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佛洛依德會被殺?
作者/彭懷恩
2020年5月25日,在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亞波利市,46歲的非裔美人喬治.帕里.佛洛依德(George Perry Floyd) 因涉嫌使用假鈔就補時,被白人警察德里克.麥可.蕭文(Derek Michael Chauvin) 單膝跪殺!
此事件引發美國黑白種族衝突之怒火迄今未熄,且有愈演愈嚴重的趨勢。如今BLM(black Lives Matter,黑命關天),已經成為美國政治上最敏感的符號!
為什麼這類悲劇,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有沒有科學方法提供解釋?
著有「引爆趨勢」.「決斷兩秒間」.「異數」等暢銷書的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新書「解密陌生人」(Talking to Strangers),就是探討這問題,提出不同於流行智慧的答案。
這本書的最後一段是他的結論:
「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與陌生人談話,所以當和陌生人接觸發生問題時怎麼辦?我們怪罪陌生人。」
這陌生人泛指不同族群,非我族類的任何「他者」。
葛拉威爾提醒我們,大多數人對陌生人的判斷,住往受限於成見,自以為是。以至於在緊急狀態下,會鑄下大錯!
他在書中舉的例子,白人警察對一名黑人女駕駛,在毫不重要的一次臨檢中,竟然發生衝突而將她逮捕,導致這名女子自殺!
事後調查,指出問題原因就是警察假設被臨檢黑人有可能不法,但是這位黑人卻認為警察找麻煩,因而言辭不遜。衝突於焉升高終致悲劇。
但要全面探討族群衝突,葛拉威爾的對陌生人誤判論點,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要借助社會心理學,即對人類群性的知識。
麥可.龐德(Michael Bond)的新作「失控的群体思維」(The Power of Others),適時提供更宏觀的解釋。他一針見血的指出:
「為了個體生存而演化出的群性,使我們難容異己! 它可能扭曲我們對問題的思考,犯下驚世駭俗的暴行。」
就如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的劊子手艾希曼(Adolf Eichmann),不是心理病態,而是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筆下的平庸邪惡(banality of evil)。」
簡單的說,當兩個群体(如黑白族群)的對峙日益緊張的時候,恐懼會使其中一方先發制人,這就是所謂的霍布斯陷阱(Hobbesian trap)。
長期研究發現,恐懼會使我們對於異己採取更加強勢的態度,這可以解釋為何在局勢不安時,人們往往對自己族群成員產生無比的團結與向心力,對外人升高敵意。
由佛洛依德悲劇所引發一連串的抗爭,流血,死亡事件,背後的原因,就是「群體思維」那隻看不見的手!
作者簡介
彭懷恩,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兼任客座教授,曾任世新大學新聞系主任、新聞傳播學院院長,及中國時報主筆、時報雜誌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