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孫大砲的話有感》(之二)民族主義與中華文化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重讀孫大砲的話有感》(之二)民族主義與中華文化
2020-09-15 08:53:00
A+
A
A-

作者/ 劉東皋( 中報雜誌總編輯) 

 

孫文早在一百年前就提倡,中國必須要有民族主義才能救亡圖存;然而,至今還有人刻意寫說,沒有「中華民族」這件事;中華民族是民國建立後才創建的名詞。看到這類人以中文繁體字寫著沒有中華民族這件事,才了解古人為何以「數典忘祖」這樣的話痛責並唾棄這樣的人。

 

中華文明或說中華文化,即使是西方人也並不加以否認。杭廷頓在其「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就指出,僅東亞便包含六種文明的不同社會,包括日本文明、中華文明、東正教文明、佛教文明、穆斯林文明和西方文明;南亞還有印度教文明。而四種文明的核心國家包括日本、中國、俄羅斯和美國,是東亞舞台上的主角;南亞則加上印度。

 

中華文明的存在,本來就是一個事實;生存於中華文明及文化下的統一族群,怎麼不是中華民族呢?除了血緣基因的關係,民族的存在,原本就是經過歷史及文化長期不斷的融合所產生的。

 

在清朝閉關以前的中國,根本不認為有其他民族的存在;中國(文化)統轄之外,都是夷狄蠻族。而除了東亞接鄰國家,遠洋之外,中國既不識有歐洲西洋文明,更不知有英國、美國之強權,豈懂得這世界上還有什麼盎格魯薩克遜民族或什麼日耳曼民族。而既然,因為自己就是唯一的文明大國,也是唯一的教化之邦,因此也就沒有自稱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必要(自認中國之外,頂多是一些教化未深的野邦蠻族)。隨著清廷關口被打破之後,才知這世界上原來有這麼多不同的(已開化文明)民族,有心之士為團結國家民心,當然就把處於中華文明統一國度的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

 

有些人宣稱,中國早就被滅了兩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孫文並沒有否認這一點,但中華文化與文明並沒有因為被外族滅朝而消失。

 

工業革命之前,封建時代蠻族(低文明種族)入侵文明社會不是只在中國發生,歐洲文明王朝與國家也多次經歷所謂蠻族入侵、以致文明遭到大破壞的時期。試想,蒙古帝國曾征服並占領近五分之一的地球,難道今天就不存在斯拉夫、日耳曼、朝鮮、印度等民族或文化了嗎?以漢族為根柢的中華文明與民族,也並沒有因蒙古、滿族的征服而喪失其文化的存在與傳承。

 

不過,孫文在民族主義第三講提到,「依我的觀察,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已經失去了…並且不止失去一天,也失去了幾百年。試看我們革命以前,所有反對革命很利害的言論,都是反對民族主義的。再推想到幾百年前,中國的民族思想,完全沒有了。在這幾百年中,中國的書籍裡頭,簡直是看不出民族主義來,只看見對於滿州的歌功頌德,甚麼深仁厚澤、甚麼食毛踐土,從沒有人敢說滿人是什麼東西的。」

 

他又說:「到了乾隆時代,連滿漢兩個字都不准人提起了,把史書都要改過,凡事當中關於宋元歷史的關係和明清歷史的關係,都通通刪去,所有關於記載滿洲匈奴韃靼的書,一概定為禁書,通通把他消滅,不准人家收藏、不准人家看。因為當時違禁的書,興過了好幾回文字獄之後,中國的民族思想,保存在文字裡頭的,便完全消滅了。中國的民族思想,到了清朝中葉以後,會黨中有民族思想的,只有洪門會黨。」(民族主義第三講)

 

綜合來看,滿清剛入關時,硬要漢人「留髮不留頭」,以軍事武力殺害了眾多具中華文化思想的漢人;再經過康熙「開博學鴻詞科,把明朝有智識學問的人幾乎都網羅到滿洲政府之下了」(民族主義第三講);加以康熙、雍正、乾隆多次的文字獄,幾乎等於要把漢人民族主義給全消滅了。由此,孫文在民族主義第一講才說:「外國旁觀的人說中國人是一片散沙,這個原因是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因為一般人民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卻沒有國族主義。」從孫文的論述中,可以了解為何中國人沒有國族主義的原因,那就是國族觀念早被滿清政府幾乎全消滅了。

