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宇涉獵》融入咖啡裡的文學和音樂 (一) --馬德里希宏咖啡館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穹宇涉獵》融入咖啡裡的文學和音樂 (一) --馬德里希宏咖啡館
2020-10-05 07:00:00
A+
A
A-
馬德里希宏咖啡館正門首
 
 
作者/劉敦仁    
 
 
亞洲人一提到西班牙,立即會和鬥牛相提並論,要不然就是把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的土風舞 ‘佛蘭蒙哥’ (Flamenco) 舞蹈串聯在一起。其實這些都只是西班牙民間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卻在亞洲人心目中,形成‘以訛傳訛’ 的誤導,反映出亞洲人對西班牙認知的膚淺。
 
羅馬給人的印象是古老而激情,到了馬德里卻是另一片景象,朝氣而帶有活力。雖然西班牙從古到今命運多舛,不斷的外侵勢力給西班牙歷史上留下的是斑斑血淚。尤其是北非摩爾族七個世紀的統治,從無情的屠殺逐漸地轉化成文化的變異,西班牙反而因禍得福豐富了生活的內涵。
 
西班牙黃金時代劇作家貝卡故居,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要徹底瞭解西班牙,就不能忽視北非摩爾人侵略伊比利亞半島的歷史。從公元711年開始,一直到1492年格拉納達 (Granada) 最後一個摩爾王朝的覆滅,西班牙在阿拉伯人的統治下生活了781年。
 
西班牙歷史上自公元一世紀就已經建立了天主教信仰。到八世紀阿拉伯人的入侵,等同於顛覆伊比利亞半島的信仰習俗。西班牙北部自718年就開始了對抗阿拉伯人的戰爭,逐漸形成天主教王朝抵抗阿拉伯人的 ‘再征戰’ (Reconquista)。
 
西班牙小說家賽凡提斯遺骸四百年後被發現在馬德里的赤腳三位一體修道院教堂內
 
西班牙科學人員正在發現的遺骸堆中尋找賽凡提斯的遺骨
 
 
在天主教阿拉岡國王費爾南多二世(Fernando II de Aragon 1452-1516) 和卡斯蒂亞王后伊莎貝拉一世 (Isabella I de Castilla 1451-1504) 夫婦的通力合作下,於1492年擊敗摩爾人的最後一個據點——西班牙南部格拉納達王國,阿拉伯族裔摩爾人在西班牙覆亡。
 
為了肅清摩爾人的勢力,費爾南多二世在1478年即開始成立 ‘宗教裁判所’ (Inquisicion),計畫最後將所有阿拉伯人驅趕出境。早在中古世紀,天主教就曾發生過教宗主導下的 ’宗教裁判所’,造成許多宗教上的冤案。而這次則是由國王直接領導施展清除阿拉伯人的手段。
 
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阿拉伯人願意留在伊比利亞半島,前提是必須要將他們的信仰從穆斯林轉化成為天主教徒。這些轉換宗教信仰的阿拉伯人,在西班牙被稱為 (Morisco) ,否則就會受到被處死的威脅。
 
北非的摩爾人最終在1609年完全被驅離,卻給西班牙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西班牙語文中有近1500個詞彙來自阿拉伯語。並為當地引入了橘子,檸檬,杏子,棗子,桃子,甘蔗,石榴,無花果及生薑等水果,還給西班牙人傳入藏紅花,大米和絲。豐富了西班牙人的日常生活。直至今日西班牙人仍然享受著用藏紅花製作成的海鮮飯,就是阿拉伯人一脈相承的膳食。
 
1960年筆者在馬德里大學文學院求學選課時,除了拉丁語是必修科外,每個學生從希臘文或是阿拉伯文中任選一科為必修課程。因爲阿拉伯人在歷史,藝術及人文各方面留給西班牙人的遺產不計其數,後人在研究這些文化遺產時,就必須有阿拉伯文的根基才能隨心所欲。
 
西班牙國家圖書館全貌
 
信仰天主教的歷代帝王,經歷了艱苦奮戰,重新樹立了人民信仰的根基。到菲利浦二世 (Felipe II 1527-1598) 達到登峰造極的地位。從1556年登基為西班牙國王,一直到1598年去世,在位四十多年。他在1609年定都馬德里後,將該城市建立為政治中心,並帶領西班牙進入政治,文學,藝術的全盛時期,也就是西班牙引以為榮的 ‘黃金時代’。
 
因此菲利浦二世成為西班牙歷史上具有光輝的君主。他一生曾有過四位王后,分別是葡萄牙瑪麗亞.瑪露艾娜 (Maria Manuela de Portugal 1543-1545)  , 英國瑪麗一世 (Mary I of England 1554-1558) ,荷蘭伊莉莎白女王 (Elizabeth of Valois 1559-1568) 及奧地利安娜王后 (Anna of Austria 1570-1580)。他先後迎娶這四位女后,和他在歐洲及地中海拓展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政治關係。
 
