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真說故事》 從水利會改制看綠色執政的品質保證?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陳婉真說故事》 從水利會改制看綠色執政的品質保證?
2020-10-01 08:42:00
A+
A
A-

嘉南農田水利會在興建百年的「東口工作站」岸邊,畫有歷年大水災時的淹水高度圖,洪水水位最高極限是1959年的八七水災,標高海拔318公尺

 

從水利會改制看綠色執政的品質保證?

 

作者/陳婉真

 

全國17個農田水利會從10月1 日起,號稱改制為公務機關,農委會在多個水利會表達反對立場後,決定僅在農委會舉行人事布達儀式,避免10月1日在各水利會現場引發爭執。

剛好10月1日正逢中秋連假,正式上班日是10月5日,至於10月5日以後,水利會改制是否就能順利完成?恐怕還有很多問題會陸續發生。

反消滅水利會全國自救會總會長黃金春日前密集召集自救會成員會商,決定不動員會員北上抗議,但有關水利會的財產移轉、過戶等問題爭議很多,自救會仍將採法律訴訟、大法官釋憲及向總統府請願等途徑,自救會已經有長期抗爭的準備,不會因為改制而終止,因為改制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問題會在改制後才陸續突顯出來。

 

水利會後來又把堤防加高,2009年莫拉克風災時差一點淹過堤防

 

2009年莫拉克風災時差一點淹過堤防,走道全部淹沒,走道下方樓梯旁的除污設備空間全被上游沖下來的雜木、垃圾等塞滿,員工漏夜清運,連清了好幾天。
水利員工懷疑,改制後,公務員的長官過的是朝九晚五的舒適生活,水利員工是永遠的工人,颱風災害來臨時,不知道這種史無前例的「雙軌雙流制」如何順利運行?

 

原本包括嘉南、雲林、彰化等農田水利會針對改制一事反應激烈,紛紛選出臨時會長,雲林水利會還成立自衛隊,打算強力阻擋農委會派任的會長進駐並進行交接,彰化及嘉南也跟進,光是這三個水利會轄下的農田灌溉面積,就占全國灌溉面積的70%以上,導致農委會臨時決定僅在農委會舉行掛牌及佈達署長等儀式,避免直接衝突。

表面上農委會採居柔性處理模式,私底下卻動作頻頻,尤其是新派任處長人選,和原本農委會私下應允各會會長的承諾差距甚大,本來說好各會會長繼續留任,現在變成年滿65歲即不再派任,算一算17處水利會會長年紀未滿65歲的只有4人,其他各會的處長人選,早已是民進黨各派系私下角力的競技場。

其中以雲林農田水利會(改制後成為水利處),因為原任會長林文瑞擔任國民黨不分區立法委員,今年2月即由原南投農田水利會會長洪國浩接任,上任沒幾個月因地方反彈聲浪大,如果近日沒有變化,據傳農委會已暫派水利署副署長兼代,副處長則由林文瑞時期的總幹事接任。

會這麼安排的理由,據傳是因為蘇治芬和劉建國兩位立委各自有屬意人選,民進黨派系擺不平,只好先由中央派代,真正推動處務的,還是由國民黨地方派系推薦的人選擔任,但只能是副手。

這樣的安排,正好符合民進黨當初通過〈農田水利法〉時所說的:打破國民黨地方派系的理由相符,只是,由國民黨的地方派系轉換成民進黨的地方派系,甚至是兩黨的地方派系共治,看起來民進黨這招真的比較厲害。

再看彰化縣因為民進黨在水利會的耕耘幾乎是一片空白,內定人選是曾經爆發工程弊案的現任會長呂爐山所任命的總幹事,導致民進黨籍的縣議員黃盛祿都看不下去,在臉書公開抨擊。

 

桃園農田水利會位在高鐵桃園站的新建大樓,剛落成就被改制,會長黃金春在落成典禮致詞說,他夢見大樓遭小偷。桃園水利會因都市化的結果,土地增值,卻引來「小偷」覬覦,以往包括桃園機場、桃園市政府、地院等土地,都是向水利會徵收取得,現在憑一紙公文就要水利會把財產移轉為國有財產,簡直是國家暴力搶劫。

 

行政院這次在推動水利會改制上面相當強勢,對於監察院於去年10月1日提出的調查報告指出的多處問題完全不予理會,其中重要者包括:

「行政部門所規劃未來改制後人事雙軌雙流制度,與現行公務人員體制及分工型態迥異,未來如何落實公務人員與農田水利事業人員二套不同管理制度,應於規劃中將涉及員工權益保障事項之資訊透明公開以獲取最大支持諒解。」