 

在滿清政府統治之後,受教育的漢族士大夫階級,為了學優則仕,多數早就被滿洲政府收納;但從人性的立場思考,在他們的心中,既受到滿洲皇族的歧視(如只能稱臣、稱奴才),多數早已欠缺對民族效忠的意識(滿族是少數靠武力起家的異族,而多數有智識的文官卻是漢族,這些漢族文武官員,在國家大難時,豈會真心效忠滿族政府?);滿洲人只是衣食父母,雖表面上服從,但不會是他所要真心效忠的「民族」。而除了受教育的士大夫,封建時代的農工商階級,原本多數就不識文字或教育程度不高(歐美在工業革命之前亦是如此)。中國歷經滿清上百年的「留髮不留頭」與多次文字獄的清洗後,眾多不識字或教育程度低的漢族農工商百姓,自無可能會有所謂(中華)民族意識。

 

既然,滿族人只是提供俸祿的統治者,且為異族,則歷經二百多年的統治之後,多數漢族人不具國族意識、只有家族與宗族意識,就不足為奇了。直到日清甲午戰後,列強叩關,在外人看來,中國人如同一盤散沙,不具有民族與國家意識,也是自然的了。

 

無怪乎,孫文既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革命口號;連革命成功之後宣布五族共和,仍要以「民族主義」喚起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因為「就中國的民族來說,總數是四萬萬(億)人,當中參雜不過是幾百萬蒙古人、百多萬滿洲人、幾百萬西藏人、百幾十萬回教之突厥人,外來的總數不過一千萬餘人,所以就大多數說,四萬萬中國人,可以說完全是漢人,同一血統生活、同一言語文字,同一宗教信仰,同一風俗習慣,完全是一個民族」;「但是中國的人,只有家族與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中國,實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天是世界上最貧弱的國家,處國際中最低下的地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我們在此時最為危險,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義,結合四萬萬人成一個堅固的民族,中國便有亡國滅種之憂!我們要挽救這種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義,用民族精神來救國,」(民族主義第一講)

 

就社會進化的角度言,不論東西方,在講求武力征服擴張版圖的時代,愈文明的社會,愈容易受到興起的遊牧民族(或被稱之為蠻族)所侵略占領。因為文明社會安逸日久又講和平(以法治國而不講恃暴凌弱),豈敵得過每日馳騁牧野的戰鬥種族?但這些文明落後的蠻族侵占文明國家後,反多被文明國家的文化所同化。

 

直到工業革命之後,科技昌明,科技力與知識力的力量更強於依恃身強體壯的刀劍武力,體弱者也能以一把手槍行俠仗義、抵抗蠻力。多數文明社會可依靠經濟力與軍事力對抗「蠻力」,使得文明才終於得以不再遭所謂的「蠻族」破壞。中國之所以會遭受各國列強的侵侮,就是因為中國在滿清統治的二百七十多年中,因眾多滿族子弟淪為紈絝子弟,靠著近四億農工商百姓供養,而眾多沒有國家民族大義或愛護百姓(所謂民主觀念)的漢族官吏只求富貴榮華,加上閉關自守、不了解世界變化與工業科技、毫無軍事科技力可言,導致被列強視為魚肉猛啃猛吃。

 

若非孫中山擎起革命大旗、並要求各國以平等視我民族、加以各國在中國的利益擺不平而互相牽制,滿清所統治下的中國,恐怕最後真的就被各列強瓜分了。當然,民國肇建的過程,仍是困難重重,軍閥各自擁兵自重,猶如古代歷朝末年各地諸侯占地為王、群起逐鹿中原的情況。之後,若非蔣中正統一中國,日本侵華戰爭恐難遏制;而後,若非德國發起二次大戰、日本妄想稱霸東亞、還去偷襲美國珍珠港,中國也恐怕真的要淪為列強殖民地了。

 

二戰結束至今,尚不及八十年;所謂歷史,猶歷歷在前。自一七七六年工業革命之後至二次大戰前的那段歷史,顯示了英歐、美、日各國在具備科技力、軍事力之後,依靠武力侵略亞、非、歐各民族的斑斑劣蹟,也導致了兩次的世界大戰。而面對列強的侵侮與割據(租界佔領)之下,孫文不但大聲疾呼要振興(中華)民族主義之外,還高舉中華文化之旗,他的高瞻遠矚,至今讀來,仍令人佩服。