他的第一任女后婚娶兩年後即去世。九年後,菲利浦二世迎娶了英國的女后瑪麗一世,因女后擁有她在英國的權利,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即自然享有王后享有的權利。這是歐洲史上傳統稱謂 Jure Uxoris (根據妻子的權利)的婚姻關係,法律上菲利浦二世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英國的君主,一直到四年後瑪麗一世仙逝。
 
第三任王后瓦魯瓦伊莉莎白來自荷蘭,於菲利浦二世結為連理達九年之久,因為菲利浦二世自1555年即已成為荷蘭十七個省的君主,所以在1559年迎娶伊莉莎白女后也就是極其自然的婚姻了。
 
第三任王后去世兩年後,菲利浦二世迎娶了奧地利的安娜,1570年迎聚入王室,到1580年去世,是菲利浦二世四任王后中婚姻最長的一位。菲利浦二世在最後一任王后去世後未再結婚,而是獨守空房達18年之久。
 
菲利浦二世的帝王生涯自1556年加冕開始直到去世,逾四十年統治著歐洲各地,其榮華權勢的威力大致如下:
 
1554年即已成為意大利拿波里和西西里島王國的君主
1556-1598年登基為西班牙國王
1554-1558年 - 因為和瑪麗一世成親,也就享有英國 ‘根據妻子的權利’ 法令的規定而自然擁有英國君主的權利
1558年掌控了荷蘭十七省的權力而成為君主,這十七省在當時還包含比利時,盧森堡在內。
1580-1598年為葡萄牙國王
 
在西班牙歷史上,菲利浦二世無異是西班牙及歐洲大陸擁有絕對權力的君主,不過由於他在財政上缺乏治理的才幹,導致馬德里城市遭受數次財務空虛的危機,稅務因此而大減,從而形成社會貧富懸殊的局面。
 
也由於他崇尚奢華,結交權貴,造成富者奢靡浮華,貧者無立錐之地,埋下後來西班牙歷代王朝社會動盪不安,甚至發生暴亂的局面。
 
西班牙國家圖書館的賽凡提斯雕塑
 
菲利浦二世的治理方針是全力推動改革,直接影響著文學藝術方面的獨樹一幟。至今仍舉世聞名的小說家塞萬提斯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1547-1616) 即是當時的代表人物。他的不朽名著 ‘唐吉軻德傳’ (Ingeniero Hidalg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不僅是西班牙不朽文學巨作,也是舉世公認的第一部現代小說,甚至可稱為有史以來的最傑出文學作品。
 
賽凡提斯作品 “堂吉柯德傳” 1605年初版封面
 
同一時代,馬德里也產生了一位多產戲劇作家羅貝.迪.貝卡 (Lope de Vega 1562-1616)。他一生除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外,單在戲劇上就留下了逾500部作品。瞭解其文學上成就的歐美學者公認他地位可匹配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就筆者研究其作品的經歷而言,這位西班牙戲劇家的成就遠遠超越了莎士比亞。之所以不為人知,是因為語言上的阻隔所導致。
 
英語為世界通用的國際語言,所以在研究莎士比亞時就摒除了諸多的不便。而若要研究西班牙戲劇家貝卡,首先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這位與塞萬提斯同時代的戲劇作家,所創作的五百多部戲劇作品,都是用西班牙的詩歌體完成的。其創作的速度也令人震驚,好幾部作品甚至是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完成的。他一生在馬德里度過,其故居如今被西班牙政府保存為國家一級文物,即可瞭解其文學的地位。
 
在西班牙黃金盛世時代,藝術上的輝煌更是值得大書特書。馬德里的藝術博物館,博拉多博物館 (Museo del Prado) 進門處,豎立著藝術家威拉斯蓋斯 (Diego Rodriguez de Silva y Velazquez 1599-1660) 的雕塑坐像,無庸置疑地代表著他在西班牙藝術界的崇高地位。
 
馬德里博拉多博物館全貌,入口處是著名藝術家維拉斯蓋茲的坐像雕塑
 
他的出生較當代文學家略晚,在菲利浦四世執政期間,受到王室的器重成為御用宮廷畫匠。歷史上曾有記載,王室當時提供給他的日薪是12個雷斯 (Reis), 約相等於一個宮廷理髮師的待遇。而王室提供給畫家的一年服飾補貼也僅僅是90 個杜卡特 (Ducats)。這印證了王室的奢靡和受僱於宮廷員工寒酸的鮮明對比。
 
威拉斯蓋斯一生的畫作大約在110到120幅之間,不能被列入多產的藝術家之林。但是他的作品都具有其獨特的技巧。
 
他的歷史題材油畫 ‘波雷達的投誠’ (La Rendicion de Breda)。 起於畫家在1629年受到西班牙國王菲利浦四世的恩准首次前往意大利參觀一年半。當時他曾陪同服務於西班牙軍隊的意大利貴族安布若吉奧.斯皮諾拉 (Ambrogio Spinola),在旅途中獲得其征服荷蘭波雷達城市的故事而產生靈感,在1634及1635年之間完成了這幅作品,成為畫家一生中繪製最成功的油畫。
 