「因各農田水利會未來資產及負債規劃由國家概括承受,並計畫依原各農田水利會資產狀況成立分別不同之作業基金,惟各地農田水利會非事業用資產條件不一,各處作業基金財務狀況恐差異甚大,部分區域可能需要高度仰賴政府財政預算補助,恐對未來公務預算分配造成公平性質疑,而各水利會之作業基金在運作上,如何避免互相流用之疑慮,行政部門似應妥為審慎因應。」

 「又目前國內農田水利會屬會籍灌區外之優良農地廣大,行政部門雖已擬定灌區外農地灌溉政策,然迄今對於所需人力及預算之缺口,似尚未擬訂因應方案及策略,面對改制公務機關後可能擴大之灌區面積,行政部門亦需多方評估考量,避免缺漏。」

「對於現階段各農田水利會無償照舊使用他人(私有)土地部分,未來農田水利會改制公務機關後,隨即形同全國尚未取得之既成道路或公共設施保留地徵收補償等概念,若未能提前預為準備,有計畫的取得土地合法使用,累計之金額恐將隨時間增加而鉅額滾動,未來勢必造成政府財政沈重之負擔。」

 「行政部門似未將灌溉管理組織另以組織法型態規範,俾將原農田水利會人員之人事管理納管,卻將應於農業部或農村及農田水利署組織法內規範之灌溉管理組織,分離置入於該農田水利法草案中,因而產生是否抵觸『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5條相關規定,有無混淆法規體系,在法制作業上需重啟程序,恐不利時效之疑慮,亦允宜審慎釐清。」

 監察院這份報告,算是很客氣的點出不少改制的問題,然而,行政部門幾乎不予理會,除了立法過程草率外,從7月2日立法院通過農田水利法迄今,農委會跳過反對改制的水利會民選幹部,直接邀集各水利會員工到農委會開會,針對法源依據不明的部分,則以會議決議的方式強令各水利會遵循,例如有關水利會財產的轉移這麼重大的問題,農委會召開了3次的財產產籍建置會議後,除要求各水利會整理財產目錄,並責令各水利會之財產匯入國有財產署國有公用財產管理系統。會中也說明,農田水利作業基金將於2021年1月1日成立。

 有過行政經驗的人都知道,即便是政府機關之間的財產移轉,也有一定的程序,從未見過如此草率找人民團體來開會,再根據會議紀錄責令人民團體把財產轉移給國家的情況,難怪自救會認為這種公然搶奪民產充公的作法,簡直比共產黨還狠。

桃園農田水利會於8月間回文指出,依據〈農田水利法〉條文中,並無規定農田水利會財產移轉事宜,亦無移轉之對象,且該會財產(土地、土地改良物、房屋建築及設備、動產、有價證券及權利)屬於農民會員所有,倘農委會囑付水利會財產應移轉,請徵求全體過半數會員之同意。結論是財產移轉一事「窒礙難行」。

 

 

農委會把運作超過百年的水利會公法人財產,在沒有任何法源依據的情況下,竟然是以召集各水利會員工開會決議作為依據,輕易把龐大的水利會資產移轉為國有,這是對民主法治的嚴重挑戰。:農委會的法治觀念,遠不如公法人的桃園農田水利會,對於財產移轉的違憲要求,桃園水利會不客氣的回應:「窒礙難行」。(以上為桃園農田水利會提供)

(本文照片皆為陳婉真拍攝或翻拍)

 

有些較聽話的水利會接到公文後,到地政事務所辦理過戶手續,也碰到難題,原因是地政事務所的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申請書中,所列的登記理由包括:買賣、贈予、繼承、分割繼承、拍賣、共有物分割等項,而且每項都應備妥相關文件,從未見過政府機關以一紙公文,責令公法人的水利會把財產登記為國有財產的,難怪部分自救會成員說,政府如果對於救總或婦聯會的財產也拿出相同的效率與魄力,一定會獲得更多人的喝彩。

近日各水利會又碰到另一個問題,原來雖然依據農田水利法條文中,並未有任何條文明確說明現有農田水利會組織消失,這種情況猶如〈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法〉雖然廢除,但紅十字會的組織依舊存在。