 

 

在民族主義第六講中,孫文指出,中國一次亡於蒙古(元朝),一次亡於滿洲人(清朝),但這兩次國家雖亡,民族卻還能夠存在,主要是「我們中國的道德高尚」;而「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孫文指出,「簡直的說,日本對於英國,主張履行條約;對於中國,便不主張履行條約。因為英國是很強的,中國是很弱的。日本加入歐戰,是怕強權不是講信義罷!中國強了幾千年而高麗猶在,日本強了不過二十年,便把高麗滅了,由此便可見日本的信義不如中國;中國所講的信義(道德文化)比外國要進步得多。」

 

「中國更有一種極好的道德,是愛和平。現在世界上的國家民族,祇有中國是講和平,外國都是講戰爭,主張帝國主義去滅別人的國家;近年因為經過許多大戰,殘殺太大,才主張免去戰爭,開了好幾次和平會議;…但是這些會議中,各國人士共同去講和平,是因為怕戰爭,出於勉強而然的,不是出於一般國民的天性。中國人幾千年來酷愛和平都是出於天性,論到個人便重謙讓,論到政治便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和外國人便有大大的不同。」

 

孫文的民族主義除要恢復中華民族的精神外,也強調要保存中國固有的良好道德、知識與能力,並要學習西方的科技文明。然而他念茲在茲的仍是:「歐洲之所以駕乎我中國之上的,不是政治哲學,完全是物質文明,因為他們近來的物質文明很發達,所以關於人生活日用的衣食住行種種設備便非常便利,非常迅速。關於海陸軍的種種武器毒藥,便非常完全、非常猛烈;所有這些新設備和新武器,都是由於科學昌明而來的。…物質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來二百多年的事。…我們現在要學歐洲,是要學中國沒有的東西,中國沒有的東西是科學,不是政治哲學。」

 

依孫文所言,中國優良的政治哲學主要體現在「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修身、齊家、治國,中國人近幾百年以來都做不到,所以對於本國,便不能自治,外國人看見中國人不能治國,便要來共管」(民族主義第六講)。顯然,孫文看到中國政治哲學思想高於西方國家,也看到中國近幾百年來受清朝統治之下修身、齊家、治國精神的淪喪;加上科技文明的不如人,以致國家人民淪為各國的奴隸(次殖民地)。

 

孫文演講民族主義並成書時,是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隔年三月,他即過世。過了十多年,1937年發生七七事變,日本侵華野心正式昭揭,1939年歷時六年的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美國正式參戰,二次大戰全面開打。

 

而孫文早在民族主義第一講就說:「但自俄國新變動發生之後,就我個人觀察已往的大勢,逆料將來的潮流,國際間再次大戰是免不了的;但是那種戰爭不是起於不同種之間,是起於同種之間,白種與白種分開來戰,黃種與黃種分開來戰,那種戰爭是階級戰爭,是被壓迫者和橫暴者的戰爭,是公理與強權的戰爭。」展讀至此,深感孫文的洞見,又再佩服他一次,竟能在1924年就預見到14、5年之後會有再一次國際大戰。

 

只是,他沒想到的是,這次的國際大戰,不但白種人與白種人打,黃種人與黃種人打,白種人還聯合黃種人(德意日)打另一批白種人和黃種人(英美俄中等);不僅是階級之戰、橫暴者與被壓迫者之戰,二戰後的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更形成兩大壁壘;而冷戰結束後,資本主義階級社會,仍在國與國、社會與社會間繼續存在。

 

如今,美國利用民主自由為思想工具,卻運用其政治力、經濟力、科技力在全球建立起層級式資本主義社會,並且,挾帶西方各種思想文化進入亞洲及第三世界國家。東亞各國,很多國家的年輕人對自己本身國家民族的文化失去了認識,也失去了認同;反而對歐美、尤其是美國西方流行文化朗朗上口;其中尤以失根的香港、台灣為最。台灣幾乎大多數高級知識份子所學的自然科學或科會科學,口中喃喃的是歐美哲學家的思想,但對本身中華文化思想,卻毫不在意,甚至加以拋棄。這些人完全應了孫文在一百年前所說,只講新文明,卻不要舊而好的文化思想。

 

