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丁魚全貌
作者/劉敦仁
普羅大眾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都有過不同程度的擁擠經驗,有的是在上下班高峰時段,擠在公共汽車或是電車內動彈不得的尷尬,有的是在摩肩接踵的市場裡,尤其是在年節期間,為了搶到新鮮可口的食品不惜你推我擠。在這些水泄不通的場景中,幾乎都會不約而同地驚呼:這簡直就是 ‘擠得像沙丁魚罐頭!’
西班牙市場出售的醋浸沙丁魚
其實這樣的感歎也好,抱怨也罷,在人口稠密的都市或是國家,幾乎就是家常便飯。我就有身歷其境的經驗,在日本東京地鐵站裡經歷過的擁擠場面令我終身難忘。車廂裡早已沒有了一絲的空間,而月台上的車站員工們還是使出渾身解數,將乘客當成貨物般地向車裡塞,直到車門關閉才鬆手。車廂裡的乘客早已不顧人性的尊嚴,只是面無表情地隨著車速盡量保持身體的平衡。這就是最典型的 ‘沙丁魚罐頭’。
西班牙大學生偏愛的沙丁魚三明治
六十年代,馬德里的地鐵也不亞於日本的東京。上下班都會擠得如同沙丁魚罐頭。而在西班牙這樣的比喻是最適合不過的。因為西班牙的沙丁魚產量在全世界數一數二,而且沙丁魚在西班牙人的日常生活中,幾乎是家常便飯。
年輕人光顧的迪斯科或者夜總會,經常是摩肩接踵,於是將其形容成如同 ’沙丁魚罐頭’ 也就應運而生。
其實,中國人將擁擠的地方形容成為 ‘沙丁魚罐頭’ 的這個成語,是自歐洲引入。歐洲出現這句成語,最早應該是在1845年。將人類擁擠的地方形容為 ’Packed together like sardines in a tin-box’,後來又發展成其他成語如: ‘packed like sardines in a tin’ ,或是: ‘packed like sardines in a can’ ……
加利西亞的煎沙丁魚
所以只要打開沙丁魚罐頭,就立即明白為什麼英國人會構思出這樣一句極具形象的成語。因為沙丁魚罐頭裡的魚肉塞得非常緊實而沒有一點空隙。
從語言學上探討沙丁魚英語名稱 ‘Sardines’ 的來源應是希臘字 ‘Sardo’,繼而又不知是歷史上那位的傑出人物,將沙丁魚和意大利的沙甸亞島 ‘Sardegna’ 摻和在一起。
沙甸亞島位在地中海法屬科西嘉島的南邊,希臘歷史學家何羅多圖斯 (Herodotus 公元前484-425 年) 稱這座島嶼為 Sardegna,意即 ‘島嶼中最大的島’。羅馬共和時代的著名政治演說家馬爾庫斯. 圖利烏斯.西塞羅 (Marcus Tullius Cicero 公元前146-43 前) 曾讚譽何羅多圖斯為 ‘歷史之父’。
葡萄牙沙丁魚罐頭為遊客的最愛
實際上沙甸亞島在各個島嶼中,僅能被認為是繼西西里島後的第二大島。而它和沙丁魚的淵源至今仍然存疑。因為希臘歷史上曾有傳言稱,沙丁魚是來自沙甸亞島,因而得名。然而從沙甸亞島到希臘距離有1700公里之遙。古代航行工具的缺乏,如何能令希臘漁民到千里之外去捕撈沙丁魚實在是天方夜譚。
其實沙丁魚的產地分佈全球,漁業界就有記載,遍及加拿大,英國,美國,克羅地亞,法國,希臘,印度,意大利,日本,摩洛哥,挪威,秘魯,葡萄牙,西班牙及土耳其等國。
日本餐館常見的油煎沙丁魚
西班牙加利西亞特製飲酒的陶杯
可見沙丁魚的產量遍佈三大海洋。因為沙丁魚的相貌特殊,它的體積又小,所以一直以來漁業界始終將沙丁魚作為飼料來處理。而且在海洋中也是其他生物的主要食物來源。
沙丁魚是鯡魚屬類的魚種。它在歐洲經常被人誤解為 Pilchard,中文翻譯也稱為 ‘沙丁魚’。實際上在歐洲的區別是,體積一般在15公分以下的稱為 ‘Sardines’,大過15公分的則稱為 ’Pilchard’。
別小看了這些貌不驚人一直不被看好的小魚,其實它一身都是寶。沙丁魚含有極其豐富的Omega-3 脂肪酸,對心血管病症有高效的保護作用。它還含有多種如鈣,磷,鉀等礦物質,以及適量的鐵和硒。而且有豐富的維生素D,B 及蛋白質。它的油脂可以用來製作油漆,塗料及油布等工業產品。
更值得欣慰的是,沙丁魚幾乎沒有任何的海洋污染,在大氣層中污染情況急遽惡化的現狀下,海洋中極其珍貴的三文魚以及深海魚類,都嚴重受到海洋污染的侵蝕。沙丁魚則由於體積小,潛水深度低,幸運地成為當今海洋中的稀世珍寶了。
美國有一位企業家格雷.庫伯爾 (Craig Cooper) 從五歲開始就對沙丁魚有特殊的愛好,他一直深信沙丁魚是最好的健康食物。不久前在檢查身體時,為他測檢的醫生對他的優良健康條件感到震驚,經過溝通,得悉這位企業家每天要消耗五罐沙丁魚。而且他自喻為是宣傳沙丁魚的福音使節,逢人即告知食用沙丁魚的好處。
