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鄉親於福州大劇院大會師。(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作者/王惠珀
《前言》
文化的傳承是曠世大業,為宏揚朱子理學,「台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透過兩岸交流,做了許多文史收集及教育的工作。先賢以宏觀誨人入世情,後世勤學報以感恩心,傳承人性光輝,是真正的資產。
2018年朱熹誕辰888年,我參加了「重走朱子之路--朱子之歌兩岸同聲」訪問團,由朱茂男理事長帶隊,到閩北地區朱熹誕生、受教與講學的地方交流參訪。對朱子理學綿延近千年的影響深有所感,是以為記。
追尋朱子的足跡。(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新儒學》
朱熹(1130~1200),宋高宗建炎四年生於福建尤溪。南宋時期政客當道,朝野頹廢,朱熹短暫為官,終至遁身江湖,寄情著書立說,並周遊各省,成立學堂,開班授課,成為理學大師。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和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乃儒家的經典。朱熹取曾子的《大學》、子思的《中庸》、《論語》,以及《孟子》,統整注釋,刊刻《四書章句集注》,成就「新儒學」。
朱熹認爲:「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定其根本;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
朱子講學的書院遍及福建、江西、安徽、湖南。(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朱子之歌兩岸同聲》
此行訪問團由朱子文化團(新竹地區筆會)、朱子學堂(新竹文化局及國中小學校長)以及泰雅學堂師生組成,共77位成員,參訪了福州市、尤溪鎮、南平市、武夷山市以及五夫鎮。整個閩北地區的空氣中飄散著朱子的文風,鄉親則以書法、藝文、音樂,回應兩岸文化傳承的共業。
泰雅學堂師生來自新竹縣竹東、北埔及內灣,十幾位國中小學校長及老師們在偏鄉默默拉拔培養這些孩子,個個美貌、自信、大方、重紀律。他們吟詠著朱子之歌,傳唱台灣之聲,與對岸分享著台灣帶過去的榮耀。
泰雅學堂原民傳統樂器演奏。(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徐榮春、陳智明、和高文良三位校長的泰雅之音。(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記福州》
福州大城 文儒之鄉 人文薈萃 風聞兩岸*
竹塹禮樂 儒風涵養 以筆會友 兩岸之光;
泰雅學堂 原民之鄉 稚音學童 天籟歌揚
師長領唱 台灣原音 禮樂交流 頌詩詞情。
*儒學重鎮福州,是兩宋時期出最多文武狀元的地方。寫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林則徐,曾掌政十四省,被譽為「六任封疆帥,千秋社稷臣」,是福州之光。
《記尤溪》
閩中明珠 尤溪古鎮* 理學宗師 朱熹誕生
四書集注 新儒學現 朱子家訓 五倫傳承;
唐宋元明 文化連綿 古墓壁畫 盡藏民間
陶瓷木雕 先師箴言 朱熹墨寶 尤溪千年。
博物館內 文人相見 信手捻來 好詩連連
雅士揮毫 詩詞格言 朱子經書 盡藏其間;
兩岸聯誼 尤溪賓館 老師即興 喜帶動唱
泰雅學童 熱情奔放 主客高歌 賓主盡歡。
*尤溪建縣於唐開元29年(西元741年),已有1300年歷史。受朱子文風之惠,平常百姓家多以朱子格言裝飾門面,朱子文化園區就收集了大量的朱子遺存,朱子博物館收藏著幾百個朱子題辭的木刻石匾,是海內外朱子文化研究及尋根溯源的基地。
朱子文化園區內的朱子博物館收藏寫滿朱子箴言的文物。(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記南平》
朱子之路 閩江之濱 昔稱建州 今之南平
宋元明清 八閩首郡* 世紀風華 盡在此境;
上府之鄉 梯田植茶 農業經濟 織錦桑麻
龍窯遺址 陶瓷技藝 博物館藏 閩北文化。
玉屏畫院 筆會會友 瀟灑揮毫 下筆佳文
朱子家宴 古禮迎賓 詩賦佳餚 出口成章;
南平劇院 雅樂同聲 共鳴的心 感恩的情
兩岸共享 文化遺產 朱子之歌 文化傳承。
*南平又稱閩北,西元前110年~西元960年是八閩首郡,三國時屬吳,魏晉南北朝屬揚州。它是閩越文化、朱子文化及武夷茶道的發源地,出過二千多位進士和十七位宰相,隸屬南平的武夷山市,則是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名的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
南平市是八閩首郡。(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記五夫鎮》
荷風搧暑 五夫偏鄉 昔紫陽樓 理學殿堂
興賢書院 隱朱子巷 千年史跡 大師開講;
王氏家祠 比鄰於斯* 斑駁壁掛 盡是歷史
朱子學院 傳承先賢 經師學風 而今宏揚。
與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葉莉玲執行長攝於朱子故居紫陽樓。(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五夫鎮千年歷史的朱子巷及當代朱子學院。(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記武夷》
武夷群峰 壁立萬仞 一曲順流 九曲棹歌
奇岩之下 武夷精舍 朱子講學 孜孜恪恪;
台灣孩子 登天游峰 酷暑奧熱 面不改色
竹筏漂流 撑篙其樂 印象紅袍 驚艷呵呵。
泰雅學子 詠阿里山 歌原民曲 頌先賢詞
師長領銜 邀舞同歡 感恩的心 謝朱家情;
惜別武夷 緬懷先賢 血脈相承 文化相牽
朱子之歌 兩岸同聲 朱子之路 綿延千年。
武夷精舍及水蓮洞三賢祠前的半畝方塘。(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結語》
朱子理學博大精深,此行帶著謙卑的心,來檢驗自己是否謹記:《朱子家訓》論五倫倫常,《格物致知》論治學精神,《博學審問審思明辨篤行》論教育責任,以及《窮理服氣》論人生態度。沉浸在朱子文化的氛圍裡,會讓人想起何謂知識分子。
雖然台灣人普遍學歷高,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學歷不等於學識,學識不等於學思,學思不等於學養(人品)。我的感想是台灣人普遍不誠實面對自己,以「朱子理學」來檢驗學識及學養,當下的流行病學「論文門」,只是冰山一角。走這一趟,我的心裡是頗複雜的。
福州的儒學之風與新竹地區的文風極其相似。南平市的織錦布莊,像極了台北市的迪化街。鶯歌的陶瓷技藝則與閩北的陶瓷文物一脈相承。兩岸越演越烈的仇視對立,讓人覺得無助。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朱子觀書有感寫道:「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師在告訴我們:歷史是傳承,是再厲害的人也賺不來的「出身」資產。在對岸珍視文史資產保護的當下,民進黨在清算、消滅歷史,這讓我掉進了身世淒涼的深淵。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