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新聞背後》探盧秀燕民調高低的玄機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焦點內容
台中新聞背後》探盧秀燕民調高低的玄機
2020-08-28 17:02:00
A+
A
A-

儘管民調高低各有解讀,盧秀燕現今基本上已成國民黨的一號人物,是不爭的事實。

 

探盧秀燕民調高低的玄機 

 

作者/劉東皋(《中報雜誌》總編輯)

 
某電視台8月26日針對台灣12位政治人物聲望滿意度進行調查,台中市長盧秀燕排名第7,是國民黨中僅次於新北市長侯友宜者。於是,開始有人傳言,未來的總統選舉,國民黨是否有可能「侯盧配」?不過,仔細分析盧秀燕這次的民調,其實在6都市長中,她的排名並無太大變化;只是一放到全國範圍來看,她的聲望成了國民黨第二名,贏過馬英九與江啟臣,還高過副總統賴清德、台北市長柯文哲,的確有國民黨一姐的架勢! 
 
從民調排名看,除了第一名的侯友宜,盧秀燕的聲望尚次於民進黨陳時中、蔡英文、蘇貞昌,也次於桃園市長鄭文燦、台南市長黃偉哲,但高於陳其邁以及柯文哲。然而,高於陳其邁不見得光榮,因為他剛贏得高雄市長補選不久,尚未展現施政能力;高於柯文哲,則是必然。此次在6都市長的排名,其次序與某雜誌在5月下旬所進行的5都市長滿意度排名差不多(因當時接近韓國瑜罷免投票日,所以未公布韓國瑜民調)。 
 
柯文哲的施政除了讓台北市民失去對他的期望外,一向堅稱「是非高於藍綠」的柯文哲,在李登輝逝世後,過度稱讚李的歷史地位,卻避而不談其過,當初支持柯文哲的所謂「白色力量」,難道都不明李登輝的是非嗎?還是柯文哲只在意白色力量中多數尚不知世事的年輕人,中年以上世代的中間選民他根本不在意?柯文哲對李登輝一副歌功頌德的樣子,看在許多中年以上白色中間選民眼中,根本已近乎不講是非了;這應是民眾黨在高雄市長補選中大敗的一大因素,也是柯文哲聲望日漸陡降的重大原因之一。 
 
因此,盧秀燕在6都市長中的滿意度排名,只贏過陳其邁、柯文哲,並不代表她的聲望滿意度突然高升。不過,盧秀燕現今基本上是國民黨的一號人物,則是不爭的事實。 
 
此外,美麗島電子報所做的民調,盧秀燕的滿意度破5成,其好感度與支持度也都高於林佳龍、蔡其昌,這正是盧秀燕的優勢。不論台中市民是否期望較高或水準較高,以致盧秀燕的施政滿意度無法高出其他5都,同樣的一批台中市民,拿她與民進黨有意參選台中市長的政治人物相比,還是對盧比較有好感。 
 
從近日電視台的民調來看,在國民黨人才相對凋敝之下,侯友宜與盧秀燕逐漸成了藍營支持者中望治心切的政治領導人。 
 
台中市自縣市合併以來,歷任胡志強、林佳龍與盧秀燕三位市長,在某家雜誌多次的全國性民調中,單就六都市長滿意度排名,台中市不是倒數第一,就是倒數第二,偶爾拿個第三名就很不錯。久而久之,「對各家民調都參考、尊重」,成了三任市長常說的口頭禪。表面上市長施政滿意度不高的理由,則常是:台中市民期望較高、因為考生(市民)不同、民調只能自己與自己比;但私下地方則會有些傳言認為,有些媒體會向各市政府爭取廣告贊助,贊助的多寡,往往影響到市長民調的排名。 
 
就媒體經營的需求與在商言商,(商業)媒體爭取廣告贊助是常有的事;但贊助的多寡不應或為影響民意調查的因素。否則再三作假,會讓媒體失去公信力。而公信力應是媒體經營的最主要資本,如果贊助金額超乎異常,形同收買,媒體成了某些政治團體、執政縣市或執政黨的附庸,對於新聞事件的報導或分析,不能理性合理闡述,這樣的媒體無異乎政黨打手或文宣工具而已。台灣媒體環境的敗頹與此實有極大關連。 
 
不過,從歷次台中市長滿意度調查在六都中偏低之情況看,三位市長無分藍綠都有同樣的經驗,且比對其他電子媒體的民調,台中市長滿意度排名,確實大多在三名以下。因此,整體而言,最近的民調看來還是有一定的真實性。如果事實如此,那就要問,為何台中縣市合併後,市長滿意度都偏低? 
 
