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從澳大利亞走向世界
儘管澳大利亞政府實行的白人政策,給移民增加諸多困擾和不便,但為了生存,移民也只能忍氣吞聲,低頭做人。美貞為了參加國際音樂活動,需要澳大利亞政府批准她轉變成公民身份才能實現她的理想。尤其是參加美國紐約密特羅波洛斯國際青年指揮比賽時,參賽者必須要代表國家,而不能以個人身份報名。
她那時已經在澳大利亞居住了十四年另十個月,而澳大利亞政府規定移民必須住滿十五年才能申請公民身份,所以她希望政府能給以通融,讓她能代表澳大利亞參加國際音樂比賽。但是澳大利亞政府拒絕了美貞的要求,她不得不尋求以中國人的身份去參賽。在1960年時代,中國大陸接二連三的政治運動,對外完全呈封閉隔離狀態,海外華僑得不到大陸內部絲毫信息。而美貞受到家庭中的影響,一直認為中華民國才是自己的祖國;不過後來她希望以中華民國公民身份代表臺灣參加國際比賽,也是經過一波三折的。
美貞在享譽全球之後,並沒有背離澳大利亞,相反的她仍然用一顆善良的心去對待。她感受到在幼年時期的教育得自於澳大利亞,她的音樂生命起始於澳大利亞,在那裡她得到俄羅斯恩師馬可先生給她音樂上的啟蒙,又經過老師的安排,她一生中所指揮的第一場音樂會也在澳大利亞,而且老師將自己的指揮棒交給她使用,那時候她才二十出頭,卻有機會在後面的五場音樂會和老師同時登臺指揮。帶著感恩之心,她回到澳大利亞,為當地音樂教育鋪墊了扎實的基礎。
在導師尼古拉.馬可的影響下,每當她站在指揮臺上,對待每一個音樂參與者態度認真堅定而毫不留情,目的不是炫耀自己,而是樂團在舞臺上的精神。她曾說:“指揮是和聽眾的聯繫,通過指揮聽眾接受了音樂中的內涵意義”。她從不會緊張,她只相信,“一個好的指揮,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即使樂團成員不喜歡他,也會尊重他們”。
因為出師於澳大利亞,她對當地的音樂事業不僅給予關注,也有嚴格的要求。有一次她在指揮悉尼交響樂團的時候,其中一位小提琴手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音樂效果而不斷改變旋律,美貞立即中斷並嚴格地告訴那位小提琴手,不要再犯了!另外一位小提琴手立即低聲抱怨:“為什麼這時候要停下來?”美貞不加思索地回答他:“等會兒告訴你怎麼回事”。
她很尊重每一位和她一起工作的音樂人,她堅信必須要用專業者的態度來看待他們。因為“要成為一個專業人員必須要對自己,對聽眾負責,要發揮到淋漓盡致”。
她對自己在指揮臺上一絲不苟的理由很簡單,尤其是作為一個女性。在指揮臺上很容易製造轟動,她認為這只是一個短暫的價值:“最多也就是一個晚上而已。假如他們不請你回來,意味著就此結束了。迄今為止凡是我到過的地方,他們都會邀請我再去。”
哥尼卡音樂會節目單
這就是她的自信,也是她對澳大利亞的回饋。她曾先後指揮了墨爾本交響樂團,阿迪萊交響樂團,布里斯班交響樂團,帕思交響樂團,和賀帕交響樂團。為了發展澳大利亞音樂事業以及培養年輕音樂愛好者,她在1971年前往悉尼哥林卡(Ku-rin-gai)地區,向當地議會申請創立愛樂交響樂團(Ku-ring-gai Philharmonic Orchestra),但當地商會不予同意,並加以阻撓。經過了兩年的堅持和努力,最終在1973年獲得議會通過,並聘請她擔任指揮兼音樂主任。
美貞創立這個非專業的樂團目的是推動當地音樂教育,至今這個樂團仍然活躍在社區裡,而且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培養青少年音樂愛好者的基地,每年都舉辦高中及兒童音樂比賽。這不僅實現了美貞創辦音樂教育的夢想,也為澳大利亞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音樂遺產。
