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關係陷入20年來最緊繃的時期,軟實力,則是降低兩岸對衝的巧門。(圖/翻攝自YouTube)
作者/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理事長)
當前海峽兩岸關係陷入20年來最緊繃的時期。美國海空動輒逼近大陸海岸線,挑戰其國防底線;中共各種戰機也三不五時在台灣海峽飛來飛去,船艦更經常尾隨美國驅逐艦。美國總统川普為了勝選經常操弄台海關係,蔡政府不時草螟撩雞公,固然難辭其咎,北京當局死守國家的硬定義和硬實力,也是讓美國可以見縫插針的主因。
國家的硬定義是指《國際法》定義的主權國家。近幾年來,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於中華民國,不但愈來愈堅持國際法中國家主權的硬定義,拒絕蔡政府的「九二事實」於千里之外,也讓國民黨的「一中各表」深陷泥淖之中。兩岸關係原有的模糊智慧就這樣硬被失去了活生生的空間!
兩岸當前在國家認同上產生的根本衝突在於,大陸共產黨政府力行民族主義,對於解決國家問題給出的答案是:無論如何,這是我的祖國,而且深信人民會服從黨的執政;至於自由,個人應充分認識到民族責任就是愛國和忠誠。
反觀台灣,民進黨政府高唱自由民主主義,即或站在中華民族的大旗幟前,也擁抱共和主義對民族認定的嚴格規範,強調政府若拒絕改正施政的錯誤,她就不是人民應該認同的國家。
綜觀古今中外歷史,「國家」其實是動態的,不會讓粗暴的執政者沉迷在「大到不能倒」、「久到不能倒」或「血脈相連緊密到不能切割」的夢境。人民追求的國家其實是個促進國民幸福的有機體,這也才是國家和政府最令人折服的軟實力。
軟實力(soft power),是由哈佛大學教授约瑟夫.奈爾提出,指在國際關係中,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除經濟及軍事外的第三方面實力,主要包括: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及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 根據他的說法,硬實力是一國利用其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強迫或收買其他國家的能力,軟實力則是「一國透過吸引和說服別國服從你的目標,從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的能力」。
美國學者尼古拉斯。歐維納則認為:「軍事以外的影響力都是軟實力,包括意識形態和政治價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論語》季氏篇夫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文德」其實也就是軟實力。
讓人臣服有武鬥或文鬥兩種不同的手段。日本最後一位海軍上將井上成美,在日本戰敗投降後,以「痛感戰爭責任」為理由引退。他說:「自古以來,戰勝的國家步上衰亡的不少,而因戰爭被崩解的強盛國家也很多。」
戰爭如果為抵禦外侮,還有保衛國家的理由,但若是本土内的爭權,那是民族的災難。魯莽、粗暴和智仁勇只在一念之差,但歷史的評價可就相差大了。
綜觀人類政權演變的歷史,從種族到民族的演進過程中,民主和共和是必要的過程。兩岸政治人物要深切體認彼此憲政體制仍存的民主差距,共和也還有實質的不同,而更懂得善用求同存異的民族智慧。
作者簡介
黃丙喜,筆耕公共政策三十年,期許為國泰民安增動力,為社會公義添喉舌。
出身新聞媒體,而後轉任台灣大型和跨國企業,赴美獲管理學博士,先後在南洋理工大學、芬蘭厄爾托大學和台灣科技大學教授IMBA和EMBA學程,並任國發會、經濟部、衛福部等政府機構專案顧問,負責政策前瞻、國會溝通和危機管理。
著有《動態風險逆轉》、《動態危機管理》、《公門修行》、《創意人的七堂課》等國家文官年度精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