然而西方人本身並沒有丟棄他們的舊文化與思想。美國清教徒移民從英國帶去的,還有一本聖經。而聖經可以說是歐美西方國家的共同思想和語言。只是,這本過去以拉丁文寫成的聖經,後來翻成了英語、德語、義語、法語或西班牙語罷了;然而他們的文化(思想)傳承,還是來自於聖經中許多的歷史故事、思想典故與文化精神。也因此,聖女貞德或三劍客,不是法國人的故事而已,也是西方人都能懂的文化故事;同樣的,倫敦的故事,巴黎人也都懂;笛卡爾、康德的思想,每個歐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至少也多所了解。但他們絕不會懂得三國演義、紅樓夢及孔子、老子的精神意涵及在生活文化中不可言喻的體悟。

 

原本自二戰以來,亞洲國家學習西方的科技,目的是要自立自強;但隨著美式西化的影響,很多人連自己的文化都要丟棄。但不論是講韓文、日文、漢文的民族,絕對不可能像西方人那樣,真正深入到西方人的生活及思想中。一旦丟了自己文化的精神內涵,在生活中無法涵養,思想上終將淪為美式西方文化的附庸。

 

美國掌控了最高科技(包括軍事科技),堅持不讓他國超越,目的就是不讓別的國家可以脫離他的經濟層級(或殖民體系)。然而,除了為美國打工賺錢,如果東亞國家、台灣、香港連自己的思想文化也沒有了,每天只會拾歐美思想文化的餘唾,講一些連美國人也覺得好笑的流行文化語言、或一些毫無歐美生活及精神體驗的所謂(西方半調子)哲學思想,則多數人根本形同只是美國科技經濟下的生產工具人而已。而可悲的是,這許多人生活在毫無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思想、又天天為人打工的社會環境中,卻不自知。

 

孫文民族主義令人深思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追求民主自由,為何要拋掉自己的文化思想?而這樣的社會現象,在一百年前列強侵占中國租界時期就已普遍存在;因此也不禁讓我連想,難道如今一些國家地區的人民為了追求自由民主、卻有意無意要拋棄自己的文化思想之根,是不是也是美國資本主義政府的陰謀?

作者/ 劉東皋( 中報雜誌總編輯) 

 

孫文早在一百年前就提倡,中國必須要有民族主義才能救亡圖存;然而,至今還有人刻意寫說,沒有「中華民族」這件事;中華民族是民國建立後才創建的名詞。看到這類人以中文繁體字寫著沒有中華民族這件事,才了解古人為何以「數典忘祖」這樣的話痛責並唾棄這樣的人。

 

中華文明或說中華文化,即使是西方人也並不加以否認。杭廷頓在其「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就指出,僅東亞便包含六種文明的不同社會,包括日本文明、中華文明、東正教文明、佛教文明、穆斯林文明和西方文明;南亞還有印度教文明。而四種文明的核心國家包括日本、中國、俄羅斯和美國,是東亞舞台上的主角;南亞則加上印度。

 

中華文明的存在,本來就是一個事實;生存於中華文明及文化下的統一族群,怎麼不是中華民族呢?除了血緣基因的關係,民族的存在,原本就是經過歷史及文化長期不斷的融合所產生的。

 

在清朝閉關以前的中國,根本不認為有其他民族的存在;中國(文化)統轄之外,都是夷狄蠻族。而除了東亞接鄰國家,遠洋之外,中國既不識有歐洲西洋文明,更不知有英國、美國之強權,豈懂得這世界上還有什麼盎格魯薩克遜民族或什麼日耳曼民族。而既然,因為自己就是唯一的文明大國,也是唯一的教化之邦,因此也就沒有自稱本身就是中華民族的必要(自認中國之外,頂多是一些教化未深的野邦蠻族)。隨著清廷關口被打破之後,才知這世界上原來有這麼多不同的(已開化文明)民族,有心之士為團結國家民心,當然就把處於中華文明統一國度的民族,統稱為中華民族。

 

有些人宣稱,中國早就被滅了兩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孫文並沒有否認這一點,但中華文化與文明並沒有因為被外族滅朝而消失。

 

