縮,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取而代之;戰勝的英國軍隊接著佔領了這一地區。1920年4月,納-卡議會宣布與亞美尼亞合併。但是革命成功之後的蘇共很快就接續控制了此一地區,並在1921年分別成立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三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均隸屬於蘇聯。

 

在史達林的主導之下,對此地複雜的民族關係,採取「分而治之」策略。並且為了取得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信任,在鄰土國邊界的納希契萬(Nakhchivan)成立了「自治共和國」,其面積5500平方公里,居民以阿塞拜疆人為主(2015年的人口約44萬人)。至於以亞美尼亞人為主體的納-卡地區,則是在1923年成立了「自治州」,其層級低於自治共和國。但是這兩個居民成分廻異的自治體,卻竟然都隸屬於土耳其同文同種的阿塞拜疆。正是由於這樣詭異而失衡的行政區劃,造成亞美尼亞人的強烈不滿,也釀就了百年來始終無法解決的主權之爭與族群紛擾,於今尤烈!

 

1988年2月20日,在蘇聯中央權威弱化的處境下,納-卡自治州議會通過決議,決定脫離阿塞拜疆並加入亞美尼亞! 1991年12月,該州舉辦公投,通過後立即宣布獨立,成立「阿爾查赫共和國」(Republic of Artsakh,阿爾查赫據說是一位古代亞美尼亞國王的名字)。但是,除了俄羅斯聯邦境內幾個不被國際承認的自治共和國,包括南奧賽迪亞、阿布哈茲等承認它之外。此一「新而獨立的國家」卻缺乏國際認可,沒有任何一個聯合國會員,包括亞美尼亞在內,正式承認它。其中關鍵就在於,從蘇聯時代開始,阿塞拜疆一直對它擁有主權。換言之,這是一個未經國際社會背書、自行宣布叛離的自治體。

 

自1988年2月到1994年5月,納-卡獨立所引起的戰爭前後歷時6年2個月,亞美尼亞軍隊不但全面控制了該地區,另外還掌控了該地區之外約9%的阿拜疆土地,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

 

根據戰後的統計,亞美尼亞方面戰死的軍隊共約6千人,另外受傷的約有2萬人;而阿塞拜疆方面的犧牲更大,有2萬5千至3萬人戰死,受傷約5萬人。此外,在平民方面,有1200多位亞美尼亞民眾不幸犧牲,而在阿塞拜疆這一方,則有700多人死於1992年2月25日亞美尼亞軍隊在霍賈雷發動的屠殺(Khojaly Massacre)。戰爭造成的迫遷重置影響的範圍也很大。在亞美尼亞境內,有724,000阿塞拜疆人被迫離開了家園,而被迫遷離阿塞拜疆的亞美尼亞人,估計也在30萬人至50萬人之間。

 

1994年5月,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雙方終於在俄羅斯的斡旋下簽署了停火協議,隨後參加了由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明斯克小組所主持的談判,但雙方均未讓步,只是讓停火協議將戰爭給「冰凍」了起來。自此換來了26年的「冷和平」。

 

2006年12月10日,阿爾查赫共和國舉行公投,通過了新憲法,聲明它是一個「基於社會正義與法治的主權民主國家」,有超過100個國際非政府組織派員觀察公投的過程,並給予積極的評價;但包括歐盟、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在內的國際組織,卻指其為違法,並且不具正當性。

 

2008年3月14日,聯合國大會在39票對7票,100票棄權的情況下,通過決議,確認阿塞拜疆的領土完整,維護該國被國際承認的邊界,並要求亞美尼亞軍隊立刻撤離所有佔據的阿方領土。其中表達支持的國家,多係「伊斯蘭國際合作組織」的成員國。至於參與明斯克小組的俄羅斯、美國與法國,均未表態支持。

 

2010年5月20日,歐洲議會通過了「針對南高加索地區歐盟策略」的決議,要求歐盟必須追求這一地區的穩定、繁榮,並解決武裝衝突。而衝突的各方也應該加強和平談判,以更具建設性的態度解決由武力造成、且不具國際正當性的現狀。決議也譴責雙方藉軍事衝突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要求亞美尼亞軍隊撤離它所佔據的阿塞拜疆國土。

 

但是迄今為止,這樣的和平決議卻毫無進展。自從2014年克里米亞地區民眾舉辦公投,決定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聯邦後,西方各國對於分離主義和民族獨立的訴求都抱十分審慎,甚至遲疑的態度,決不願輕言支持!2017年歐盟公開反對卡特羅尼亞(Catalonia)脫離西班牙而獨立,即其顯例。

 