一名胡志強時代的政務官員私下指出,縣市未合併前,胡志強剛到台中參選第一任市長時,施政滿意度的民調都很高,滿意度民調開始大跌,乃是縣市合併之後的事。 
 
那就要問,市長滿意度在原市區與原縣區中,有極大的落差嗎?但從胡志強與林佳龍競選上一任市長時,胡志強幾乎在台中市各區全盤皆墨,那次投票算是一次市民滿意度的總普查,顯然胡志強的最後一任,真的讓市民覺得做太久、也不滿意,而不只是原縣區市民對他不滿意而已。 
 
林佳龍是綠營大將,對於北部偏綠媒體投注的資源和心力不小,常見偏綠媒體對他幾乎一面倒頌揚,但最後還是大輸盧秀燕近二十一萬票。有胡志強時代的幕僚就說,胡志強是當了十三年市長,輸給林佳龍二十一萬票;林佳龍才當一任就輸給盧秀燕二十一萬票,兩者的施政與人和,看來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一名長居豐原區的政務官員說,原縣區市民,對於縣市合併以來的城鄉落差,是心存不滿的。尤其豐原原是縣政府所在地,往年到縣府辦公務的人潮絡繹於途,但如今多數局處都移到新市政中心,公務往來景况大異,豐原的沒落更讓當地人點滴在心。 

然而,這或許不是短期可以扭轉的局面。對於民調常居六都後段班,盧市府對外的說明,主要包括「自己與自己比,分數已經在進步」、「縣市合併後歷任市長都偏低,市民期望較高」、「各家民調都會尊重參考等」。這些對外的說明,只是表面文辭,但對市民而言,這樣的說法會有實質幫助嗎? 
 
按理講,AI大數據的分析已可以非常具體詳細,台中市才二百多萬人、二十九個行政區,如果依據警政治安、文化教育、建設交通、醫療衛生等施政內容進行民調,對於哪一區民眾對治安不滿意、對於文化、教育有何缺失、那區民眾最不滿建設交通等,以及整體分數最差者,市府自己都可以「滾動式調查」以建立自己的大數據,並針對各區不同的問題、依輕重緩急投注資源全力解決,這才是民調出來後應該做事的重點,也是應對外詳加說明的內容。 
 
再者,客觀的科學數據顯示事實,但民眾的感受(體驗)更是施政滿意高低的重點。自胡志強時代,歷任市長的警察局都指稱,治安治理持續在持升,破案率提高、重大刑案發生率降低等,但民眾感受治安滿意度為何仍不高?從民眾的體驗來看,每到半夜就有不良少年和青年飆車呼嘯而過、動不動就有酒店從業人員或酒客幹架、連市議員大白天開車都會遇上砸車事件、或街頭不時來個槍聲響起,則警局破案率再高、重大刑案即使不多,民眾總體治安印象與感受會好嗎? 
 
施政是要讓人民有感受(體驗)的,而不是只叫民眾「看數據」。舉例而言,早年胡志強時代的台中市警察局長刁建生曾說,除了要遏制並降低犯罪人口外,街頭暴力及飆車要少,見警率就要高;警察自律也很重要,不能短利近視、「拿人手軟」,搞得自己退休後兩千多萬元的退休金就不見了。 
 
盧秀燕自參選市長及當選後,喜以「媽媽市長」自居,面對青年、面對受傷員警、甚至面對議員的強力質詢,她都(儘量)維持親和溫柔的媽媽形象。但真正盡職的媽媽,要會盯孩子功課、要教導孩子品格、要照顧孩子全面的生活起居,讓子女真正感受到媽媽的責任與愛。不能只是嘴巴講講卻疏忽子女真實的感受。相信盧秀燕如能真正扮演好媽媽市長的角色,則林佳龍也好,蔡其昌也罷,都不易阻礙她的連任之路。