工業革命之前,封建時代蠻族(低文明種族)入侵文明社會不是只在中國發生,歐洲文明王朝與國家也多次經歷所謂蠻族入侵、以致文明遭到大破壞的時期。試想,蒙古帝國曾征服並占領近五分之一的地球,難道今天就不存在斯拉夫、日耳曼、朝鮮、印度等民族或文化了嗎?以漢族為根柢的中華文明與民族,也並沒有因蒙古、滿族的征服而喪失其文化的存在與傳承。

 

不過,孫文在民族主義第三講提到,「依我的觀察,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已經失去了…並且不止失去一天,也失去了幾百年。試看我們革命以前,所有反對革命很利害的言論,都是反對民族主義的。再推想到幾百年前,中國的民族思想,完全沒有了。在這幾百年中,中國的書籍裡頭,簡直是看不出民族主義來,只看見對於滿州的歌功頌德,甚麼深仁厚澤、甚麼食毛踐土,從沒有人敢說滿人是什麼東西的。」

 

他又說:「到了乾隆時代,連滿漢兩個字都不准人提起了,把史書都要改過,凡事當中關於宋元歷史的關係和明清歷史的關係,都通通刪去,所有關於記載滿洲匈奴韃靼的書,一概定為禁書,通通把他消滅,不准人家收藏、不准人家看。因為當時違禁的書,興過了好幾回文字獄之後,中國的民族思想,保存在文字裡頭的,便完全消滅了。中國的民族思想,到了清朝中葉以後,會黨中有民族思想的,只有洪門會黨。」(民族主義第三講)

 

綜合來看,滿清剛入關時,硬要漢人「留髮不留頭」,以軍事武力殺害了眾多具中華文化思想的漢人;再經過康熙「開博學鴻詞科,把明朝有智識學問的人幾乎都網羅到滿洲政府之下了」(民族主義第三講);加以康熙、雍正、乾隆多次的文字獄,幾乎等於要把漢人民族主義給全消滅了。由此,孫文在民族主義第一講才說:「外國旁觀的人說中國人是一片散沙,這個原因是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因為一般人民只有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卻沒有國族主義。」從孫文的論述中,可以了解為何中國人沒有國族主義的原因,那就是國族觀念早被滿清政府幾乎全消滅了。

 

在滿清政府統治之後,受教育的漢族士大夫階級,為了學優則仕,多數早就被滿洲政府收納;但從人性的立場思考,在他們的心中,既受到滿洲皇族的歧視(如只能稱臣、稱奴才),多數早已欠缺對民族效忠的意識(滿族是少數靠武力起家的異族,而多數有智識的文官卻是漢族,這些漢族文武官員,在國家大難時,豈會真心效忠滿族政府?);滿洲人只是衣食父母,雖表面上服從,但不會是他所要真心效忠的「民族」。而除了受教育的士大夫,封建時代的農工商階級,原本多數就不識文字或教育程度不高(歐美在工業革命之前亦是如此)。中國歷經滿清上百年的「留髮不留頭」與多次文字獄的清洗後,眾多不識字或教育程度低的漢族農工商百姓,自無可能會有所謂(中華)民族意識。

 

既然,滿族人只是提供俸祿的統治者,且為異族,則歷經二百多年的統治之後,多數漢族人不具國族意識、只有家族與宗族意識,就不足為奇了。直到日清甲午戰後,列強叩關,在外人看來,中國人如同一盤散沙,不具有民族與國家意識,也是自然的了。

 

無怪乎,孫文既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為革命口號;連革命成功之後宣布五族共和,仍要以「民族主義」喚起中國人的民族意識。因為「就中國的民族來說,總數是四萬萬(億)人,當中參雜不過是幾百萬蒙古人、百多萬滿洲人、幾百萬西藏人、百幾十萬回教之突厥人,外來的總數不過一千萬餘人,所以就大多數說,四萬萬中國人,可以說完全是漢人,同一血統生活、同一言語文字,同一宗教信仰,同一風俗習慣,完全是一個民族」;「但是中國的人,只有家族與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合成一個中國,實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天是世界上最貧弱的國家,處國際中最低下的地位。『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我們在此時最為危險,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義,結合四萬萬人成一個堅固的民族,中國便有亡國滅種之憂!我們要挽救這種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義,用民族精神來救國,」(民族主義第一講)

 

就社會進化的角度言,不論東西方,在講求武力征服擴張版圖的時代,愈文明的社會,愈容易受到興起的遊牧民族(或被稱之為蠻族)所侵略占領。因為文明社會安逸日久又講和平(以法治國而不講恃暴凌弱),豈敵得過每日馳騁牧野的戰鬥種族?但這些文明落後的蠻族侵占文明國家後,反多被文明國家的文化所同化。