這一回,面對情勢更為複雜的高加索地區,不論是俄羅斯、美國、法國或伊朗,都是戒慎恐懼。相對的,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雙方的對立和衝突卻越演越烈! 10月上旬,亞、阿雙方動用了各式各樣的重型武器、無人飛機和飛機,戰事已經造成了數百人的傷亡,而戰爭規模還在繼續擴大之中。相對的,國際組織的調停工作卻一籌莫展。

 

但是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國力不斷增長,而人口又是亞美尼亞三倍的阿塞拜疆(接近1000萬人)已不再是示弱的一方,過去失去國土的它,這次卻成為納-卡地區的攻擊手。而近百年來不斷遭遇屠殺凌虐、顛沛流離的亞美尼亞人,究竟何去何從?而納-卡問題又如何得以善解?卻還有待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的努力,及早給出一個合理、合情與合法的答案!

 

 

亞美尼亞當局號召人民參軍。

 

作者/周陽山(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曾任立法委員、監察委員、國大代表)

 

九月二十七日,高加索區的火藥庫「那戈諾—卡拉巴赫」(Nargno Karabakh,以下簡稱納-卡)戰事再起,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亦譯亞塞拜然,但前一譯名較為準確)兩國大打出手,死傷枕藉 !俄、美、法等國和聯合國都呼籲停火談判,而支持阿塞拜疆的土耳其則公開為其叫陣助威。看來雙方的戰事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若宣布停火,其後的和談方案如何能夠平息近百年來的持續紛爭,才是真正難解的困境所在!

 

納-卡地區位於高加索山脈的內陸,多為陡峭的山區,平均海拔約1100公尺,原係阿塞拜疆共和國境內的一個民族自治區,但居民卻以鄰國的亞美尼亞人為主,土地面積4400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人。

 

自古以來,此地就是不同民族遷徙、爭戰之地,傳說該地最早的居民係基督聖經上建造方舟、躲避大水的諾亞(Noah)的子孫,歷史綿長悠久。後來,亞美尼亞在西元301年成為全球第一個奉基督教為國教的國家,而此地的教徒多係虔誠的「亞美尼亞使徒教會」(Armenian Apostolic Church)信徒,與鄰近地區信仰伊斯蘭教、說突厥語(Turkic language)的阿塞拜疆人和土耳其人,長期不睦。

 

從1896年起,一直到1915年至1917年,在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境內至少有60萬以上的亞美尼亞人遭到土耳其殘酷的屠殺,另一說則多達150萬人死於非命。但土耳其政府始終拒絕承認「大屠殺」(genocide)的指責,且自認為這只是在民族遷徙和驅逐過程中造成的死亡。不僅如此,土耳其政府還對其他國家「承認亞美尼亞人遭到土耳其人屠殺」一事,表達強烈的抗議。

 

由於納-卡地區地處南高加索區的要衝,向南接壤伊朗,向北鄰近俄羅斯邊界,西邊則是亞美尼亞,過去它曾分別臣屬於亞美尼亞、高加索的阿爾巴尼亞(Caucasian Albanians)和波斯等不同的王國,到18世紀併入俄羅斯帝國。而上文中所說的「高加索的阿爾巴尼亞人」,係一古代民族,與目前巴爾幹半島上的阿爾巴尼亞族無關。它位於當今北高加索區的達吉斯坦共和國(屬於俄羅斯聯邦)與南高加索區的阿塞拜疆之間,後來被附近的不同族群所同化,而其直系的後裔「烏迪人」(Udi People),於今只剩下一萬人左右。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成功後,納-卡地區成為「外高加索共和國」的一部分。其後外高加索地區的阿塞拜疆人、亞美尼亞人和格魯吉亞人(亦譯「喬治亞人」)分別成立了各自的國家。接下來的兩年(1918-1920),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發生一連串的戰爭,納-卡地區也陷入其中。1918年7月,此地的亞美尼亞人議會宣布自治,成立國會與政府。而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旋即進入納-卡地區,並遭遇亞美尼亞人的武裝反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因戰敗而解體,國土大幅度萎縮,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取而代之;戰勝的英國軍隊接著佔領了這一地區。1920年4月,納-卡議會宣布與亞美尼亞合併。但是革命成功之後的蘇共很快就接續控制了此一地區,並在1921年分別成立了亞美尼亞、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三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均隸屬於蘇聯。

 

在史達林的主導之下,對此地複雜的民族關係,採取「分而治之」策略。並且為了取得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國信任,在鄰土國邊界的納希契萬(Nakhchivan)成立了「自治共和國」,其面積5500平方公里,居民以阿塞拜疆人為主(2015年的人口約44萬人)。至於以亞美尼亞人為主體的納-卡地區,則是在1923年成立了「自治州」,其層級低於自治共和國。但是這兩個居民成分廻異的自治體,卻竟然都隸屬於土耳其同文同種的阿塞拜疆。正是由於這樣詭異而失衡的行政區劃,造成亞美尼亞人的強烈不滿,也釀就了百年來始終無法解決的主權之爭與族群紛擾,於今尤烈!

