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驚聲》王金平去不了海峽論壇 兩岸悲劇性對撞似亦不遠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山中驚聲》王金平去不了海峽論壇 兩岸悲劇性對撞似亦不遠
2020-09-14 18:53:00
A+
A
A-

國民黨在失去了國共論壇之後,連一個民間論壇都去不了了。兩岸正在走向最終的對撞。(圖片取自華視新聞)

 

作者/張陌

 

王金平去不去海峽論壇並不是什麼要緊事,因為對於兩岸,他去了也無濟於事。去了只是在空中拋些彩花,不去也不至於讓空氣更為冷洌。兩岸已經進入了一個時期,可稱為「無語」時代,雙方沒有什麼真的需要交換的訊息,只等著各自心中皆有數的某一刻終於到來。

 

所以「無語」,與兩岸的體制當然有關,北京堅守著它的專政的邏輯,它貼著列寧主義的外表、底層卻是一批儒家官僚,中國猶如造山運動似的崛起,映照著這個體制的正確無誤;而台北卻擁抱著民主至上論,沒有民主猶似一個人失了魂魄,只有上層劃定的目標,所有個人都被埋葬於蒼白的集體。

 

彼此之間不斷疊加、累增的鄙夷與不屑,終於到了毫無言語可以交會的時刻,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北京覺得只有實力可以倚恃,最終的終局靠的是帝國主義也得忌憚的武力;而台北卻自認歷史向著自己傾斜,得道者必然多助。這兩者之間,已經沒有共同的語言,等同於失去了對話的可能。

 

國民黨原來就是兩岸所以能夠對話的那個講台,它原來也還有著一絲中國民族主義,這使得它成了兩岸的唯一交集。台北與北京藉由已經十分稀薄的這一層國族主義,曾經在那一些年裡,相互表白了幾回傾注於對方的情義。

 

譬如即連李登輝也曾說過的「逐鹿中原」,或是連戰表述過的振興中華,以及馬英九一度高亢宣示的「終極統一」,而洪秀柱的「一中同表」卻是國民黨人的最後一次民族主義的呼號!

 

在那之後,國民黨發現,在這個島嶼上已經沒有中國民族主義的同盟了,洪秀柱的民調猶如自由落體,換掉她成了唯一的抉擇。這一次,國民黨換掉的不是一位總統候選人,而是它的本質與嚮往,它不再是中國的,亦不再夢想統一。

 

四年後的韓國瑜並不是那個已死的統一意志的回魂,他只是一次民粹的狂潮所捲上來的一位政治脫口秀表演者。統一並不是他的信念,所有的國旗圖騰在他身上狂野而亢奮地喧囂與張揚,只是這個黨的支持群體的集體無意識的發洩。

 

國民黨與生俱來的矛盾基因,使得它從來即沒有一個固定而執著的方向。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就像是一位候選人上報選委會的競選政見,當他遇見了鮑羅廷後,聯俄、容共、扶助工農頓時成了新的真理。

 

失去了中國民族主義的國民黨,就只成了一個在台灣混亂政壇中謀生的政治團伙,沒有中國性的國民黨,再也無法扮演兩岸的交集角色,北京的中國性與統一論,自不能與台北的島嶼自決調子相容,兩岸的「無語」就此成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常態。

 

王金平不可能在海峽論壇上高論兩岸應謀求統一,而中國也必將統一;汪洋也不可能在此宣示,中國共產黨將改走西方民主的「邪路」。兩岸走上了冰與火的殊途,台灣成了大陸不可語冰的夏蟲,大陸則已是台灣不想回眸的異域。

 

這是一個巨大的裂痕,兩頭只剩下仇恨與敵意。兩者的異質結構不是王金平這類仿彿調人般的地方型政客所能扳動或改變的。這一頭高漲而狂飆的民粹浪潮中,國民黨只能選擇噤聲不語,於是江啟臣不出所料地決定缺席海峽論壇,王金平也當然只能向咆哮的民意低頭。

 

王金平面臨的,並不是連戰在十五年前碰到的格局,當時的台灣猶有中國意識,仍有豐沛的民族感情,於是連戰可以不顧一切踏上破冰征途,可以在北京大學大膽說出聯共制台。但如今台灣只有澎湃的反中情緒,而無以小事大的丁點智慧,王金平固然面對著比諸連戰當年更嚴酷的寒冰,卻不可能敲下半點冰牆。

 

