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Amadeus》海報 (取自Pinterest.com)
作者/王惠珀
《前言》
這一週大小事不斷,外有中美對撞,內有前總統逝世、立法委員收賄被逮、「論文門」醜聞…。故事的解讀見仁見智,唯一可確定的,是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且來透過歷史的長鏡頭,回味幾個令人省思的故事。
《歷史是明鏡》
電影《Amadeus》以奧匈帝國的維也納為背景,由歌劇指揮大咖Sarierri旁白,敘述那個時代莫扎特的故事,電影獲得1985年奧斯卡八項大獎。當時的菁英們以義大利歌劇做為晉身權貴的主流音樂,莫扎特卻在寫邊陲(法國、西班牙)民謠及小夜曲…。他囂張的行徑顛覆主流,當然被排擠,被歧視,流落到波希米亞(今之布拉格,如台北的後山花蓮、台東)。35歲潦倒以終時,誰在乎過這位落難邊陲的非主流音樂家?
然而,250年後的今天我們只知道莫扎特,誰記得歌劇泰斗Sarierri? 這片子想交代的是「主流不永續,非主流永續」,歷史是公平,真是有趣。
電影《Amadeus》海報 (取自Pinterest.com)
鏡頭拉回東方,「勿唐嫌台灣」喊多了,讓我想起南宋。南宋政風不良,朝野頹廢,商女歌舞昇平,寄語「勿唐嫌大宋」。當時的朱熹被權貴排擠,遁身江湖著書立說,成為理學大師,並與騷人墨客針貶時事,成了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烏鴉。
然而,亂世出忠臣,板蕩識忠奸,歷史的鏡頭總聚焦於烏鴉。你我後世子民只識得朱熹、陸游、辛棄疾留下的千古名詩,誰記得短命南宋檯面上的主流人物姓啥名誰?
其他歷史鏡頭留下來的故事也很有看頭,略舉數例。
周恩來對赫魯雪夫說:「你我都背叛了我們自己的階級」,成為舉世名言。這句庶民思維的話敲醒了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1946年報人李公樸被暗殺,詩人聞一多去祭弔時說:「昨天的我是不對的」。這句話有著周恩來的影子,四天後也遭暗殺,也成為歷史名言。中國會崛起其來有自,很大一部分來自知識分子的覺醒。
七十年後的今天,物聯網巨擘馬雲在美國媒體談經濟趨勢時說:「關注未來30年、關注30歲以下年輕人、關注30人以下的企業」。這「330說」不僅有著周恩來「庶民常在我心」的影子,更像是咱們蔣經國總統以中小企業創造經濟奇蹟的代言人。
關於台灣,蔣經國說:「我在台灣居住、工作四十年,我是台灣人,我也是中國人」他以庶民經濟—中小企業,創造了舉世知名的「台灣經濟奇蹟」。自此以後,不,應該說是自李登輝以降,台灣為了民主,扭曲並犧牲真道,失去了方向。透過歷史的鏡頭,看官看到的李登輝,恐怕是個多變的變色龍吧。
《歷史也是照妖鏡》
我在密西根大學攻讀博士時的CC Little大樓,以前校長Clarence Cook Little 命名,表彰其在基因改良上的成就。基因改良在農業科技上有巨大的貢獻,如果扯到人種、種族淘汰,代誌就大條了。川普上台後,右傾白人至上的意識形態惹毛了自由主義基地的密大,校長百年前的種族歧視事蹟被抖了出來。在學生砌而不捨的要求下,學校通過圖騰變更辦法,CC Little大樓被除名,成為第一個被學生射鏢的對象(2018年)。同樣的反岐視、拆雕像運動,正在美國各處風起雲湧。
CC Little大樓2015年所攝,2018年被除名。
太陽底下真的沒有蓋得住的事,偉人也要受公評。環保運動先驅John Muir相當程度影響著當代環保意識的形成(1889年),他催生出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事跡為人津津樂道。一百多年後的今天,John Muir被抖出來是個歧視黑人與印地安原住民的種族主義者,即使在他往後的著作裡,已明顯呈現出他對印地安人的敬意(Los Angeles Times 2020.07.25)。
羅斯福總統與環保先驅John Muir 1903年攝於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取自Getty Images)。
《政壇的照妖鏡》
再把歷史鏡頭拉回台灣,照照政界以及學術界的眾生相。
對外,我們「這個國家」膜拜美國價值,美國則到處賣弄台灣這個模範島。不過,歷史不是任何人的粉絲,它會留下2020年川普在演中美對撞,其中有一齣台灣當馬前足,演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爛戲。
在內,偽菁英們在立法殿堂、傳媒夸夸其言,替天行道。但歷史可不這麼看戲,「立委收賄門」演活了「魔鬼藏在民主細節裡」的醜戲,歷史鏡頭也為後世看官們捕捉到「清廉、勤政、愛鄉土」的諷刺劇。相信這只是冰山一角,拍成電影的話一定比《Amadeus》還精彩叫座。
《學術的照妖鏡》
學術抄襲、剽竊…是最近的熱門話題,上自總統下至百姓,一缸子菁英被點名。個中巧門包括(1)以多取勝—學店式的開班授徒,量產copy/paste的論文;(2)門神效應—廣聘學界大咖為學校搶資源;(3)趨炎附勢—教授的成果由官員或大咖掛名;(4)直搗黃龍—安插心腹於衙門,朝中有人才能掌握資源…。
學術界這樣玩,小咖幾無生存空間,只好順藤摸瓜,跟對大咖打群架。久而久之,大咖從上游到下游掌握人源、財源、產銷源、出路源,一串串粽子掛就此成型,枝繁葉茂。
筆者的新藥研究得到多國專利後,為進入新藥開發,去競標國發會「新藥選題」計畫(SiC)。在通過政府補助數千萬的當天即收到長官要參與、加持該計畫的指示。我終於搞懂,大咖們一年幾十篇學術論文是這樣來的。筆者婉拒(專業不合)了,成為不識相、不合作的孤鳥。團隊裡年輕老師問我: 您那麼孤傲,怎能活到現在? 我回以:「巴菲特說,退潮才知道誰沒穿褲子。大家看到我們穿褲子了,怕甚麼? 」
學術界玩成這樣,學術尊嚴被「貪」字糟蹋,不墮落也難。曾幾何時,我們先有二個最高學術殿堂,後有一個教育部長,紛紛中箭落馬。還沒看過有哪個國家發生過如此「學術重災區」的慘況。
癌細胞打群架搶食營養,幹掉正常細胞,是其致勝之道,這是常識。人類(學術界/教育界/政界)如果這樣玩,就很low了。當狗皮倒灶的事成為常態,當「論文門」成為文化,當健康體質被壞細胞侵蝕時,也就是這個國家看不到未來的時候了。台灣人學歷高,但學歷不等於學養(人品)。一串串的學術粽子不會增加台灣的競爭力,只會被歷史鏡頭留下「台灣有一個流行病,叫做學術墮落」。
《結語》
當下看不見的真道,歷史會還原真相。當下叱吒於檯面的主流,會被掃進歷史的灰燼。留下來的,將是像莫札特一樣,來自邊陲的、有料的、言之有物的、犀利的政壇「高金素梅們」,或是像筆者一樣有著頑固靈魂的「學界灰姑娘們」。歷史是公平的,我就是這樣自勉,在台灣過了四十年。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