 

1988年2月20日,在蘇聯中央權威弱化的處境下,納-卡自治州議會通過決議,決定脫離阿塞拜疆並加入亞美尼亞! 1991年12月,該州舉辦公投,通過後立即宣布獨立,成立「阿爾查赫共和國」(Republic of Artsakh,阿爾查赫據說是一位古代亞美尼亞國王的名字)。但是,除了俄羅斯聯邦境內幾個不被國際承認的自治共和國,包括南奧賽迪亞、阿布哈茲等承認它之外。此一「新而獨立的國家」卻缺乏國際認可,沒有任何一個聯合國會員,包括亞美尼亞在內,正式承認它。其中關鍵就在於,從蘇聯時代開始,阿塞拜疆一直對它擁有主權。換言之,這是一個未經國際社會背書、自行宣布叛離的自治體。

 

自1988年2月到1994年5月,納-卡獨立所引起的戰爭前後歷時6年2個月,亞美尼亞軍隊不但全面控制了該地區,另外還掌控了該地區之外約9%的阿拜疆土地,成為實際上的統治者。

 

根據戰後的統計,亞美尼亞方面戰死的軍隊共約6千人,另外受傷的約有2萬人;而阿塞拜疆方面的犧牲更大,有2萬5千至3萬人戰死,受傷約5萬人。此外,在平民方面,有1200多位亞美尼亞民眾不幸犧牲,而在阿塞拜疆這一方,則有700多人死於1992年2月25日亞美尼亞軍隊在霍賈雷發動的屠殺(Khojaly Massacre)。戰爭造成的迫遷重置影響的範圍也很大。在亞美尼亞境內,有724,000阿塞拜疆人被迫離開了家園,而被迫遷離阿塞拜疆的亞美尼亞人,估計也在30萬人至50萬人之間。

 

1994年5月,亞美尼亞、阿塞拜疆雙方終於在俄羅斯的斡旋下簽署了停火協議,隨後參加了由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的明斯克小組所主持的談判,但雙方均未讓步,只是讓停火協議將戰爭給「冰凍」了起來。自此換來了26年的「冷和平」。

 

2006年12月10日,阿爾查赫共和國舉行公投,通過了新憲法,聲明它是一個「基於社會正義與法治的主權民主國家」,有超過100個國際非政府組織派員觀察公投的過程,並給予積極的評價;但包括歐盟、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在內的國際組織,卻指其為違法,並且不具正當性。

 

2008年3月14日,聯合國大會在39票對7票,100票棄權的情況下,通過決議,確認阿塞拜疆的領土完整,維護該國被國際承認的邊界,並要求亞美尼亞軍隊立刻撤離所有佔據的阿方領土。其中表達支持的國家,多係「伊斯蘭國際合作組織」的成員國。至於參與明斯克小組的俄羅斯、美國與法國,均未表態支持。

 

2010年5月20日,歐洲議會通過了「針對南高加索地區歐盟策略」的決議,要求歐盟必須追求這一地區的穩定、繁榮,並解決武裝衝突。而衝突的各方也應該加強和平談判,以更具建設性的態度解決由武力造成、且不具國際正當性的現狀。決議也譴責雙方藉軍事衝突以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要求亞美尼亞軍隊撤離它所佔據的阿塞拜疆國土。

 

但是迄今為止,這樣的和平決議卻毫無進展。自從2014年克里米亞地區民眾舉辦公投,決定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聯邦後,西方各國對於分離主義和民族獨立的訴求都抱十分審慎,甚至遲疑的態度,決不願輕言支持!2017年歐盟公開反對卡特羅尼亞(Catalonia)脫離西班牙而獨立,即其顯例。

 

這一回,面對情勢更為複雜的高加索地區,不論是俄羅斯、美國、法國或伊朗,都是戒慎恐懼。相對的,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雙方的對立和衝突卻越演越烈! 10月上旬,亞、阿雙方動用了各式各樣的重型武器、無人飛機和飛機,戰事已經造成了數百人的傷亡,而戰爭規模還在繼續擴大之中。相對的,國際組織的調停工作卻一籌莫展。

 

但是擁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國力不斷增長,而人口又是亞美尼亞三倍的阿塞拜疆(接近1000萬人)已不再是示弱的一方,過去失去國土的它,這次卻成為納-卡地區的攻擊手。而近百年來不斷遭遇屠殺凌虐、顛沛流離的亞美尼亞人,究竟何去何從?而納-卡問題又如何得以善解?卻還有待國際社會和國際組織的努力,及早給出一個合理、合情與合法的答案!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