然而,農委會卻強勢要求原本依據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在水利會繳納保費的水利會會員,僅能投保到9月30日,許多農民在9月24日接到公文後才知道此事,趕緊改到農會投保,卻因投保農保需要購買肥料、機具及繳交稻穀等證明文件,農民一時之間提不出這些文件。導致投保發生真空期,自救會認為,既然農田水利會早已確定要改制,卻等到改制前1週才通知,效率實在太差。

另一個馬上會浮出枱面的問題是,改制後的水利處人事採所謂的「雙軌雙流制」,包含公務人員和原農田水利會人員。公務人員負責署內業務單位的工作,例如農業水資源開發和重大工程辦理事項、執行水質污染取締等,水利會人員則負責原本的灌溉業務。

多數水利會員工為了工作,多數敢怒不敢言,但私下仍有不少牢騷,水利員工也是經由考試被錄用的,卻在同一個單位裡實施「一國兩制」,導致員工升遷管道受阻,員工的士氣大受影響,一位員工私下就抱怨說,原本水利會是和農委會平起平坐的公法人地位,改制後變成農委會所屬的三級機關,連地方的鄉鎮公所地位都不如,未來在工作上勢將遭遇到更大的阻力。

至於農委會一再強調的擴大灌區的說法,也就是說改制後10年內,將由目前灌區內的31萬公頃,擴大為68萬公頃耕作農地的說法,卻被自救會成員打臉,以目前各灌區灌溉用水的情況已經嚴重不足,哪有能力再擴大至非灌區農民的服務?

舉個例子,全國葡萄產量最優質的信義鄉豐丘村,位在陳有蘭溪沿岸,卻因地處高山,外加地質脆弱,遇雨成災,很難在上面開發水利灌溉設施,所謂擴大灌區只是政府收歸國有的美麗謊言而已,真正的用意一如柯建銘在通過農水法時所說的,方便將農業用水移作為工業用水,才是最大的考量,難怪律師蘇煥智認為,如此不惜毁憲所修改的農水法,無非是要圖利工業財團而已,但面對極端氣候現象及台灣原本就已缺水的現況,未來最大的受害者還是最弱勢的農民。

而整個改制過程中的諸多爭議,看得出一黨獨大的民進黨政府,似乎也忘記34年前創黨時的民主與進步主張,迅速轉變為獨裁專制的政黨,總統及行政院長都是法律人從政的台灣,推動政策竟是如此漠視法治,這不但是法律人之恥,也是對於民主法治國家的最大挑戰。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嘉南農田水利會在興建百年的「東口工作站」岸邊,畫有歷年大水災時的淹水高度圖,洪水水位最高極限是1959年的八七水災,標高海拔318公尺

 

從水利會改制看綠色執政的品質保證?

 

作者/陳婉真

 

全國17個農田水利會從10月1 日起,號稱改制為公務機關,農委會在多個水利會表達反對立場後,決定僅在農委會舉行人事布達儀式,避免10月1日在各水利會現場引發爭執。

剛好10月1日正逢中秋連假,正式上班日是10月5日,至於10月5日以後,水利會改制是否就能順利完成?恐怕還有很多問題會陸續發生。

反消滅水利會全國自救會總會長黃金春日前密集召集自救會成員會商,決定不動員會員北上抗議,但有關水利會的財產移轉、過戶等問題爭議很多,自救會仍將採法律訴訟、大法官釋憲及向總統府請願等途徑,自救會已經有長期抗爭的準備,不會因為改制而終止,因為改制只是一個開始,真正的問題會在改制後才陸續突顯出來。

 

水利會後來又把堤防加高,2009年莫拉克風災時差一點淹過堤防

 

2009年莫拉克風災時差一點淹過堤防,走道全部淹沒,走道下方樓梯旁的除污設備空間全被上游沖下來的雜木、垃圾等塞滿,員工漏夜清運,連清了好幾天。
水利員工懷疑,改制後,公務員的長官過的是朝九晚五的舒適生活,水利員工是永遠的工人,颱風災害來臨時,不知道這種史無前例的「雙軌雙流制」如何順利運行?

