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萬欽透視歷史》林肯發表美國解放奴隸宣言,展現了高妙的思維和傑出的領導力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戴萬欽透視歷史》林肯發表美國解放奴隸宣言,展現了高妙的思維和傑出的領導力
2020-08-10 07:05:00
A+
A
A-

林肯在就任總統前,即以反對蓄奴制度而馳名。他說:美國聯邦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隷和半自由的狀態。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林肯被譽為是美國歴史上最偉大的兩位總統之一。

 

金恩博士當年是在華府林肯紀念堂,發表「我有一個夢」的演講。

 

美國南方有白人團體想拆卸林肯雕像,所持理由為林肯在南北戰爭時犯下「戰爭罪行」。

 

林肯何以長久以來被視為是美國偉大的總統?應該是他既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又有敏於權變肆應危機壓頂的救國能力吧?

 

記得二十五年前,率研究生造訪伊利諾州春田市的林肯紀念館和故居。當時見到非洲裔小朋友竟然多衣著正式,尤其小男生不少打著領帶,特意向林肯致敬。

 

本文將探索林肯廢除蓄奴制度思想的演進,也將探討林肯在1863年發布廢除蓄奴制度宣言所展現的傑出領導力。

 

林肯在就任總統前,即以反對蓄奴制度而馳名。他在1858年時曾說:「一棟從中間裂開的房屋,是站不住的。」他並且說:美國聯邦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隷和半自由的狀態。

 

 

《和道格拉斯的大論戰》

 

林肯和史蒂芬·道格拉斯(Stephen A. Douglas)兩人,在1858年爭奪伊利諾州聯邦參議員席位時,曾就蓄奴制度進行大論戰(the Lincoln-Douglas Debates)。

 

之前,林肯的名氣,只限於在伊利諾州之內,而道格拉斯則為尋求連任的參議員。他長於雄辯,素有「小巨人」美譽。

 

道格拉斯在1846年選上聯邦參議員後,狂熱主張擴大美國的疆域。他在1858年更鼓吹西部的新獲疆土,宜由州民自行決定是否採納蓄奴制度。

 

而林肯則堅持奴隷制度是錯誤的,不可再擴大實施在新獲的疆域之中。林肯甚至認為美國不可能永遠劃分為自由州與蓄奴州兩個部分。

 

 

投票後,林肯固然在普選票上贏了,但是由於聯邦參議員選舉是由州議會的議員間接投票,遂由道格拉斯險中連任。

到了1860年,林肯由共和黨提名而險勝為總統時,南方很多州,立即認為災難到了。

 

他們稱呼林肯為「約翰·布朗的朋友」(friend of John Brown)。布朗曾激進採取武力行動意圖廢除蓄奴制度。

 

林肯在1861年3月4日,就任總統。在他就職之前,南方便有七個州毫不遲疑地決議脱離聯邦而組成美利堅邦聯,既立憲又選出戴維斯(Jefferson Davis)為臨時總統。

 

緊接著,南軍在1861年4月12日晨,發動砲轟聯邦部隊的桑特要塞(Fort Sumter)。南北戰爭爆發了。

 

林肯當下為顧全大局,一再強調戰爭的目的,不是為廢除奴隸制度,而是為了拯救聯邦。

 

林肯必須如此強調的重要理由是,「邊界州」固然容許奴隷制度,卻仍然選擇共同對南方邦聯作戰。他們是德拉維爾、馬里蘭、肯塔基和密蘇里州。

 

林肯直到1863年元月1日,方頒布「解放奴隸宣言」,讓聯邦政府打內戰的目的,由只為拯救聯邦,增加為解放黑奴。

 

林肯在宣言中強調:給奴隷自由的目的,乃是為了「保證自由人的自由」。

 

《克萊啟發林肯思想》

 

而林肯在1858年和道格拉斯大論戰之前,是否曾經主張聯邦應當加速廢除蓄奴制度?

 

林肯和他原先所屬輝格黨(Whig Party)的領導人克萊(Henry Clay),在廢除奴隸制度問題上,有那些相同的主張?又有什麼顯著的差異?