然而,這畢竟是一個惡兆,國民黨在失去了國共論壇之後,連一個民間論壇都去不了了。兩岸正在走向最終的對撞,而那悲劇性的一刻則似已並不太遠。

國民黨在失去了國共論壇之後,連一個民間論壇都去不了了。兩岸正在走向最終的對撞。(圖片取自華視新聞)

 

作者/張陌

 

王金平去不去海峽論壇並不是什麼要緊事,因為對於兩岸,他去了也無濟於事。去了只是在空中拋些彩花,不去也不至於讓空氣更為冷洌。兩岸已經進入了一個時期,可稱為「無語」時代,雙方沒有什麼真的需要交換的訊息,只等著各自心中皆有數的某一刻終於到來。

 

所以「無語」,與兩岸的體制當然有關,北京堅守著它的專政的邏輯,它貼著列寧主義的外表、底層卻是一批儒家官僚,中國猶如造山運動似的崛起,映照著這個體制的正確無誤;而台北卻擁抱著民主至上論,沒有民主猶似一個人失了魂魄,只有上層劃定的目標,所有個人都被埋葬於蒼白的集體。

 

彼此之間不斷疊加、累增的鄙夷與不屑,終於到了毫無言語可以交會的時刻,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北京覺得只有實力可以倚恃,最終的終局靠的是帝國主義也得忌憚的武力;而台北卻自認歷史向著自己傾斜,得道者必然多助。這兩者之間,已經沒有共同的語言,等同於失去了對話的可能。

 

國民黨原來就是兩岸所以能夠對話的那個講台,它原來也還有著一絲中國民族主義,這使得它成了兩岸的唯一交集。台北與北京藉由已經十分稀薄的這一層國族主義,曾經在那一些年裡,相互表白了幾回傾注於對方的情義。

 

譬如即連李登輝也曾說過的「逐鹿中原」,或是連戰表述過的振興中華,以及馬英九一度高亢宣示的「終極統一」,而洪秀柱的「一中同表」卻是國民黨人的最後一次民族主義的呼號!

 

在那之後,國民黨發現,在這個島嶼上已經沒有中國民族主義的同盟了,洪秀柱的民調猶如自由落體,換掉她成了唯一的抉擇。這一次,國民黨換掉的不是一位總統候選人,而是它的本質與嚮往,它不再是中國的,亦不再夢想統一。

 

四年後的韓國瑜並不是那個已死的統一意志的回魂,他只是一次民粹的狂潮所捲上來的一位政治脫口秀表演者。統一並不是他的信念,所有的國旗圖騰在他身上狂野而亢奮地喧囂與張揚,只是這個黨的支持群體的集體無意識的發洩。

 

國民黨與生俱來的矛盾基因,使得它從來即沒有一個固定而執著的方向。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就像是一位候選人上報選委會的競選政見,當他遇見了鮑羅廷後,聯俄、容共、扶助工農頓時成了新的真理。

 

失去了中國民族主義的國民黨,就只成了一個在台灣混亂政壇中謀生的政治團伙,沒有中國性的國民黨,再也無法扮演兩岸的交集角色,北京的中國性與統一論,自不能與台北的島嶼自決調子相容,兩岸的「無語」就此成了一個不可避免的常態。

 

王金平不可能在海峽論壇上高論兩岸應謀求統一,而中國也必將統一;汪洋也不可能在此宣示,中國共產黨將改走西方民主的「邪路」。兩岸走上了冰與火的殊途,台灣成了大陸不可語冰的夏蟲,大陸則已是台灣不想回眸的異域。

 

這是一個巨大的裂痕,兩頭只剩下仇恨與敵意。兩者的異質結構不是王金平這類仿彿調人般的地方型政客所能扳動或改變的。這一頭高漲而狂飆的民粹浪潮中,國民黨只能選擇噤聲不語,於是江啟臣不出所料地決定缺席海峽論壇,王金平也當然只能向咆哮的民意低頭。

 

王金平面臨的,並不是連戰在十五年前碰到的格局,當時的台灣猶有中國意識,仍有豐沛的民族感情,於是連戰可以不顧一切踏上破冰征途,可以在北京大學大膽說出聯共制台。但如今台灣只有澎湃的反中情緒,而無以小事大的丁點智慧,王金平固然面對著比諸連戰當年更嚴酷的寒冰,卻不可能敲下半點冰牆。

 

然而,這畢竟是一個惡兆,國民黨在失去了國共論壇之後,連一個民間論壇都去不了了。兩岸正在走向最終的對撞,而那悲劇性的一刻則似已並不太遠。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