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美國之間「已經沒有太多話可以講了,兩國關係達到了建交41年以來的冰點」。7月24日,大陸外交部通知美方關閉美駐成都總領事館(如圖),被視為回應美國指稱中國駐休士頓總領事館為間諜中心,要求於72小時內關閉的「外交報復」手段。(圖/翻攝自YouTube)
優傳媒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繼貿易戰和南海主權爭議後,中美兩國互關對方領事館,使得外交對峙和軍事衝突緊張態勢升高,「新冷戰」氛圍更加瀰漫。德媒分析認為,雖然中美雙方「已經沒有太多話可講」,關係達到「建交41年以來的冰點」,但即便11月民主黨的拜登在總統大選獲勝,「除語氣、聲調外」,美國的對華路線不會改變。
根據德國之聲(DW)25日引述德國兩家主流媒體的最新報導,近來美中關係迅速惡化,對於世界經濟來說,這固然是一個巨大威脅,不過這兩大國之間的摩擦與衝突不會因為美國大選而結束。
報導提到,如今,美國與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對決已經升級為多方位的戰役,也無法再排除在像南中國海這樣的地方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因此很多人已經開始使用「新冷戰」的說法。
德國《商報》7月24日在一篇評論文章分析指出,儘管美中之間的衝突與當年美蘇衝突有其相似之處,但這場新冷戰與那場不同,「目前為止並沒有形成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和中國主導的勢力範圍之間的陣營對立」。
沒法套用美蘇冷戰時做法的一個最主要原因是,川普(如圖)將西方對中國崛起的戰略簡化為遏制,而事實上西方「無法像當年遏制蘇聯一樣遏制中國」。(圖/翻攝自YouTube)
文章認為,「而迄今沒走到這一步的原因是,整個世界在經濟上聯絡更緊密了,不是一道新鐵幕就能輕鬆隔斷的」。因此在衝突中懲罰對方時,雙方使用的也主要是外交手段和經濟手段。
《商報》引用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的說法稱,如果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中,這兩大國將會發生軍事衝突。
「而即便不發生軍事對抗,一場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冷戰也會嚴重拖累世界經濟」,根據德意志銀行的估算,如果美中在技術與經濟上脫鉤(Decoupling),將導致世界經濟產出大幅縮水3.5萬億美元。
文章還指出,沒法套用美蘇冷戰時做法的一個最主要原因是,川普將西方對中國崛起的戰略簡化為遏制,而事實上西方「無法像當年遏制蘇聯一樣遏制中國」。
「更好的辦法是,歐洲與美國共同標記出那些出於經濟、安全利益而需要與中國保持距離的戰略領域。這樣一來,西方也在向北京發出訊號,雙方還是可以在氣候保護、醫療保健等許多其他領域緊密合作」,這篇評論如此認為。
德廣一篇題為「一場新重大衝突拉開帷幕」的評論文章,同樣聚焦中美關係惡化。文章列舉了美中兩國在貿易、疫情、技術、人權、南海等多領域的衝突,形容中國和美國之間「已經沒有太多話可以講了,兩國關係達到了建交41年以來的冰點」。
即便11月拜登大選獲勝,「除語氣、聲調外,美國的對華路線不會改變。」(圖/翻攝自YouTube)
文章分析指出,在三個層面上,兩國關係都出現一些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所指出的「脫鉤」,這三個層面分別是經濟層面、公民社會層面和外交層面。
然而,「如果認為目前美國的對華政策只是選戰策略的話,那就錯了,事實恰好相反」。
德廣回溯指出,早在2018年10月,美國副總統彭斯在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即發表了針對中國的演說。該演說標誌著美國公開告別了此前的對華政策,將矛頭指向了專制統治中國71年的中國共產黨。
分析稱,在美國參眾兩院,針對中國的言辭強硬起來,而且在民主黨、共和黨兩個陣營裡都是如此。因此,即便11月拜登大選獲勝,「除語氣、聲調外,美國的對華路線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