儘管民調高低各有解讀,盧秀燕現今基本上已成國民黨的一號人物,是不爭的事實。

 

探盧秀燕民調高低的玄機 

 

作者/劉東皋(《中報雜誌》總編輯)

 
某電視台8月26日針對台灣12位政治人物聲望滿意度進行調查,台中市長盧秀燕排名第7,是國民黨中僅次於新北市長侯友宜者。於是,開始有人傳言,未來的總統選舉,國民黨是否有可能「侯盧配」?不過,仔細分析盧秀燕這次的民調,其實在6都市長中,她的排名並無太大變化;只是一放到全國範圍來看,她的聲望成了國民黨第二名,贏過馬英九與江啟臣,還高過副總統賴清德、台北市長柯文哲,的確有國民黨一姐的架勢! 
 
從民調排名看,除了第一名的侯友宜,盧秀燕的聲望尚次於民進黨陳時中、蔡英文、蘇貞昌,也次於桃園市長鄭文燦、台南市長黃偉哲,但高於陳其邁以及柯文哲。然而,高於陳其邁不見得光榮,因為他剛贏得高雄市長補選不久,尚未展現施政能力;高於柯文哲,則是必然。此次在6都市長的排名,其次序與某雜誌在5月下旬所進行的5都市長滿意度排名差不多(因當時接近韓國瑜罷免投票日,所以未公布韓國瑜民調)。 
 
柯文哲的施政除了讓台北市民失去對他的期望外,一向堅稱「是非高於藍綠」的柯文哲,在李登輝逝世後,過度稱讚李的歷史地位,卻避而不談其過,當初支持柯文哲的所謂「白色力量」,難道都不明李登輝的是非嗎?還是柯文哲只在意白色力量中多數尚不知世事的年輕人,中年以上世代的中間選民他根本不在意?柯文哲對李登輝一副歌功頌德的樣子,看在許多中年以上白色中間選民眼中,根本已近乎不講是非了;這應是民眾黨在高雄市長補選中大敗的一大因素,也是柯文哲聲望日漸陡降的重大原因之一。 
 
因此,盧秀燕在6都市長中的滿意度排名,只贏過陳其邁、柯文哲,並不代表她的聲望滿意度突然高升。不過,盧秀燕現今基本上是國民黨的一號人物,則是不爭的事實。 
 
此外,美麗島電子報所做的民調,盧秀燕的滿意度破5成,其好感度與支持度也都高於林佳龍、蔡其昌,這正是盧秀燕的優勢。不論台中市民是否期望較高或水準較高,以致盧秀燕的施政滿意度無法高出其他5都,同樣的一批台中市民,拿她與民進黨有意參選台中市長的政治人物相比,還是對盧比較有好感。 
 
從近日電視台的民調來看,在國民黨人才相對凋敝之下,侯友宜與盧秀燕逐漸成了藍營支持者中望治心切的政治領導人。 
 
台中市自縣市合併以來,歷任胡志強、林佳龍與盧秀燕三位市長,在某家雜誌多次的全國性民調中,單就六都市長滿意度排名,台中市不是倒數第一,就是倒數第二,偶爾拿個第三名就很不錯。久而久之,「對各家民調都參考、尊重」,成了三任市長常說的口頭禪。表面上市長施政滿意度不高的理由,則常是:台中市民期望較高、因為考生(市民)不同、民調只能自己與自己比;但私下地方則會有些傳言認為,有些媒體會向各市政府爭取廣告贊助,贊助的多寡,往往影響到市長民調的排名。 
 
就媒體經營的需求與在商言商,(商業)媒體爭取廣告贊助是常有的事;但贊助的多寡不應或為影響民意調查的因素。否則再三作假,會讓媒體失去公信力。而公信力應是媒體經營的最主要資本,如果贊助金額超乎異常,形同收買,媒體成了某些政治團體、執政縣市或執政黨的附庸,對於新聞事件的報導或分析,不能理性合理闡述,這樣的媒體無異乎政黨打手或文宣工具而已。台灣媒體環境的敗頹與此實有極大關連。 
 
不過,從歷次台中市長滿意度調查在六都中偏低之情況看,三位市長無分藍綠都有同樣的經驗,且比對其他電子媒體的民調,台中市長滿意度排名,確實大多在三名以下。因此,整體而言,最近的民調看來還是有一定的真實性。如果事實如此,那就要問,為何台中縣市合併後,市長滿意度都偏低? 
 
