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惠珀提到,李前總統違背了他說的台灣存活之道,帶風向種下天然獨的種子,再以「我是日本人」帶出「臣美、日,仇中國」的奴性台灣情結,對內製造對立、撕裂同胞情感,對外有辱國格,她的「李登輝情結」就此破滅。(圖/翻攝自網路)
作者/王惠珀
《前言》
前總統李登輝逝世,我的感覺很複雜。念祖愛鄉的我以「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驕傲感存乎一心,因著李前總統說過:「台灣如何生存?要借鏡捷克,這個德國邊上的小國能走過二戰而未被希特勒摧殘,需要智慧」,我與外子早在1997年就去遊走了一趟捷克。往後「友中、和中」成為我拒絕仇恨、以和為貴的信念,始終如一。
然而李前總統卻違背了他說的台灣存活之道,帶風向種下天然獨的種子,再以「我是日本人」帶出「臣美、日,仇中國」的奴性台灣情結,對內製造對立、撕裂同胞情感,對外有辱國格,我的「李登輝情結」就此破滅。
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蔡總統如此謙卑的接見傲慢的日本人,有辱國格。(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其實,那個世代的人不只李登輝一位,跳開李情結的迷思,才能看清史實。
我翻開先父王宜生先生的回憶錄《雪泥鴻爪》,他與李登輝有相同背景,以一個日本皇民化的台灣人寫成此書。我研讀第三章「散砂因日本的侵略而凝聚,新中國就此完成」,探索他的思維脈絡,他如何定位自己以及看待局勢。我認為父親的中心思想始終如一,身為中國人但無奈接受殖民地人的宿命,論點持平且接近史實,在此轉載該章節:
《雪泥鴻爪》以日文寫成(ISBN957-41-3714-7),由阪田桃子小姐譯成中文(ISBN957-41-3582-9),2006年出版,存於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炎黃子孫因散砂而不凝聚》
我們是歷經五千年歷史的複雜民族的子孫,但這不意味著我歷經了五千年。我們雖是先祖世代鬥爭後倖存的後代,若不在真實的世態中開拓一條生存道路,是無法生活下去的。這既非正義亦非理論,這是保護自己的處世之道。
日本是個有獨特風格的單一民族,尊崇天皇如神,明治維新時研習西洋科學、統治法典,再融合傳統文化而變成強國。他們認為由弱者身上取得必須品的生存法則是優勝劣敗的自然現象,即使不喜歡也要努力地變強,蠻橫地奪取資源豐富、環境優越的滿洲,建立了滿洲國。
大自然有其平衡之道,無奈卻真實。如果列強未強奪中國,散砂不會凝聚,中國也許永遠處於動亂。正因為日本的嚴重侵略,中國才得以團結,形成抵抗體制。
《台灣人各憑本事的求生經驗》
我是在大正七年(1918年)出生於台灣桃園郡,在日本殖民統治下被養育長大,如樹苗般除了順著主人的意思生長外,沒有其他道路。
我雖是日本人,在終生無法理解的宿命中,仍為身為漢民族子孫卻得承受祖先戰敗,順承日本才有生存空間這件事,感到苦惱。當然我也在符合邏輯的思維中不停地思考自由、平等的民權。
宜蘭農林學校畢業後,我回到桃園,任職蘆竹庄公所。1937年7月蘆溝橋事件爆發,政府陸續從庄內征召軍夫赴南洋打仗,導致臺灣人游庄長辭職,日本人柳本貞吉繼任庄長。我於是勸誘游庄長及張福來先生、林元枝叔父等庄內士紳組織公司拓亞商會。
隨後,我以拓亞商會職員的身分前往上海,這是蘆溝橋事件後二年。戰爭景象依然悲慘,但上海租界彈丸之地卻是有權、有財、有勢者安全生活的樂園,落差太大,令我難以理解。我想這是沒落中國由來已久的階級治理的結果。陋習未革新,生存權被抹煞,愚民統治下人民與基本民權的觀念毫無緣份,中國才會被認為沒有希望。
《散砂因日本的侵略而凝聚》
蘆溝橋事件後,擴大成上海戰役及中日戰爭。日本誇下海口,關東軍將在三週之內粉碎中國。然而從攻破上海一直到大場鎮淪陷,就花了三個月的時間。由吳淞港登陸進攻無進展,百萬大軍後來從杭州灣登陸,付出相當大的犧牲才攻陷上海。
另一邊,因抵抗侵略而漸漸凝聚的散砂──中國軍隊,採取了計劃性撤退及長期消耗戰以保持戰力,使得日軍在上海攻略戰中大量死傷,造成後來的南京大屠殺。之後日本在廣大的中國佈下百萬軍團,演變成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全盤皆輸,中國勝利,台灣光復。
關東軍依日本國策侵略滿洲,擴張國力,建立滿洲國。以滿洲國政府、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經濟力量)以及關東軍(治安保護)三足鼎立,豁盡心血,在滿洲國做了五十年的建設,成果令人驚歎。最大的獲利者則是移居滿洲國的勞動者及其後代。這些建設滿洲的勞動者多由山東省遷入,多達兩千萬人。現在滿洲人口已高達一億。
《新中國就此完成》
中日戰爭全面擴大後,由滿鐵派遣來調查、計劃、建設的專家極多。他們統合並經營敵國資源,迅速貢獻戰爭。處於敵對狀態的日本與中國在滿洲採取政治與經濟分離的治理,進行物資交換調整,得到許可的商人可自由往來敵我地區從事交易。滿洲國並與傀儡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首腦王克敏、梁鴻志,以及後來「南京政府」的汪精衛協調,保護中國人民之權益,謀求治安平靜,避免軍人介入。
二戰後期日美開戰,時局惡化,中國佔領區的日本能維持其權威到最後,真是奇蹟。日本無條件投降前七日,蘇聯對日宣戰,全面攻擊滿洲地區,殺害投降的關東軍,留下難以化解的國恨。相對於蘇聯,蔣介石以德報怨,感泣其德義的日本人不在少數。
戰後觀之歷史,滿洲人提供土地、日本規劃重大建設,中國解放後人民變成主人翁,移民滿洲習得日本技術的山東人成為建設東北的生力軍,造化之神的安排真是神奇。
戰爭為文明之母;需要為發明之母;破壞為建設之母,這些說法有合乎邏輯之處,就如同沒有法國大革命就沒有近代歐洲文明,沒有國民革命及共產革命,再過五千年中國還是因襲過往。歷史的平衡耐人尋味。
《結語》
以上是先父對史實的主觀陳述。從他21歲就得為「逃避東亞徵伕」和成立「拓亞商會」以出逃台灣這兩件事,可以看得出來,台灣人的命不值錢,還有殖民地人得自謀生路的悲哀宿命。終其一生,他都在身為中國人的自尊以及淪為皇民化台灣人的宿命中糾結、反思。
我以有一位誠實面對自己,具有高尚靈魂的父親為傲,為我這一代有過的七十年安和樂利生活及成果感到慶幸,也為當今「臣美、日,仇中國」的台灣政客們將帶給我們下一代甚麼樣的命運,憂心不已。難道台灣需如先父所言:破壞為建設之母,我們得被美國、日本主宰、奴役,逼向戰爭才能步向文明?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