 

直到工業革命之後,科技昌明,科技力與知識力的力量更強於依恃身強體壯的刀劍武力,體弱者也能以一把手槍行俠仗義、抵抗蠻力。多數文明社會可依靠經濟力與軍事力對抗「蠻力」,使得文明才終於得以不再遭所謂的「蠻族」破壞。中國之所以會遭受各國列強的侵侮,就是因為中國在滿清統治的二百七十多年中,因眾多滿族子弟淪為紈絝子弟,靠著近四億農工商百姓供養,而眾多沒有國家民族大義或愛護百姓(所謂民主觀念)的漢族官吏只求富貴榮華,加上閉關自守、不了解世界變化與工業科技、毫無軍事科技力可言,導致被列強視為魚肉猛啃猛吃。

 

若非孫中山擎起革命大旗、並要求各國以平等視我民族、加以各國在中國的利益擺不平而互相牽制,滿清所統治下的中國,恐怕最後真的就被各列強瓜分了。當然,民國肇建的過程,仍是困難重重,軍閥各自擁兵自重,猶如古代歷朝末年各地諸侯占地為王、群起逐鹿中原的情況。之後,若非蔣中正統一中國,日本侵華戰爭恐難遏制;而後,若非德國發起二次大戰、日本妄想稱霸東亞、還去偷襲美國珍珠港,中國也恐怕真的要淪為列強殖民地了。

 

二戰結束至今,尚不及八十年;所謂歷史,猶歷歷在前。自一七七六年工業革命之後至二次大戰前的那段歷史,顯示了英歐、美、日各國在具備科技力、軍事力之後,依靠武力侵略亞、非、歐各民族的斑斑劣蹟,也導致了兩次的世界大戰。而面對列強的侵侮與割據(租界佔領)之下,孫文不但大聲疾呼要振興(中華)民族主義之外,還高舉中華文化之旗,他的高瞻遠矚,至今讀來,仍令人佩服。

 

 

在民族主義第六講中,孫文指出,中國一次亡於蒙古(元朝),一次亡於滿洲人(清朝),但這兩次國家雖亡,民族卻還能夠存在,主要是「我們中國的道德高尚」;而「那些新文化的勢力,此刻橫行中國,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

 

孫文指出,「簡直的說,日本對於英國,主張履行條約;對於中國,便不主張履行條約。因為英國是很強的,中國是很弱的。日本加入歐戰,是怕強權不是講信義罷!中國強了幾千年而高麗猶在,日本強了不過二十年,便把高麗滅了,由此便可見日本的信義不如中國;中國所講的信義(道德文化)比外國要進步得多。」

 

「中國更有一種極好的道德,是愛和平。現在世界上的國家民族,祇有中國是講和平,外國都是講戰爭,主張帝國主義去滅別人的國家;近年因為經過許多大戰,殘殺太大,才主張免去戰爭,開了好幾次和平會議;…但是這些會議中,各國人士共同去講和平,是因為怕戰爭,出於勉強而然的,不是出於一般國民的天性。中國人幾千年來酷愛和平都是出於天性,論到個人便重謙讓,論到政治便說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和外國人便有大大的不同。」

 

孫文的民族主義除要恢復中華民族的精神外,也強調要保存中國固有的良好道德、知識與能力,並要學習西方的科技文明。然而他念茲在茲的仍是:「歐洲之所以駕乎我中國之上的,不是政治哲學,完全是物質文明,因為他們近來的物質文明很發達,所以關於人生活日用的衣食住行種種設備便非常便利,非常迅速。關於海陸軍的種種武器毒藥,便非常完全、非常猛烈;所有這些新設備和新武器,都是由於科學昌明而來的。…物質文明的進步,不過是近來二百多年的事。…我們現在要學歐洲,是要學中國沒有的東西,中國沒有的東西是科學,不是政治哲學。」

 

依孫文所言,中國優良的政治哲學主要體現在「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修身、齊家、治國,中國人近幾百年以來都做不到,所以對於本國,便不能自治,外國人看見中國人不能治國,便要來共管」(民族主義第六講)。顯然,孫文看到中國政治哲學思想高於西方國家,也看到中國近幾百年來受清朝統治之下修身、齊家、治國精神的淪喪;加上科技文明的不如人,以致國家人民淪為各國的奴隸(次殖民地)。