一名胡志強時代的政務官員私下指出,縣市未合併前,胡志強剛到台中參選第一任市長時,施政滿意度的民調都很高,滿意度民調開始大跌,乃是縣市合併之後的事。 
 
那就要問,市長滿意度在原市區與原縣區中,有極大的落差嗎?但從胡志強與林佳龍競選上一任市長時,胡志強幾乎在台中市各區全盤皆墨,那次投票算是一次市民滿意度的總普查,顯然胡志強的最後一任,真的讓市民覺得做太久、也不滿意,而不只是原縣區市民對他不滿意而已。 
 
林佳龍是綠營大將,對於北部偏綠媒體投注的資源和心力不小,常見偏綠媒體對他幾乎一面倒頌揚,但最後還是大輸盧秀燕近二十一萬票。有胡志強時代的幕僚就說,胡志強是當了十三年市長,輸給林佳龍二十一萬票;林佳龍才當一任就輸給盧秀燕二十一萬票,兩者的施政與人和,看來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一名長居豐原區的政務官員說,原縣區市民,對於縣市合併以來的城鄉落差,是心存不滿的。尤其豐原原是縣政府所在地,往年到縣府辦公務的人潮絡繹於途,但如今多數局處都移到新市政中心,公務往來景况大異,豐原的沒落更讓當地人點滴在心。 

然而,這或許不是短期可以扭轉的局面。對於民調常居六都後段班,盧市府對外的說明,主要包括「自己與自己比,分數已經在進步」、「縣市合併後歷任市長都偏低,市民期望較高」、「各家民調都會尊重參考等」。這些對外的說明,只是表面文辭,但對市民而言,這樣的說法會有實質幫助嗎? 
 
按理講,AI大數據的分析已可以非常具體詳細,台中市才二百多萬人、二十九個行政區,如果依據警政治安、文化教育、建設交通、醫療衛生等施政內容進行民調,對於哪一區民眾對治安不滿意、對於文化、教育有何缺失、那區民眾最不滿建設交通等,以及整體分數最差者,市府自己都可以「滾動式調查」以建立自己的大數據,並針對各區不同的問題、依輕重緩急投注資源全力解決,這才是民調出來後應該做事的重點,也是應對外詳加說明的內容。 
 
再者,客觀的科學數據顯示事實,但民眾的感受(體驗)更是施政滿意高低的重點。自胡志強時代,歷任市長的警察局都指稱,治安治理持續在持升,破案率提高、重大刑案發生率降低等,但民眾感受治安滿意度為何仍不高?從民眾的體驗來看,每到半夜就有不良少年和青年飆車呼嘯而過、動不動就有酒店從業人員或酒客幹架、連市議員大白天開車都會遇上砸車事件、或街頭不時來個槍聲響起,則警局破案率再高、重大刑案即使不多,民眾總體治安印象與感受會好嗎? 
 
施政是要讓人民有感受(體驗)的,而不是只叫民眾「看數據」。舉例而言,早年胡志強時代的台中市警察局長刁建生曾說,除了要遏制並降低犯罪人口外,街頭暴力及飆車要少,見警率就要高;警察自律也很重要,不能短利近視、「拿人手軟」,搞得自己退休後兩千多萬元的退休金就不見了。 
 
盧秀燕自參選市長及當選後,喜以「媽媽市長」自居,面對青年、面對受傷員警、甚至面對議員的強力質詢,她都(儘量)維持親和溫柔的媽媽形象。但真正盡職的媽媽,要會盯孩子功課、要教導孩子品格、要照顧孩子全面的生活起居,讓子女真正感受到媽媽的責任與愛。不能只是嘴巴講講卻疏忽子女真實的感受。相信盧秀燕如能真正扮演好媽媽市長的角色,則林佳龍也好,蔡其昌也罷,都不易阻礙她的連任之路。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