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母親河綿延3500公里,東正教堂一路相伴。(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作者/王惠珀
《前言》
法國總統Macron說:十八世紀法國以文藝風華,十九世紀英國以工業革命,二十世紀美國以科技武器稱霸天下。 這樣說歷史有失公允,他忘了北方有睡獅,還身懷千年璀燦文明。且來談談我的「俄羅斯印象」。
在還是用灶燒柴的年代,窄小陳舊的我家不時飄出優雅的樂音,那是母親有限的幾張黑膠唱片裡Tchaikovsky (1812序曲、胡桃鉗…)、Rimsky Korsakov (天方夜譚)、Prokofiev (彼得與狼)的樂曲,我們就帶著這樣的記憶長大。
在那生活捉襟見肘的年代,母親總能滿足我的閱讀興趣,從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卡拉馬助夫兄弟們)、到帕斯特納克(齊瓦哥醫生)…。我喜歡到大河小說裡感染土親民親,以及活靈活現的音樂舞蹈風。
俄國小說與斯拉夫樂曲是作者的最愛。(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俄羅斯金環》
2010年,一群藥界好友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走了一圈「俄羅斯金環」,去體驗斯拉夫民族厚實的文史藝術。
從莫斯科往東北走,到Kostroma再西行到聖彼得堡,總共21小時的車程裡駛過沃瓦河與頓河交錯區,就有Sergjev Posad、Vladimir、Suzdal、Yaroslavl,以及Veliki Novgorod五個古城鎮,均列名UNESCO世界文化遺產,是俄羅斯中世紀文明保存最完整的地方。
俄羅斯體驗路線圖。(圖/Google map)
與李蜀平理事長伉儷、藥界女傑林麗真、王淑孟及朱允綺等共遊,沃瓦河一路相伴。(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母親河》
沃瓦河(Volga)從聖彼得堡往東南流淌,穿過俄羅斯心臟,經過史達林格勒(Volgograd)後,注入裏海,全長3,530公里,是歐洲最長的河流。其流域涵蓋面積相當於37個台灣,有世界最大的自然保護區,被稱為「俄羅斯的母親河」。河流帶動亞洲部族(斯基泰、匈奴、突厥)遷徙到歐洲,河道則成為亞、歐的貿易途徑,成為印歐語系(20億人443種方言)文明的搖籃。
蘇維埃時期,史達林動用了二十萬犯人開闢運河體系,供灌溉、發電及運輸,奠定了蘇聯的工業化。航運內陸化,讓莫斯科通達白海、波羅地海、裏海 、黑海及亞速海,被稱為「五海口岸」。
沃瓦河西北往東南流,注入裏海。(圖/維基百科)
《莫斯科》
莫斯科從十三世紀起就是政經及東正教(Orthodox)中心。建於十四~十七世紀的克里姆林宮、聖巴西爾大教堂及紅場早已列名世界文化遺產,限於篇幅不多贅述。我們去體驗了每天有九百萬乘客串流的地鐵,伴隨著繁忙擁擠人群的是月台上美得令人生羨的巴洛克式建築藝術。
我們也去1524年建造的Novodevici Convent (新聖女修道院),它的墓園裡安葬著重磅級人物:文學家普希金、小說家契訶夫、果戈里、作曲家蕭士塔高維奇,還有政治人物赫魯雪夫、莫洛托夫、葉爾欽等,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已有85年歷史的莫斯科地鐵。(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Sergjev Posad》
1337年東正教修道士 Sergius of Radonezh來此建教堂,到1550年已建成有十二座石造塔樓的「聖三一修道院」。1608年抵抗波蘭及立陶宛入侵時是觀測哨,被稱為「俄羅斯國土守護神」。
十七世紀時,修道院已是最大的地主,帶動地方繁榮,圍繞著修道院的村落乃稱為Sergiev posad。1609年彼得大帝到此避難,又建了宮殿,有五個圓頂的「聖母升天大教堂」,金碧輝煌,彩繪壁畫美輪美奐。蘇維埃時期此城被更名為Zagorsk,修道院被關閉,1945年才歸還教會,成為東正教教會的首牧(中心)。
16~21世紀聖三一修道院風貌。(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Vladimir-Suzdal》
從Sergjev Posad往北來到Vladimir,這是已有千年歷史的Vladimir-Suzdal Principate (大公國)的首府。
這個沉靜聖潔的古城,有個著名的聖母升天大教堂,十三世紀遭到韃靼人入侵破壞,十七世紀再受到波蘭及立陶宛攻擊。幾次重整後,以古典東正教教堂的彩繪壁畫聞名於世,並以描繪15世紀的戰亂史而列名世界文化遺產。
Dmitrievsky Cathedral主教座堂則純白神聖得令人敬畏,內部雕滿山川、河流及動植物,大自然圖案美不勝收。