 

克萊曾任國務卿及聯邦眾議院議長,他幾度獲得提名競選總統卻敗北。克萊是林肯在政壇的前輩,也是他的偶像。記得在林肯故居參觀時,見到他的書房內懸掛著克萊的油畫像。

 

克萊認為,妥協精神是政治家肆應多元複雜國情的必備特質。他堅信,聯邦維持存活的重要性,高於廢除蓄奴制度。

 

美國史學家桑克曼(Kimberly C.  Shankman)認為:林肯和克萊兩人的共識是,保存蓄奴制度和廢奴主義(abolitionism)兩者,都欠公正,都會威脅到聯邦的存續。

 

兩人都相信,在美國當時憲政體制下,奴隸制度是暫時卻又必需的邪惡(a temporary but necessary evil)。

 

兩人也主張,任何意圖永久保存蓄奴制度或是在新開闢的領土中實施蓄奴制度,既違反道德,也是危險的政治舉措。

 

然而,克萊和林肯仍然在見解上,存有顯著差異。

 

林肯堅持,國家領導人必須關注蓄奴制度的邪惡本質。

 

而克萊固然始終相信蓄奴制度違反道德,卻側重於儘量努力讓廢除蓄奴制度,不會成為政治的行動綱領。

 

林肯在和道格拉斯進行大論戰時,特別直接引述已經故世的克萊對奴隷制度的如下抨擊:

 

「我知道有些人會以辯稱黑人在智力上較為落後,作為支持蓄奴制度的理由⋯⋯這形同主張世界上的白種人當中,有些民族應該可以被任何其他文明成就較高的民族所奴役⋯⋯如此等於是主張,世界上最聰慧的人,擁有合法權利奴役所有其他的男性和女性。」

 

《宣布解放的傑出領導力》

 

艾森豪擔任總統時,曾在決策會議中表示,他佩服林肯力持己見,又能說服整個內閣達成政策大轉變的共識。艾森豪指的就是林肯決定宣布廢除蓄奴制度這會回事。

 

學者顧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認為:林肯的個性是有憂鬱色彩的。但是,他秉性謙遜,正直,又有榮譽感。

 

林肯係在1862年7月22日,召集內閣特別會議,向閣員公開他所擬解放黑奴宣言的初稿。

 

他在會議一開始,便強調心意已決,大膽行動的時刻已經到臨,將肩負決策的完全責任。

 

林肯説明對南方戰爭的策略以及戰爭的目的,都必須作「根本性的轉變」(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在六月底時,聯邦部隊在發動重大攻勢時遭遇嚴重挫敗。南軍的羅伯特·李(Robert E. Lee)將軍擊敗進逼南方首都里奇蒙的聯邦部隊。

 

一直遺憾自己未親自披掛上戰場參與戰鬥的林肯,遂奔赴前線視察部隊。他和將士懇切晤談。

 

他了解到黑奴既繼續在南方莊園中生産,也在戰場上為南軍擔負挖戰壕及築堡壘等工作。

 

林肯體悟到,如果總人口達350萬的黑奴,能夠不再是南軍牢固的助力,艱困的聯邦部隊才能謀得戰場上的優勢。

 

林肯萌生突破性想法,索性運用憲法授予元首的作戰權力,袪除憲法對蓄奴制度的保障。

 

在會議上,只有陸軍部長和司法部長支持林肯。海軍部長既質疑元首作戰權力運用牽強,也擔憂蓄奴者會更加頑抗。

 

而國務卿西華德(William Henry Seward ),則擔心經營紡織業而依賴美國棉花供應的英國和法國統治階層,會因為利益受損而幫助南軍。西華德具體建議林肯等候到戰局較為有利時才發表宣言。於是,林肯暫時擱置廢奴宣言。

 

到了9月中旬,南北雙方部隊在安堤湯激烈戰鬥,共陣亡了2萬3千人。林肯乃在9月22日再度召集內閣特別會議。

 

林肯仍然表示希望每位閣員都儘量表達自己的見解。其實,他在那整整兩個月當中,已經和每位閣員都個別交談過。

 

在會議上,仍然有閣員提出保留意見。只是他們的態度轉變成,如果總統願意對成敗完全負起責任,便願意贊同。

 

林肯的髙EQ奏效了。翌日報紙報導林肯將發表宣言後,所有閣員都對外展現一致支持。

 

林肯是一位能夠促成部屬轉變而提高理想情懷的領導人。他不是只有交易型(transactional)的領導力而已。

 

交易型領導力,偏重務實面,訴諸於成員自我利益。而轉變型的領導力,則重視啟發或是感動,鼓勵成員認同更加崇高或更具道德性的理想和目標。

 

在該宣言之後,聯邦將士更視自己為仁義之師,把解放黑奴和保全聯邦視為同一回事。

 

美國在1865年南北戰爭甫結束後,於12月6日通過第13個憲法修正案,明文禁止蓄奴。

 

林肯樹立的領導力典範是,轉變型的領導人,應該在關鍵時刻能有開創性的認知,既要果決,也得精於溝通。尤其,最好能夠坦蕩磊落表明,自身將承擔起決策成敗的完全責任。

 

