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陽話中東》 歐亞交界之所──博斯普魯斯海峽 - umedia 優傳媒  

新聞 / 百家爭鳴
富陽話中東》 歐亞交界之所──博斯普魯斯海峽
2020-07-28 15:00:00
A+
A
A-

 

歐亞交界之所──博斯普魯斯海峽。(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作者/程富陽

 

此次的世紀「冠狀病毒」還真像一隻張了巨網的大蜘蛛,把這地球罩蓋的鉅細靡遺,讓全球近2百個國家與地區幾無倖免。這隻張牙舞爪的蜘蛛似乎毫不理會國際間複雜的「博弈」遊戲,繼續將它的觸角伸向世界各地持續肆虐,迄今已造成確診病例超過1千6百萬,死亡人數飆逾65萬人,讓人類在邁向科技世紀以來,第一次感到恐怖與無力。

 

然而縱是疫情如此嚴峻,但世界各國仍因無法承受經濟的通縮危機,被迫逐步放寬國際經濟的流通管制,尤其是觀光業。但好笑的是,對歐、日諸國於近期宣布首批開放入境幾十個對冠狀病毒處置良好的國家,竟然未包含自疫情以來一直被全球媒體視為「防疫模範生」的臺灣,真讓我們心裡有點受傷。

 

可見政經問題在現今世界已然成為一體,任誰也無法將它們拆開,如能理解此等現實,對臺灣一直「沾沾自喜」的防疫能力不為國際社會普遍認定,也就不必「耿耿於懷」了!還是讓我們以看圖說文的方式走一趟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或許可以稍緩國人尚無法出國旅遊的憋氣!

 

遊博斯普魯斯海峽有兩種走法,一是以自助方式在伊斯坦堡舊城區排隊買票搭大渡輪,以3~5天時間御風巡航整個海峽附近島嶼;一是配合旅行團搭乘專屬小遊輪,以峽灣兩岸景觀為主,一覽海峽的兩岸風情。前者可細賞海峽亂石崩雲,驚濤裂岸之風貌;後者則可快速遐觀一碧萬頃,沙鷗翔集之寫實。然兩者皆能感受海景撲面的震撼,可說各有千秋;至於觸感襲人,則是如出一轍了。

 

乘風破浪,舟輪疾馳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美景快速飛撲眼簾。(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乘風破浪,舟輪疾馳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美景快速飛撲眼簾。無論是古典與現代兼容並蓄的伊斯坦堡新城區,或是巍然屹立於峽灣海岸,建於1867年的齊拉岡皇宮 (Çırağan Sarayı);抑或是展現丰姿綽約,優雅毗連的四季飯店 (Four Seasons Hotel);或是挺立右岸於1845年由鄂圖曼帝國國王所興建的克雷利軍事中學(Kuleli Military High School);還是傲然左岸成立於1992年,頗具鄂圖曼建築風格的加拉塔薩雷大學(Galatasaray),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乘遊輪泛行其間,既可仰望於1968年開始興建,1973年正式通車,是歷史上首度將歐亞兩陸塊連接起來,橋長1560公尺並高出海面64公尺的第一座博斯普魯斯大橋 (Bosporus Bridge) ;亦能見證以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的穆罕默德二世命名,總長1510公尺於1988年完工通車的第二座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大橋 (Fatih Sultan Mehmet Bridge / Bosphorus II )。

 

上述兩座氣勢磅礡的懸吊式大橋,宛若凌空橫跨在海峽兩岸的兩道彩虹,暢通了歐亞兩洲的交通運輸。海峽底下則是於2013年通車的馬爾馬雷鐵路隧道,為全球第一條洲際海底隧道,從亞洲到歐洲僅需四分鐘;可說是圓了鄂圖曼帝國蘇丹於150多年前的夢想,也是英國倫敦至中國北京「絲綢鐵路」的一環。

 

氣勢磅礡的懸吊式大橋,宛若凌空橫跨在海峽兩岸的兩道彩虹,暢通了歐亞兩洲的交通運輸。(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分屬歐亞兩洲,風光各具特色;大部分是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遺留下來的巍峨王宮,傍水聳立,古堡殘垣,矗橫岸邊,美輪美奐。最出名的有建造在1865年莊嚴端莊的貝雷貝伊夏宫,及呈現鄂圖曼式風格的朵瑪巴切皇宮,還有海峽大橋前方的奧塔科伊清真寺係建於西元1854年,採巴洛克風格設計,是土耳其旅遊明信片中最常見的建築之一。

 

在海峽中段的最狹窄處,則有1452年穆罕默德二世為了攻下伊斯坦堡所興建的魯梅利堡壘及小亞細亞城堡。兩堡矗立於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大橋的兩岸,像一對威武的雄鷹,昂首挺立,見證了昔日其守護輝煌帝國的滄桑歷史,通常也是遊船的折返處。