筆者在馬德里大學攻讀文學時,曾選修世界藝術史,是西班牙文學院的必修課程,當時選擇了該畫家及其他幾位當代著名藝術家為學習專題。這幅 ‘波雷達的投誠’ 就是在博拉多博物館真跡前領略到其中的歷史故事以及藝術家的筆下技巧。
 
 
維拉斯蓋茲名作 “波雷達的投誠”現保存在博拉多博物館,波雷達市政廳進口處有一幅複製品
 
巧合的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前往荷蘭拜訪荷蘭籍的教授沃斯特爾 (Voster) ,他的家鄉就是這座曾經被西班牙征服的波雷達小城。從阿姆斯特丹搭乘火車經鹿特丹到波雷達只需要一小時。 我求學期間,我曾追隨沃斯特爾教授研究西班牙黃金時代的劇作家貝卡及另一位同時代的劇作家卡爾迪榮 (Pedro Calderon de la Barca 1600-1681)。 
 
他不僅在西班牙黃金時代的戲劇研究上有獨到的成就,在語言學上也有不凡的造詣,他因編撰西班牙語,荷蘭語及弗蘭迪斯語三種語言辭典而為語言的研究提供了非凡的貢獻而享譽歐洲。
 
因為筆者沒有事前告知行程,所以先是給了他一個驚訝 ,接著十分興奮。他帶領著筆者參觀了這座小鎮的各個歷史重點。並特地到市政府,剛一進入,筆者已經見到威拉斯蓋斯的油畫 ‘波雷達的投誠’ 赫然出現在入口的大廳牆上。
 
沃斯特爾教授看到筆者臉上驚訝神情,微笑著簡略地介紹這一幅複製品,接著半開玩笑地說,複製這幅畫是因為要這座小城不要忘了西班牙曾經對我們的征服。我立即回憶起在馬德里博拉多博物館上課時看到的原作,於是和老師作了一個會心的微笑。
 
從菲利浦二世後,西班牙在朝廷變更中,經濟的盛衰,政治的動盪不安並沒有停止。和鄰國的交惡此起彼伏,西班牙的民間反抗也此起彼伏,到拿破侖入侵達到高潮。在西班牙人心目中逐漸樹立起鬥爭反叛的心態,時至今日人民和政府之間的牴觸情緒仍時有發生。
 
筆者在求學時代經常光顧的希宏大咖啡館 (Gran Cafe de Gijon) ,就是一些心懷積鬱而欲藉機發抒的激進份子聚會之所。
 
但在1888年5月15日那天,由一位名叫谷莫辛杜.葛美茲 (Gunmesindo Gomez) 投資興建開業這家咖啡館的初衷,只是感恩於事業的成功,對西班牙北部阿斯圖里亞 (Asturias) 希宏 (Gijon) 家鄉表達感謝而開設。
 
這家咖啡館座落在馬德里的文化區,地址是雷克萊多斯街 (Recoletos) 21號。跨過馬路正對面就是菲利浦五世國王在1712年下令建造的皇家圖書館,到十九世紀才變更為西班牙國家圖書館 (Biblioteca Nacional de Espana)。從咖啡館轉彎不遠步行即可到達著名的博拉多博物館。
 
筆者開始光顧這家咖啡館,是每週在博拉多博物館上課後,在前往國家圖書館溫習功課前,先到這家咖啡館喝杯咖啡,當時並不瞭解它的歷史經歷。後來結識了西班牙的著名女作家瑪麗亞.桃樂蕾絲.梅迪奧.艾斯特拉達 (Maria Dolores Medio Estrada 1911-1996) ,她帶領筆者前往希宏咖啡館,在那裡認識了不少當時年輕一代的作家及政治運動人物,慢慢地瞭解到,這家咖啡館在西班牙內戰 (1936-1939) 結束後,成為戰後文學運動 ’36 時代’ (Generacion 36) 的聚會場所。
 
在新時代的文學運動前,從文學的角度,這家咖啡館就受到十九世紀末葉到二十世紀初西班牙作家的青睞,其中著名小說家貝雷茲.卡爾多斯 (Perez Galdos 1843-1920) 就經常光臨咖啡館,在西班牙文學界裡,被公認為是繼塞萬提斯後西班牙最重要的小說家,他的文學地位從而給這家咖啡館增色不少。
 
內戰結束後,當代著名作家如卡密諾.約瑟.塞拉 (Camilo Jose Cela 1916-2002) 及其他作家在1948年共同建議設立希宏納達文學獎 (El Premio Nadal del Cafe Gijon)。由咖啡館負責提供獎勵。 因為咖啡館的創建人來自希宏城市,而且咖啡館也是用該城市名命名,所以該文學家就轉移到西班牙北部阿斯圖里亞省希宏市旅遊機構,除了逐年頒布文學獎之外,還專為該城市推動旅遊宣傳,一直延續到現在。
 
