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九日的示威已將浪潮帶到新的高點,要求廢除冒犯君主罪。
作者/梁東屏
泰國首都曼谷,於九月十九日發生了自二零一四年五月軍事政變推翻前總理英樂政府以來最大規模的示威,這次的示威活動是由「法政大學與示威聯合陣線」(United Front of Thammasat and Demonstration)所發動。法政大學先前已經警告示威者不准進入校區,但是示威者並未理會,後來群眾愈聚愈多,法政大學校區已經無法容納,示威群眾於是在細雨中開始從法政大學校園移步到鄰近皇家田廣場(Sanam Luang)。「法政大學與示威聯合陣線」表示,當天參加示威的人數高達十萬,曼谷警方則稱人數約為兩萬。
自今年七月以來,泰國掀起示威浪潮,由學生領導的基層民主運動席捲了全國,幾乎每天都有大小不等的示威活動在各地上場,十九日的示威已經把整個運動帶到一個新高點。更值得注意的是,示威群眾的訴求除了要求現任總理巴育(Prayut Chan-ocha)下台、修憲之外,還包括了改革君主制、刪減皇室預算、廢除「冒犯君主罪」等在過去是列為絕對禁忌的問題。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就在報導中指出,這是泰國歷史性的抗議活動,因為從來沒有示威者提出這種要求。一名學生領袖帕努莎亞說,「我們希望把信息傳開,讓人民了解為何須要改革君主制、讓巴育政權下台……我們要政府知道,我們的運動並非微不足道」。
帕努莎亞也表示已有入獄的心理準備,雖然害怕,但她堅持做對的事,目前她雖然尚未被捕,但法院已向警方下逮捕令,指控她違反煽動叛亂及違反疫情下禁止集會的規定等等。
著名的抗議領袖之一帕里在抗議活動前接受了英國《衛報》的採訪,他也因參與最近的示威活動而面臨十八項指控。他說,抗議者想要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結束主導泰國政治歷史的暴力和政變循環,「六年前,獨裁政權向人民宣戰,現在,是人們進行反擊的時候了」。
事實上,前述兩人的說法,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泰國現政府所面臨的困境,那就是民怨已經強大到不再繼續畏懼各種禁令。其實,從二零一四年至今,泰國一直是禁止人民集會的,這八、九個月以來,更因為新冠病毒疫情,加強了禁止大型集會的限制。
這個原先是由青年學生發起的運動,現在已經吸引了愈來愈多的社會人士參與。一名今年二十五歲的示威者頌猜告訴「彭博社」,他和父親一起參加了示威。他說,「我們要的是全面民主,不是偽裝的民主」。另一名今年已七十歲的示威者皮亞努表示,她這把年紀還參加示威,是因為「擔心孫子這一代人的未來」。她說,「過去十年,我們目睹國家往錯誤的方向走去,這一代人所發起的戰鬥,帶給我們希望」。
另外,九月十九日正好是泰國前總理塔信被軍人政變推翻的第十四週年,因此示威群眾中也有不少是支持塔信的「紅衫軍」。
恐怕更讓泰國當局惴惴不安的是,九月二十日又有數千人在皇家田廣場進行同樣主題的示威,同時在一項簡單的儀式中,將一塊牌匾用水泥嵌入皇家田廣場的地面。這塊牌匾上面是這樣寫的,「在這個地方,人民已經表達了他們的意願:這個國家是屬於人民的,並非如他們謊稱屬於君主的財產」。泰國在一九三二年結束絕對君主制時,也曾在皇宮外立起類似牌匾,但內容只是紀念從絕對君主制轉型為君主立憲制,並無現在這種直接針對皇室的言詞。只不過現在的十世皇哇集拉隆功在二零一七年即位後,那塊牌匾就神秘地消失了,而由另一塊寫有親王室的口號牌匾取代。
當天示威群眾在嵌入牌匾的儀式之後遊行至最高法院外,同時將一份包括示威十大訴求的請願書交由曼谷大都會警察總局局長帕卡蓬‧蓬佩特拉,再由他轉交王室樞密院。示威領袖帕里在帕卡蓬收下請願書後表示已經達到初步目標,宣布解散示威活動。他說,「我們這兩天的最大勝利就是證明了,即便是像我們這樣的普通老百姓,也能夠向王室遞交請願書」。他還表示下個月十四日還將展開新一輪示威,並揚言發動總罷工,迫使巴育政府下台及促使王室改革。
示威者大膽打破泰國社會禁忌,挑戰王權底線,也引來著名右翼政客瓦隆的批評。他指示威者的行動不恰當,因為泰王超然於政治,「這些行動是象徵性地反對泰王,但泰王並非人民的敵對者」。
只不過,泰國人民長久以來對王室有至高無上的敬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九世王樸美蓬個人的威儀以及他長久以來親民愛民而且不干政的形象。但哇集拉隆功在泰國人的心目中卻完全沒有那樣的地位。譬如哇集拉隆功繼位後就曾多次「干政」,包括向軍人政府提出修改新憲法中有關君主權限的建議和擴大本身對王室資產管理局的管控權等。
另外,最讓泰國人不能接受的是,新冠疫情發生之後,哇集拉隆功第一時間就帶著二十多名嬪妃,跑到德國包下一整座旅館避疫,完全沒有與全國同胞患難與共的心思。
前一陣子,哇集拉隆功更因思念被他罷黜並下獄的貴妃詩妮娜,下令釋放之後,當天就用專機接往德國共續前緣,活生生上演了一場泰國的現代版「後宮甄環傳」。
當然,尊崇王室長久以來已是泰國的傳統,一時之間也很難撼動,譬如前述那塊新嵌入的牌匾已在一夕之間遭拆除。曼谷警方正向曼谷大都會管理局查詢是誰把牌匾撬走,因為牌匾或可成為提控示威群體「冒犯君主罪」的證據之一。在泰國,觸犯「冒犯君主罪」者最高可判處十五年監禁。
泰國納瑞宣大學東南亞研究學院講師錢伯斯指出,牌匾迅速被拆除,「反映了保皇派不僅對改革君主制的呼聲感到憤怒,而且也絕對不會容忍任何象徵反對王室的標誌物」。也有分析員認為,要求王室改革的呼聲能否獲得較為廣大的泰國社會群體認同,還有待觀察。朱拉隆功大學政治學家科拉賓說,示威運動仍未在曼谷精英階層及泰國工薪底層當中廣為人知或廣受認可,知識分子會如何反應也暫且無從確定。
作者簡介
梁東屏,曾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現為香港亞洲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品雜誌、台灣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2002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第十七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閒嗑牙@東南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