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符裏的彗星 ── 郭美貞》
一、她的音樂萌芽
/劉敦仁
美貞在離開臺灣之前,曾作過一段口述歷史,連續三天在臺北中央日報中央副刊刊載(1980年1月3日至5日第四版),她在這題為“放下指揮棒嗎?”一文中對自己開始進入音樂世界的歷程有著詳細的敘述。她自中學畢業後得到悉尼(雪梨,以下同)音樂學院入學許可,原本一心想做鋼琴家,所以進入音樂學院後,她擇主修鋼琴兼習作曲,但後來漸漸對大提琴,中提琴,小提琴,豎琴,雙簧管,長笛,三角鐵等樂器產生了興趣,甚至對指揮也發生興趣,於是在校時經常擔任同學樂團和合唱團指揮。
1)悉尼音樂學院的全貌
澳大利亞悉尼音樂學院創辦過程,給這所南半球的最高音樂學府留下極富戲劇性的歷史。當時的英國總督麥魁爾(Macquarie)下令,要英國流放到澳大利亞的囚犯佛蘭西斯.葛林威(Francis Greenway)為新建的總督府設計一座馬廄,採用傳統的哥德式建築造型,由於過分奢侈,遭到倫敦方面的批評。幾經周折這座馬廄在1821年落成,而總督府則在1847年才竣工。
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爭議,這座氣派非凡的馬廄在1912年改為音樂學院,但當時也有人提出不同的建議,認為改為餐館更為合適,從而演變成‘奏鳴曲’和‘香腸’之間的爭論。直到1915年5月6日才正式被批准成立為音樂學院。
2)郭美貞和老師尼可拉.馬可在她第一場指揮音樂會前合影
當美貞在這所地位崇高的音樂學院準備畢業考試的時候,從報章一則簡短的廣告中,得悉當地的悉尼交響樂團指揮尼古拉.馬可(Nicolai Malko)在招收弟子,引起了她拜師入門的興趣。但廣告上說馬可先生只招收男學生,而美貞自幼養成的不屈服不妥協個性,以及她與生俱來的勇氣和信心,從而產生出來的真誠和執著,令她鼓起勇氣,給馬可先生寫了一封及其懇切的信毛遂自薦,向這位國際聞名的音樂家說明自己的願望。從她的字裡行間,馬可先生被這個年僅二十歲,但充滿了活力,智慧和勇氣的中國女孩以及她向上的精神所感動,破例將美貞延攬到門下,成為他三個弟子中唯一的一位女弟子。日後也證明她對這位老師不僅完成了勤奮研習的諾言,而且成為馬可先生最後生命中唯一走上指揮台並奮鬥成功的學生,其他兩位男弟子最後都改了行。
3)郭美貞在20歲時第一場指揮時的神情
悉尼交響樂團的發展是從1919-1921年,由比利時指揮亨利.佛布魯根創辦的新南威爾斯音樂學院交響樂團(Orchestra of the New South Wales Conservaorium)開始。經過了當地人士的支持,第一個ABC悉尼交響樂團在1932年成立,當時規模較小,只有24位音樂成員組成。1935年有了45位團員,直至1946年才成為擁有82位音樂成員的正規大型交響樂團,並
在當年一月份演奏了第一場音樂會。
4)郭美貞和老師約翰.巴比洛裡爵士在義大利達奧明娜合影
從1947年開始,樂團向歐洲邀請世界著名音樂家擔任該交響樂團指揮,首任指揮是來自挪威的尤金.古森(Eugene Goossens),他從1947年出任到1956年結束。他在上任之後,就提出發展交響樂團和歌劇的呼籲,並為澳大利亞留下不朽名言:“音樂中心應該為交響樂團建一所大廳,為室內樂建一所小廳,為歌劇建一所美麗的家園”。今天悉尼歌劇院成為世界聞名的城市地標,也就是按照古森先生的建議而形成的。
因為古森爵士在1957年的突然離職,尼古拉.馬可接替了古森出任悉尼交響樂團的指揮,一直到1961年他病逝。
也是因緣際會,在馬可先生的教誨下,美貞的成績突飛猛進。馬可先生看到她的勤奮努力,讓她跟隨學習了三年,成為馬可先生離開俄羅斯之後,唯一受到如此長時間教誨的學生。然而就在這時,馬可先生驟然因病去世。美貞後來在她口述文章裡誠摯地表達:“師恩浩瀚,令我沒齒難忘,他那對藝術的真誠,他那追求完美的意志,以及他那天人合一的技巧,一直引導我向音樂的旅程踏實邁進。”
最令美貞終生難忘的是,馬可先生在1961年當美貞還在求學時代,特地將他的指揮棒交給美貞指揮悉尼交響樂團演奏,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指揮該交響樂團的女指揮,那時她才二十歲。當地音樂評論家對美貞的勇氣和技巧給予了高度的讚賞。接著又和他老師同台指揮了另五場音樂會,以及悉尼弦樂團的演奏。象徵著她人生音樂旅途中的重要起步。
在以後的歲月裡,每當提起馬可先生時,她總會說:
“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給了我第一次在公眾面前指揮