 

在古希臘語裡,博斯(bous)就是「牛」的意思;普魯斯(phoros)則爲「水牆」之意,全意講的就是希臘神話中所說的那道隨季節往來流動於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的水牆,也就是今天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在11世紀東羅馬帝國率十字軍東征時,這條航線就已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最繁忙、也是最危險的海上航線。

 

這片海域,既是西元前480年波斯帝國澤克西斯一世出兵希臘的征途,也是西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揮鞭波斯的起點,更是一戰期間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也就是凱末爾將軍指揮土軍第19師擊退了英、法、希臘等協約國聯軍,而拯救並重建土耳其的「復國之所」。如此說來,博斯普魯斯海峽早已註定它終將是英雄足跡的必經之路。

 

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分屬歐亞兩洲,風光各具特色;大部分是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遺留下來的巍峨王宮,傍水聳立,古堡殘垣,矗橫岸邊,美輪美奐。(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20年間,筆者先後分別以自助及參團縱覽博斯普魯斯海峽,如今再度潛游於時光隧道釐探其尊容,猶如重新翻閱它的古典與現代,復見於它的復古與文明;既凜冽它曾經的英雄與落寞,亦不禁再次茫然跌入它今昔的風華與滄桑。

 

這歐亞交界的波瀾壯闊峽灣,可說是個人遊歷歐洲最具震撼的「迴響」之所。事實上,歷史的軸線總是迭宕起伏。看著舊照,讓人恍若跌入幻境,心裡冥思也許此次的「世紀病毒」,猶似天降世間,使其面對如峽灣遭逢的滄海境遇。最終結果是猶若曾經發生於此間的毀滅死亡,還是復甦重生,終究還得靠人類自己去面對了!

(待續)

 

作者簡介

程富陽,退役上校,先後畢業於政戰學校、約旦民間「穆塔爾大學軍事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國防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 」,及約旦皇家軍事陸、戰院。曾任國防大學共教中心主任,目前仍於該中心任教。著有《現代戰爭軍事新聞趨勢》、《從非傳統安全看兩岸安全戰略的演變與展望》、《中東情勢暨國防安全專書》,以及《富陽隨筆第一~三冊》等。              

 

歐亞交界之所──博斯普魯斯海峽。(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作者/程富陽

 

此次的世紀「冠狀病毒」還真像一隻張了巨網的大蜘蛛,把這地球罩蓋的鉅細靡遺,讓全球近2百個國家與地區幾無倖免。這隻張牙舞爪的蜘蛛似乎毫不理會國際間複雜的「博弈」遊戲,繼續將它的觸角伸向世界各地持續肆虐,迄今已造成確診病例超過1千6百萬,死亡人數飆逾65萬人,讓人類在邁向科技世紀以來,第一次感到恐怖與無力。

 

然而縱是疫情如此嚴峻,但世界各國仍因無法承受經濟的通縮危機,被迫逐步放寬國際經濟的流通管制,尤其是觀光業。但好笑的是,對歐、日諸國於近期宣布首批開放入境幾十個對冠狀病毒處置良好的國家,竟然未包含自疫情以來一直被全球媒體視為「防疫模範生」的臺灣,真讓我們心裡有點受傷。

 

可見政經問題在現今世界已然成為一體,任誰也無法將它們拆開,如能理解此等現實,對臺灣一直「沾沾自喜」的防疫能力不為國際社會普遍認定,也就不必「耿耿於懷」了!還是讓我們以看圖說文的方式走一趟土耳其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或許可以稍緩國人尚無法出國旅遊的憋氣!

 

遊博斯普魯斯海峽有兩種走法,一是以自助方式在伊斯坦堡舊城區排隊買票搭大渡輪,以3~5天時間御風巡航整個海峽附近島嶼;一是配合旅行團搭乘專屬小遊輪,以峽灣兩岸景觀為主,一覽海峽的兩岸風情。前者可細賞海峽亂石崩雲,驚濤裂岸之風貌;後者則可快速遐觀一碧萬頃,沙鷗翔集之寫實。然兩者皆能感受海景撲面的震撼,可說各有千秋;至於觸感襲人,則是如出一轍了。

 