 

原本包括嘉南、雲林、彰化等農田水利會針對改制一事反應激烈,紛紛選出臨時會長,雲林水利會還成立自衛隊,打算強力阻擋農委會派任的會長進駐並進行交接,彰化及嘉南也跟進,光是這三個水利會轄下的農田灌溉面積,就占全國灌溉面積的70%以上,導致農委會臨時決定僅在農委會舉行掛牌及佈達署長等儀式,避免直接衝突。

表面上農委會採居柔性處理模式,私底下卻動作頻頻,尤其是新派任處長人選,和原本農委會私下應允各會會長的承諾差距甚大,本來說好各會會長繼續留任,現在變成年滿65歲即不再派任,算一算17處水利會會長年紀未滿65歲的只有4人,其他各會的處長人選,早已是民進黨各派系私下角力的競技場。

其中以雲林農田水利會(改制後成為水利處),因為原任會長林文瑞擔任國民黨不分區立法委員,今年2月即由原南投農田水利會會長洪國浩接任,上任沒幾個月因地方反彈聲浪大,如果近日沒有變化,據傳農委會已暫派水利署副署長兼代,副處長則由林文瑞時期的總幹事接任。

會這麼安排的理由,據傳是因為蘇治芬和劉建國兩位立委各自有屬意人選,民進黨派系擺不平,只好先由中央派代,真正推動處務的,還是由國民黨地方派系推薦的人選擔任,但只能是副手。

這樣的安排,正好符合民進黨當初通過〈農田水利法〉時所說的:打破國民黨地方派系的理由相符,只是,由國民黨的地方派系轉換成民進黨的地方派系,甚至是兩黨的地方派系共治,看起來民進黨這招真的比較厲害。

再看彰化縣因為民進黨在水利會的耕耘幾乎是一片空白,內定人選是曾經爆發工程弊案的現任會長呂爐山所任命的總幹事,導致民進黨籍的縣議員黃盛祿都看不下去,在臉書公開抨擊。

 

桃園農田水利會位在高鐵桃園站的新建大樓,剛落成就被改制,會長黃金春在落成典禮致詞說,他夢見大樓遭小偷。桃園水利會因都市化的結果,土地增值,卻引來「小偷」覬覦,以往包括桃園機場、桃園市政府、地院等土地,都是向水利會徵收取得,現在憑一紙公文就要水利會把財產移轉為國有財產,簡直是國家暴力搶劫。

 

行政院這次在推動水利會改制上面相當強勢,對於監察院於去年10月1日提出的調查報告指出的多處問題完全不予理會,其中重要者包括:

「行政部門所規劃未來改制後人事雙軌雙流制度,與現行公務人員體制及分工型態迥異,未來如何落實公務人員與農田水利事業人員二套不同管理制度,應於規劃中將涉及員工權益保障事項之資訊透明公開以獲取最大支持諒解。」

「因各農田水利會未來資產及負債規劃由國家概括承受,並計畫依原各農田水利會資產狀況成立分別不同之作業基金,惟各地農田水利會非事業用資產條件不一,各處作業基金財務狀況恐差異甚大,部分區域可能需要高度仰賴政府財政預算補助,恐對未來公務預算分配造成公平性質疑,而各水利會之作業基金在運作上,如何避免互相流用之疑慮,行政部門似應妥為審慎因應。」

 「又目前國內農田水利會屬會籍灌區外之優良農地廣大,行政部門雖已擬定灌區外農地灌溉政策,然迄今對於所需人力及預算之缺口,似尚未擬訂因應方案及策略,面對改制公務機關後可能擴大之灌區面積,行政部門亦需多方評估考量,避免缺漏。」

「對於現階段各農田水利會無償照舊使用他人(私有)土地部分,未來農田水利會改制公務機關後,隨即形同全國尚未取得之既成道路或公共設施保留地徵收補償等概念,若未能提前預為準備,有計畫的取得土地合法使用,累計之金額恐將隨時間增加而鉅額滾動,未來勢必造成政府財政沈重之負擔。」

 「行政部門似未將灌溉管理組織另以組織法型態規範,俾將原農田水利會人員之人事管理納管,卻將應於農業部或農村及農田水利署組織法內規範之灌溉管理組織,分離置入於該農田水利法草案中,因而產生是否抵觸『中央行政機關組織基準法』第5條相關規定,有無混淆法規體系,在法制作業上需重啟程序,恐不利時效之疑慮,亦允宜審慎釐清。」

 監察院這份報告,算是很客氣的點出不少改制的問題,然而,行政部門幾乎不予理會,除了立法過程草率外,從7月2日立法院通過農田水利法迄今,農委會跳過反對改制的水利會民選幹部,直接邀集各水利會員工到農委會開會,針對法源依據不明的部分,則以會議決議的方式強令各水利會遵循,例如有關水利會財產的轉移這麼重大的問題,農委會召開了3次的財產產籍建置會議後,除要求各水利會整理財產目錄,並責令各水利會之財產匯入國有財產署國有公用財產管理系統。會中也說明,農田水利作業基金將於2021年1月1日成立。