在女作家艾斯特拉達的安排下,筆者每週六下午必定出現在希宏咖啡館,參與 ‘36時代’ 的聚會,其成員有作家,藝術家,也有當時頗為激進的政治運動人物。由於正值佛朗哥元帥執政專制時代,與會的年輕人,尤其是那些身負政治細胞的成員,在每次出席時,幾乎都會不由自主地帶著幾分謹慎。
 
艾斯特拉達本身也是 ’36 時代’ 的成員,她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帶有為故鄉阿斯圖里亞省煤礦工人抱不平的呼籲,為此她也曾經歷過牢獄之災。
 
希宏咖啡館在一百多年的歷史潮流中,留下最多的還是文學進步遺產。如詩人赫拉爾果.迪艾哥 (Gerargo Diego 1896-1987) 組織的 ‘詩人聚會’ (La Tertulia de los poetas),馬德里的文化機構 (Ateneo) 組織的作家及演講者的聚會。
 
 
 
希宏咖啡館內景
 
更有影響力的是 ‘青年詩人創作會’ (La Juventud Creadora) ,主題是研究西班牙十六世紀詩人卡爾希拉索.迪.拉.貝卡 (Garcilaso de la Vega 1503-1536) 。這位古典詩人在短暫生命中,第一個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詩歌體,結構及技巧完整地介紹到西班牙,為西班牙詩歌的傳承居功厥偉,起到承先啟後的歷史貢獻。所以在希宏咖啡館組織的聚會,就是以研討卡爾希拉索來鼓勵青年詩人的創作。
 
事實上,希宏咖啡館在馬德里也成為國際文壇作家及影壇巨星的座上客。 如好萊塢著名女性艾娃.卡特勒爾 (Eva Gardner 1922-1990) , 奧爾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1915-1985) ,約瑟夫.考登 (Joseph Cotton 1905-1994),美國小說集短篇小說家杜魯門.卡波特 (Trumen Capote 1924-1984) 及英國作者喬治.森德爾斯 (George Senders 1906-1972) 都曾在那裡留下他們的蹤跡。
 
在離開西班牙前的一個週末下午,筆者如約出席 ’36 時代’ 的聚會,注意到與會者往日輕鬆的表情,幾乎都換成凝重的神色,並帶有忐忑不安的情緒。似乎是一個不祥的預兆。
 
從交談中領悟到這個例行的聚會,似乎已經遭到有關部門的追蹤,所以這次的聚會可能是最後的一次。為此整個氣氛凸顯不安中帶有幾分憤怒和憂慮。筆者覺察到過去準時出席的兩位年輕人已不見蹤影。經與會者悄悄告知,他們已經到外地暫避風頭去了。
 
草草地結束了這次的聚會,彼此緊緊地作了告別的擁抱, 筆者帶著落寞不捨的思潮在路上緩步,遙望對面國家圖書館門首的塞萬提斯雕塑,引起了筆者的千萬感慨。這位舉世無雙的小說家,畢生窮苦潦倒,還參過軍,當過俘虜,幾乎成為被人出售的奴隸。
 
再回首菲利浦二世後的西班牙,近四百年的歷史上,戰爭不斷,民不聊生,今天的內戰後興起的專制體系,又何嘗不是西班牙人一脈相承的政治延續?最為明顯的是馬德里和東部地中海濱的加泰隆尼亞之間的矛盾。在他們的眼中,馬德里人只是在那裡悠閒享受,而加泰隆尼亞人民卻要負擔全國三分之一的重稅。迄今為止民族間的矛盾仍然是無休止地暗潮洶湧。
 
作為一個外國學生,因為曾經飽嚐過內戰的煎熬,接著在臺灣又經歷了威權制度的壓抑,對西班牙的現實不由得會出現處之泰然的定力。當然身處異域,多少還得謹慎。因為不論何種專制體系,如要正面衝突,下場絕對不會有兩樣。
 
時光流逝如同眼神的一眨,六十年就這樣無情地流逝。雖然當年相交的西班牙作家們都已先後駕鶴西去,然而每次到馬德里時,總會不由自主地前往那個被文化籠罩了幾個世紀的地區,除了回味往日學生時代的生活情趣外,還必定會到希宏咖啡館去小坐片刻。那些曾經匯聚一堂的 ’36 時代’ 精英的笑容及慷慨的發言,仍然清晰地在空間迴盪,留下給筆者的是帶有幾分淒情的回憶和眷戀。
 
回顧四周,喝咖啡的,用餐的,只顧談笑風生,希宏咖啡館的往日種種,或許在他們的生活中勾畫不出任何的激情。
 
筆者的思潮中,如同衝擊在岸邊的大浪,似無聲的祝福,又似純真的期盼,這家充滿文學色彩的咖啡館,不知能否重新產生出往昔的動力,賦予西班牙年輕一代甚麼新的使命!
 
