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裏的彗星 ── 郭美貞》
編輯人語
郭美貞(1940~2013),一位憑藉才華和毅力在男人世界裡闖出名號的指揮家,被國際間譽為「握着充滿活力指揮棒的女性」,受到大指揮家伯恩斯坦賞識並擔任過他紐約愛樂交響樂團的助理指揮,伯恩斯坦説:「假如真有女指揮一說,郭小姐當之無愧。」
她祖籍廣東中山,生在西貢,長在澳洲、菲律賓,七、八十年代以台灣為自己的祖國,指揮台灣省交響樂、台北市交響樂團、國防部示範樂隊,並為培養青年音樂家不遺餘力,還一度創立台北愛樂交響樂團。台灣人稱她「女暴君」,既是對她能力的肯定,也預示了迫使她最後又遠走他鄉的陰影。
劉敦仁先生是郭美貞結緣台灣的牽線人,1965年經他在羅馬向于斌總主教、于焌吉大使引薦,促成了郭美貞的台灣故事。郭病逝澳大利亞後,劉敦仁不捨半世紀故人情誼,四處廣蒐資料構成文字群,以「音符裡的彗星」為名,即日起在《優傳媒》連載,請您細酌。
作者/劉敦仁
美貞抵達臺灣後,因為人生地疏,在所有的活動中很低調,訪問團中有幾位義大利音樂家和旅居當地的華人音樂界人士同行,早在出發前就已經排定了在臺灣的公開音樂會,唯獨美貞因為最後一分鐘的加入,所以她在臺灣的活動還一時無法確定。
訪問團最初是安排入住臺北圓山大飯店,因為地理位置所限,她感覺很不方便,語言上又有隔閡,和當地人士溝通更是困難重重。後來訪問團搬遷到中山北路的國賓大飯店,才給美貞提供了和外界接觸的機會。晚上她常偕同伍伯就教授的女兒到飯店後面的小巷裡去體驗當地的生活。
因為曾接受過幾位國際知名老師的影響,她更喜歡瞭解有關兒童音樂學習的內容。在這一次的臺灣之行中,他認識了企業家辜偉甫,辜先生安排美貞參觀了榮星合唱團,指揮是臺灣的名指揮呂泉生先生。在淡水河邊一座不起眼的老屋子裡,她聽到了如同來自天籟的童音,讓她對台灣開發兒童音樂的未來深具信心並滿懷憧憬。
郭美貞1965年年首次訪台的第一場音樂會
十一月十二日是孫中山先生百年誕辰紀念,臺灣尊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每年此時必定舉行各種不同的紀念活動,來表達對這位推翻滿清,創建共和的偉大歷史人物的敬仰。美貞訪問臺灣期間,恰逢國防部示範樂隊為此於十一月二十四日在中山堂舉行一場音樂會。
國防部示範樂隊的隊長兼指揮樊燮華上校得悉美貞訪問臺北,特地邀請美貞與他共同擔任是晚演出指揮,她欣然接受並分別指揮上下半場。雖然管樂隊不適合演奏交響樂,但美貞仍然愉快地完成了任務。她指揮了貝多芬的“愛格蒙特序曲”,莫札特的"魔曲"和韋伯的"奧勃隆序曲"。這是她在臺灣的首次公開指揮,並從此打開了她在臺灣的音樂之門。
1965年首次訪台時在臺北中山堂指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時的場景
她在演出結束回到後臺收到父親從西貢寄來的信,這無異是對她訪問臺灣指揮了第一場音樂會極大的鼓勵。她興奮而迫不及待地拆開信封,一面向周圍的人說:"在中國同胞面前演出,是最高興的事,我期待這麼久了,就樂隊和我兩方面來說,我覺得這第一次的祖國演出,成績還不錯。"
在這之前,美貞十六日拜訪了臺灣省交響樂團團長戴粹倫先生,雙方商定在二十七日晚上,請美貞在臺北國際學舍以客座指揮身份,為該團指揮是晚的演奏。曲目是孟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由世界著名小提琴家奧列夫斯基擔任獨奏,交響樂團伴奏。另外還有海頓的“倫敦交響曲”和貝多芬的“愛格蒙特序曲”。這場音樂會原本由戴粹倫指揮,但他改請美貞出場。
那個時代臺灣的文化建設還處於落後狀態,整個臺北唯一能安排演出的場所就是日本殖民時代留下的中山堂,但該場所沒有音樂共鳴,對大型交響樂團演出效果有一定的缺陷。臺灣省交響樂團演奏場地“國際學舍”實際上是一個室內體育場,無論音響和燈光的配備,都無法適應高水準的交響樂演奏。一切因陋就簡,但美貞並沒有嫌棄這些令音樂家尷尬的場地,將她指揮的才能認真並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她心目中的‘同胞’面前。她後來在十二月七日舉行的座談會上,很誠懇地表達她的看法,她說在臺北的幾個樂團中,發現有很多可資造就的音樂人才,並對他們在簡陋的設備和環境下仍能努力學習,使她深深欽佩這些年輕人的‘忍耐力’。她還強調,必須人需要音樂,音樂才有前途。
