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萬欽透視歷史》聯合國75周年:小羅斯福的貢獻和對中國角色的安排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戴萬欽透視歷史》聯合國75周年:小羅斯福的貢獻和對中國角色的安排
2020-09-11 14:38:00
A+
A
A-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聯合國成立將滿75年了。聯合國是在1945年10月24日創立的。

 

沒有小羅斯福,就真的沒有聯合國。「聯合國」這個名詞,是羅斯福開創的。它首度公諸於世,是在1942年1月1日華府會議的「聯合國家宣言」之中。

 

四大自由與大西洋憲章》

 

自從軸心國家發動戰爭後,商議成立新的國際和平維持組織的跨國行動,可以追溯到小羅斯福和邱吉爾兩人,於1941年8月,數次在紐芬蘭阿根西亞灣上的美英軍艦上,進行的會談。

 

兩人在8月13日簽署的聯合宣言,被稱為大西洋憲章。宣言在次日公佈,兩人的聲明,強調促成和平,致力免於恐懼的自由及不虞匱乏的自由。當時,美國尚未參加對軸心國家的戰爭。

 

一般認為,小羅斯福在1941年初倡議四大自由,便已經公開播下了催生聯合國的思想種子。

 

小羅斯福在1941年1月6日於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揭櫫了四大自由——言論與表達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

 

小羅斯福説:「⋯⋯我們期待一個建立在四項人類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務必使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向世界任何地區的任何鄰國進行武裝侵略⋯⋯。」

 

而近一年後的「聯合國家宣言」,又被稱為是「聯合國宣言」。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代表在1942年1月1日舉行了第1次華盛頓會議。「聯合國家宣言」,即為此一會議在小羅斯福主導下所簽署的文件。其贊成大西洋憲章,要結盟擊敗軸心國家。

 

敦巴頓橡樹園會議》

 

而聯合國憲章草案則是在小羅斯福倡導下,由美英蘇中四國派出代表和專家於1944年8月開始在華府敦巴頓橡樹園商議,國務次卿斯退丁紐斯(Edward Reilly Stettinius Jr.),則是小羅斯福籌備聯合國政策的執行人。

 

美英蘇三國是在8月21日至9月28日舉行敦巴頓橡樹園第一階段會議。而美英中三國則是自9月29日至10月7日在同址舉行第二階段會議。

 

蘇聯代表團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時,便要求安全理事會採取「共識決」的機制。英美並未接受。小羅斯福後來特別在白宮接見蘇聯駐美大使葛羅米柯溝通。

 

沒有小羅斯福,就沒有聯合國。沒有小羅斯福,中華民國就無法成為聯合國的發起國,也無法成為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

 

小羅斯福早在1942年6月1日便對莫洛托夫説:希望國際安全問題,未來由美國、蘇聯和英國共同來處理;可能可以加上中國。

 

他對中國角色的重視》

 

顧維鈞大使在他的口述歴史回憶録中,詳細記述他在駐英國大使任上,被調赴華府擔任中華民國出席敦巴頓橡樹園聯合國籌備會議代表團的團長。

 

當時,駐美大使魏道明等傑出外交家,都有興趣擔任團長。連份量甚高的孔祥熙和宋子文,也各有興趣。

 

顧大使在1944年10月3日赴白宮拜會小羅斯福。他們先前最後一次見面是三十年前,當時,他擔任駐美公使,而小羅斯福則在威爾遜政府任海軍部助理部長。

 

顧大使如下記述小羅斯福的談論:

 

「⋯⋯他還向我講述了他堅持要中國參加敦巴頓橡樹園會談的事,並對我講了為什麼他要求將中國列為戰後負有維持和平責任的大國之一。他說,他希望在世界各地都看到和平。由於有了中國這個地處亞洲的強大盟國,美國就可以將全部注意力放到歐洲⋯⋯所有大規模的戰爭都起源於歐洲⋯⋯中國人民是熱愛和平的人民⋯⋯」。

 

小羅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於喬治亞州的温泉休憩地發生腦溢血過世。而48個國家的代表,早已預定於4月25日開始在舊金山舉行聯合國籌備大會。