(2020年9月18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馬德里希宏咖啡館正門首
 
 
作者/劉敦仁    
 
 
亞洲人一提到西班牙,立即會和鬥牛相提並論,要不然就是把西班牙南部安達魯西亞的土風舞 ‘佛蘭蒙哥’ (Flamenco) 舞蹈串聯在一起。其實這些都只是西班牙民間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卻在亞洲人心目中,形成‘以訛傳訛’ 的誤導,反映出亞洲人對西班牙認知的膚淺。
 
羅馬給人的印象是古老而激情,到了馬德里卻是另一片景象,朝氣而帶有活力。雖然西班牙從古到今命運多舛,不斷的外侵勢力給西班牙歷史上留下的是斑斑血淚。尤其是北非摩爾族七個世紀的統治,從無情的屠殺逐漸地轉化成文化的變異,西班牙反而因禍得福豐富了生活的內涵。
 
西班牙黃金時代劇作家貝卡故居,現為國家一級文物
 
要徹底瞭解西班牙,就不能忽視北非摩爾人侵略伊比利亞半島的歷史。從公元711年開始,一直到1492年格拉納達 (Granada) 最後一個摩爾王朝的覆滅,西班牙在阿拉伯人的統治下生活了781年。
 
西班牙歷史上自公元一世紀就已經建立了天主教信仰。到八世紀阿拉伯人的入侵,等同於顛覆伊比利亞半島的信仰習俗。西班牙北部自718年就開始了對抗阿拉伯人的戰爭,逐漸形成天主教王朝抵抗阿拉伯人的 ‘再征戰’ (Reconquista)。
 
西班牙小說家賽凡提斯遺骸四百年後被發現在馬德里的赤腳三位一體修道院教堂內
 
西班牙科學人員正在發現的遺骸堆中尋找賽凡提斯的遺骨
 
 
在天主教阿拉岡國王費爾南多二世(Fernando II de Aragon 1452-1516) 和卡斯蒂亞王后伊莎貝拉一世 (Isabella I de Castilla 1451-1504) 夫婦的通力合作下,於1492年擊敗摩爾人的最後一個據點——西班牙南部格拉納達王國,阿拉伯族裔摩爾人在西班牙覆亡。
 
為了肅清摩爾人的勢力,費爾南多二世在1478年即開始成立 ‘宗教裁判所’ (Inquisicion),計畫最後將所有阿拉伯人驅趕出境。早在中古世紀,天主教就曾發生過教宗主導下的 ’宗教裁判所’,造成許多宗教上的冤案。而這次則是由國王直接領導施展清除阿拉伯人的手段。
 
但也有相當一部分阿拉伯人願意留在伊比利亞半島,前提是必須要將他們的信仰從穆斯林轉化成為天主教徒。這些轉換宗教信仰的阿拉伯人,在西班牙被稱為 (Morisco) ,否則就會受到被處死的威脅。
 
北非的摩爾人最終在1609年完全被驅離,卻給西班牙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西班牙語文中有近1500個詞彙來自阿拉伯語。並為當地引入了橘子,檸檬,杏子,棗子,桃子,甘蔗,石榴,無花果及生薑等水果,還給西班牙人傳入藏紅花,大米和絲。豐富了西班牙人的日常生活。直至今日西班牙人仍然享受著用藏紅花製作成的海鮮飯,就是阿拉伯人一脈相承的膳食。
 
1960年筆者在馬德里大學文學院求學選課時,除了拉丁語是必修科外,每個學生從希臘文或是阿拉伯文中任選一科為必修課程。因爲阿拉伯人在歷史,藝術及人文各方面留給西班牙人的遺產不計其數,後人在研究這些文化遺產時,就必須有阿拉伯文的根基才能隨心所欲。
 
西班牙國家圖書館全貌
 
信仰天主教的歷代帝王,經歷了艱苦奮戰,重新樹立了人民信仰的根基。到菲利浦二世 (Felipe II 1527-1598) 達到登峰造極的地位。從1556年登基為西班牙國王,一直到1598年去世,在位四十多年。他在1609年定都馬德里後,將該城市建立為政治中心,並帶領西班牙進入政治,文學,藝術的全盛時期,也就是西班牙引以為榮的 ‘黃金時代’。
 
因此菲利浦二世成為西班牙歷史上具有光輝的君主。他一生曾有過四位王后,分別是葡萄牙瑪麗亞.瑪露艾娜 (Maria Manuela de Portugal 1543-1545)  , 英國瑪麗一世 (Mary I of England 1554-1558) ,荷蘭伊莉莎白女王 (Elizabeth of Valois 1559-1568) 及奧地利安娜王后 (Anna of Austria 1570-1580)。他先後迎娶這四位女后,和他在歐洲及地中海拓展勢力有著千絲萬縷的政治關係。
 