她在1980年訪問臺灣的時候,還曾不斷向人提到這個已經有了七年歷史的交響樂團,言談之下感到無比的自豪。事實上這個美貞專為青少年創辦的澳大利亞交響樂團,迄今仍然活躍在當地的樂壇上,也許很多人早已忘記這個樂團的創始人,但那正符合美貞的人生哲學,凡是做對人類有益的事,不必去計較自己的付出。
1983年她曾在坎培拉為耶誕節指揮過一場取名為“你自己唱彌賽亞”的露天音樂會,共有四千群眾,一起在她的指揮下,合唱這首韓德爾創作的世界著名聖歌,創下了音樂史上合唱的記錄,也是美貞畢生深感欣慰的一次創舉,給澳大利亞和國際音樂界留下豐富的經驗。
除了對澳大利亞的音樂教育作出奉獻之外,那段時間也是她在世界音樂舞臺上極度活躍,她的音樂事業登峰造極的時代。世界各地的邀請如雪片般飛來。
1973年2月她抵達法國巴黎,先後指揮了六個法國交響樂團及室內樂團。8月份她再度蒞臨法國東部史特拉斯堡,指揮一個六十六人的大型交響樂團。1975年她以第一位女指揮的地位,指揮了法國無線電臺的室內管弦樂團。1976年2月她到了香港,於23至25日在香港大會堂為香港管弦樂團指揮三場音樂會,臺灣的日籍鋼琴家藤田梓擔任貝多芬“皇帝”協奏曲的鋼琴獨奏。
從1977年9月到12月,美貞在香港指揮香港愛樂交響樂團共演奏十二場,其中在11月28日還邀請了臺灣的楊小佩擔任鋼琴獨奏,實際上美貞在香港擔任香港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達三年之久。
她在接受臺北聯合報的採訪時,曾這樣說出她的心聲:“我們中國人天份很高,只要拋掉音樂是娛樂,陪襯的想法,真正去懂音樂究竟是什麼,我想,我們可以在音樂方面有突破的表現。”(摘自1977年12月6日聯合
報9版)
次年她在臺北民生報的採訪中,更道出她內心的世界:“我像一個沒有根的浮萍,我需要有一個屬於我的家。我不願經年在國外奔走,我之所以東奔西走,是為了
音樂,但那些地方對我沒有意義,因為不是我自己的國家。”(摘自1978年2月18日民生報第6版)
早在1966年和1969年,她即已出席過美國密西根州英特拉根的全國音樂夏令營,並擔任世界青年交響樂團的指揮演出。這是一個專為培養青少年音樂人才的活動,每年六月開始,為期八周,不分國籍,膚色和宗教背景,參加學員從八歲到大學生,分為幼兒,少年,高中生及大學生四個部分。參加大學生的學員結業後如進入當地大學研究所,夏令營的成績可以作為研究所的學分。這是對學生在音樂學習上的一種積極鼓勵。
1966年美國密西根茵特拉根藝術學院主任為郭美貞寫的推薦信
1978年美貞應邀再次出席該夏令營,以指揮家的身份為該夏令營成立五十周年慶祝活動,在7月16日指揮一場演出。
這個舉世聞名的世界青年音樂活動,啟發了美貞開拓臺灣及其他地方青少年的音樂工作。尤其是在1970年時代,美貞在臺灣籌組臺北愛樂交響樂團,直接受到這個世界音樂活動的影響。除此之外,在她的一生中,和培養青少年音樂有關的活動基本上還有:
在紐約期間,她曾在紐約的愛樂音樂廳和林肯中心指揮過紐約大都會青年交響樂團的兩場音樂會;在紐約中央公園指揮過一場露天青年交響樂的演奏;並指揮過全紐約州高中學生樂團(All New York State High School)以及一年一度的阿靈頓高中樂團演出。
在臺灣她培訓了青少年樂團,率領他們做過三次巡迴演出,並率領青少年樂團訪問菲律賓,擔任菲律賓文化中心的開幕表演。
她在參加美國世界青少年音樂活動的時候,並沒有忘記為臺灣發展音樂教育的工作,所以她特地物色了七位青年音樂家,準備延攬他們到臺灣,加入到她正在籌備的臺北愛樂交響樂團。同時在夏令營結束後,她還特地途經韓國,在漢城停留了四天,目的也是為了延攬人才到臺灣共同為臺灣的音樂事業進行合作。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