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病人,您可以為自己的安全健康超前部署
2003年台灣歷經SARS風暴之反省研討會,筆者以「社區價值」談後SARS之社會重建。
作者/王惠珀
《前言》
病毒如影隨形,正在加速社會的劇變,如何減少群聚以預防感染,是關鍵。物聯網、居家工作已搶灘,成為改變社會型態的顯學。
然而這種改變對老弱病人相對不利,因為符合他們需求的配送機制跟不上腳步,以下三個因素: (1)抵抗力低的人容易被病毒造病;(2)集合式醫療集中人流、物流,集中風險;(3)少子化讓老人缺乏親人照顧,正以加成效果威脅老弱病人的生存。
筆者認為不適當的就醫用藥跟病毒一樣,有看不見的危險,邇來中藥吃出問題就是例子。所以風險意識以及預防風險,是每一個人需有的生活態度,這與政策的好壞無必然關係,與病毒的威脅無必然關係,也與要不要普篩病毒無必然關係。說白了,政府越不作為,老百姓就越要自保,為自己的風險預防超前部署,不是嗎?
筆者談預防風險的環境建構(The system building for safe medication, Chapter 10, InTech-Risk Management Book, Brussel, EU, 2011)。
《隱形的家庭問題》
我們的醫療政策缺少分散服務、降低風險的機制,以健保定型於集合式醫療為經典。基層醫療不彰,家人陪病護親之苦是隱身於家庭及社會背後的大問題。
我為人子、媳、媽媽,上班族蠟燭兩頭燒。社區超商解決了我家的民生問題,但在缺少分散式社區醫療的台灣,照顧老小成了我不可承受之重。我常以「一個女人」「一介老嫗」投稿,表達健保政策下小老百姓的困境,報社則改以教授稱呼,實在讓我洩氣。因為我想表達的,是台灣的女人實在倒楣,跟我一樣有走不出的困境。
我更想表達的,是人民一樣交保費,健保卻「友城棄鄉」,「友大醫院棄基層醫療」。在看不到盡頭的病毒肆虐的當下,我們不能期待它退潮,也不能期待台灣是個無菌箱,但老人家抵抗力在衰弱,不敢上醫院怎麼辦?集合式醫療遠水救不了近火怎麼辦?
《醫療政策的問題》
為了分散藥事服務,十七年前我在衛生署時,提案學名藥立法,讓基層不缺藥。又為了振興基層藥師服務,逆著醫界反對醫藥分業,開啟全民用藥教育,讓藥師橋接民眾。我將藥師專業定位為「藥師智慧媽咪」,當時的署長問:「那男藥師呢? 」
庶民主義的實踐:陳瓊雪教授主持「社區大學銀髮族用藥教育」計畫。
長官聽不懂,我來說給大家聽:「藥師」該是庶民行業,要到基層接觸病人,管理病人的用藥安全,不該只在醫院當配藥的藥劑師。「智慧」是藥師提供病人用藥的判斷性服務,不要讓病人以訛傳訛,走向用藥流行化。「媽咪」指病人應在厝邊藥局享受藥師的近身服務(王惠珀,醫藥分業軟著陸-落實藥事服務的普世價值,2009.04.23.中國衛生部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演講)。
大家可以想像,「藥劑師」配藥與「藥師」為你做風險把關,是兩種全然不同的境界,聰明的病人,您要哪一種?
集合式醫療的現況。
《無戰略的戰爭不會勝利》
「大後方、後勤、練兵」是應付戰爭的ABC,在對抗病毒上完全適用,何況抗疫是「我明你暗」的生物戰,對付看不見的敵人,更需有分散人群到大後方的戰略。
生物戰的「後勤」糧草是藥品、醫療器材。大軍出征糧草先行,藥師不該只是發口罩,該在大後方為病人提供藥事服務。還有,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生物戰的「練兵」之道在振興基層醫療,因為基層醫師、藥師是分散風險的大後方,未雨綢繆比空襲才挖防空洞重要。
王惠珀等,社區價值-防疫的後勤思考,《疾病與社會》蔡甫昌、江宜樺主編,pp197-205,2012)。
健保政策導致藥品的市場經濟集中於醫院,病人被迫到醫院就醫取藥,而基層萎縮。2005年筆者推動學名藥立法(類似美國的Hatch-Waxman Act),隨後健保也以藥品價格「三同」政策導向使用學名藥,打破保護原廠藥的不合理政策,讓藥品市場分散到台灣各角落,醫療的戰備「後勤」用意在此。
眾所周知,軍購及藥品是美國吃定台灣的兩隻金雞母。2017年,執政者為保護原廠藥的市場優勢,不顧公平正義以及八大藥事團體的抗議,以完全執政的傲慢,立法通過「藥品專利連結」,阻礙學名藥上市。可悲啊,台灣又走回美國、日本「殖民地式經濟」的老路,本來用學名藥活化基層醫療的政策,也因此破功。
筆者推動學名藥立法的立論基礎: 藥物科技發展與智財權保護(2005年)。
《您會做哪一種選擇?》
如果您住郊區、鄉下、無捷運、患有慢性病、過去十年吃著同樣的藥、兒女不在身邊、習慣往大醫院跑,萬一新冠肺炎又來了怎麼辦?你可以有下列四種選擇。
第一種,我一如以往跑大醫院,看三分鐘的名醫,拿藥師兩分鐘配的藥。在名醫、體力及可能的醫院感染之間,我選擇名醫。等我老了,需人陪病跑醫院時,就來考驗兒女媳婦的孝道。
第二種,親情太沉重。我依賴藥品的程度會與日俱增,該早早經營社區生活,讓藥局成為我用藥的7-eleven。藥局不一定有我的處方藥(我從來不去找他,怎會有藥呢?),就讓藥師為我找藥,也為我的病做功課,為我吃的藥把關。那麼等我80歲出狀況,遠在天邊的兒女救不了近火時,一通電話,家庭藥師的服務就來。
第三種,名醫太遙遠。我早早鎖定診所,看病、拿藥就地解決,方便就好。聽說醫師開太多藥,但在方便跟風險之間,我選擇方便,不想吃的藥就丟掉。至於吃太多藥或不吃藥是不是會出問題,就交給上帝。
第四種,聽說醫師開太多藥,而我無法判斷該不該這樣吃藥。於是我讓社區藥師做我的用藥管理師,享受醫藥分業,避免不當或過當的用藥。
《結語》
政府不在乎您的困境,您要自求多福,超前部署看病模式,為自己經營一個有品質的老年歲月。那麼,以上四種生活方式,您會做哪一種選擇?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