 

孫文演講民族主義並成書時,是在民國十三年(1924年),隔年三月,他即過世。過了十多年,1937年發生七七事變,日本侵華野心正式昭揭,1939年歷時六年的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12月珍珠港事變、美國正式參戰,二次大戰全面開打。

 

而孫文早在民族主義第一講就說:「但自俄國新變動發生之後,就我個人觀察已往的大勢,逆料將來的潮流,國際間再次大戰是免不了的;但是那種戰爭不是起於不同種之間,是起於同種之間,白種與白種分開來戰,黃種與黃種分開來戰,那種戰爭是階級戰爭,是被壓迫者和橫暴者的戰爭,是公理與強權的戰爭。」展讀至此,深感孫文的洞見,又再佩服他一次,竟能在1924年就預見到14、5年之後會有再一次國際大戰。

 

只是,他沒想到的是,這次的國際大戰,不但白種人與白種人打,黃種人與黃種人打,白種人還聯合黃種人(德意日)打另一批白種人和黃種人(英美俄中等);不僅是階級之戰、橫暴者與被壓迫者之戰,二戰後的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更形成兩大壁壘;而冷戰結束後,資本主義階級社會,仍在國與國、社會與社會間繼續存在。

 

如今,美國利用民主自由為思想工具,卻運用其政治力、經濟力、科技力在全球建立起層級式資本主義社會,並且,挾帶西方各種思想文化進入亞洲及第三世界國家。東亞各國,很多國家的年輕人對自己本身國家民族的文化失去了認識,也失去了認同;反而對歐美、尤其是美國西方流行文化朗朗上口;其中尤以失根的香港、台灣為最。台灣幾乎大多數高級知識份子所學的自然科學或科會科學,口中喃喃的是歐美哲學家的思想,但對本身中華文化思想,卻毫不在意,甚至加以拋棄。這些人完全應了孫文在一百年前所說,只講新文明,卻不要舊而好的文化思想。

 

然而西方人本身並沒有丟棄他們的舊文化與思想。美國清教徒移民從英國帶去的,還有一本聖經。而聖經可以說是歐美西方國家的共同思想和語言。只是,這本過去以拉丁文寫成的聖經,後來翻成了英語、德語、義語、法語或西班牙語罷了;然而他們的文化(思想)傳承,還是來自於聖經中許多的歷史故事、思想典故與文化精神。也因此,聖女貞德或三劍客,不是法國人的故事而已,也是西方人都能懂的文化故事;同樣的,倫敦的故事,巴黎人也都懂;笛卡爾、康德的思想,每個歐美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至少也多所了解。但他們絕不會懂得三國演義、紅樓夢及孔子、老子的精神意涵及在生活文化中不可言喻的體悟。

 

原本自二戰以來,亞洲國家學習西方的科技,目的是要自立自強;但隨著美式西化的影響,很多人連自己的文化都要丟棄。但不論是講韓文、日文、漢文的民族,絕對不可能像西方人那樣,真正深入到西方人的生活及思想中。一旦丟了自己文化的精神內涵,在生活中無法涵養,思想上終將淪為美式西方文化的附庸。

 

美國掌控了最高科技(包括軍事科技),堅持不讓他國超越,目的就是不讓別的國家可以脫離他的經濟層級(或殖民體系)。然而,除了為美國打工賺錢,如果東亞國家、台灣、香港連自己的思想文化也沒有了,每天只會拾歐美思想文化的餘唾,講一些連美國人也覺得好笑的流行文化語言、或一些毫無歐美生活及精神體驗的所謂(西方半調子)哲學思想,則多數人根本形同只是美國科技經濟下的生產工具人而已。而可悲的是,這許多人生活在毫無自己國家民族的文化思想、又天天為人打工的社會環境中,卻不自知。

 

孫文民族主義令人深思的另一個重要問題是,追求民主自由,為何要拋掉自己的文化思想?而這樣的社會現象,在一百年前列強侵占中國租界時期就已普遍存在;因此也不禁讓我連想,難道如今一些國家地區的人民為了追求自由民主、卻有意無意要拋棄自己的文化思想之根,是不是也是美國資本主義政府的陰謀?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