在臺灣期間,指揮交響樂團固然是她的願望,但更讓她關心的是對青少年的音樂教育。這應歸功於她母親對她在音樂道路上的啟蒙,後來她的幾位老師都是享譽國際的音樂家,但他們在音樂事業上也都始終不懈地為有志於音樂事業的青年提供各種機會。
她受到藝術專科學校音樂科主任申學庸的邀請,在該校教授管弦樂課,指導學生學習演奏莫札特的“K550第四十號G小調交響曲”。除此之外,她還在臺北開設短期指揮講習班,講授指揮常識和樂曲分析。
台南有一個三B兒童管弦樂團,孩子們的父母得悉美貞在臺北訪問的消息,幾次專程北上要求美貞到台南指導孩子們。他們的真誠使美貞感動之餘對團長楊麗雲女士說,只要她到臺灣來,一定會去台南給孩子們適當訓練。她沒有食言,在以後的日子裡,每逢她到台灣訪問,必定會安排時間到台南給孩子們上課。
臺灣省交響樂團和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分別聘請了美貞擔任客座指揮。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為鄧昌國先生,他的夫人藤田梓是日本籍的鋼琴家,該團在1966年1月30日在臺北國際學舍舉行的第二次音樂會,原本由鄧昌國先生親自指揮,後來請美貞出場,鄧昌國先生則擔任第一小提琴手。當晚的節目包括有貝多芬的“柯里奧蘭序曲”和“第四交響曲”及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
教育部給郭美貞頒獎儀式後留影:部長閆振興(左三),于斌總主教(右二)及郭美貞(右三)
郭美貞在頒獎儀式後致答詞
于斌總主教在頒獎儀式上致辭
在臺灣當時文化活動尚稱低迷的環境裡,美貞的到訪掀起了一陣對音樂的追捧。整個社會突然發現,臺灣真的需要美貞這樣具備國際地位的音樂家來整合臺灣的音樂潛力。教育部為酬謝美貞對臺灣音樂教育的奉獻,特地在1965年12月15日下午四點由時任教育部長的閻振興先生為美貞舉行頒獎典禮,臺灣音樂界人士出席,其中最令人感動的是于斌總主教不僅親自出席,還在會上致詞,足證于斌對美貞的關懷和期望。閻振興部長親自為美貞頒發了金質獎章和獎詞,內容為:
“郭美貞女士,廣東中山縣人,現年卄五歲,奕葉承華,僑居澳洲,英年挺秀,遊學歐洲,宮商精引,彌勤鑽研之功。呂律克諧,尤能指揮之妙。去年參加國際青年指揮比賽,深為外邦人士所許,天才橫溢,良屬難能,用以頒授藝術獎章,以資鼓勵。”
郭美貞在接受教育部長閻振興頒發的獎詞,特將此照片簽名寄給作者妻子留念
郭美貞在1966年榮膺臺灣十大傑出女青年。這是台北的中華日報和扶輪社聯合主辦的第一屆表揚傑出女青年的活動,於2月23日在臺北的國賓飯店舉行頒授金手獎典禮,由當時的行政院長嚴家淦先生出席致詞。他是扶輪社在臺灣成立時第一屆社長,此時是以榮譽社員身份出席,並由他的夫人主持頒獎頒獎。
在這十位傑出女青年中,有後來擔任救國團主任的李鍾桂女士,和曾在國際奧運會中獲得女子五項全能銀牌的運動員紀政等女士。由於美貞正在韓國首都漢城(現改名為首爾)指揮當地交響樂團,所以沒有親自出席這一頒獎典禮,而由當時僑務委員會委員長高信夫人代表郭美貞領取了這份殊榮。
蔣經國先生在接見十大傑出女青年時合影,右二為郭美貞
她之所以能被選上十大女青年,得力於她是國內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指揮家,也是國際上屈指可數的年輕女指揮家,音樂天才橫溢,而且對台灣的音樂教學有很大的啟示。
自此之後,美貞開始了她在國際上的演奏生涯,當她再次踏上臺灣時,與她首次訪問之間已經相隔一年多,也是她在紐約獲得國際最重要的米特羅波洛斯國際青年指揮比賽金獎之後。她和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再度合作,仍以客座指揮身份指揮兩場,分別於一九六七年八月五日和六日在中山堂舉行,首先是羅西尼的“塞維亞理髮師序曲”,接著是蕭邦作品“鋼琴協奏曲E小調作品第十一號”,由藤田梓擔任鋼琴獨奏,最後是貝多芬的“交響曲第一號C大調作品第二十一號”,臺灣著名小提琴家司徒興城擔任第一小提琴手。在音樂會中,有一首意義特殊的作品,是美國作曲家魏德為紀念已故韓戰中犧牲的戰士張壽哲而寫出的作品“烈士”中的一段。在魏德得知美貞赴台指揮時,特地委托她將這首作品帶到臺灣,希望能在臺灣作首場演出,而美貞完成了友人的託付。
