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真說故事》白線帽的青春 李登輝與台北高校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談古論今
陳婉真說故事》白線帽的青春 李登輝與台北高校
2020-08-12 07:00:00
A+
A
A-

 影片【臺北高校歷史紀錄片 精華版】白線帽的青春 精華版 tw.fl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nPhe5LTQ4&app=deskto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nPhe5LTQ4&app=desktop#

設在台北賓館的前總統李登輝追思會場,每天都有民眾自發前往弔念。

 


行過禮後,多數人會去看看連儂牆上密密麻麻的留言。


 

白線帽的青春  李登輝與台北高校

 

作者/陳婉真

 

前總統李登輝於7月30日病逝,總統府自8月1日起在台北賓館設置追思會場,為期1個月。設置以來,每天都有自動前往的民眾絡繹於途,人們默默的進入莊嚴肅穆的台北賓館,默默的向遺像行禮或獻花,默默的前往旁邊的留言版寫下想和李登輝說的話,或是靜靜的瀏覽那一大片看不完的留言版,然後靜靜的離開,那是一種無聲的感動。

 一面、兩面、三面⋯,不斷增加的連儂牆,貼滿人民對於把台灣帶向民主路上的李前總統的感念。

 

李登輝是台灣這塊土地上首位台灣人總統,任內完成了諸多讓台灣從威權轉向民主的改革,過程平和,也因此儘管他的爭議極多,他在台灣近代史上的影響力無人能及。而且直到他過世前,不只在台灣政壇如此,在日本的粉絲為數尤多,我們看日本前首相森喜朗,不顧自己洗腎之軀,特別抱病於8月9日率日本跨黨派國會議員多人組團,首相安倍晉三的胞弟岸信夫也在內,親自到台北賓館弔唁,可見日本政壇對李登輝的重視。

台北賓館大門口的追思會場大看板。

下個月,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也將有一場不一樣的追思李登輝活動,名稱暫定為「李登輝與台北高校」。

李登輝和台師大有什麼關係?一般人只知道他曾就讀京都大學,戰後就讀台大,並在1953年與1968年,陸續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及康乃爾大學完成農業經濟碩、博士學位。卻不知道他在就讀淡水中學後,經過一番苦讀,還經歷兩次落榜,才於1941年考上台北高校,1943年畢業。

 

2013年,曾邀請李登輝前往演講,他在演講中說:「就讀台北高校的兩年半,影響了我一生要走的路。」因為台北高校寬廣又深厚的學術思想與風氣,讓他體認到「我是誰」與「我要做什麼事」,對於他後來無意間踏入政壇所面對的驚濤駭浪,以及建構台灣朝向民主國家的發展過程中,都有很大的影響,可以說他的哲學家總統的特質就是在那段期間培養出來的。

 

台北高校究竟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為什麼對李登輝影響如此巨大?老實說,直到2006年以前,戰後世代的年輕人幾乎不知道有這所學校的存在,即便聽說過,也不清楚日治時期的學制,完全不知道它是一所培養菁英的學校,全台僅此一所,別無他校,它的升學窄門窄之又窄,是極難考取的學校。

 

成立將屆百年的台北高校校服及當年高校生的銅像,現在看起來還是很時尚。

 

2006年間,由淡江大學轉赴師大台灣史研究所任教的蔡錦堂教授,因為他的留日背景,開始對師大的前身台北高校校史感到興趣。他慢慢搜集資料,才發現這所成立於1922年,全名為「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簡稱台北高校)的學校,是一所7年制的高等學校(含尋常科4年、高等科3年),是二戰前全日本38所菁英養成高校之一,也是台灣唯一的一所高校,具備帝國大學預科性質,原則上畢業生可申請免試直升台北帝國大學(日本9所帝國大學之一,今台灣大學)。

 

英語科講師葛超智(George H. Kerr,有人翻成柯喬治)離台返美前,圖畫科講師塩月桃甫親繪的餞別之畫扇。葛超智在二二八事件後把他的親歷故事寫成《被出賣的台灣》,是早年很多人探索二二八事件的入門書。

