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政府似乎又對克拉運河展現出興趣,會不會又一次胎死腹中,值得拭目以待。(圖片擷取自網路)
作者/梁東屏
中國為了要繞過馬六甲海峽,確保能源供應,近年來多次通過各種方式希望能重啟飽受爭議、在泰國南部克拉地峽開鑿運河的計劃,但都無疾而終。如今似乎得到了泰國政治精英的廣泛支持,泰國議會委員會將於本月就該項目提出意見,一向持批評態度的《曼谷郵報》也公開發表了支持運河的社論,讓中國再度燃起了希望。
這個從公元一六七七年就首度出現的運河計畫,是要在泰國南部的狹窄地段開鑿一條跟海平面同高的運河,打通暹邏灣跟安德曼海,也就是廣義的太平洋跟印度洋之間的通道。這條運河也是北京「一帶一路」倡議中「海上絲路」至關重要並且極具戰略意義的一環。
克拉運河計畫開鑿的長度為一百二十公里,對中國來說具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因為中國海軍可以藉由克拉運河快速連結在南海建島造礁的基地跟印度洋。此外,克拉運河也極具經濟上的意義,因為航運道路無須再繞行馬六甲海峽,足足節省了一千兩百海浬。
簡而言之,運河的開通可以彌補中國在印度洋戰略中最薄弱的環節------馬六甲海峽。目前馬六甲海峽不僅僅是中國海上貿易的生命線,而且是中國海軍通往南亞並向西延伸的主要通道,然而卡住馬六甲海峽咽喉的卻是美國在區域中最堅實的盟友新加坡。美國海軍根據雙方盟約可以進駐新加坡,隨時視需要切斷通道。
這就是中國領導人胡錦濤於二零零三年所提出的「馬六甲困境」。中國的石油進口量只有百分之十二是從陸路取得,其餘都是走海運。也就是中國和中東、非洲、歐洲的貿易幾乎都需要經過馬六甲海峽,換句話說,策略對手很容易截斷中國的海上貿易。
美國國防部的一份內部報告指出,中國是在二零零五年首度對開鑿克拉運河表達了興趣,中國提出的計畫是花十年時間、三萬名工人開鑿,總共費用為兩百億到兩百五十億美元,但當時泰國並未表示多大興趣。
二零一四年五月泰國發生軍事政變,西方國家紛紛指責隨後成立的泰國軍政府,中國在此時乘虛而入,與中國駐泰大使館關係密切的泰華文化經濟協會則乘機提出可行性研究計畫,宣稱克拉運河將能和巴拿馬運河一樣,成為全球航運跟經濟的樞紐,幫助泰國擺脫經濟困境。
當然,這個運河計畫在政治上的敏感性甚高,所以相關的討論都在秘密中進行。馬六甲海峽航運日益壅塞是事實,再加上海盜盛行、海上意外頻傳,能有另外一條具替代性的海上通路,當然就顯得有其需要。只不過,泰國還必須要考慮一個特殊的狀況,那就是泰國南部分離主義的問題。因為以馬來裔穆斯林居民為主的泰國南部省份爭取獨立多年,長期以游擊戰對抗政府,克拉運河一旦完成,形同直接將泰國南北分隔開來,遂了分離主義者的心願。
克拉運河固然有其珍貴價值,確實也有可能為泰國帶來經濟利益,但從歷史上來看卻也容易引來強權進駐。例如,中美洲巴拿馬運河曾是美軍駐守要道;連接地中海與紅海的蘇伊士運河被英國、法國掌控百年之後,埃及還得歷經戰爭才能收歸國有。這些,都是泰國必須考量的地方。
克拉運河的開鑿也會影響到印度和中國的關係。有報導指稱,克拉運河完全符合中國一直以來海軍包圍印度的計劃,印度實際上也加大了與中國可能出現未來海上衝突的準備。《印度時報》就在八月二十五日刊出報導,指稱印度計劃對安達曼群島及尼科巴群島上的空軍和海軍設施進行針對中國的重大升級。該戰略群島正位於從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的海上通道相交處,因此也被稱為「印度洋東大門」。
另外,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強烈反對運河建設。這兩個國家依靠馬六甲海峽獲得巨大利益,但克拉運河的通航會對馬六甲海峽的航運業形成重大打擊。克拉運河是否會對印度、美國的戰略形成威脅還是未知數,最先影響的卻是泰國經濟和主權,泰國交通部長薩卡薩揚就表示,他比較傾向在克拉地峽興建鐵路或高鐵,並在兩頭各建一個海港,以便運送貨物進出。
總之,儘管泰國政府似乎又對克拉運河展現出興趣,但這個陳年舊案牽扯的問題異常複雜,會不會又一次胎死腹中,就只能拭目以待了。
作者簡介
梁東屏,曾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現為香港亞洲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品雜誌、台灣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2002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第十七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閒嗑牙@東南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