 

而聯合國憲章,就是大會於6月26日閉幕前完成簽署的。

 

美國代表團的團長,是杜魯門指示大會後將由國務卿轉任爲駐聯合國首任大使的斯退丁紐斯。

 

對聯合國機制的規劃設計》

 

小羅斯福確實是繼承了威爾遜總統創立國際聯盟時的理想。威爾遜的構想,既基於他自己對世界新秩序的期待,更吸納了德國哲學家康德的世界和平理想。

 

但是,國際聯盟在1919年採用的「章程」(Covenant),乃是結束第一次大戰的維也納和約的一部份。國際聯盟基本上只是意圖維持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的國際秩序,而其章程固然觸及少數民族的自決問題,但是並未提及尊重基本人權。

 

小羅斯福在設計聯合國運作機制時,不厭其煩地發揮豐沛創意。他既重視大國的特殊影響力,也願意接受會員國的普遍參與。

 

小羅斯福擘劃的聯合國大會(assembly),就是提供世界各國可以普遍參與及發聲的場域。而美俄英中在安理會承擔「4位警察」的特殊角色,則是設想為聯合國維持和平的鋒利牙齒。

 

杜魯門在回憶録中記述,莫洛托夫,直到舊金山大會之前夕,仍然堅持聯合國大會,不可以有討論國際和平與安全事務的權限。

 

蘇聯在杜魯門指示斯退丁紐斯持續斡旋之後,才終於妥協。蘇聯接受聯合國憲章草案,修改為安理會每一個常任理事國可享有否決權。其也改為同意憲章對聯合國大會的權責作如下規定:除非安全理事會已經對某項國際和平與安全問題作出決議,否則聯合國大會有權對問題加以討論,並且得以向安全理事會提出建議。

 

 

小羅斯福爭取共和黨支持》

 

小羅斯福謹防重蹈威爾遜未能說服美國參議院通過加入國際聯盟的覆轍,所以,他在1943年10月見到美國的輿論開始批評孤立主義時,便加強爭取共和黨重量級擅長外交事務人物的支持。

 

其實,邱吉爾在1941年8月於紐芬蘭和小羅斯福會談時,態度積極,已經建議在聯合聲明中註明希望世界上出現一個「有功效的國際組織」。但是,小羅斯福未便同意。結果,美國輿論對大西洋憲章竟是依然反應冷淡。

 

在孤立主義籠罩下,當時大約有百分之74的美國國民,反對美國參戰。

 

杜魯門在回憶錄中,便記述小羅斯福努力避免共和黨杯葛美國參議院通過聯合國憲章。

 

杜魯門説:小羅斯福的確堅持,美國參加籌備聯合國相關會議的代表團成員,一定得包括兩大黨在參議院和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的資深人物。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時,便是如此辦理。

 

杜魯門強調,他本人也指示斯退丁紐斯,有關舊金山聯合國籌備大會的每一項行動,都必須充分和共和黨籍的參議員康納利(Tom Connelly)及范登堡(Arthur Vandenberg)諮商。

 

小羅斯福高度重視范登堡的態度。范登堡在1941年珍珠港事變前,是孤立主義者。他後來受到擔任空軍將領的親侄子侯特(Hoyt)的影響,才比較了解空中武力的重要性,也同意美國戰後應該在國際社會扮演領導角色。

 

他在1945年元月於參議院的會議中,曾經公開就美國孤立主義先前的錯誤,表示「懺悔」。

 

邱吉爾懷疑中國實力》

 

小羅斯福很看重中國及蔣中正在二次大戰後,參與處理世界安全問題的潛力。

 

然而,英國的邱吉爾及外相艾登,倒是不認為中國有足夠潛力。鑽研小羅斯福外交政策的達雷克(Robert Dallek),在著作中便提及,邱吉爾早在1942年10月,就向艾登表明他的疑慮。

 