 

蔡錦堂說,日本殖民時期很多來台服公職的日人子弟在台灣受教育,為了方便這些日人子弟升學,台北高校並不只限免試進入台北帝國大學,很多日本子弟會選擇回到內地就讀其他帝大,也因而讓升學管道不多的台灣學生,多了一些赴日本就讀各帝國大學的機會。李登輝後來就是從台北高校畢業(畢業年限因為戰爭的關係,從3年縮短為兩年半)到京都帝大就學,不必再經過考試。

 

畢業校友以日本人居多的台北高校,也為日後台灣培養了很多治國菁英,像是第一屆畢業的徐慶鐘曾是李登輝就讀台大農學院的老師,那一屆台籍畢業生只有4人,徐慶鐘是其中之一,他擔任過蔣經國任院長時期的行政院副院長;此外,像是擔任過立法院院長的劉濶才、司法院院長的戴炎輝,都是台北高校畢業生。因此,師大在「台北高等學校資料室」中,把它稱之為「培育出總統、五院院長與副院長的菁英養成學校」。

 

李登輝前總統於2012年參加台北高校90周年紀念會時,校方特別請他穿上當年台北高校生制服外掛,李登輝在日本人學生的協助下花了一點時間才穿好,師大為他留下這幀他十分滿意的照片。(陳婉真翻拍)

 

然而,這麼輝煌的台北高校歷史,卻差一點被時代洪流所淹沒。因為國民政府接收後學制改變很大,台北高校在戰後先是培養師資的師範學院而後成為師範大學,高校的校史早已無人注意。直到蔡錦堂到師大後,發現這所高校遠非其他如台南一中、台中一中等學校所可比擬,如果換成現在的學制,勉強可以說,南一中、中一中等,算是國民中學,台北高校才是更高一級的高級中學。

 

他越研究越有興趣,搜集的資料也越來越多,經多方奔走,終於獲校方同意提供圖書館8樓的一間辦公室作為台北高校資料室。

蔡錦堂並認為,台北高校校史應列為師大校史的一部分,校方為此特別找一位反對此議的教授吳文星,各提供兩人若干經費,從2009年成立文物館開始,到2011年將兩人的研究報告合併舉行正反雙方大辯論的公聽會。當時吳文星曾擔任過師大文學院院長,蔡錦堂是台史所所長,兩人大PK的過程雖然精彩,師大仍直到2018年年底才透過全校校務會議,將台北高校正式列入師大校史,因此李登輝成了師大校友。而1922年這個台北高校的成立年份便成為師大創校的起始年份,算一算再過一年多就要慶祝創校百週年了。

 

李登輝和刺蔣的黃文雄曾在康乃爾大學有過交會。由於李登輝年紀比同期赴美的留學生稍長,他很照顧後輩,常約大家到他家聚餐,可以說康乃爾的台灣同學會是李登輝召集起來的。
圖中左一為黃文雄,左五是李登輝。當年應該誰也想不到他們都成為改變台灣歷史的人物。(Tony Lee提供)

 

走過戰爭、經歷過兩個截然不同的外來統治者所統治,李登輝從學者從政,到成為台灣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一生經歷外人無緣經歷的波瀾萬丈,許多人對他恨之入骨,也有無數人感念他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許多人摸不清楚他是敵是友,不知道他內心真正的想法,只有和他同年代、以及他未掌權前相處過的人,或許稍能體會他的真心。

但無可否認,他是台灣迄今書讀得最好、人文素養最佳的總統,歷史的演進不可能靠少數人唱獨角戲,但有些人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他就是其中之一。在他人生結束的此刻,我也想和他說一聲謝謝,謝謝他的努力、謝謝他為台灣的付出,更謝謝他為他那一代被壓抑的同儕活出有尊嚴的人生。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影片【臺北高校歷史紀錄片 精華版】白線帽的青春 精華版 tw.flv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nPhe5LTQ4&app=desktop#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nPhe5LTQ4&app=desktop#

設在台北賓館的前總統李登輝追思會場,每天都有民眾自發前往弔念。

 


