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東屏@東南亞》泰國示威風潮起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梁東屏@東南亞》泰國示威風潮起
2020-08-02 12:00:00
A+
A
A-

 

這幾個規模大小不一的示威活動有個共通點,就是幾乎都是青年學生,而且訴求、手勢一致,顯示出彼此聲氣相通,因此很有可能在日後串連出更大規模的行動。(圖/翻攝自YouTube)

 

作者/梁東屏

 

泰國首都曼谷七月十八日有幾千人無視防疫禁令,在五世皇大道上具有爭取民主歷史意義的民主紀念碑前示威並提出包括解散國會、終止騷擾異議人士,以及修改由軍方制定的憲法,進一步還政於民等三大訴求。這個由「自由青年(Free Youth)」及「泰國學生協會」發起的示威,是二零一四年政變以來最大型抗議活動之一。

 

不過可能會讓泰國政府惴惴不安的是,類似的示威活動不但開始在泰國各地蔓延,而且似乎還有持續下去的趨勢。因為一天之後,泰國北部的清邁府及東北部的烏汶府也分別發生了規模較小但同樣訴求的示威。隔了一星期的七月二十六日,普吉解放團體(Phuket Liberation Group)的三百五十名青年在普吉島舉行了示威,他們在當地的新橋公園(Saphan Hin Park)集會,手舉著「還政於民」、「解散國會,滾蛋」、「我們難道不能自由表達?」……等牌子,對政府提出抗議。

 

有些抗議牌子上印著流亡在柬埔寨,今年六月四日在金邊市住處離奇失蹤的泰國異議人士挽恰能‧沙特撒昔(Wanchalerm Satsaksit)的圖像,圖片說明則是「被失蹤」。

 

七月二十五日當天,泰國西方邊境的北碧府(Kanchanaburi)、曼谷南方的北欖府(Samut Prakan)、中北部的碧差汶府(Phetchabun)以及洛坤府(Nakhon Si Thammarat)都發生了示威活動。

 

另外,一個名為「與民主為伍」的團體則在當天帶領示威者從曼谷市中心的叻南里路(Ratchadamri Road)遊行到勝利紀念碑,沿途高喊「還政於民」以及「巴育(現任總理)下台」的口號。

 

泰國的政治觀察家指出,巴育(如圖)政府如果想化解這個蠢蠢欲動的危機,也許已經別無選擇,只能趕緊啟動修憲程序。(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這幾個規模大小不一的示威活動有個共通點,就是幾乎都是青年學生,而且訴求、手勢一致,顯示出彼此聲氣相通,因此很有可能在日後串連出更大規模的行動。

 

泰國的政治觀察家指出,巴育政府如果想化解這個蠢蠢欲動的危機,也許已經別無選擇,只能趕緊啟動修憲程序。

 

如所周知,泰國的現行憲法是二零一七年時由當時的軍政府制訂,其中重要的條款都是為了軍政府改頭換面為文人政府而設計。譬如說參議院的兩百五十席全部由軍方指定,等於在國會中保障了支持軍方的力量(巴育本人在二零一四年五月陸軍總司令任內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帶領軍政府統治泰國五年之久,二零一九年時,再靠著參議院的支撐力量,繼續出任總理)。

 

泰國參議員的任期為五年,這也意味著他們有權力決定兩屆總理(泰國每四年舉行一次國會大選,推舉總理)。另外,二零一七年憲法的設計保障了小黨的參政權(主要的目的是方便親軍方的力量組成小黨來瓜分國會席次,然後再與席次不夠的軍方背景政黨組成聯盟執政,但後遺症是容易造成政治不穩定。

 

這也是為什麼最近的幾場示威都把「修憲」當作主要訴求之一。示威者認為,憲法中的「不公平」條款就是造成政治衝突的根本原因,如果不加修訂的話,政治衝突就將延續,而且會陷入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泰國的政治評論家也指出,巴育政府必須正視這個事實,不能再在修憲這件事情上面繼續拖泥帶水,因為反對黨這麼多年來受制於憲法裡不公平的條款而一再挫敗,已經引起社會大眾的憤怒與沮喪,同時也對政府失去了信心,甚至有可能進一步引起騷亂。最近的一連串示威,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警訊。 

 

 

作者簡介

梁東屏,曾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現為香港亞洲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品雜誌、台灣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2002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第十七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閒嗑牙@東南亞」等。     

 