美國癡迷沙丁魚的企業家庫伯爾在遊艇上自得其樂
他還精細地將沙丁魚中的養分列出細表供人參考,特別是對男士們的腦,心,肌肉,骨骼,前列腺,甚至是性器官的勃起有顯著的功效。他分析出每一罐3.2 盎司(約90克)沙丁魚中含有的養分百分比如下:
維生素B12 - 337.9
硒 - 87.9
磷 - 86
歐米加3 - 60.8
蛋白質 - 44.6
維生素D - 43.7
鈣 - 34.6
維生素B3 - 29.7
碘 - 24
銅 - 18.6
維生素B2 - 16.1
膽鹼 - 16
綜合這些養分,庫伯爾深信沙丁魚是他飲食中的超級食物,而且他一再強調,沙丁魚已經是他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品。有一次他去了希臘十多天,幾乎每天就是以沙丁魚為主食。
當然他對沙丁魚的偏愛有其個人的理由,但是他認為一天消耗五罐沙丁魚的說法似乎有些誇張的意味。
沙丁魚的烹調方法很簡單,除了常見的罐頭之外,不外乎是煎,烤,醋浸或是水煮。一年前,我和妻子到葡萄牙旅遊時,在里斯本的中心區廣場邊,參觀了一所專賣沙丁魚的商鋪,顯然那是為吸引旅客而開設的。其中有沙丁魚罐頭,上面印有不同年份的標誌,是旅遊者的最佳選擇。幾乎每人都情不自禁地買回去餽贈親友。
由於沙丁魚其貌不揚,無法作為上乘餐飲端上桌。從十幾個國家的發展,到今天的急遽萎縮,沙丁魚在世界上的分佈已屈指可數。其中以葡萄牙,希臘,西班牙和墨西哥為重要產地。
西班牙的沙丁魚產地主要在西北角葡萄牙上方的卡里希亞 (Galicia),那裡的海產除了沙丁魚之外,還有爽口的青口,章魚及鯷魚。所以那裡的沙丁魚,青口,章魚及鯷魚罐頭仍然是一枝獨秀,風靡歐美。
1960年時代,我正在馬德里求學,利用暑假在卡里希亞的維果 (Vigo) 城市渡假一個月,飽享各種海鮮的美味。尤其是青口和鯷魚,夾在麵包中別有風味。
我還利用假期參觀了當地的 ‘沙丁魚節日’,不僅享受了西班牙人的熱情奔放,還品嚐了別有風味的 Ribeiro 葡萄酒,當地人不用玻璃杯喝這種葡萄酒,而是用專製的傳統陶製小碗。它略大於日本人的清酒杯子,但我的感覺是更像我家鄉喝羅酒(一種自家釀製的糯米酒)的傳統瓷碗。
西班牙的鯷魚和意大利的品種略有不同。西班牙大多數的是白色,用醋或者用橄欖油浸泡製成罐頭,因為它不是很鹹,所以可用來夾麵包吃,或者是喝飯前酒的佐料,尤其是西班牙著名的小吃(Tapas) 中,經常可以看到和其他小吃一同供應。而意大利的鯷魚呈粉紅色。製作方式大同小異,但是很鹹,無法如同西班牙般地小吃,而是多半用來製作麵食的調味品。
筆者夫婦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沙丁魚罐頭專賣店裡留影
因為長期生活在西班牙和意大利,使我對沙丁魚 ‘情有獨鍾’。記得在求學時代,每天上完最早的兩節課之後,十點鐘有十五分鐘的休息。學生們就會利用這一時間,一窩蜂地快步到文學院地下層咖啡館中填一下肚子。
我也不例外,一週五天,都會買一個夾沙丁魚的三明治(西班牙文叫 Bocadillo) 充飢。因為它的價格最低廉,裡面還帶有番茄汁的營養價值,作為窮留學生,必須要考慮口袋的花費物有所值,來吸取用腦過度的營養需求。
數十年來,我對沙丁魚始終是 ‘舊情難忘’。每次到歐洲或是墨西哥,必定要飽餐一頓沙丁魚方能滿足久違的懸念。而且在離開前,必定會前往超市 ‘滿載而歸’ 作為解饞的準備。
我對沙丁魚的鍾愛,雖然沒有美國企業家庫伯爾那樣的 ‘深情和執著’,卻深信它對人體的益處。它就像是無處不生被人視為雜草的蒲公英,卻對人類有著功德無量的健康功效。兩者都是我的喜愛,更是我尊敬的大自然恩賜。
葡萄首都里斯本沙丁魚罐頭專賣店的內景,展現不同種類的罐頭
直至現在,我還是循例每週至少開一罐沙丁魚佐酒,視為是人生的一大享受。這小小的自我陶醉,往往會勾起馬德里求學時代生活的點點滴滴。
其中最值得回味的,就是在文學院地下層的咖啡館中,短短的十五分鐘有限時間裡,擠滿了學生在那裡搶購三明治和牛奶咖啡,不由令我聯想起英國人的成語: ‘像沙丁魚罐頭一樣’!每憶及此,總不禁泛起一絲微笑!
(2020年8月31日完稿於溫哥華)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 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是他費時十年的心血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