的機會。從他那裡我學會了不會因為自己年輕而需要辯
護,不要因為自己不同性別而需要辯護。馬可先生去世
後,允許我使用他所有的樂譜,其中有不少珍貴的筆記。”
她在臺灣發展音樂事業的時候,但凡談及這位恩師,必然會作出如下的感言:
“我隨馬可先生苦學三年,視我如同掌上明珠。在漫長的
三年裡,他從沒有責備過我,也從沒有讓我感到指揮交
響樂團是件難事。他給了我指揮世界十大樂團之一的悉
尼交響樂團的五次機會,讓我初嘗指揮的滋味,使我發
現這才是我最喜歡的事業。如果我有甚麼成就,應全部
歸功於馬可先生。"
5)老師約翰.巴比洛利為郭美貞寫的推薦信
自馬可先生去世後,美貞教了三年音樂,積攢了一些錢,作為1964年去義大利西西里島達奧明娜(Taomina)的盤纏,報名參加義大利指揮家卡洛.塞奇(Carlo Zecchi)和英國指揮家約翰•巴比洛利爵士(SirJohn Barbirolli 1899-1970)
共同組織的指揮進修班。共有三十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音樂家參加了這次培訓。
這兩位世界著名的指揮家選拔了包括美貞在內的八名青年學員,指揮西西里交響樂團(Sinfonica Siciliano)。聆聽了美貞的指揮,巴比洛利爵士日後曾發出讚歎:
“我不僅對她的音樂知識和演奏藝術及技巧印象深刻,尤
其是她指揮方面那自然的音樂天資確實是罕見的秉賦。
她擁有在這領域裡一切成功的本質。我將會以最大的興
趣來注意她未來的事業。"
美貞因刻苦努力學習得到世界著名指揮的如此好評,
的確是難能可貴的,事實證明日後她在國際指揮上的成
就,巴比洛利的預言一點沒有誇張。
6)在美國休斯頓交響樂團指揮時的神情
因為美貞在學習過程中的刻苦努力,並展現出她的音樂指揮潛力,於是這兩位世界著名音樂家積極為她建立國際音樂界的密切關係,還竭盡全力推薦她前往紐約參加美國密特羅波洛斯國際青年指揮比賽(The Dimitri Mitropolous International Music Competition)。於是美貞決定飛赴紐約,經過激烈的競爭,在四十二人比賽中,美貞雖僅獲得第九名晉升入半決賽。但是給了她在國際競賽中嶄露頭角的機會。
密特羅波洛斯國際指揮比賽,是為了紀念著名希臘音樂家密特洛波羅斯而舉辦的。密特羅波洛斯於1896年出生在希臘雅典,被公認為二十世紀重要的音樂指揮家,作曲家和鋼琴家。他在童年的時候,幾乎每逢週末下午就在家裡舉辦音樂聚會。他先在雅典音樂學院學習,隨後前往布魯塞爾和柏林深造。追隨著名音樂家費魯西奧.布索尼學習指揮。
他於1930年首次在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擔任鋼琴獨奏,同時用電風琴指揮全團,開現代音樂和交響樂在舞臺同時演奏並指揮的先河。他在1936年前往美國,首次擔任波斯頓交響樂團指揮,從此留在美國,於1946年加入了美國國籍。從1937年到1949年他出任美國明里阿波里斯交響樂團(Miniapoulis Symphony Orchestra)的首席指揮,也是現在的明尼蘇達交響樂團(Minnisoda Symphony Orchestra)前身。
7)1966年8月3日休斯頓“紀事報”刊發的 報導
他在1949年和紐約愛樂交響樂團建立了關係,從此在交響樂事業登上顛峰。他在那裡一直工作到1958年,然後由著名國際指揮伯恩斯坦(LeonardBernstein)接替。
除了在交響樂方面的成就外,他在歌劇方面也相當輝煌。從1954年到1960年他一直擔任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的首席指揮。直至去世。
由於恩師馬可先生生前曾協助丹麥組建廣播交響樂團,並擔任指揮,而巴比洛利先生正是美國休斯頓交響樂團指揮,因為和這兩位前輩的師生關係,美貞於1965年5月參加了丹麥國際音樂指揮比賽,指揮丹麥廣播交響樂團,演奏西貝留斯作品第二交響曲,雖沒有獲獎,仍膺選為十大傑出指揮之一。
而在1966年8月受到臺北休士頓友好城市委員會的邀請,於8月6日晚上在赫爾曼公園(Hermann Park)指揮夏季交響樂演奏,是有史以來第一位女性指揮家指揮該交響樂團晚會演奏。當地紀事報(Houston Chronicle)在8月8日刊登了音樂評論家喬治.紐(George New)的一篇報導,這樣寫道:
“……男指揮家在指揮臺上已經不再享有專利了。事實上,
我們不必對海倫.郭指揮休士頓交響樂團一事獻上殷勤。
…可以確定的是有些聽眾之所以會出席,只是抱著好奇心
一睹一個不同性別的指揮家。而唯一的新鮮事就是,她用
了優美的方式使樂團演奏出靈敏而富有感情的音樂。”