小羅斯福在艾登於1943年3月訪問華府商談戰後國際秩序的問題時,堅持得讓中國成為處理世界事務的大國。小羅斯福敦促英國要讓中國成為「四強執行委員會」的成員。艾登在呈遞給邱吉爾的電報中報告説,小羅斯福堅持要全力支持蔣中正委員長。

 

而中共原本向美國大使赫爾利要求,中國出席聯合國成立大會的代表團團員結構,得是中共、中國民主同盟和國民黨各佔3分之1。小羅斯福在國民政府不願同意之後,委婉說服蔣中正仍將中共代表納入。其代表為董必武。

 

 

 

顧維鈞和葛羅米柯的肯定》

 

小羅斯福是4月12日下午4點35分過世的。顧維鈞在4月7日已經抵達華府,為出席舊金山大會要通過聯合國憲章等議案作準備。當時,政府任命的代表團團長是外交部長宋子文。

 

顧大使當夜在日記中如下寫道:

 

「羅斯福為中國之堅定良友,屢次不顧政府各部部長,尤其軍事當局之反對,斷然採取有利於中國之決策。彼實代表全球酷愛自由人士之願望及意志,不愧為戰時之偉大領袖與理想主義之政治家。羅斯福為真正之行政首腦⋯⋯羅斯福為建立國際和平組織,備極劳瘁,為任何他國領袖所不及⋯⋯」。

 

在戈巴契夫主政時升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的葛羅米柯,曾在回憶錄中回顧聯合國創立的經過。

 

他説,小羅斯福是在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時,提出以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享有否決權的機制,務實地滿足蘇聯的要求。他有點同情地道及,小羅斯福因此尚在西方遭到不少人士批評。

 

葛羅米柯甚至直接稱讚小羅斯福在創立聯合國上,對整個世界是作出偉大貢獻的。

 

結論》

 

今天的台灣人,大多對聯合國的宗旨是認同的,但在現實上對聯合國的感覺,卻是五味雜陳。

 

歷史的長河,總是會繼續前進。我曾數次追隨長官參加在聯合國總部的年度NGO大會,此刻,要肯定地説:小羅斯福在創立聯合國上的貢獻,是光輝燦爛的!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聯合國成立將滿75年了。聯合國是在1945年10月24日創立的。

 

沒有小羅斯福,就真的沒有聯合國。「聯合國」這個名詞,是羅斯福開創的。它首度公諸於世,是在1942年1月1日華府會議的「聯合國家宣言」之中。

 

四大自由與大西洋憲章》

 

自從軸心國家發動戰爭後,商議成立新的國際和平維持組織的跨國行動,可以追溯到小羅斯福和邱吉爾兩人,於1941年8月,數次在紐芬蘭阿根西亞灣上的美英軍艦上,進行的會談。

 

兩人在8月13日簽署的聯合宣言,被稱為大西洋憲章。宣言在次日公佈,兩人的聲明,強調促成和平,致力免於恐懼的自由及不虞匱乏的自由。當時,美國尚未參加對軸心國家的戰爭。

 

一般認為,小羅斯福在1941年初倡議四大自由,便已經公開播下了催生聯合國的思想種子。

 

小羅斯福在1941年1月6日於國會發表的國情咨文,揭櫫了四大自由——言論與表達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免於匱乏的自由和免於恐懼的自由。

 

小羅斯福説:「⋯⋯我們期待一個建立在四項人類基本自由之上的世界⋯⋯務必使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有能力向世界任何地區的任何鄰國進行武裝侵略⋯⋯。」

 

而近一年後的「聯合國家宣言」,又被稱為是「聯合國宣言」。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代表在1942年1月1日舉行了第1次華盛頓會議。「聯合國家宣言」,即為此一會議在小羅斯福主導下所簽署的文件。其贊成大西洋憲章,要結盟擊敗軸心國家。

 

敦巴頓橡樹園會議》

 

而聯合國憲章草案則是在小羅斯福倡導下,由美英蘇中四國派出代表和專家於1944年8月開始在華府敦巴頓橡樹園商議,國務次卿斯退丁紐斯(Edward Reilly Stettinius Jr.),則是小羅斯福籌備聯合國政策的執行人。

 