行過禮後,多數人會去看看連儂牆上密密麻麻的留言。


 

白線帽的青春  李登輝與台北高校

 

作者/陳婉真

 

前總統李登輝於7月30日病逝,總統府自8月1日起在台北賓館設置追思會場,為期1個月。設置以來,每天都有自動前往的民眾絡繹於途,人們默默的進入莊嚴肅穆的台北賓館,默默的向遺像行禮或獻花,默默的前往旁邊的留言版寫下想和李登輝說的話,或是靜靜的瀏覽那一大片看不完的留言版,然後靜靜的離開,那是一種無聲的感動。

 一面、兩面、三面⋯,不斷增加的連儂牆,貼滿人民對於把台灣帶向民主路上的李前總統的感念。

 

李登輝是台灣這塊土地上首位台灣人總統,任內完成了諸多讓台灣從威權轉向民主的改革,過程平和,也因此儘管他的爭議極多,他在台灣近代史上的影響力無人能及。而且直到他過世前,不只在台灣政壇如此,在日本的粉絲為數尤多,我們看日本前首相森喜朗,不顧自己洗腎之軀,特別抱病於8月9日率日本跨黨派國會議員多人組團,首相安倍晉三的胞弟岸信夫也在內,親自到台北賓館弔唁,可見日本政壇對李登輝的重視。

台北賓館大門口的追思會場大看板。

下個月,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也將有一場不一樣的追思李登輝活動,名稱暫定為「李登輝與台北高校」。

李登輝和台師大有什麼關係?一般人只知道他曾就讀京都大學,戰後就讀台大,並在1953年與1968年,陸續在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及康乃爾大學完成農業經濟碩、博士學位。卻不知道他在就讀淡水中學後,經過一番苦讀,還經歷兩次落榜,才於1941年考上台北高校,1943年畢業。

 

2013年,曾邀請李登輝前往演講,他在演講中說:「就讀台北高校的兩年半,影響了我一生要走的路。」因為台北高校寬廣又深厚的學術思想與風氣,讓他體認到「我是誰」與「我要做什麼事」,對於他後來無意間踏入政壇所面對的驚濤駭浪,以及建構台灣朝向民主國家的發展過程中,都有很大的影響,可以說他的哲學家總統的特質就是在那段期間培養出來的。

 

台北高校究竟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為什麼對李登輝影響如此巨大?老實說,直到2006年以前,戰後世代的年輕人幾乎不知道有這所學校的存在,即便聽說過,也不清楚日治時期的學制,完全不知道它是一所培養菁英的學校,全台僅此一所,別無他校,它的升學窄門窄之又窄,是極難考取的學校。

 

成立將屆百年的台北高校校服及當年高校生的銅像,現在看起來還是很時尚。

 

2006年間,由淡江大學轉赴師大台灣史研究所任教的蔡錦堂教授,因為他的留日背景,開始對師大的前身台北高校校史感到興趣。他慢慢搜集資料,才發現這所成立於1922年,全名為「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簡稱台北高校)的學校,是一所7年制的高等學校(含尋常科4年、高等科3年),是二戰前全日本38所菁英養成高校之一,也是台灣唯一的一所高校,具備帝國大學預科性質,原則上畢業生可申請免試直升台北帝國大學(日本9所帝國大學之一,今台灣大學)。

 

英語科講師葛超智(George H. Kerr,有人翻成柯喬治)離台返美前,圖畫科講師塩月桃甫親繪的餞別之畫扇。葛超智在二二八事件後把他的親歷故事寫成《被出賣的台灣》,是早年很多人探索二二八事件的入門書。

 

蔡錦堂說,日本殖民時期很多來台服公職的日人子弟在台灣受教育,為了方便這些日人子弟升學,台北高校並不只限免試進入台北帝國大學,很多日本子弟會選擇回到內地就讀其他帝大,也因而讓升學管道不多的台灣學生,多了一些赴日本就讀各帝國大學的機會。李登輝後來就是從台北高校畢業(畢業年限因為戰爭的關係,從3年縮短為兩年半)到京都帝大就學,不必再經過考試。