因著這次成功的指揮演出,她在1967年再次受邀到美國休士頓參加由紀事報主辦的慈善交響樂團演奏大會。她和恩師世界權威音樂指揮巴比洛利及卜萊文(Andre Privin)同台擔任指揮,使她再次得到機會一展她的才華。
8)1966年10月4日休斯頓刊登的全頁廣告
由於在丹麥的演奏會上沒有獲獎,她自認必須繼續刻苦修煉,所以在回到羅馬後,立即轉往歷史古城西艾娜(Siena),考進當代大指揮家修登的指揮研究班,接受了為期一個月的訓練,然後回到羅馬,準備報考世界聞名的聖齊芝麗亞音樂學院(Conservatoriodi Santa Cecilia)深造,她居住在當時旅居羅馬的男高音伍伯就先生寓所,也和伍教授女兒結成親如姐妹般的友情。
美貞整個夏天就和伍伯就教授的女兒一起,還結伴到義大利北部著名避暑勝地卡爾達湖(LagoGarda)度假。我和伍教授的女兒組織了家庭後,她經常提起在湖邊和美貞一起度假的那段時光,美貞幾乎是每天清晨四點起床,拿著小答錄機或者小唱機和一根棒子,在湖邊隨著答錄機或唱片裡的音樂舞著手中的棒子。據美貞的解釋是,聽答錄機或唱片是最好的自我鍛煉,不僅熟悉樂曲,更重要的是分辨每一個音符的細膩之處,訓練自己的聽覺。所以妻子一直讚賞美貞的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的確,每次她站在台上指揮時,即便某一個樂團成員的細小失誤,美貞都能敏銳辨別而立即糾正。
在伍教授女兒的介紹下,我有機會認識了美貞。我們初次見面時,她即給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從她的氣質和眼神中,透視出她的音樂才華,我感受到那將是可以征服未來世界樂壇的女指揮,也將是中華民族的一朵奇葩。
9及10)郭美貞與作者妻子于1966年7月在義大利北部的卡爾達湖畔度假時合影
不過交談中也察覺到她對自己音樂前途有些彷徨,儘管她從求學時代就幸運地遇到世界著名音樂家,而且能以學生身份就登上舞臺指揮國際交響樂團,這只能被看成是漫長音樂生命中的曇花一現,不能為此而沾沾自喜。何況自己終究是個帶有亞洲血統的女性指揮,從事著一直被認為是男性獨有的職業。無論在音樂指揮上能獲得多少掌聲,作為女性,如何從男性指揮為主體的國際交響樂團中能占一席地,是個非常艱巨的挑戰。
由此可知,作為女性指揮,要真能出人頭地,必然要比男性指揮付出更艱辛的磨練。這所謂的磨練不僅僅是爭取音樂指揮上的成就,更艱難的是消除社會上的歧視並最終得到認同。雖然她出生在越南,在澳大利亞求學成長,但在當地“白人政策”高壓下,具有亞洲人背景的美貞,如要代表澳大利亞去參加任何的國際比賽,勢必要低聲下氣去求索,還不一定能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不如先代表自己的國家更能體現自尊。
中國正處於分裂狀態。大陸與外界完全隔絕,充滿神秘感。臺灣對外的宣傳是樹立‘自由中國’的形象,是一座太平洋上的燈塔。也因此在海外,來自台灣的學生彷彿自由民主的鬥士,而港澳的留學生則是頭戴英國和葡萄牙殖民光環的高等華人,彼此之間的摩擦和相互排斥不言可喻。
而美貞有越南華僑的背景,在那充滿是非的華人環境裡發展,精神上的壓力更可以想像。也許前往臺灣是唯一的選擇,尚可以一遂她為‘祖國’爭光的心願。她自幼從家庭中得到的薰陶和教育如此,雖然身在海外,卻不要忘掉自己的祖先。但實際上那時候臺灣也處於風雨飄搖中,美貞能不能在那裡尋找到她音樂事業的立足點?道路上充滿著荊棘和障礙是可以預見的。
作者簡介
劉敦仁,出生於上海,幼年時隨父母遷居臺灣,在臺灣修畢大學後,負笈西班牙,專研西班牙文學及世界藝術史,後移居義大利,在梵蒂岡擔任大公會新聞辦公室中文組工作,工作結束後,入羅馬大學研習宗教考古,專題為羅馬的地下古墓。
1960年代曾任聯合報駐馬德里及羅馬特派員,撰寫歐洲文化藝術航訊,頗富盛名。其後因工作需要,移居加拿大,先後在多倫多大學和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繼續西班牙文學研究,隨後在加拿大從事教學工作,並赴英國及上海等地講學逾14年。
1978年第一次作大陸之行,此行使他決定放棄教學工作,而轉為文化交流,進行美國、加拿大和大陸之間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工作迄今。
2012年是中華民族建立共和百周年的一年, 他特地邀請了六十餘位辛亥先輩後裔執筆撰文, 並彙編成《民族魂》一書出版。近作是外交耆宿劉師舜大使的傳記以及傑出女指揮家郭美貞的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