庇護工場需要我們從社會的寬廣視野去看待它的價值,也從倫理的慈悲胸懷來給它更多的扶持。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照顧弱勢是件福德的事,中秋節,你添了多少福德?
一開頭就這樣問你,感觸來自於一些評審對庇護工場缺乏同情心的見解。這些知識分子或企業經理人,只看到庇護工場在勞工行政體系下做為企業的一面,評論它應致力於經營管理、推廣產品及建立品牌,卻忘記了它在競爭性市場上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天然缺陷;至今想到他們面對弱勢失去謙卑的神情,心情不禁難過起來。
今年三月以來襲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弱勢族群成為經濟衝擊的重災區。業績衰退、捐助減少,政府振興經濟的三倍券反向讓多數採購流入大型超市,連中秋節的禮品都很少轉向庇護工場。
好多人也許到今天還不知有庇護工場。它是對有就業意願,但能力不足的身心障礙者提供庇護性就業服務。這個庇護性就業本來就是政府的工作,現在全台約有120家庇護工場來替政府承擔起此一社會性職責。
庇護工場不是台灣才有,日本、韓國、德國、法國、英國和美國等等很多國家都有,絕大多數都靠政府補助和社會捐助來營運,主要是考量到它本身有許多隱性成本,除了生產、行銷,還有照護、訓練、社工、轉接等額外的費用。硬要把它們套在資本主義市埸來競爭,是不合邏輯的思維,更是不負責任的作為。
慈善的特質,好像企業倫理一樣,它除了要考量經濟的效用,更得考量社會的公平、正義、真實和善益。
近日跟隨一些食品專家去巡訪賣場,發現中秋月餅有三分之一摻雜著一堆化學色素,賣相很好,卻絕對不是產品標示或廣告中宣稱的果實類月餅。不少宗教團體都沒有專業的法眼去看穿它表相之美下的虛假,何況一般平民百姓。
庇護工場的職工是身心障礙的先天性缺陷,加上經營者絕大部份都是身心障礙者家庭和社會善心人士。這份缺陷反而讓他們有更堅持的心去做好真的產品,用更多的手工帶進人的情感和溫度。有機、天然、無毒是跟事事講求最大經濟規模產出的資本主義不同的。
價格和價值本是就有差異的,庇護工場需要我們從社會的寬廣視野去看待它的價值,也從倫理的慈悲胸懷來給它更多的扶持。
現實的世界有善有惡、有真有假,也正因為有所缺陷,所以才讓我們有增添福德的機會。《六祖壇經》記載,「功德」出自於清淨心,沒有任何的攀緣、沒有揀選、沒有特定對象。「福德」非出自清淨心,有攀緣、有選擇、有對象。慈善是社會的愛,不管大小,不分清淨,它最大的功用是能將人們超越距離和族群地連繫在一起。
如果中秋節你有採買的需求,對你而言,轉些單子給庇護工場或弱勢團體只是舉手之勞,也是替自己造福,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