他的第一任女后婚娶兩年後即去世。九年後,菲利浦二世迎娶了英國的女后瑪麗一世,因女后擁有她在英國的權利,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即自然享有王后享有的權利。這是歐洲史上傳統稱謂 Jure Uxoris (根據妻子的權利)的婚姻關係,法律上菲利浦二世也順理成章地成為英國的君主,一直到四年後瑪麗一世仙逝。
 
第三任王后瓦魯瓦伊莉莎白來自荷蘭,於菲利浦二世結為連理達九年之久,因為菲利浦二世自1555年即已成為荷蘭十七個省的君主,所以在1559年迎娶伊莉莎白女后也就是極其自然的婚姻了。
 
第三任王后去世兩年後,菲利浦二世迎娶了奧地利的安娜,1570年迎聚入王室,到1580年去世,是菲利浦二世四任王后中婚姻最長的一位。菲利浦二世在最後一任王后去世後未再結婚,而是獨守空房達18年之久。
 
菲利浦二世的帝王生涯自1556年加冕開始直到去世,逾四十年統治著歐洲各地,其榮華權勢的威力大致如下:
 
1554年即已成為意大利拿波里和西西里島王國的君主
1556-1598年登基為西班牙國王
1554-1558年 - 因為和瑪麗一世成親,也就享有英國 ‘根據妻子的權利’ 法令的規定而自然擁有英國君主的權利
1558年掌控了荷蘭十七省的權力而成為君主,這十七省在當時還包含比利時,盧森堡在內。
1580-1598年為葡萄牙國王
 
在西班牙歷史上,菲利浦二世無異是西班牙及歐洲大陸擁有絕對權力的君主,不過由於他在財政上缺乏治理的才幹,導致馬德里城市遭受數次財務空虛的危機,稅務因此而大減,從而形成社會貧富懸殊的局面。
 
也由於他崇尚奢華,結交權貴,造成富者奢靡浮華,貧者無立錐之地,埋下後來西班牙歷代王朝社會動盪不安,甚至發生暴亂的局面。
 
西班牙國家圖書館的賽凡提斯雕塑
 
菲利浦二世的治理方針是全力推動改革,直接影響著文學藝術方面的獨樹一幟。至今仍舉世聞名的小說家塞萬提斯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1547-1616) 即是當時的代表人物。他的不朽名著 ‘唐吉軻德傳’ (Ingeniero Hidalg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不僅是西班牙不朽文學巨作,也是舉世公認的第一部現代小說,甚至可稱為有史以來的最傑出文學作品。
 
賽凡提斯作品 “堂吉柯德傳” 1605年初版封面
 
同一時代,馬德里也產生了一位多產戲劇作家羅貝.迪.貝卡 (Lope de Vega 1562-1616)。他一生除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外,單在戲劇上就留下了逾500部作品。瞭解其文學上成就的歐美學者公認他地位可匹配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就筆者研究其作品的經歷而言,這位西班牙戲劇家的成就遠遠超越了莎士比亞。之所以不為人知,是因為語言上的阻隔所導致。
 
英語為世界通用的國際語言,所以在研究莎士比亞時就摒除了諸多的不便。而若要研究西班牙戲劇家貝卡,首先要克服語言上的障礙。這位與塞萬提斯同時代的戲劇作家,所創作的五百多部戲劇作品,都是用西班牙的詩歌體完成的。其創作的速度也令人震驚,好幾部作品甚至是在二十四小時之內完成的。他一生在馬德里度過,其故居如今被西班牙政府保存為國家一級文物,即可瞭解其文學的地位。
 
在西班牙黃金盛世時代,藝術上的輝煌更是值得大書特書。馬德里的藝術博物館,博拉多博物館 (Museo del Prado) 進門處,豎立著藝術家威拉斯蓋斯 (Diego Rodriguez de Silva y Velazquez 1599-1660) 的雕塑坐像,無庸置疑地代表著他在西班牙藝術界的崇高地位。
 
馬德里博拉多博物館全貌,入口處是著名藝術家維拉斯蓋茲的坐像雕塑
 
他的出生較當代文學家略晚,在菲利浦四世執政期間,受到王室的器重成為御用宮廷畫匠。歷史上曾有記載,王室當時提供給他的日薪是12個雷斯 (Reis), 約相等於一個宮廷理髮師的待遇。而王室提供給畫家的一年服飾補貼也僅僅是90 個杜卡特 (Ducats)。這印證了王室的奢靡和受僱於宮廷員工寒酸的鮮明對比。
 
威拉斯蓋斯一生的畫作大約在110到120幅之間,不能被列入多產的藝術家之林。但是他的作品都具有其獨特的技巧。
 
他的歷史題材油畫 ‘波雷達的投誠’ (La Rendicion de Breda)。 起於畫家在1629年受到西班牙國王菲利浦四世的恩准首次前往意大利參觀一年半。當時他曾陪同服務於西班牙軍隊的意大利貴族安布若吉奧.斯皮諾拉 (Ambrogio Spinola),在旅途中獲得其征服荷蘭波雷達城市的故事而產生靈感,在1634及1635年之間完成了這幅作品,成為畫家一生中繪製最成功的油畫。
 