唯有展現如此的領導力,方能使尚持保留見解的部屬,不再有所猶豫,轉而為團結奮進全力以赴。

林肯在就任總統前,即以反對蓄奴制度而馳名。他說:美國聯邦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隷和半自由的狀態。

 

作者/戴萬欽(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博士,曾任淡江大學國際學院院長)                        

 

林肯被譽為是美國歴史上最偉大的兩位總統之一。

 

金恩博士當年是在華府林肯紀念堂,發表「我有一個夢」的演講。

 

美國南方有白人團體想拆卸林肯雕像,所持理由為林肯在南北戰爭時犯下「戰爭罪行」。

 

林肯何以長久以來被視為是美國偉大的總統?應該是他既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又有敏於權變肆應危機壓頂的救國能力吧?

 

記得二十五年前,率研究生造訪伊利諾州春田市的林肯紀念館和故居。當時見到非洲裔小朋友竟然多衣著正式,尤其小男生不少打著領帶,特意向林肯致敬。

 

本文將探索林肯廢除蓄奴制度思想的演進,也將探討林肯在1863年發布廢除蓄奴制度宣言所展現的傑出領導力。

 

林肯在就任總統前,即以反對蓄奴制度而馳名。他在1858年時曾說:「一棟從中間裂開的房屋,是站不住的。」他並且說:美國聯邦政府不能永遠維持半奴隷和半自由的狀態。

 

 

《和道格拉斯的大論戰》

 

林肯和史蒂芬·道格拉斯(Stephen A. Douglas)兩人,在1858年爭奪伊利諾州聯邦參議員席位時,曾就蓄奴制度進行大論戰(the Lincoln-Douglas Debates)。

 

之前,林肯的名氣,只限於在伊利諾州之內,而道格拉斯則為尋求連任的參議員。他長於雄辯,素有「小巨人」美譽。

 

道格拉斯在1846年選上聯邦參議員後,狂熱主張擴大美國的疆域。他在1858年更鼓吹西部的新獲疆土,宜由州民自行決定是否採納蓄奴制度。

 

而林肯則堅持奴隷制度是錯誤的,不可再擴大實施在新獲的疆域之中。林肯甚至認為美國不可能永遠劃分為自由州與蓄奴州兩個部分。

 

 

投票後,林肯固然在普選票上贏了,但是由於聯邦參議員選舉是由州議會的議員間接投票,遂由道格拉斯險中連任。

到了1860年,林肯由共和黨提名而險勝為總統時,南方很多州,立即認為災難到了。

 

他們稱呼林肯為「約翰·布朗的朋友」(friend of John Brown)。布朗曾激進採取武力行動意圖廢除蓄奴制度。

 

林肯在1861年3月4日,就任總統。在他就職之前,南方便有七個州毫不遲疑地決議脱離聯邦而組成美利堅邦聯,既立憲又選出戴維斯(Jefferson Davis)為臨時總統。

 

緊接著,南軍在1861年4月12日晨,發動砲轟聯邦部隊的桑特要塞(Fort Sumter)。南北戰爭爆發了。

 

林肯當下為顧全大局,一再強調戰爭的目的,不是為廢除奴隸制度,而是為了拯救聯邦。

 

林肯必須如此強調的重要理由是,「邊界州」固然容許奴隷制度,卻仍然選擇共同對南方邦聯作戰。他們是德拉維爾、馬里蘭、肯塔基和密蘇里州。

 

林肯直到1863年元月1日,方頒布「解放奴隸宣言」,讓聯邦政府打內戰的目的,由只為拯救聯邦,增加為解放黑奴。

 

林肯在宣言中強調:給奴隷自由的目的,乃是為了「保證自由人的自由」。

 

《克萊啟發林肯思想》

 

而林肯在1858年和道格拉斯大論戰之前,是否曾經主張聯邦應當加速廢除蓄奴制度?

 

林肯和他原先所屬輝格黨(Whig Party)的領導人克萊(Henry Clay),在廢除奴隸制度問題上,有那些相同的主張?又有什麼顯著的差異?