美英蘇三國是在8月21日至9月28日舉行敦巴頓橡樹園第一階段會議。而美英中三國則是自9月29日至10月7日在同址舉行第二階段會議。

 

蘇聯代表團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時,便要求安全理事會採取「共識決」的機制。英美並未接受。小羅斯福後來特別在白宮接見蘇聯駐美大使葛羅米柯溝通。

 

沒有小羅斯福,就沒有聯合國。沒有小羅斯福,中華民國就無法成為聯合國的發起國,也無法成為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

 

小羅斯福早在1942年6月1日便對莫洛托夫説:希望國際安全問題,未來由美國、蘇聯和英國共同來處理;可能可以加上中國。

 

他對中國角色的重視》

 

顧維鈞大使在他的口述歴史回憶録中,詳細記述他在駐英國大使任上,被調赴華府擔任中華民國出席敦巴頓橡樹園聯合國籌備會議代表團的團長。

 

當時,駐美大使魏道明等傑出外交家,都有興趣擔任團長。連份量甚高的孔祥熙和宋子文,也各有興趣。

 

顧大使在1944年10月3日赴白宮拜會小羅斯福。他們先前最後一次見面是三十年前,當時,他擔任駐美公使,而小羅斯福則在威爾遜政府任海軍部助理部長。

 

顧大使如下記述小羅斯福的談論:

 

「⋯⋯他還向我講述了他堅持要中國參加敦巴頓橡樹園會談的事,並對我講了為什麼他要求將中國列為戰後負有維持和平責任的大國之一。他說,他希望在世界各地都看到和平。由於有了中國這個地處亞洲的強大盟國,美國就可以將全部注意力放到歐洲⋯⋯所有大規模的戰爭都起源於歐洲⋯⋯中國人民是熱愛和平的人民⋯⋯」。

 

小羅斯福在1945年4月12日,於喬治亞州的温泉休憩地發生腦溢血過世。而48個國家的代表,早已預定於4月25日開始在舊金山舉行聯合國籌備大會。

 

而聯合國憲章,就是大會於6月26日閉幕前完成簽署的。

 

美國代表團的團長,是杜魯門指示大會後將由國務卿轉任爲駐聯合國首任大使的斯退丁紐斯。

 

對聯合國機制的規劃設計》

 

小羅斯福確實是繼承了威爾遜總統創立國際聯盟時的理想。威爾遜的構想,既基於他自己對世界新秩序的期待,更吸納了德國哲學家康德的世界和平理想。

 

但是,國際聯盟在1919年採用的「章程」(Covenant),乃是結束第一次大戰的維也納和約的一部份。國際聯盟基本上只是意圖維持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的國際秩序,而其章程固然觸及少數民族的自決問題,但是並未提及尊重基本人權。

 

小羅斯福在設計聯合國運作機制時,不厭其煩地發揮豐沛創意。他既重視大國的特殊影響力,也願意接受會員國的普遍參與。

 

小羅斯福擘劃的聯合國大會(assembly),就是提供世界各國可以普遍參與及發聲的場域。而美俄英中在安理會承擔「4位警察」的特殊角色,則是設想為聯合國維持和平的鋒利牙齒。

 

杜魯門在回憶録中記述,莫洛托夫,直到舊金山大會之前夕,仍然堅持聯合國大會,不可以有討論國際和平與安全事務的權限。

 

蘇聯在杜魯門指示斯退丁紐斯持續斡旋之後,才終於妥協。蘇聯接受聯合國憲章草案,修改為安理會每一個常任理事國可享有否決權。其也改為同意憲章對聯合國大會的權責作如下規定:除非安全理事會已經對某項國際和平與安全問題作出決議,否則聯合國大會有權對問題加以討論,並且得以向安全理事會提出建議。

 

 

小羅斯福爭取共和黨支持》

 

小羅斯福謹防重蹈威爾遜未能說服美國參議院通過加入國際聯盟的覆轍,所以,他在1943年10月見到美國的輿論開始批評孤立主義時,便加強爭取共和黨重量級擅長外交事務人物的支持。