Vladimir的主教座堂、金門、聖母升天大教堂及水晶博物館。(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從Vladimir穿越鄉野來到的是俄羅斯最美的古鄉鎮Suzdal。這裡除了有千年歷史的大公國政教中心(Suzdal Kremlin)外,還保留著百餘座十六世紀戰亂時隱於民間的「神聖隱修寺」。我們在此打尖,體驗田園生活。我偷閒塗鴉,為童話故事般的綠野鄉居留下紀錄。
Suzdal隱於民間的16世紀「神聖隱修寺」。(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Yaroslavl》
Yaroslavl是八~九世紀時維京人的封地,到1218年成為公國,隨後併入莫斯科大公國。十七世紀時是俄羅斯第二大城,以古典東正教教堂的建築聞名於世。
Yaroslavl Principality(公國)城堡及修道院。 (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Veliki Novgorod》
大諾夫哥羅德建于859年,是俄羅斯最古老的城鎮。建於1045年的索菲亞主教座堂則是俄羅斯最古老的教堂。這裡是12~15世紀Novgorod共和國的禮儀中心,1570年遭俄羅斯帝國第一位沙皇伊凡四世(恐怖伊凡)洗劫併吞,20世紀初蘇維埃政權將教堂改為博物館,到1991年蘇聯解體才歸還東正教會。這裡的Vitoslavitsy露天博物館展示著古老的木建築,非常有看頭。
大諾夫哥羅德政教中心(Kremlin),索菲亞主教座堂及1852年所立的建城千年銅雕。 (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Vitoslavitsy 露天木建築博物館。(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是個大器豪放的城市,一如其君彼得大帝及凱撒琳大帝。1703年彼得大帝在此建城時,城內廣開運河,與涅瓦河銜接,活化了俄羅斯出入波羅地海的門戶,並在河口蓋了聖彼得保羅要塞。1712年彼得大帝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蘇聯(USSR)終結帝俄後才又遷回莫斯科。一戰時此城改名「彼得格勒」以抵制日耳曼化,1924年為紀念列寧更名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又復名「聖彼得堡」。
市政廳前的德國人雕像:馬克思(資本論作者)及恩格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 (圖/作者王惠珀提供)
沙皇時代,彼得大帝(1682~1725)以及凱撒琳大帝(1762~1796)攻城掠地,大卡司的建設首都,因此聖彼得堡到處是帝俄的輝煌歷史:沙皇村(Tsarskoe Selo)、沙皇冬宮(The Hermitage Museum)、彼得夏宮(Petrodvorez)、馬林斯基劇院…不勝枚舉,以建築群列名UNESCO世界遺產。
彼得大帝建的沙皇村以及凱撒琳大帝建的沙皇冬宮。(圖/取自Wikipedia)
沙皇村內的凱撒琳宮是彼得大帝建給妻子凱撒琳(她非凱撒琳大帝)的禮物。宮內的琥珀廳裝飾奢華,二戰時被德軍拆裝運回德國,戰後卻離奇失蹤,成為20世紀的大懸案。
涅瓦河岸的沙皇冬宮建築群是凱撒琳大帝所建,現為國家博物館。這個巴洛克建築內有三百萬件收藏品,是世界第二大的藝術品收藏館,每年有五百萬人造訪。
我們還去了Alexandr Nevsky Monastery修道院,在Tikhvin墓園瞻仰杜斯妥耶夫斯基(文學大師)、作曲家柴可夫斯基、M Mussorgsky、Rimsky-Korsakov、A Borodin、M Glinka等藝文大咖,不虛此行。
《結語》
俄羅斯美則美矣,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二手時代》加了調味料,帶來酸甜苦辣。美麗俄羅斯的一手空間像巨河,緩緩流過千年,這睡獅在過去二百年裡,歷經政治翻騰(帝制/革命/共產/民主),左/右擺盪(封閉vs開放、集體vs個體),造成的二手時代留給蒼生的,是迷惘(信仰vs自由、集體vs個體)與各自解讀(對立、撕裂)的三手歷史。
走入歷史,身為台灣人的我感受特別深,這書說得很貼切:「從來沒有人教育我們自由是甚麼,我們只被教育如何為自由而犧牲」,歷史真的很迷人。
作者簡介
王惠珀,台灣桃園人,台大藥學院學士、美國密西根大學藥學博士。曾任台大醫學院藥學院(系)教授及系主任、長庚大學醫學院天然藥物研究所創所所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院長、行政院衛生署藥政處處長等職。專長涵蓋新藥設計開發及藥事管理。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其新藥研究曾獲十五國四十一項發明專利,及獲頒經濟部「國家發明獎」等多項發明與研究貢獻獎,並列名當代名人錄及國際年度專業人士。
王惠珀在藥政管理上致力於以智財權管理藥品之學名藥立法、推動優良藥品製造規範等,以及促成健保藥價「三同政策」。此外並曾開啟專業橋接庶民的「全民用藥教育」計畫、「人民的眼睛」計畫,蓄積藥師參與社區公共衛生及長期照護的能量,獲得行政院「參與及建立制度獎」、藥師典範獎。