雖然美貞已在國際音樂界中享受著日正當中的榮譽,但她始終沒有忘記對臺灣兒童音樂培養的承諾。就在她前往日本前,美貞為台南的三B兒童管弦樂團,在1967年8月8日晚上假臺北國軍文藝活動中心,指揮了一場極富人情味的音樂會。她為兒童們選擇了韓德爾的“摩瑞特風笛”,莫札特的“D小調鋼琴協奏曲”,由高國香擔任鋼琴獨奏,還有海頓的“玩具交響曲”,以及莫札特的(小夜曲)
從1965年首次訪問臺灣後,在後來的五年中,幾乎每年夏天都要回到臺灣,也一定特地去台南看望那些可愛的孩子。她竭誠心意地希望能給予這些具備天賦的孩子適當的培養。1968年8月結束了菲律賓行程後,她立即飛往臺灣,在臺北拜會嚴家淦副總統,文化局長王洪鈞等官員後,就前往台南培訓三B兒童交響樂團的孩子,並且在臺北,高雄和台南分別舉行了四場音樂會,給孩子們編排了精彩的節目,包括有莫札特的“喜遊曲”;格雷克的“遲來的春天”;孟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和威瓦第的“四季”。她強調為孩子們創造演出機會是最好的鼓勵。
那時候這三十多名兒童都年僅十歲左右,但他們卻擁有不凡的演奏技巧,其中有好幾位經過美貞的精心培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並遠赴海外深造脫穎而出,陸續成為台灣音樂界中的佼佼者。
除了對孩子的培養外,美貞另一個心願就是在臺灣開展音樂教育工作。她一直希望能建立一所音樂學校,來培養臺灣的音樂人才,然而經費和場地的提供都不是當時台灣有關部門力所能及的。所幸在1970年獲得臺灣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的支持,提供場地和設備,使得美貞能有機會一展抱負,在文化大學內創辦了華岡音樂訓練營。於1970年7月25日開課,8月15日結業,當時有二百多名有志於音樂的青年報名參加。為此美貞特地分別從菲律賓,韓國,美國,瑞士,及香港等地聘請了音樂家在營地指導,其中以菲律賓力度最強,共派了五位音樂家支持美貞主持的音樂營。
張其昀先生還特地聘請美貞擔任中國文化學院樂團指揮,為她安排宿舍和辦公室,並且說即使她不在臺灣,這些設備都為她保留,隨時回來使用。他希望美貞將臺灣當成自己的家。這個在臺灣首創的音樂營,得到當時駐臺灣的美國,韓國及菲律賓大使以及亞洲基金會的支持,于斌樞機主教為這個夏令營和美貞寫了祝辭:
“望天主降福於你的工作,而使你的音樂蕩漾發揚於吾
國同胞心中,願吾國之音樂家以美妙之旋律表達其對天主
之讚美。”
從這祝辭中可以看出自1965年于斌在羅馬以總主教身份,開始支持美貞到臺灣發展,一直到1970年以樞機主教地位,為美貞寫祝辭,足證他對美貞的關懷,愛護和期望。可以說于樞機主教給予的讚美和支持,對身為天主教徒的美貞來說,是她從教會中所獲得的最高榮譽。
林語堂先生與郭美貞在臺北松山機場合影
承辦這樣的音樂營,最關鍵的是經費支持,雖然經過她的努力,和臺灣有關各方磋商,也得到張群,林語堂等政府民間人士支持,但是每在面對實際行動時卻無法解決現實中的尷尬。美貞原本建議參加的學生交納部分費用,但考慮到學生的經濟負擔也就無法落實。所以華岡音樂營最後也只是曇花一現。縱然美貞對臺灣有千絲萬縷的感情,縱然美貞將臺灣看成是自己心目中的‘祖國’,縱然美貞對臺灣有志於學習音樂的兒童寄以厚望,但在現實的經濟環境面前,這一切終究只能看成是夢想。在美貞心靈深處永遠是個遺憾。不過在華岡音樂營結束前,美貞在萬般困難的情勢下,仍然在八月十三日和十四日兩天,組織了兩場華岡音樂營師生音樂會,給參與的學生和老師們同台演出,給他們展現音樂才能提供了機會。
華岡音樂夏令營節目單封面
郭美貞主持的華岡音樂會節目內容
其實自第一次踏上臺灣的土地,美貞固然有登台指揮的願望,但真正更主要目的是能夠為臺灣的音樂發展提供協助,尤其在兒童音樂的培養方面。然而每一次的演出,臺灣並沒有為她提供屬於她自己的樂團,她只能以客座指揮的身份登臺。