這幾個規模大小不一的示威活動有個共通點,就是幾乎都是青年學生,而且訴求、手勢一致,顯示出彼此聲氣相通,因此很有可能在日後串連出更大規模的行動。(圖/翻攝自YouTube)

 

作者/梁東屏

 

泰國首都曼谷七月十八日有幾千人無視防疫禁令,在五世皇大道上具有爭取民主歷史意義的民主紀念碑前示威並提出包括解散國會、終止騷擾異議人士,以及修改由軍方制定的憲法,進一步還政於民等三大訴求。這個由「自由青年(Free Youth)」及「泰國學生協會」發起的示威,是二零一四年政變以來最大型抗議活動之一。

 

不過可能會讓泰國政府惴惴不安的是,類似的示威活動不但開始在泰國各地蔓延,而且似乎還有持續下去的趨勢。因為一天之後,泰國北部的清邁府及東北部的烏汶府也分別發生了規模較小但同樣訴求的示威。隔了一星期的七月二十六日,普吉解放團體(Phuket Liberation Group)的三百五十名青年在普吉島舉行了示威,他們在當地的新橋公園(Saphan Hin Park)集會,手舉著「還政於民」、「解散國會,滾蛋」、「我們難道不能自由表達?」……等牌子,對政府提出抗議。

 

有些抗議牌子上印著流亡在柬埔寨,今年六月四日在金邊市住處離奇失蹤的泰國異議人士挽恰能‧沙特撒昔(Wanchalerm Satsaksit)的圖像,圖片說明則是「被失蹤」。

 

七月二十五日當天,泰國西方邊境的北碧府(Kanchanaburi)、曼谷南方的北欖府(Samut Prakan)、中北部的碧差汶府(Phetchabun)以及洛坤府(Nakhon Si Thammarat)都發生了示威活動。

 

另外,一個名為「與民主為伍」的團體則在當天帶領示威者從曼谷市中心的叻南里路(Ratchadamri Road)遊行到勝利紀念碑,沿途高喊「還政於民」以及「巴育(現任總理)下台」的口號。

 

泰國的政治觀察家指出,巴育(如圖)政府如果想化解這個蠢蠢欲動的危機,也許已經別無選擇,只能趕緊啟動修憲程序。(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這幾個規模大小不一的示威活動有個共通點,就是幾乎都是青年學生,而且訴求、手勢一致,顯示出彼此聲氣相通,因此很有可能在日後串連出更大規模的行動。

 

泰國的政治觀察家指出,巴育政府如果想化解這個蠢蠢欲動的危機,也許已經別無選擇,只能趕緊啟動修憲程序。

 

如所周知,泰國的現行憲法是二零一七年時由當時的軍政府制訂,其中重要的條款都是為了軍政府改頭換面為文人政府而設計。譬如說參議院的兩百五十席全部由軍方指定,等於在國會中保障了支持軍方的力量(巴育本人在二零一四年五月陸軍總司令任內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帶領軍政府統治泰國五年之久,二零一九年時,再靠著參議院的支撐力量,繼續出任總理)。

 

泰國參議員的任期為五年,這也意味著他們有權力決定兩屆總理(泰國每四年舉行一次國會大選,推舉總理)。另外,二零一七年憲法的設計保障了小黨的參政權(主要的目的是方便親軍方的力量組成小黨來瓜分國會席次,然後再與席次不夠的軍方背景政黨組成聯盟執政,但後遺症是容易造成政治不穩定。

 

這也是為什麼最近的幾場示威都把「修憲」當作主要訴求之一。示威者認為,憲法中的「不公平」條款就是造成政治衝突的根本原因,如果不加修訂的話,政治衝突就將延續,而且會陷入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泰國的政治評論家也指出,巴育政府必須正視這個事實,不能再在修憲這件事情上面繼續拖泥帶水,因為反對黨這麼多年來受制於憲法裡不公平的條款而一再挫敗,已經引起社會大眾的憤怒與沮喪,同時也對政府失去了信心,甚至有可能進一步引起騷亂。最近的一連串示威,已經是一個不容忽視的警訊。 

 

 

作者簡介

梁東屏,曾任中國時報紐約新聞中心記者、主任,中國時報駐東南亞特派員。現為香港亞洲周刊、新加坡新明日報、新加坡品雜誌、台灣人間福報…專欄作家。

 

2002年隻身前往阿富汗採訪,獲第十七屆吳舜文新聞獎採訪報導最優獎。著有「一個人@東南亞」、「閒走@東南亞」、「說三到四@東南亞」、「閒嗑牙@東南亞」等。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