 有過行政經驗的人都知道,即便是政府機關之間的財產移轉,也有一定的程序,從未見過如此草率找人民團體來開會,再根據會議紀錄責令人民團體把財產轉移給國家的情況,難怪自救會認為這種公然搶奪民產充公的作法,簡直比共產黨還狠。

桃園農田水利會於8月間回文指出,依據〈農田水利法〉條文中,並無規定農田水利會財產移轉事宜,亦無移轉之對象,且該會財產(土地、土地改良物、房屋建築及設備、動產、有價證券及權利)屬於農民會員所有,倘農委會囑付水利會財產應移轉,請徵求全體過半數會員之同意。結論是財產移轉一事「窒礙難行」。

 

 

農委會把運作超過百年的水利會公法人財產,在沒有任何法源依據的情況下,竟然是以召集各水利會員工開會決議作為依據,輕易把龐大的水利會資產移轉為國有,這是對民主法治的嚴重挑戰。:農委會的法治觀念,遠不如公法人的桃園農田水利會,對於財產移轉的違憲要求,桃園水利會不客氣的回應:「窒礙難行」。(以上為桃園農田水利會提供)

(本文照片皆為陳婉真拍攝或翻拍)

 

有些較聽話的水利會接到公文後,到地政事務所辦理過戶手續,也碰到難題,原因是地政事務所的土地所有權移轉登記申請書中,所列的登記理由包括:買賣、贈予、繼承、分割繼承、拍賣、共有物分割等項,而且每項都應備妥相關文件,從未見過政府機關以一紙公文,責令公法人的水利會把財產登記為國有財產的,難怪部分自救會成員說,政府如果對於救總或婦聯會的財產也拿出相同的效率與魄力,一定會獲得更多人的喝彩。

近日各水利會又碰到另一個問題,原來雖然依據農田水利法條文中,並未有任何條文明確說明現有農田水利會組織消失,這種情況猶如〈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法〉雖然廢除,但紅十字會的組織依舊存在。

然而,農委會卻強勢要求原本依據全民健康保險法規定,在水利會繳納保費的水利會會員,僅能投保到9月30日,許多農民在9月24日接到公文後才知道此事,趕緊改到農會投保,卻因投保農保需要購買肥料、機具及繳交稻穀等證明文件,農民一時之間提不出這些文件。導致投保發生真空期,自救會認為,既然農田水利會早已確定要改制,卻等到改制前1週才通知,效率實在太差。

另一個馬上會浮出枱面的問題是,改制後的水利處人事採所謂的「雙軌雙流制」,包含公務人員和原農田水利會人員。公務人員負責署內業務單位的工作,例如農業水資源開發和重大工程辦理事項、執行水質污染取締等,水利會人員則負責原本的灌溉業務。

多數水利會員工為了工作,多數敢怒不敢言,但私下仍有不少牢騷,水利員工也是經由考試被錄用的,卻在同一個單位裡實施「一國兩制」,導致員工升遷管道受阻,員工的士氣大受影響,一位員工私下就抱怨說,原本水利會是和農委會平起平坐的公法人地位,改制後變成農委會所屬的三級機關,連地方的鄉鎮公所地位都不如,未來在工作上勢將遭遇到更大的阻力。

至於農委會一再強調的擴大灌區的說法,也就是說改制後10年內,將由目前灌區內的31萬公頃,擴大為68萬公頃耕作農地的說法,卻被自救會成員打臉,以目前各灌區灌溉用水的情況已經嚴重不足,哪有能力再擴大至非灌區農民的服務?

舉個例子,全國葡萄產量最優質的信義鄉豐丘村,位在陳有蘭溪沿岸,卻因地處高山,外加地質脆弱,遇雨成災,很難在上面開發水利灌溉設施,所謂擴大灌區只是政府收歸國有的美麗謊言而已,真正的用意一如柯建銘在通過農水法時所說的,方便將農業用水移作為工業用水,才是最大的考量,難怪律師蘇煥智認為,如此不惜毁憲所修改的農水法,無非是要圖利工業財團而已,但面對極端氣候現象及台灣原本就已缺水的現況,未來最大的受害者還是最弱勢的農民。

而整個改制過程中的諸多爭議,看得出一黨獨大的民進黨政府,似乎也忘記34年前創黨時的民主與進步主張,迅速轉變為獨裁專制的政黨,總統及行政院長都是法律人從政的台灣,推動政策竟是如此漠視法治,這不但是法律人之恥,也是對於民主法治國家的最大挑戰。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