那時候的臺灣音樂水準受到很多政治社會因素的限制,雖然不乏有識之士不斷呼籲建議,音樂的發展始終處於隨時都會夭折的境地,無論是音樂場地或是樂團整體水平都有亟待提高的必要。可是在當時的環境中,一些音樂界人士的思維跳不出臺灣本土的自我滿足心態,而美貞在國際音樂界的地位,也無形中使他們下意識地感受到本身職位的不保,充滿壓力和多慮。所以美貞心底的願望,總會在有意或無意間被一層無法看到的阻力所妨礙。
自從美貞在紐約獲得大獎成為國際著名女指揮家後,她穿梭在世界各地的舞臺上,指揮知名的交響樂團,享受著她前半生刻苦奮鬥所獲得的成果。但她從未忘記過台灣,從開始接觸起,始終是孜孜不倦地盡其所能,為臺灣開拓國際空間,出席世界各地的活動。從她個人的角度分析,為臺灣創造國際活動,目的只是想通過音樂演出,給孩子們提供發揮才能的機會;與此同時,也讓臺灣的樂團能走出海島,能在國際舞臺上占一席之地。目的無他,無非是一份對中華民族的關懷和維護民族尊嚴及榮譽的使命感。
在後來兩次的國際活動中,美貞都付出了不少心血,還要放棄自己在世界各地演奏指揮的個人利益,專心一致地將兩個活動進行得有聲有色。她把所有的榮耀都歸功於樂團中每一個孩子的努力。
那是她在馬尼拉指揮當地交響樂團演出後,和菲律賓總統夫人伊美爾黛.馬可仕會晤,總統夫人委託美貞在回台灣的時候,將她的一封親筆信轉交給臺灣的教育部,內容是邀請美貞率領中華兒童交響樂團訪問馬尼拉,指揮馬尼拉交響樂團,作為總統夫人主持的文化中心落成典禮的活動。
另一個大型活動是代表中華民國,出席美國1976年的開國二百周年紀念活動。這是應教育部蔣彥士部長,國際文教處鮑幼玉處長和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李鍾桂等邀請,回臺灣組織一個少年管弦樂團,前往美國訪問。和國立師範大學李淑德等教授合作,在前往馬尼拉演出的前中華兒童交響樂團中,甄選三十名團員給予短期培訓,以“中華民國華美青少年管弦樂團”的名義於六月底到達美國,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前往十八個州作巡迴演出。
郭美貞率領華美青少年弦樂團訪問美國的節目單
演出結束後,郭美貞在紐約林肯中心前留影。
美貞自幼年即非常獨立任性,這和她從童年開始在天主教學校接受教育,以及後來自己在外闖蕩辛勤奮鬥有著非常密切的關聯。由於她的音樂天賦,青年時代即在國際樂壇嶄露頭角,而且她的音樂道路一直不斷有國際音樂界著名指揮的賞識,也得到政府和教會的支援,可以說比許多和她同齡的音樂人士要順暢得多,更加深了她的任性。儘管如此,她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和天主教徒獨有的慈悲為懷的意境。
她這種個性在西方國家能獲得他人的認同和尊敬,因為她是自己從奮鬥中闖開的一片天地。然而在東方就很容易引起別人背後的議論甚至排斥。2014年9月24日在臺北輔仁大學舉行紀念郭美貞頒發獎學金的儀式中,救國團前主任李鍾桂博士就在講話中舉了一個美貞鮮為人知的小故事。
那是在美國參加紀念開國二百周年活動時,舉行演奏會前,因為和一位樂團裡的成員有些爭議。美貞的任性就毫無掩飾地表現出來,她把指揮棒一摔,聲言不指揮了。假如她真的不走上台,那就會造成非常尷尬的場面。當時李鍾桂博士在場,立即對美貞曉以利害,說明這對中華民國會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美貞斟酌片刻,聽從了李博士的勸導,走上舞臺圓滿完成了那場音樂會。然而在社會上,又有幾個人能如李博士這樣德高望重,善體人意,而又駕馭得住美貞的任性!
1976年郭美貞率領華美青少年弦樂團訪問美國,於9月4日在舊金山舉行演奏會的請柬
美貞的音樂指揮事業在1976年達到了顛峰。這一年,除了赴美參加開國兩百周年活動巡迴演出20場外,她在全球各地總共有五十場演奏合同。而10月4日在華盛頓肯尼迪中心指揮華盛頓交響樂團的音樂會達到了巔峰。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是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以及傑出女指揮家郭美貞的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