 

其實,邱吉爾在1941年8月於紐芬蘭和小羅斯福會談時,態度積極,已經建議在聯合聲明中註明希望世界上出現一個「有功效的國際組織」。但是,小羅斯福未便同意。結果,美國輿論對大西洋憲章竟是依然反應冷淡。

 

在孤立主義籠罩下,當時大約有百分之74的美國國民,反對美國參戰。

 

杜魯門在回憶錄中,便記述小羅斯福努力避免共和黨杯葛美國參議院通過聯合國憲章。

 

杜魯門説:小羅斯福的確堅持,美國參加籌備聯合國相關會議的代表團成員,一定得包括兩大黨在參議院和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的資深人物。在敦巴頓橡樹園會議時,便是如此辦理。

 

杜魯門強調,他本人也指示斯退丁紐斯,有關舊金山聯合國籌備大會的每一項行動,都必須充分和共和黨籍的參議員康納利(Tom Connelly)及范登堡(Arthur Vandenberg)諮商。

 

小羅斯福高度重視范登堡的態度。范登堡在1941年珍珠港事變前,是孤立主義者。他後來受到擔任空軍將領的親侄子侯特(Hoyt)的影響,才比較了解空中武力的重要性,也同意美國戰後應該在國際社會扮演領導角色。

 

他在1945年元月於參議院的會議中,曾經公開就美國孤立主義先前的錯誤,表示「懺悔」。

 

邱吉爾懷疑中國實力》

 

小羅斯福很看重中國及蔣中正在二次大戰後,參與處理世界安全問題的潛力。

 

然而,英國的邱吉爾及外相艾登,倒是不認為中國有足夠潛力。鑽研小羅斯福外交政策的達雷克(Robert Dallek),在著作中便提及,邱吉爾早在1942年10月,就向艾登表明他的疑慮。

 

小羅斯福在艾登於1943年3月訪問華府商談戰後國際秩序的問題時,堅持得讓中國成為處理世界事務的大國。小羅斯福敦促英國要讓中國成為「四強執行委員會」的成員。艾登在呈遞給邱吉爾的電報中報告説,小羅斯福堅持要全力支持蔣中正委員長。

 

而中共原本向美國大使赫爾利要求,中國出席聯合國成立大會的代表團團員結構,得是中共、中國民主同盟和國民黨各佔3分之1。小羅斯福在國民政府不願同意之後,委婉說服蔣中正仍將中共代表納入。其代表為董必武。

 

 

 

顧維鈞和葛羅米柯的肯定》

 

小羅斯福是4月12日下午4點35分過世的。顧維鈞在4月7日已經抵達華府,為出席舊金山大會要通過聯合國憲章等議案作準備。當時,政府任命的代表團團長是外交部長宋子文。

 

顧大使當夜在日記中如下寫道:

 

「羅斯福為中國之堅定良友,屢次不顧政府各部部長,尤其軍事當局之反對,斷然採取有利於中國之決策。彼實代表全球酷愛自由人士之願望及意志,不愧為戰時之偉大領袖與理想主義之政治家。羅斯福為真正之行政首腦⋯⋯羅斯福為建立國際和平組織,備極劳瘁,為任何他國領袖所不及⋯⋯」。

 

在戈巴契夫主政時升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的葛羅米柯,曾在回憶錄中回顧聯合國創立的經過。

 

他説,小羅斯福是在1945年2月的雅爾達會議時,提出以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享有否決權的機制,務實地滿足蘇聯的要求。他有點同情地道及,小羅斯福因此尚在西方遭到不少人士批評。

 

葛羅米柯甚至直接稱讚小羅斯福在創立聯合國上,對整個世界是作出偉大貢獻的。

 

結論》

 

今天的台灣人,大多對聯合國的宗旨是認同的,但在現實上對聯合國的感覺,卻是五味雜陳。

 

歷史的長河,總是會繼續前進。我曾數次追隨長官參加在聯合國總部的年度NGO大會,此刻,要肯定地説:小羅斯福在創立聯合國上的貢獻,是光輝燦爛的!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