乘風破浪,舟輪疾馳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美景快速飛撲眼簾。(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乘風破浪,舟輪疾馳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美景快速飛撲眼簾。無論是古典與現代兼容並蓄的伊斯坦堡新城區,或是巍然屹立於峽灣海岸,建於1867年的齊拉岡皇宮 (Çırağan Sarayı);抑或是展現丰姿綽約,優雅毗連的四季飯店 (Four Seasons Hotel);或是挺立右岸於1845年由鄂圖曼帝國國王所興建的克雷利軍事中學(Kuleli Military High School);還是傲然左岸成立於1992年,頗具鄂圖曼建築風格的加拉塔薩雷大學(Galatasaray),都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乘遊輪泛行其間,既可仰望於1968年開始興建,1973年正式通車,是歷史上首度將歐亞兩陸塊連接起來,橋長1560公尺並高出海面64公尺的第一座博斯普魯斯大橋 (Bosporus Bridge) ;亦能見證以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的穆罕默德二世命名,總長1510公尺於1988年完工通車的第二座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大橋 (Fatih Sultan Mehmet Bridge / Bosphorus II )。

 

上述兩座氣勢磅礡的懸吊式大橋,宛若凌空橫跨在海峽兩岸的兩道彩虹,暢通了歐亞兩洲的交通運輸。海峽底下則是於2013年通車的馬爾馬雷鐵路隧道,為全球第一條洲際海底隧道,從亞洲到歐洲僅需四分鐘;可說是圓了鄂圖曼帝國蘇丹於150多年前的夢想,也是英國倫敦至中國北京「絲綢鐵路」的一環。

 

氣勢磅礡的懸吊式大橋,宛若凌空橫跨在海峽兩岸的兩道彩虹,暢通了歐亞兩洲的交通運輸。(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分屬歐亞兩洲,風光各具特色;大部分是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遺留下來的巍峨王宮,傍水聳立,古堡殘垣,矗橫岸邊,美輪美奐。最出名的有建造在1865年莊嚴端莊的貝雷貝伊夏宫,及呈現鄂圖曼式風格的朵瑪巴切皇宮,還有海峽大橋前方的奧塔科伊清真寺係建於西元1854年,採巴洛克風格設計,是土耳其旅遊明信片中最常見的建築之一。

 

在海峽中段的最狹窄處,則有1452年穆罕默德二世為了攻下伊斯坦堡所興建的魯梅利堡壘及小亞細亞城堡。兩堡矗立於征服者蘇丹穆罕默德大橋的兩岸,像一對威武的雄鷹,昂首挺立,見證了昔日其守護輝煌帝國的滄桑歷史,通常也是遊船的折返處。

 

在古希臘語裡,博斯(bous)就是「牛」的意思;普魯斯(phoros)則爲「水牆」之意,全意講的就是希臘神話中所說的那道隨季節往來流動於黑海和馬爾馬拉海之間的水牆,也就是今天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在11世紀東羅馬帝國率十字軍東征時,這條航線就已是當時世界上最重要、最繁忙、也是最危險的海上航線。

 

這片海域,既是西元前480年波斯帝國澤克西斯一世出兵希臘的征途,也是西元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揮鞭波斯的起點,更是一戰期間著名的達達尼爾戰役,也就是凱末爾將軍指揮土軍第19師擊退了英、法、希臘等協約國聯軍,而拯救並重建土耳其的「復國之所」。如此說來,博斯普魯斯海峽早已註定它終將是英雄足跡的必經之路。

 

博斯普魯斯海峽兩岸分屬歐亞兩洲,風光各具特色;大部分是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遺留下來的巍峨王宮,傍水聳立,古堡殘垣,矗橫岸邊,美輪美奐。(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20年間,筆者先後分別以自助及參團縱覽博斯普魯斯海峽,如今再度潛游於時光隧道釐探其尊容,猶如重新翻閱它的古典與現代,復見於它的復古與文明;既凜冽它曾經的英雄與落寞,亦不禁再次茫然跌入它今昔的風華與滄桑。

 

這歐亞交界的波瀾壯闊峽灣,可說是個人遊歷歐洲最具震撼的「迴響」之所。事實上,歷史的軸線總是迭宕起伏。看著舊照,讓人恍若跌入幻境,心裡冥思也許此次的「世紀病毒」,猶似天降世間,使其面對如峽灣遭逢的滄海境遇。最終結果是猶若曾經發生於此間的毀滅死亡,還是復甦重生,終究還得靠人類自己去面對了!

(待續)

 

作者簡介

程富陽,退役上校,先後畢業於政戰學校、約旦民間「穆塔爾大學軍事教育研究所」、中華民國「國防大學國際戰略研究所 」,及約旦皇家軍事陸、戰院。曾任國防大學共教中心主任,目前仍於該中心任教。著有《現代戰爭軍事新聞趨勢》、《從非傳統安全看兩岸安全戰略的演變與展望》、《中東情勢暨國防安全專書》,以及《富陽隨筆第一~三冊》等。              

加入好友
優傳媒 版權所有 ©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頁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著作權與轉載授權 / 合作夥伴 / 法律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