筆者在馬德里大學攻讀文學時,曾選修世界藝術史,是西班牙文學院的必修課程,當時選擇了該畫家及其他幾位當代著名藝術家為學習專題。這幅 ‘波雷達的投誠’ 就是在博拉多博物館真跡前領略到其中的歷史故事以及藝術家的筆下技巧。
 
 
維拉斯蓋茲名作 “波雷達的投誠”現保存在博拉多博物館,波雷達市政廳進口處有一幅複製品
 
巧合的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前往荷蘭拜訪荷蘭籍的教授沃斯特爾 (Voster) ,他的家鄉就是這座曾經被西班牙征服的波雷達小城。從阿姆斯特丹搭乘火車經鹿特丹到波雷達只需要一小時。 我求學期間,我曾追隨沃斯特爾教授研究西班牙黃金時代的劇作家貝卡及另一位同時代的劇作家卡爾迪榮 (Pedro Calderon de la Barca 1600-1681)。 
 
他不僅在西班牙黃金時代的戲劇研究上有獨到的成就,在語言學上也有不凡的造詣,他因編撰西班牙語,荷蘭語及弗蘭迪斯語三種語言辭典而為語言的研究提供了非凡的貢獻而享譽歐洲。
 
因為筆者沒有事前告知行程,所以先是給了他一個驚訝 ,接著十分興奮。他帶領著筆者參觀了這座小鎮的各個歷史重點。並特地到市政府,剛一進入,筆者已經見到威拉斯蓋斯的油畫 ‘波雷達的投誠’ 赫然出現在入口的大廳牆上。
 
沃斯特爾教授看到筆者臉上驚訝神情,微笑著簡略地介紹這一幅複製品,接著半開玩笑地說,複製這幅畫是因為要這座小城不要忘了西班牙曾經對我們的征服。我立即回憶起在馬德里博拉多博物館上課時看到的原作,於是和老師作了一個會心的微笑。
 
從菲利浦二世後,西班牙在朝廷變更中,經濟的盛衰,政治的動盪不安並沒有停止。和鄰國的交惡此起彼伏,西班牙的民間反抗也此起彼伏,到拿破侖入侵達到高潮。在西班牙人心目中逐漸樹立起鬥爭反叛的心態,時至今日人民和政府之間的牴觸情緒仍時有發生。
 
筆者在求學時代經常光顧的希宏大咖啡館 (Gran Cafe de Gijon) ,就是一些心懷積鬱而欲藉機發抒的激進份子聚會之所。
 
但在1888年5月15日那天,由一位名叫谷莫辛杜.葛美茲 (Gunmesindo Gomez) 投資興建開業這家咖啡館的初衷,只是感恩於事業的成功,對西班牙北部阿斯圖里亞 (Asturias) 希宏 (Gijon) 家鄉表達感謝而開設。
 
這家咖啡館座落在馬德里的文化區,地址是雷克萊多斯街 (Recoletos) 21號。跨過馬路正對面就是菲利浦五世國王在1712年下令建造的皇家圖書館,到十九世紀才變更為西班牙國家圖書館 (Biblioteca Nacional de Espana)。從咖啡館轉彎不遠步行即可到達著名的博拉多博物館。
 
筆者開始光顧這家咖啡館,是每週在博拉多博物館上課後,在前往國家圖書館溫習功課前,先到這家咖啡館喝杯咖啡,當時並不瞭解它的歷史經歷。後來結識了西班牙的著名女作家瑪麗亞.桃樂蕾絲.梅迪奧.艾斯特拉達 (Maria Dolores Medio Estrada 1911-1996) ,她帶領筆者前往希宏咖啡館,在那裡認識了不少當時年輕一代的作家及政治運動人物,慢慢地瞭解到,這家咖啡館在西班牙內戰 (1936-1939) 結束後,成為戰後文學運動 ’36 時代’ (Generacion 36) 的聚會場所。
 
在新時代的文學運動前,從文學的角度,這家咖啡館就受到十九世紀末葉到二十世紀初西班牙作家的青睞,其中著名小說家貝雷茲.卡爾多斯 (Perez Galdos 1843-1920) 就經常光臨咖啡館,在西班牙文學界裡,被公認為是繼塞萬提斯後西班牙最重要的小說家,他的文學地位從而給這家咖啡館增色不少。
 
內戰結束後,當代著名作家如卡密諾.約瑟.塞拉 (Camilo Jose Cela 1916-2002) 及其他作家在1948年共同建議設立希宏納達文學獎 (El Premio Nadal del Cafe Gijon)。由咖啡館負責提供獎勵。 因為咖啡館的創建人來自希宏城市,而且咖啡館也是用該城市名命名,所以該文學家就轉移到西班牙北部阿斯圖里亞省希宏市旅遊機構,除了逐年頒布文學獎之外,還專為該城市推動旅遊宣傳,一直延續到現在。
 