 

畢業校友以日本人居多的台北高校,也為日後台灣培養了很多治國菁英,像是第一屆畢業的徐慶鐘曾是李登輝就讀台大農學院的老師,那一屆台籍畢業生只有4人,徐慶鐘是其中之一,他擔任過蔣經國任院長時期的行政院副院長;此外,像是擔任過立法院院長的劉濶才、司法院院長的戴炎輝,都是台北高校畢業生。因此,師大在「台北高等學校資料室」中,把它稱之為「培育出總統、五院院長與副院長的菁英養成學校」。

 

李登輝前總統於2012年參加台北高校90周年紀念會時,校方特別請他穿上當年台北高校生制服外掛,李登輝在日本人學生的協助下花了一點時間才穿好,師大為他留下這幀他十分滿意的照片。(陳婉真翻拍)

 

然而,這麼輝煌的台北高校歷史,卻差一點被時代洪流所淹沒。因為國民政府接收後學制改變很大,台北高校在戰後先是培養師資的師範學院而後成為師範大學,高校的校史早已無人注意。直到蔡錦堂到師大後,發現這所高校遠非其他如台南一中、台中一中等學校所可比擬,如果換成現在的學制,勉強可以說,南一中、中一中等,算是國民中學,台北高校才是更高一級的高級中學。

 

他越研究越有興趣,搜集的資料也越來越多,經多方奔走,終於獲校方同意提供圖書館8樓的一間辦公室作為台北高校資料室。

蔡錦堂並認為,台北高校校史應列為師大校史的一部分,校方為此特別找一位反對此議的教授吳文星,各提供兩人若干經費,從2009年成立文物館開始,到2011年將兩人的研究報告合併舉行正反雙方大辯論的公聽會。當時吳文星曾擔任過師大文學院院長,蔡錦堂是台史所所長,兩人大PK的過程雖然精彩,師大仍直到2018年年底才透過全校校務會議,將台北高校正式列入師大校史,因此李登輝成了師大校友。而1922年這個台北高校的成立年份便成為師大創校的起始年份,算一算再過一年多就要慶祝創校百週年了。

 

李登輝和刺蔣的黃文雄曾在康乃爾大學有過交會。由於李登輝年紀比同期赴美的留學生稍長,他很照顧後輩,常約大家到他家聚餐,可以說康乃爾的台灣同學會是李登輝召集起來的。
圖中左一為黃文雄,左五是李登輝。當年應該誰也想不到他們都成為改變台灣歷史的人物。(Tony Lee提供)

 

走過戰爭、經歷過兩個截然不同的外來統治者所統治,李登輝從學者從政,到成為台灣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一生經歷外人無緣經歷的波瀾萬丈,許多人對他恨之入骨,也有無數人感念他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許多人摸不清楚他是敵是友,不知道他內心真正的想法,只有和他同年代、以及他未掌權前相處過的人,或許稍能體會他的真心。

但無可否認,他是台灣迄今書讀得最好、人文素養最佳的總統,歷史的演進不可能靠少數人唱獨角戲,但有些人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他就是其中之一。在他人生結束的此刻,我也想和他說一聲謝謝,謝謝他的努力、謝謝他為台灣的付出,更謝謝他為他那一代被壓抑的同儕活出有尊嚴的人生。

 

 

作者簡介

陳婉真,曾擔任《中國時報》記者、美國《美麗島週刊》創辦人、立法委員、國大代表、台灣產業文化觀光推展協會理事長、綠色台灣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等職務。

 

她生於彰化縣,從小立志當新聞工作者,台灣師範大學畢業便後順利進入中國時報,仗義執言和使命必達、務實求真的精神,讓她在新聞界以犀利觀點聞名。

 

她在戒嚴時期挑戰禁忌,即投入政治改革,因此成為黑牢裡的政治犯,但是無畏無懼的堅持理想,不論藍綠執政,從不向威權低頭。

 

現在是自由撰稿人,想記錄主流媒體忽略的真實台灣故事,挖掘更多因為政權更迭而被埋沒的歷史。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