 

克萊曾任國務卿及聯邦眾議院議長,他幾度獲得提名競選總統卻敗北。克萊是林肯在政壇的前輩,也是他的偶像。記得在林肯故居參觀時,見到他的書房內懸掛著克萊的油畫像。

 

克萊認為,妥協精神是政治家肆應多元複雜國情的必備特質。他堅信,聯邦維持存活的重要性,高於廢除蓄奴制度。

 

美國史學家桑克曼(Kimberly C.  Shankman)認為:林肯和克萊兩人的共識是,保存蓄奴制度和廢奴主義(abolitionism)兩者,都欠公正,都會威脅到聯邦的存續。

 

兩人都相信,在美國當時憲政體制下,奴隸制度是暫時卻又必需的邪惡(a temporary but necessary evil)。

 

兩人也主張,任何意圖永久保存蓄奴制度或是在新開闢的領土中實施蓄奴制度,既違反道德,也是危險的政治舉措。

 

然而,克萊和林肯仍然在見解上,存有顯著差異。

 

林肯堅持,國家領導人必須關注蓄奴制度的邪惡本質。

 

而克萊固然始終相信蓄奴制度違反道德,卻側重於儘量努力讓廢除蓄奴制度,不會成為政治的行動綱領。

 

林肯在和道格拉斯進行大論戰時,特別直接引述已經故世的克萊對奴隷制度的如下抨擊:

 

「我知道有些人會以辯稱黑人在智力上較為落後,作為支持蓄奴制度的理由⋯⋯這形同主張世界上的白種人當中,有些民族應該可以被任何其他文明成就較高的民族所奴役⋯⋯如此等於是主張,世界上最聰慧的人,擁有合法權利奴役所有其他的男性和女性。」

 

《宣布解放的傑出領導力》

 

艾森豪擔任總統時,曾在決策會議中表示,他佩服林肯力持己見,又能說服整個內閣達成政策大轉變的共識。艾森豪指的就是林肯決定宣布廢除蓄奴制度這會回事。

 

學者顧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認為:林肯的個性是有憂鬱色彩的。但是,他秉性謙遜,正直,又有榮譽感。

 

林肯係在1862年7月22日,召集內閣特別會議,向閣員公開他所擬解放黑奴宣言的初稿。

 

他在會議一開始,便強調心意已決,大膽行動的時刻已經到臨,將肩負決策的完全責任。

 

林肯説明對南方戰爭的策略以及戰爭的目的,都必須作「根本性的轉變」(fundamental transformation)。

 

在六月底時,聯邦部隊在發動重大攻勢時遭遇嚴重挫敗。南軍的羅伯特·李(Robert E. Lee)將軍擊敗進逼南方首都里奇蒙的聯邦部隊。

 

一直遺憾自己未親自披掛上戰場參與戰鬥的林肯,遂奔赴前線視察部隊。他和將士懇切晤談。

 

他了解到黑奴既繼續在南方莊園中生産,也在戰場上為南軍擔負挖戰壕及築堡壘等工作。

 

林肯體悟到,如果總人口達350萬的黑奴,能夠不再是南軍牢固的助力,艱困的聯邦部隊才能謀得戰場上的優勢。

 

林肯萌生突破性想法,索性運用憲法授予元首的作戰權力,袪除憲法對蓄奴制度的保障。

 

在會議上,只有陸軍部長和司法部長支持林肯。海軍部長既質疑元首作戰權力運用牽強,也擔憂蓄奴者會更加頑抗。

 

而國務卿西華德(William Henry Seward ),則擔心經營紡織業而依賴美國棉花供應的英國和法國統治階層,會因為利益受損而幫助南軍。西華德具體建議林肯等候到戰局較為有利時才發表宣言。於是,林肯暫時擱置廢奴宣言。

 

到了9月中旬,南北雙方部隊在安堤湯激烈戰鬥,共陣亡了2萬3千人。林肯乃在9月22日再度召集內閣特別會議。

 

林肯仍然表示希望每位閣員都儘量表達自己的見解。其實,他在那整整兩個月當中,已經和每位閣員都個別交談過。

 

在會議上,仍然有閣員提出保留意見。只是他們的態度轉變成,如果總統願意對成敗完全負起責任,便願意贊同。

 

林肯的髙EQ奏效了。翌日報紙報導林肯將發表宣言後,所有閣員都對外展現一致支持。

 

林肯是一位能夠促成部屬轉變而提高理想情懷的領導人。他不是只有交易型(transactional)的領導力而已。

 

交易型領導力,偏重務實面,訴諸於成員自我利益。而轉變型的領導力,則重視啟發或是感動,鼓勵成員認同更加崇高或更具道德性的理想和目標。

 

在該宣言之後,聯邦將士更視自己為仁義之師,把解放黑奴和保全聯邦視為同一回事。

 

美國在1865年南北戰爭甫結束後,於12月6日通過第13個憲法修正案,明文禁止蓄奴。

 

林肯樹立的領導力典範是,轉變型的領導人,應該在關鍵時刻能有開創性的認知,既要果決,也得精於溝通。尤其,最好能夠坦蕩磊落表明,自身將承擔起決策成敗的完全責任。

 

唯有展現如此的領導力,方能使尚持保留見解的部屬,不再有所猶豫,轉而為團結奮進全力以赴。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