在女作家艾斯特拉達的安排下,筆者每週六下午必定出現在希宏咖啡館,參與 ‘36時代’ 的聚會,其成員有作家,藝術家,也有當時頗為激進的政治運動人物。由於正值佛朗哥元帥執政專制時代,與會的年輕人,尤其是那些身負政治細胞的成員,在每次出席時,幾乎都會不由自主地帶著幾分謹慎。
 
艾斯特拉達本身也是 ’36 時代’ 的成員,她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地帶有為故鄉阿斯圖里亞省煤礦工人抱不平的呼籲,為此她也曾經歷過牢獄之災。
 
希宏咖啡館在一百多年的歷史潮流中,留下最多的還是文學進步遺產。如詩人赫拉爾果.迪艾哥 (Gerargo Diego 1896-1987) 組織的 ‘詩人聚會’ (La Tertulia de los poetas),馬德里的文化機構 (Ateneo) 組織的作家及演講者的聚會。
 
 
 
希宏咖啡館內景
 
更有影響力的是 ‘青年詩人創作會’ (La Juventud Creadora) ,主題是研究西班牙十六世紀詩人卡爾希拉索.迪.拉.貝卡 (Garcilaso de la Vega 1503-1536) 。這位古典詩人在短暫生命中,第一個將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詩歌體,結構及技巧完整地介紹到西班牙,為西班牙詩歌的傳承居功厥偉,起到承先啟後的歷史貢獻。所以在希宏咖啡館組織的聚會,就是以研討卡爾希拉索來鼓勵青年詩人的創作。
 
事實上,希宏咖啡館在馬德里也成為國際文壇作家及影壇巨星的座上客。 如好萊塢著名女性艾娃.卡特勒爾 (Eva Gardner 1922-1990) , 奧爾遜.威爾斯 (Orson Welles 1915-1985) ,約瑟夫.考登 (Joseph Cotton 1905-1994),美國小說集短篇小說家杜魯門.卡波特 (Trumen Capote 1924-1984) 及英國作者喬治.森德爾斯 (George Senders 1906-1972) 都曾在那裡留下他們的蹤跡。
 
在離開西班牙前的一個週末下午,筆者如約出席 ’36 時代’ 的聚會,注意到與會者往日輕鬆的表情,幾乎都換成凝重的神色,並帶有忐忑不安的情緒。似乎是一個不祥的預兆。
 
從交談中領悟到這個例行的聚會,似乎已經遭到有關部門的追蹤,所以這次的聚會可能是最後的一次。為此整個氣氛凸顯不安中帶有幾分憤怒和憂慮。筆者覺察到過去準時出席的兩位年輕人已不見蹤影。經與會者悄悄告知,他們已經到外地暫避風頭去了。
 
草草地結束了這次的聚會,彼此緊緊地作了告別的擁抱, 筆者帶著落寞不捨的思潮在路上緩步,遙望對面國家圖書館門首的塞萬提斯雕塑,引起了筆者的千萬感慨。這位舉世無雙的小說家,畢生窮苦潦倒,還參過軍,當過俘虜,幾乎成為被人出售的奴隸。
 
再回首菲利浦二世後的西班牙,近四百年的歷史上,戰爭不斷,民不聊生,今天的內戰後興起的專制體系,又何嘗不是西班牙人一脈相承的政治延續?最為明顯的是馬德里和東部地中海濱的加泰隆尼亞之間的矛盾。在他們的眼中,馬德里人只是在那裡悠閒享受,而加泰隆尼亞人民卻要負擔全國三分之一的重稅。迄今為止民族間的矛盾仍然是無休止地暗潮洶湧。
 
作為一個外國學生,因為曾經飽嚐過內戰的煎熬,接著在臺灣又經歷了威權制度的壓抑,對西班牙的現實不由得會出現處之泰然的定力。當然身處異域,多少還得謹慎。因為不論何種專制體系,如要正面衝突,下場絕對不會有兩樣。
 
時光流逝如同眼神的一眨,六十年就這樣無情地流逝。雖然當年相交的西班牙作家們都已先後駕鶴西去,然而每次到馬德里時,總會不由自主地前往那個被文化籠罩了幾個世紀的地區,除了回味往日學生時代的生活情趣外,還必定會到希宏咖啡館去小坐片刻。那些曾經匯聚一堂的 ’36 時代’ 精英的笑容及慷慨的發言,仍然清晰地在空間迴盪,留下給筆者的是帶有幾分淒情的回憶和眷戀。
 
回顧四周,喝咖啡的,用餐的,只顧談笑風生,希宏咖啡館的往日種種,或許在他們的生活中勾畫不出任何的激情。
 
筆者的思潮中,如同衝擊在岸邊的大浪,似無聲的祝福,又似純真的期盼,這家充滿文學色彩的咖啡館,不知能否重新產生出往昔的動力,賦予西班牙年輕一代甚麼新的使命!
 
(2020年9月18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